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让“脆弱”资源可持续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古蔺县的实践并非个例。近年来,各地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从多种维度实现溶洞生态保护与 开发利用的平衡。湖南加强自然遗迹保护立法,对于利用溶洞、天坑的经营活动,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做好规划;贵州出台岩溶洞穴保护实施方案,分类建立原生态、开发利用和存在突 出问题溶洞三张清单,推进"一网一图"监管体系;山东沂源九天洞引入国际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实时 调控洞内湿度和二氧化碳,实行科学保护修复……这些做法,让保护成为一切利用行为的前提,通过立 法和司法,明确溶洞保护利用的权责边界;通过市场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科学评 估,确定洞穴所能承受的"生态阈值";通过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减少人类足迹对脆弱生态的干扰;通过 管理智慧,制定动态保护策略,确保任何利用皆在自然承载力之内谨慎前行。 唯有以制度为杠杆,撬动多元主体共同守护的积极性,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也能成为金山银山的受 益者,那些沉默亿万年的自然瑰宝,才能在生态文明的守护下,继续书写属于地球的永恒传奇。 溶洞是天然存在的宝贵资源。在这些深藏地下的自然奇观中,瑰丽景观与脆弱生态并存。然而,传 统管理模式下权属不清、开发失序与保护无力的沉疴,使 ...
山西阳泉上半年完成营造林近11万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林业发展进展 - 阳泉市上半年完成营造林近11万亩 [1] - 2025年是阳泉市承担造林任务最多的一年 [1] - 营造林包括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多种形式 [1] 工程实施重点 - 围绕"三北"工程、"双重"工程、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等国省重点造林工程推进 [1] - 从工程设计、招标投标、进场施工、工程监理等环节严格把关 [1] - 通过人工植苗、播种等方式在适宜地区种植树木 [1] 技术措施与目标 - 对新造林地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等管护措施提高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1] - 对生长不良林地进行改造,通过补植、补造、嫁接、复壮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1] - 下半年将继续以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目标 [1]
浙江台州立法为海洋治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法规背景与意义 - 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于10月1日施行 将"蓝色循环"模式制度化[1] - "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针对海洋塑料收集难、成本高、利用率低的全球性难题[1] 模式运作机制 - 打通"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全链条 将治理困境转化为共富红利[1] - 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产业协同、多元共治原则 完善海上环卫制度[2] - 建立海上塑料废弃物收集奖励机制 支持企业以高于市场均价支付报酬或收购废弃物[2] 实施成效与规模 - 已实现浙江沿海25个县市区全覆盖 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5.88万吨[1] - 其中废旧渔网渔具占比92.04% 减少碳排放1.25万吨[1] 政策支持措施 - 提供财政、土地、科研及产业促进等多方面政策支持[2] - 鼓励企业开展全流程溯源 通过国际认证和碳标签实现高值化利用[2] - 支持地方政府对低值利用项目予以资金支持[2] 适用范围扩展 - 金属、玻璃、橡胶等可再生海洋废弃物治理同样参照本法规执行[2] 现存挑战 - 各地面临收集能力不足、市场活力不够、要素保障缺乏等问题[1]
东海区迎战主汛期大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宁波海洋中心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准则,全力投入台风防御工作。面对7月"丹娜斯""范斯高""竹节草"3个台风接连来袭,且恰逢天文大潮期的严 峻形势,该中心预报员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筑牢防御线。 入汛以来,宁波海洋中心全力为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防汛防台风提供专业海洋预警报服务,累计参加国家、海区、省级预警报会商9次,市级防台调 度会6次;派出预报员4人次,驻守宁波市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提供全天候现场服务,共向防汛防台风指挥部门提供风暴潮海浪影响分析材料31期;发布海 浪警报、风暴潮警报等警报信息13期,发送预警短信8700余条、传真560份。 上海芦潮港海洋站工作人员检查维护观测设备。东海局供图 7月30日,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来袭,叠加俄罗斯堪察加东岸远海海域8.8级地震诱发的海啸影响,我国东海区面临严峻的海洋灾害防御形势。自然 资源部东海局所属各单位各司其职,通过严密监测、精准预警、高效联动,全力守护沿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级响应,织密防护网 东海预报减灾中心提前布局,今年3月至5月完成上海海洋中心所辖9个站点的汛前自查,整改潮位基准面核实、海水倒灌阈值细化、验潮井清淤等7项问 题,为汛期观测数据精 ...
无迹象表明地震海啸活动呈增多趋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地震事件概述 - 7月30日俄罗斯堪察加东岸远海海域发生8.8级地震并诱发海啸[1][3] - 震中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型海啸如1952年9级地震引发的海啸[3] - 全球80%左右海啸发生在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周边 其余出现在印度洋、加勒比海等地[7] 海啸影响范围 - 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 7月31日早抵达南美洲智利和南太平洋新西兰[3] - 我国东部沿海影响已于7月30日19时至20时结束 未形成明显海啸波且未造成灾害[3] - 震中附近堪察加海域海啸波最大 太平洋东部夏威夷群岛区域预计波幅较高[3] 海啸预警机制 - 我国海啸警报分三级:红色预警(波幅3米以上)、橙色预警(波幅1-3米)、黄色预警(波幅0.3-1米)[5] - 政府部门发布任何级别海啸警报时都应主动远离海岸[5] - 船舶人员应将船只驶向水深至少几百米至1000米以上区域避险[5] 海啸成因统计 - 大部分海啸由海底地震引发[5] - 少数由海底火山喷发、海底滑坡、小行星撞击海面及部分气象活动引发[5] - 8.8级地震海啸通常每十多年或几十年发生一次 近年未呈现增多趋势[7] 应急避险措施 - 收到官方预警须立即遵从指示疏散撤离[3] - 无预警设施但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或听到异响时应立即撤离至高地[3] - 海啸灾害主要集中在水深较浅区域[5]
获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纽约时间7月30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正式获批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获批特别咨商地位后,将享有以下权利:一是具有参与联合国相关会议以及进 入联合国的权利。其权利包括指定代表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及日内瓦和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注册并参 与联合国的会议、活动及相关事务;指定授权代表作为观察员出席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人 权理事会的公开会议,并在特定条件下出席联合国大会及其他联合国政府间机构的会议。二是向联合国 提交书面声明。该声明可由联合国秘书长传阅给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成员。三是在联合国相关会议上进行 口头陈述。四是可以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进行磋商。五是有权使用联合国设施,包 括使用会议场所、获取会议文件、参与非正式讨论、使用联合国新闻文件服务、使用联合国图书馆等。 与此同时,海洋基金会需要每4年向联合国提交一份关于其支持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工作的报 告。 ...
我国科学家发现深海章鱼新物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2:15
飞天烟灰蛸外部形态图 飞天烟灰蛸深海摄像截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供 7月2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科学家日前发现并命名一种深海章鱼新种——飞天烟灰蛸。相 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烟灰蛸俗称"小飞象章鱼",属于头足纲八腕目有须亚目,是一类生活在深海的章鱼。新种飞天烟灰蛸发现于西太平 洋卡罗琳海山水深1240米处,体长约20厘米,通体呈半透明的橙红色,皮肤质地柔软呈胶质,鳍钝圆,内壳较光滑,并 有七排同形齿的齿舌。 因新种飞天烟灰蛸在水中游动时会收缩或舒张腕间膜,配合鳍的拍打,宛如在水下翩翩起舞的精灵,研究人员以敦 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为灵感,将其命名为飞天烟灰蛸。 研究团队基于遗传信息分析结果,证实了烟灰蛸属的分类地位,并为其单系性提供了证据支持。此外,研究还为近 期有须类章鱼的分类学修订提供了新的佐证,确认有须亚目可细分为面蛸超科和须蛸超科两个单系群。基于古生物学证 据,推测现生深海头足类的共同祖先可能起源于浅海环境。研究团队从线粒体基因组层面探讨了深海章鱼的深海适应策 略:深海章鱼可能会通过减少主动游泳、降低移动速度等方式降低其代谢需求,从而使线粒体呼吸电子传 ...
海洋二所专家入选浙江“科技副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2:15
据了解,本次选拔经单位推荐和专家评审,从全省1700余名申报人员中择优选拔,252名优秀科技 人才入选。 作为浙江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科技副总"制度通过柔性引才机制,选派高 校院所科研人员兼任企业技术管理职务,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王迪峰、倪晓波将 分别派驻至杭州高新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固微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协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 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浙江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公布了2025年度省派"科技副总"人选名单,自然资源部第 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迪峰、正高级工程师倪晓波入选。 ...
一场跨越山海的技术接力——中国与瓦努阿图共建海洋联合观测站侧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2:15
项目概况 - 中瓦联合海洋观测站于2025年7月21日在瓦努阿图桑托岛卢甘维尔港正式启用 具备潮位 水温 盐度等10项参数24小时监测能力 [3] - 项目由中国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共建 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并集成浮子水位计 压力水位计 温盐传感器等设备 [5] 技术实施 - 通信系统采用4G互联网与VSAT卫星链路复合模式 经三次通宵测试实现数据实时回传 [5] - 设备经受暴雨环境压力测试 浮子式水位计在恶劣海况下保持稳定曲线输出 [11][12] - 系统包含气象场(温湿 超声风速 雨量计 能见度传感器)和水文站(水位计 温盐传感器)等多参数集成部署 [5] 合作进展 - 双方签署《海洋领域合作备忘录》 中方赠送《2025-2026年潮汐表》 [7][9] - 合作历时十年 前期水位站在2022年汤加火山爆发期间为瓦方提供海平面波动数据支持 [9] - 瓦方技术人员参与培训 关注数据接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观测共享数据库 [15] 扩展计划 - 工作组完成塔纳岛东西海岸16小时勘察 评估水深 地质 供电及社区条件 [17] - 塔纳岛省长支持南北双站建设 称其为"国家生命线"并承诺保障建设用地 [17] - 观测数据将应用于风暴潮预警 港口航行安全及防灾决策 覆盖南太地区渔民 [17]
漳州海洋站分场所通过检测资质认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2:15
近日,国家计量认证海洋评审组对自然资源部厦门海洋中心漳州海洋站分场所进行了检验检测机构 资质认定迁址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漳州海洋站分场所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实验环境等符合资质认定 要求。这标志着分场所已具备开展海洋检测的能力。 据了解,今年3月,漳州海洋站整体搬迁至漳州市东山县西埔镇探石村新圩167号,新站区占地面积 3633.54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平方米,实验条件和场所布局得到显著优化,为持续提升海洋生态预警技 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