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idJourney
icon
搜索文档
喝点VC|a16z合伙人Chris:付费软件正在复兴,现如今对细分垂直领域初创而言是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Z Potentials· 2025-09-19 02:43
网络与网络效应的力量 图片来源: a16z Z Highlights Chris Dixon 是知名风险投资公司 a16z 的合伙人,他曾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创办两家消费者公司),也是早期基金 Founder Collective 的联合创始人,以 其在消费互联网、 Web3 、加密货币和网络效应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早期投资(如 Coinbase, Skype, Stack Overflow, Pinterest, Instagram 等)而闻名。本篇文章 由 a16z 团队发表于 2025 年 9 月 10 日,对话 Chris Dixon ,探讨创业者应如何驾驭指数力量,用工具切入并构建网络效应以创造持久价值。 Anish:: 欢迎来到A16Z消费者播客。我非常兴奋和荣幸今天能请到我的合伙人Chris Dixon。Chris,你可能最近因在Web3和网络经济方面的工作而最为人 所知,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你在Andreessen Horowitz领导了许多最重要的消费者投资,在此之前你还创立过两家消费者公司。我认为从网络开始会是 一个有趣的话题,这似乎是你最初真正崭露头角的地方。也许可以谈谈你对Stack ...
玩转WAIC | WAIC UP! 之夜:一场关于AI与人类未来的星空思辨
36氪· 2025-07-31 03:12
活动背景与主题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WAIC UP! 之夜」活动 聚焦AI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的深度思辨 [3] - 活动以"AI 有什么大不了"为主题 汇聚人工智能领域及人文社科界先锋思想者 [3][5] - 探讨核心命题:AI无所能背景下人类价值的重新定位 超越技术替代争议 [5][6] AI技术与创作变革 - 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核心 创作者成为指挥数十智能体协同的"超级个体" [9] - AI创作平权革命:技术降低创作门槛 实现工业级水准 核心价值转向idea而非工具 [10][12] - 创作维度拓展:AI作为"经验的乘号"放大创作积累 实现人机混合心流共振状态 [13] - 艺术本质争议:AI作品争议类比摄影术初期 艺术本质是想法而非表达 [10][12] 人类特质与AI局限 - 算法无法复制的特质:情感连接、真实爱与痛、陪伴成长等人类独有特质 [18] - 人文孤本价值:矿工诗人诗篇等基于小数据的生命体验构成抗算法同质化堡垒 [17] - 创造本质差异:AI擅长"三生万物"的延伸 人类应在"道生一"的原始创造中确认存在 [15][17] - 情感不可模拟:AI能模拟情感但无法真正"爱" 爱是宇宙终极装订力 [17] 教育体系变革与能力重构 - 教育逻辑解构:大学文凭加速贬值 90%工作去中心化 标准化智力劳动被AI取代 [20] - 核心能力转变:沟通能力、审美判断、共情力成为AI时代核心竞争力 [20] - 教育本质回归:从培养"工具人"转向孕育"完整人"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20][25] - 能力培养重点:愿力取代能力 完整知识体系培养提问能力 掌握AI工具运用能力 [20] 行业应用与技术挑战 - 大模型发展困境:面临Scaling Law局限性及模型决策不可解释性双重挑战 [28] - 可解释性突破:等效与或交互理论实现神经网络决策稀疏符号化解释 从黑箱转向透明化 [28] - 透明性与开源需求:开源保障数据偏差追溯、防止商业动机操控、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29][30] - 人才替代危机:高学历高薪岗位面临30%-50%替代风险 催生需深度决策的新职业 [34] 跨行业实践洞察 - 建筑人文守护:建筑师以侦探、医生、诗人三重身份解码历史痕迹 守护情感空间 [32] - 天文研究变革:望远镜年数据量达全球互联网总流量 构建人在回路的协同智能范式 [36] - 协同智能范式:人类直觉与机器算力融合为科学直觉放大器 聚焦探索未知的未知 [36] - 行业落地痛点:技术理想与现实局限冲突 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抉择成为核心议题 [22][24] 技术伦理与未来展望 - 人类责任伦理:AI进步依赖人类提供语料 人类需保持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20] - 平衡发展之道:既要拥抱技术解放潜能 又要守护算法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 [21] - 人机关系隐喻:当前关系似饲养小虎崽 需找到永久保护自身的方法 [39] - 未来发展方向:AI发展从更大转向更深和更懂 构建性能与可信度兼备的新一代人工智能 [28]
WAIC UP! 之夜:一场关于AI与人类未来的星空思辨
观察者网· 2025-07-29 07:07
活动背景与主题 - 威客引力主办的「WAIC UP! 之夜」活动于2025年7月27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 主题为“AI有什么大不了” 聚焦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的思辨 [1] - 活动旨在探讨AI技术普及背景下人类价值的核心命题 超越“岗位替代”或“奇点临近”的常规讨论框架 [4] - 2025年全球AI领域呈现中国大模型崛起、具身智能爆发、应用狂飙等趋势 AI技术正重塑世界格局 [3] 技术发展与创作变革 - AI技术实现创作领域的“平权革命” 例如虚拟偶像Yuri的案例显示AI降低创作门槛 强调创意(idea)价值高于工具本身 [8][10] - AI被定义为“创作维度的拓展者” 例如导演Junie通过AI放大十年创作积累 实现人机协同的混合心流状态 [10] - 技术面临被资本“规驯”的危机 需警惕在降本增效浪潮中丧失创作本质 [10] 人类价值与AI局限性 - AI擅长“三生万物”的扩展性创作 但人类核心价值在于“道生一”的原始创造能力 例如矿工诗人的生命体验构成算法无法复制的“人文孤本” [12][14] - 情感连接、真实体验与陪伴成长是AI无法取代的人类特质 杰弗里·辛顿指出AI将寻求更多控制权 但人类需守护本质特质 [14][18] - 人类行为数据成为训练AI的语料 碳硅共生时代需保持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17] 教育与社会转型挑战 - AI导致90%工作去中心化 大学文凭加速贬值 教育需从“能力培养”转向“愿力激发” 回归生命影响生命的本质 [17] - 沟通能力、审美判断和共情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跨学科素养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17] - 高学历高薪岗位面临30%-50%替代风险 农业机械化淘汰体力劳动 AI将淘汰低阶脑力劳动 催生深度决策新职业 [31] 技术实践与行业应用 - 大模型面临Scaling Law局限性及决策不可解释性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提出“等效与或交互”理论 实现神经网络稀疏符号化解释 提升军事、法律、医疗等高敏感领域可信度 [25] - Hugging Face工程师强调开源对透明性的关键作用 通过opt-out机制保障被遗忘权 防止生成引擎优化(GEO)技术操控模型输出 [27] - 天文学领域通过“公众科学”游戏化(如星系迷宫分类天体)和AI协同智能(active learning机制)处理年增量相当于全球互联网流量的数据 [33] 人文与技术平衡 - 建筑师提出AI时代需守护情感空间 防止“一键生成”设计侵蚀集体记忆 重寻技术与人文的十字路口 [29] - 辩论环节聚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之争 专业技能派主张细分领域深度(如法律、蛋白质结构研究) 综合素养派强调跨界思维与审美力不可量化 [22][23] - 需构建性能与可信度兼备的AI生态系统 推动从“更大”模型转向“更深”和“更懂”的智能形态 [25] 技术展望与行业活动 - 场外设置知乎学术酒吧、AI春晚互动区、通义体验区等10余个主题区域 覆盖技术趋势、行业洞察与人文思考 [36] - 活动通过数字艺术、人机共创旋律及公益项目体现科技温度 形成开放智性交流平台 [36] - 杰弗里·辛顿比喻人类与AI关系如饲养小虎崽 需找到永久保护自身的方法 [36]
从《纽约客》的担忧谈起:AI不是平庸的推手,而是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智力水位
腾讯研究院· 2025-07-16 07:54
AI对写作与创作的影响 - 《纽约客》文章核心观点认为AI的高效内容生成能力可能催生"平庸化的革命",导致语言表达和原创思维同质化[1] - 历史视角显示类似技术担忧从未实现,如苏格拉底对文字的忧虑、印刷术引发的信息过载担忧等,但人类文明仍在技术推动下进步[4] - 技术决定论高估了技术的单向塑造力,低估了社会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人类设定目标与深度创造的本能并未因技术消减[5] 社会视角下的AI价值 - 精英视角的"平庸"可能是其他群体追求的"合格",AI帮助职场人士简化文书工作、协助老年人记录回忆,存在认知错位[6][7] - AI弥合知识与工具鸿沟,将写作、绘画等稀缺能力以低成本供给全社会,例如帮助用户整理零散想法成结构化日记[11] - 多模态创作领域AI显著降低门槛,文生图/视频功能使普通人几秒内实现专业级创作,激发亿级用户潜力[12] AI驱动的社会智力提升 - AI推动"智力即服务"时代,智能成为可调用的社会资源,为精英群体提供认知边界拓展与专业能力辅助[13] - 社会整体智力水位抬高引发"审美内卷",公众对内容质量要求提升倒逼专业创作者追求更高水平作品[14] - 民间创作生态活力显现,如网友用AI工具制作的《流浪地球3》概念片获导演认可,成本效率优势冲击传统创作模式[14] 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 AI内容生产力惊人,每14天可输出相当于人类全部印刷作品的内容量,但需警惕假新闻等信息滥用问题[18] - 理想人机关系应以人为主导,人类负责问题定义与价值判断,AI执行信息处理,二者协作激发非平庸视角[19] - AI参数可调性使其输出风格多样化,人类需保持主体性,强化批判思维与审美能力以避免思维惰性[20] 技术演进与价值重构 - 文生视频技术两年内从粗糙到以假乱真,持续降低创作门槛并扩大普通人创作空间[15] - AI筛选机制通过抬高基础门槛激发高层次创造力,非原创性敌人而是创新催化剂[16] - 执行力价值下降推动人类转向判断力竞争,核心竞争力转向问题定义与价值洞察[21]
为什么AI多轮对话总是那么傻?
虎嗅· 2025-06-30 07:00
AI多轮对话的难点与挑战 - 当前AI模型在多轮对话中存在显著的信息遗忘问题:GPT-4在7轮医疗问诊对话中对患者主诉的遗忘率达37%,12轮以上对话关键信息丢失率飙升至68% [5] - 代词关联错误加剧对话障碍:实际对话中的"这个"、"那个"等代词易被模型错误关联,需要用户手动补足信息 [7] - 意图偏移导致效果衰减:客服类产品数据显示,对话轮次增加会显著降低问题解决率(1-3轮82% vs 7+轮23%),同时用户放弃率从8%升至67% [9] 多轮对话的SOP设计方法论 - 核心设计原则需明确双重目标:AI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针对不同任务配置专用AI [10] - SOP规模决定应用流畅度:完整应用需由成百上千个SOP构成,缺陷会导致模型输出失控 [12] - 目标导向的对话架构:需先定义对话目标,再通过方法论形成流程,最终固化为SOP体系 [13] AI副业市场的现实分析 - 成功学陷阱的三大特征:组合"低门槛副业"、"高回报月入10万"、"时效性速来"等心理触发器,利用信息差制造焦虑 [25][41] - 技术变现的真实门槛:实际盈利者集中于掌握核心技术(模型微调/API开发)的专业人士和用AI工具提效的从业者 [24][42] - 被动收入神话的破灭:批量生成内容等套利模式因平台规则变化和内卷迅速失效,可持续收益需对应实际价值创造 [26][37] 对话系统的工程优化策略 - 情绪注入提升交互效果:为目标驱动型AI注入情绪元素,可使对话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48] - 嵌入式自我对抗机制:在单次消息内循环嵌入正反方辩论流程,减少轮次同时增强思考深度 [51] - 证据链构建公式:观点置信度取决于知识库匹配度、数据支持度与逻辑自洽度的乘积关系 [50]
张亚勤:后ChatGPT时代,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机遇、5大发展方向与3个预测
36氪· 2025-05-16 04:27
ChatGPT的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 - ChatGPT成为历史上最快突破1亿用户的科技应用,两个月内实现这一里程碑 [3] - ChatGPT基于GPT-3.5优化,语言能力显著超越GPT-3,首次通过图灵测试 [1][4] - 生成式AI领域出现技术质变,ChatGPT标志着AI从垂直工具向通用智能体的跃升 [4][6] 大模型驱动的IT行业结构重塑 - 新IT架构分为四层:算力基石层、IaaS层、基础模型层(MaaS)、垂直模型层(VFM)+SaaS层 [9] - 垂直基础模型层和SaaS层是创新风口,边缘计算领域存在大量机会 [11] - 企业可通过精调训练(Fine Tuning)和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降低开发成本 [12] 中国AI产业的发展机遇 - 中文大模型需多语种训练数据,非中文数据不会成为瓶颈 [15][16] - 国内技术差距集中在高端芯片、算法系统和平台级技术,但追赶潜力大 [17] - 垂直领域(如医疗、边缘智能)是主要机会点,"百模大战"加速市场活力 [18][19] AI大模型的五大发展方向 - 多模态智能:整合文字、图像、视频、生物信息等跨模态数据 [32] - 边缘智能:部署轻量化模型到终端设备,实现低延时处理 [33] - 物理智能与生物智能:推动自动驾驶、机器人及医疗领域突破 [33] 生成式AI的未来技术路线 - 基础大模型+垂直模型+边缘模型构成技术底座,生态规模将超移动互联网10倍 [34] - 统一标识(Tokenisation)和规模定律(Scaling Law)是核心要素 [34] - 5年内可能在Transformer等主流框架外出现颠覆性新技术 [34][35]
深度|Inflection AI&领英联创Hoffman:2025年,每位工程师都会使用至少一个AI编程助手
Z Potentials· 2025-03-21 03:22
AI与未来工作 - AI工具将渗透所有领域,未来可能与AI实时互动,如"Reid AI"这样的数字分身 [3][8] - AI与人类协作模式能提升效率,例如生成15个剪辑版本测试效果,创造力将成为关键 [3] - 恐惧应转化为好奇心,学习新技能虽不轻松但必要 [3] AI时代必备技能 - 到2025年每位工程师将标配至少一个AI协同编程助手(co-pilot agent),2026年轻量级编程助手将普及 [5][8] - 不应等待技术成熟,早期拥抱AI工具者将在未来获得更大优势 [5] - 社交技能仍重要,结合AI工具与本地洞察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如设计"Hello Kitty主题柠檬摊" [5] - 编程思维仍有价值,类似计算器时代仍需理解数学底层逻辑 [6] 未来经济与社会形态 - 短期内不会出现全民退休潮,人类天生渴望竞争与成就 [9] - 全民基本收入(UBI)实现存在物理限制,可能升级为有条件基本收入(CBI),如每周10小时社区服务 [10] - 人类竞争本能使"全民退休"乌托邦难以实现,差异化回报需求将持续存在 [10] AI创业机遇 - 未来5-10年将出现10-15家新科技巨头,但需避开与现有巨头的正面竞争 [11] - 技术非唯一要素,产品化能力、用户场景融合和市场策略是关键 [11] - 企业级应用赛道将爆发,包括工作流程优化、生产力工具、编程辅助及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 [12][13] - 医疗领域AI助手诊断能力或超越普通医生,每小时成本仅数美元,与医生协同提升效率 [14] - 教育领域AI导师将重塑知识获取方式,提供个性化引导式学习 [15] 热门AI应用 - ChatGPT作为全能数字研究助手 [17] - MidJourney激活视觉创造力 [17] - 微软Copilot重塑编程方式 [17] - Inflection Pi兼具高情商(EQ)与智商(IQ),推动情感智能模块整合 [17] - 数字分身可拓展内容形态、管理日程,并实现跨代际对话 [17]
深度|前谷歌高管Mo Gawdat万字访谈:AI将重新定义经济学、工作、人生目标和人际关系
Z Potentials· 2025-03-20 02:56
AI技术发展历程 - 2007-2009年谷歌通过无监督学习实现AI自主识别"猫"概念 标志着AI从记忆转向理解能力的突破 [3][4][5][6] - 2016年成为AI技术关键转折点 强化学习理论突破推动AlphaGo自我训练21天击败人类棋手 [13] - 2023年ChatGPT的"网景时刻"使AI进入大众认知 类比1994年网景浏览器普及互联网 [10] AI技术演进规律 - 加速回报定律显示AI智商每5.9个月翻倍 从100点起步18个月可达1600点 [3][48] - 无监督学习范式突破使AI具备自主探索能力 不再依赖标注数据 [12] - 合成训练数据成为新趋势 AI通过自我对抗产生海量训练样本 [14] AI行业应用前景 - 金融交易领域将全面机器化 人类无法在速度和模式识别上竞争 [67] - 客服行业将分化 基础问题由AI解决 情感连接需求推动高端人工服务溢价 [49] - 60-70%现有工作岗位面临消失 体力劳动将被3000美元成本机器人取代 [69] AI经济影响 - 能源免费将重构全球贸易体系 纳米技术实现分子级制造消除地域限制 [74][77] - 消费占比64%的美国经济面临转型 全民基本收入可能成为新分配机制 [70][72] - 财富差距加剧 可能出现10亿美元级奢侈品与基本收入并存的畸形市场 [84] AI技术伦理 - 当前90%AI伦理框架源自硅谷 存在数字殖民主义风险 [23] - 价值对齐工程可能导致认知失真 如强制修改语言模型的性别表述 [22] - 智能跃迁可能引发决策权让渡困境 军事司法等领域权力转移不可逆 [42] AI与人类关系 - 人机协同将实现智商即时提升 形成"智能插座"式认知增强 [46][48] - 人类需掌握三大核心技能:AI驾驭能力、批判思维和人际连接 [3][49] - 生物脑细胞计算芯片研发中 未来可能实现生物与硅基智能融合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