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蓝色循环治理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渔民变身“海洋美容师” 让大海重归蔚蓝
央视网· 2025-08-13 23:30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 - 浙江创新推出"蓝色循环"模式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联动机制 将渔民转化为海洋保护者 [1] - 该模式2023年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1] 项目实施背景 - 台州700公里海岸线曾面临严重垃圾污染 每艘渔船年均产生或打捞500公斤海洋塑料废弃物 [5] - 小岛垃圾外运成本高昂 传统治理方式陷入僵局 [5] 商业模式创新 - 浙江省政府与浙江蓝景科技2019年联合推出"蓝色循环" 通过"高价回收+公益岗位"双机制吸引居民参与 [5][7] - 标准化收集点实现垃圾分类/压缩/称重/数字化监管闭环 台州已建成15个收集点并推广至宁波舟山等地 [7] 社会效益 - 项目带动1300多名沿海居民参与海洋保护 包括60岁以上居民考取垃圾分类证书 [7] - 渔民从"海洋索取者"转变为"海洋美容师" 形成常态化清理机制 [3][7] 运营细节 - 大陈岛作为国家一级渔港成为示范点 渔民每日进行海上垃圾打捞和岸滩清理 [3][7] - 收集系统实时向环保局上报数据 实现垃圾溯源监管 [7]
浙江台州立法为海洋治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法规背景与意义 - 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于10月1日施行 将"蓝色循环"模式制度化[1] - "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针对海洋塑料收集难、成本高、利用率低的全球性难题[1] 模式运作机制 - 打通"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全链条 将治理困境转化为共富红利[1] - 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产业协同、多元共治原则 完善海上环卫制度[2] - 建立海上塑料废弃物收集奖励机制 支持企业以高于市场均价支付报酬或收购废弃物[2] 实施成效与规模 - 已实现浙江沿海25个县市区全覆盖 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5.88万吨[1] - 其中废旧渔网渔具占比92.04% 减少碳排放1.25万吨[1] 政策支持措施 - 提供财政、土地、科研及产业促进等多方面政策支持[2] - 鼓励企业开展全流程溯源 通过国际认证和碳标签实现高值化利用[2] - 支持地方政府对低值利用项目予以资金支持[2] 适用范围扩展 - 金属、玻璃、橡胶等可再生海洋废弃物治理同样参照本法规执行[2] 现存挑战 - 各地面临收集能力不足、市场活力不够、要素保障缺乏等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