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

搜索文档
证券公司2025年分类评价结果出炉
证券时报· 2025-09-28 18:25
一年一度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结果出炉。 证监会近日向证券公司通报了2025年分类评价结果。目前,全行业参评公司共107家(母子公司合并评 价),评价结果为A类公司53家,B类公司43家,C类公司11家。A类公司中,AA级公司14家。 分类评价制度已经成为证券公司监管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之一,是传递监管导向、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 的重要途径,在有效实施审慎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引导证券公司强化合规风控、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接近监管层的相关人士介绍,本年度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以今年8月修订后的《证 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以下简称《评价规定》)为依据,平稳落实了各项新规定和新指标。 AA级公司在A类公司中 占比总体平稳 分类评价工作并非一成不变,监管部门始终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实际,动态调整影响分类评价 结果的评价项目,引导证券公司在功能发挥、专业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 在引导证券公司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服务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一是增设互换便利相关工作专项指 标,对积极参与的证券公司予以加分,新增证券公司自营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业务发展加分指标,此外还 延续了上市证券公司积极回购股份、现金分红等专项指标 ...
新大正拟收购嘉信立恒股权切入综合设施管理赛道
证券时报· 2025-09-28 18:25
交易概述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嘉信立恒75.15%股权[2] - 股份发行价格为8.44元/股 交易价格尚待审计评估后确定[2] - 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支付现金对价及中介费用[2] 标的公司业务 - 嘉信立恒主营国际综合设施管理服务 旗下含杜斯曼等品牌[3] - 核心业务聚焦驻场综合设施管理 覆盖绿色节能及大型活动安保等增值服务[3] - 2024年实现营收30.35亿元 净利润1.26亿元[3] - 2025年1-8月实现营收20.75亿元 净利润8484.94万元[3] 战略意义 - 交易将显著提升公司在华东长三角 华北环渤海湾 华南大湾区及华西成渝经济带业务比重[2] - 业务领域由物业管理延展至综合设施管理及绿色能源管理等新领域[4] - 增强提供集成化 专业化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 推动全国化战略落地[4]
构建多维支撑体系 第一创业打造科技金融北京样本
证券时报· 2025-09-28 18:25
公司战略规划 - 将金融"五篇大文章"纳入2025-2027年战略发展规划 深化战略执行 强化金融强国和金融为民定位 服务实体经济[3] - 通过组织架构构建多维支撑体系 系统落实"五篇大文章"要求[3] 科技金融布局 - 投行业务重点服务"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3] - 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加强产业链研究 把握新质生产力方向 优化项目储备[3] - 投行已储备数十家科技型企业项目资源 覆盖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军工、人工智能等产业[5] - 构建三维研判体系(内部专业研判+外部资源联动+第三方辅助)解决硬科技企业识别难题[5] 普惠金融举措 - 投行业务加强北交所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项目储备 推动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等创新品种发行[3] - 资管业务提升投研水平 优化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布局[3] - 经纪业务重点推进买方投顾驱动的财富管理转型[3] 绿色金融发展 - 投行业务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等创新债券品种[3] - 资管业务推进ESG投资理念及策略在资管产品中的应用[3] 养老与数字金融 - 经纪业务持续完善养老产品布局[4] - 探索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客户服务、业务创新、合规风控和内部运营提效等领域的应用[4] 债券业务表现 - 2023年和2024年科创债承销规模均保持行业前15名[7] - 2024年上半年科创债主承销规模进入全行业前10名[7] - 助力9家北京国企发行22只科创债 募资总额301亿元[7] REITs业务突破 - 2024年7月首农产业园公募REIT在上交所上市 发行规模36.85亿元[7] - 国内首个聚焦"总部经济"的科创产业园REITs 由三元牛奶厂旧址改造升级而成[7] 股东协同效应 - 与大股东北京国管下属多只基金及地方国资基金、市场头部机构深度合作 共同研判中小企业科创属性[6] - 整合北京国资体系内资源 构建"战略客户+业务条线"协同机制 提升对北京国企金融服务效能[8] - 北京国管构建FOF、VC、PE一体化市场化基金体系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资金支持[8] 业务实践案例 - 聚焦北交所为北京国资系统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上市辅导、保荐承销等综合服务[8] - 通过并购重组提供全流程服务 推动国企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化变革[8] - 云星宇北交所IPO项目协调内部多条线 完成设立核心员工资管计划、股东账户服务、战略配售等协同[8]
科技龙头引领A股风潮 基金经理锚定产业链顺势布局
证券时报· 2025-09-28 18:25
全球科技巨头对A股投资主线的影响 - 特斯拉、苹果、英伟达与OpenAI作为全球产业龙头,深度绑定了A股资本市场的投资主线 [1] - 人形机器人主题升温由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订单预期催化,人工智能算力火热由英伟达算力需求爆发驱动,消费电子板块走强与苹果产业链创新及OpenAI合作相关 [1] - 全球巨头动态点燃A股主题投资热情,产业链公司分享龙头引领下的成长机遇 [1] A股产业链公司与全球巨头绑定的市场表现 - OpenAI与国内企业战略合作开发消费级AI设备,推动消费电子板块走强,相关企业被冠以"O链"标签 [2] - 与苹果产业链高度重合的O链公司股价一路飙升,带动板块获得估值溢价,多只个股涨幅位居市场前列 [2] - 某果链龙头在传出与OpenAI合作后,近三个月股价涨幅接近翻倍,成长潜力重获认可 [2] - 工业富联深度切入英伟达核心供应链,凭借与苹果、英伟达双重绑定,股价持续刷新历史高点,年内涨幅超过2倍,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 [2] - 英伟达算力需求爆发下,A股涌现工业富联、胜宏科技、中际旭创等"达链企业",股价表现亮眼 [2] - 原特斯拉新能源车供应商(T链)凭借技术优势切入人形机器人业务,多只个股年内涨幅翻倍 [3] 基金经理基于产业趋势的投资策略 - 基金经理通过加大布局龙头公司及其产业链公司获取超额收益 [4] - 投资策略包括跟随行业龙头,如历史上布局万科、中国平安,并在新领军者出现时调仓换股 [4] - 今年AI行情回暖的核心驱动力是AMD、英伟达等龙头的业绩兑现 [5] - 国内企业在光模块、PCB等领域凭借产能成本优势与关键技术迭代,分享全球算力需求爆发的红利 [5] - 龙头公司通过需求扩张、技术引领、景气验证三大路径实现价值扩散至产业链 [6] - 投资关键是从科技热点中识别真正产业机会,优先选择与龙头有长期合作、占据核心供应份额的企业,核心考量指标是业绩兑现能力 [7]
做优增量盘活存量 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方案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9-28 18:24
行业增长目标 - 2025至2026年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 [1] - 10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 [1] - 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 [1] 资源开发与保障 - 加强铜、铝、锂、镍、钴、锡等资源调查与勘探 [2] - 支持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资源绿色高效采选冶技术攻关 [2] - 强化废铜、废铝等废有色金属综合利用 [2] 投资与政策支持 - 依法依规加快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核准、备案等进程 [2] - 科学合理布局氧化铝、铜冶炼、碳酸锂等项目 [2] - 统筹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渠道及减税降费政策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开展"人工智能+有色金属"行动并建设行业大模型 [2] - 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光伏组件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 [2] - 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及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 [1]
博迁新材拿下镍粉产品大单 销售额预计超43亿
证券时报· 2025-09-28 18:24
战略合作协议 - 公司与X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预计2025年8月至2029年12月期间销售5420-6495吨镍粉产品 销售金额约43亿元至50亿元 [1] - 公司成为X公司在中国境内独家镍粉供应商 X公司获得特定型号产品独家购买权 [1] - 协议约定X公司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每月采购数量 公司据此制定生产计划确保交付 双方可根据市场变化协商调整采购数量 [1] 定价与业绩影响 - 采用原材料平均价格加加工费报价模式 采购价格基于当前价格协商确定 若市场价格显著变化可重新协商 [2] - 协议履行预计对公司本年度及以后期间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收入根据履约进度逐步体现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18.30% 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93.34% [2] 产品与产能 - 主营业务为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 产品包括纳米级 亚微米级镍粉和铜粉 银粉等 镍粉主要应用于MLCC生产 [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投产镍粉产线145条 铜粉产线20条 镍粉产线为满产状态 [3] 行业背景 - MLCC行业2023年触底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至1042亿元 预计2025年提升至1120亿元 [3] - AI算力基础设施扩建 消费电子智能化升级及新能源汽车市场放量推动高性能材料需求 公司镍粉作为MLCC内电极关键材料受益于AI服务器带动的行业增长 [3]
新大正拟收购嘉信立恒股权 切入综合设施管理赛道
证券时报· 2025-09-28 18:24
交易结构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嘉信立恒75.15%股权[1] - 股份支付对价对应发行价格为8.44元/股[1] - 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支付现金对价及中介费用[1] 标的公司概况 - 嘉信立恒成立于2020年 旗下品牌包括杜斯曼、安锐盟、道威、朗杰、天纳等[2] - 2024年营收30.35亿元 净利润1.26亿元[2] - 2025年1-8月营收20.75亿元 净利润8484.94万元[2] - 核心业务聚焦驻场综合设施管理 覆盖单一设施管理及大型活动安保、绿色节能等增值服务[2] 战略意义 - 交易完成后将显著提升公司在华东长三角、华北环渤海湾、华南大湾区及华西成渝经济带业务比重[1] - 业务领域由物业管理延展至综合设施管理、绿色能源管理、空间资产管理[3] - 增强集成化、专业化解决方案能力 推动公司转型升级[3]
今年“双节”出行或再现历史峰值 多个城市旅游热度会突破去年高位,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或超23亿人次
证券时报· 2025-09-28 18:19
中秋、国庆假期将至,为期8天的长假将迎来旺盛的出行需求。9月28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在国新 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据预测,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平均每天约 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左右。 李扬指出,国内、国际旅游出行势头比较强劲,预计国内一些热门城市,比如上海、成都、北京、广 州、西安、杭州、南京、重庆等城市的旅游热度会突破去年高位。出境游方面,预计到日本、韩国、东 南亚等国家的旅游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 从出行方式来看,自驾仍将是此次假期出行的主要方式,预计自驾出行将达到18.7亿人次,占出行总量 的八成左右。高峰时段,高速公路车流量可能会突破日均70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有可能达到1400万 辆。 交通运输部预测假期首末两端出现高峰。"假期本身出行就是在高位运行,但我们预计第一个高峰会出 现在10月1日,单日客流量可能会超3.4亿人次,再次出现历史峰值。"李扬说。 如今越来越多人将租车自驾旅游作为假期出行的一种选择,预计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租车出行订单需求 将会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李扬表示,将指导重点企业优化车辆调配供应,重点加强一线城市、热门自 驾线路沿线城市 ...
001314,重大资产重组,停牌
证券时报· 2025-09-28 14:09
交易概述 - 公司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朗国科技控股权及成为信息控股权 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 [1] - 股票自9月29日起停牌 预计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1] - 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 但不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 不构成重组上市 [1] 标的公司信息 - 朗国科技成立于2013年 注册资本7575.76万元 是以交互控制与设备互联为核心的智能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 [4] - 朗国科技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制造 电子元器件制造 集成电路制造 物联网设备制造等 [4] - 成为信息成立于2005年 注册资本5952.37万元 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产品技术开发 计算机软件技术维护 信息化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等 [4] 业务布局 - 公司是以产品定义和研发设计为核心的智能电子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4] - 业务分为加固智能终端和消费类智能终端 加固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 平板 手持终端及工控产品 [4] - 消费类产品涵盖PC 平板 AIoT及XR/AI穿戴类 服务品牌及企业客户 [4] -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主要产品为语音交互人工智能产品 如智能音箱 AIoT智能家居中控 教育小机器人 [5] 研发战略 - 公司积极顺应AI+产业发展趋势 在人工智能 空间计算 原生硬件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 [5] - 2024年1月成立亿道研究院 联合IDEA研究院等机构推动人工智能 感知技术 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研发 [6] - 将加强XR及AIoT 自主可控国产化产品领域的适配研发 把握数字中国 新质生产力等发展机遇 [6] 时间安排 - 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内披露交易方案 即在10月21日前披露重组相关信息 [4] - 若未能按期披露 最晚10月21日复牌并终止筹划 并承诺至少1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5]
688011,董事长突遭立案及实施留置
证券时报· 2025-09-28 12:25
公司治理变动 - 董事长康为民因留置未能出席9月28日董事会临时会议 由副董事长王玉伟代为履行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 副总经理曲波代为履行总经理职责[2] - 公司尚未知悉留置事项进展及结论 将密切关注后续进展[2] - 康为民直接持有公司4465.4万股股份 占总股本比例44.65%[2] 业务概况 - 主营产品包括边防防控类产品 变电站在线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平台 光电专用测试设备 光学目标与场景仿真系统[3] - 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 开发电力检测 森林防火 野生动物监测等产品[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28.08万元 同比下降58.77%[3] - 光学目标与场景仿真系统收入同比下降65.89% 因系统级项目处于生产装调阶段 验收周期长未达验收条件[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78.73万元 扣非净利润-2877.83万元[4] - 亏损主因营业收入减少 毛利水平不足以覆盖各项费用[4] - 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比下降 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121.20%[4] - 2020年至2024年扣非净利润连续五年亏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