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一块废塑料的逆袭:从台州海域到联合国领奖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05:53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 - 台州创新推出"蓝色循环"项目 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难题 实现从回收到再利用的全链条管理 [1][2] - 该项目获得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在2500多个塑料治理项目中脱颖而出 [1][2] - 全球海洋垃圾中塑料占比高达85% 每年约800万吨塑料入海 相当于每分钟一车垃圾 [1] 台州模式特点 - 形成政府引领 企业主导 产业协同 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模式 [2] - 调动渔民 当地百姓 船东参与回收 通过"小蓝之家"规范化收集点进行分拣 [2] - 目前台州有5家企业专门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 产品包括丝巾 手机壳等 [2] 项目成效 - 截至报道时 台州累计回收塑料废弃物5.45万吨 [3] - 项目已在浙江全省沿海城市推广 并扩展至青岛 三亚等地 [1] - 台州率先制定全国首部海塑治理地方性法规 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2][3] 技术应用 - 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真实性 实现海洋塑料从海洋到货架的可视化追溯 [2] - 技术源自2019年首创的"海洋云仓"船舶污染物治理系统 [2]
浙江台州立法为海洋治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6 06:50
法规背景与意义 - 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于10月1日施行 将"蓝色循环"模式制度化[1] - "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针对海洋塑料收集难、成本高、利用率低的全球性难题[1] 模式运作机制 - 打通"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全链条 将治理困境转化为共富红利[1] - 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产业协同、多元共治原则 完善海上环卫制度[2] - 建立海上塑料废弃物收集奖励机制 支持企业以高于市场均价支付报酬或收购废弃物[2] 实施成效与规模 - 已实现浙江沿海25个县市区全覆盖 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5.88万吨[1] - 其中废旧渔网渔具占比92.04% 减少碳排放1.25万吨[1] 政策支持措施 - 提供财政、土地、科研及产业促进等多方面政策支持[2] - 鼓励企业开展全流程溯源 通过国际认证和碳标签实现高值化利用[2] - 支持地方政府对低值利用项目予以资金支持[2] 适用范围扩展 - 金属、玻璃、橡胶等可再生海洋废弃物治理同样参照本法规执行[2] 现存挑战 - 各地面临收集能力不足、市场活力不够、要素保障缺乏等问题[1]
夏日水果便宜了!果农升级品种玩转深加工
央视新闻· 2025-07-28 05:30
水果价格下降 - 夏季水果大量上市导致价格普遍下降 荔枝、蓝莓等高价水果价格更加亲民 [1] - 广西桂味荔枝价格从去年每斤十几元降至今年四五元 部分品种甚至出现十元三四斤的情况 [2] - 青岛蓝莓价格从年初每斤120元降至目前超市普通鲜果每斤10元左右 [2] - 全国荔枝产量预计达365万吨 同比增长一倍 葡萄、樱桃、桃子等水果也迎来集中上市期 [2] 水果产量与供应 -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水果种植面积稳定 单产提高 预计总产量比去年增加 [2] - 广西作为全国第二大荔枝主产区 受全国增产影响市场价格大幅下滑 [2] - 水果供应量和供应品类达到年内高峰 价格步入季节性下跌通道 [2] 品种改良与深加工 - 广西苍梧推广仙进奉、鸡嘴荔等四大优质迟熟品种 糖度高、口感好 耐储性提升50% [4] - 陕西白水县推广"三瑞"苹果新品种 口感好、储存期长 已签订第一批订单 [4] - 青岛蓝莓通过深加工变成果酒、果汁等高附加值产品 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60多户农民 [4] - 改良品种仙进奉荔枝仍能卖到每斤十元以上 在大城市售价高且不愁销路 [4] 机械化应用 - 云南柑橘产区使用无人机运输 一天10吨果只需一人操作 相比人工运输大幅降低成本 [7] - 无人机吊运可节约30%-40%成本 山地轨道运输机也可节约30%左右成本 [7] - 选果生产线能精准分选不同规格柑橘 识别病果坏果 并测量糖度、果径等指标 [7] 海洋塑料回收利用 - 浙江将海洋塑料垃圾加工成再生塑料粒子 制成文具、地板等产品实现循环利用 [8] - "蓝海驿站"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回收海洋废弃物 调动居民主动收集 [8] - 该模式前端调动收集 后端对接资源再生企业 形成完整循环产业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