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

搜索文档
便利店如何衡量“非标”服务力?SQC与MS双轨模型
36氪· 2025-09-12 12:37
便利店行业服务力竞争趋势 - 随着商品差异缩小,服务力成为便利店行业核心竞争关键,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度和复购意愿[1] - 服务力包含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员工与顾客间的细腻互动,从进店问候、环境整洁到结账流程都构成完整体验[1] - 服务力虽不直接反映短期营业额,但长期影响品牌认同和复购意愿[1] 服务质量评估工具SQC - SQC作为服务质量检核工具,扮演标准化守门员角色,确保连锁门店统一规范运作[3] - 将SOP转化为可检核具体项目,包括服务用语、设备温度控制、清洁时效和宣传物料合规性等量化指标[4] - 通过督导巡检逐项检查,SQC分数与门店KPI挂钩,低于85分需提交改善计划,连续不达标影响奖金晋升[7][8] - 头部品牌引入AI巡检和远程监控等数字化工具提升稽核效率,减少人为疏漏[8] - 优势在于客观性和可横向对比数百家门店,保障品牌一致性[9] - 局限在于过度依赖分数导致服务机械化,无法评估服务温度和真诚度[11] 神秘客MS评估机制 - MS从顾客视角真实反映服务状态,揭露服务细节落差[12] - 由第三方或企业内部人员模拟顾客全旅程,对进店-逛店-结账-离店全触点评分[13] - 报告关注"是否做到"和"做到感受如何",包括眼神交流、微笑真诚度、主动引导等细节[13] - 与SQC形成互补:SQC确保流程合规,MS发现态度冰冷等隐性问题[14] - 帮助发现认知盲点,如SQC分数高但服务冷漠,或SQC普通但真诚服务获高评价[17] - 存在样本单一和主观偏差局限,需避免惩罚性应用而转化为培训素材[18] SQC与MS双轨并行模型 - SQC确保制度一致性,MS捕捉顾客真实感,二者结合实现不出错与有温度[19] - SQC作为硬性标准保障最低质量基准,MS作为软性感受检验服务氛围[21] - 双轨本质是合格证明加感动证明,SQC保证不低于及格线,MS决定复购意愿[21] - 绩效绑定:SQC分数与营运KPI挂钩,MS指标纳入员工绩效[22] - 数据整合:通过数字化工具生成服务力雷达图,清晰呈现门店短板[22] - 建立ELEVEn循环:SQC检核→MS验证→员工培训→再检核形成优化闭环[22] 服务力文化建设 - 检核目的定位为帮助改善而非寻找错误,如将不合格项称为待优化点[24] - 培养员工将每位顾客视为潜在神秘客,实现常态性优质服务[24] - 服务核心是让顾客感受到好而非满足制度分数,例如简化话术保证服务温度[24] - 台湾7-ELEVEn通过SQC严控鲜食标准,结合MS优化咖啡服务话术[26] - 全家便利店以SQC保障环境整洁,借MS提升夜间顾客安全感[26] - 服务力文化使SQC与MS从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习惯[25]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便利店竞争从地段决胜、商品差异化进入服务力较量阶段[26] - 大陆市场折扣店以低价分流客群,便利店需靠服务力提升溢价[26] - 台湾市场门店密度全球前列,服务差异成为单店营收核心变量[26] - 最终竞争力来自最暖体验而非最近距离,需推动顾客体验从满足需求升级为创造感动[27]
预制新“味”来,“鲜食”时代下爆品突围的密码究竟在哪? | Go!创新私享会vol.16
搜狐财经· 2025-08-08 00:37
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攀升至4850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33.8% [2] - 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490亿元 [2] - 行业从"拼数量"快速扩张阶段迈入"卷产品力"关键分水岭 [2] 行业结构性转型趋势 - 产品力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关注锁鲜技术、口感还原、细分场景差异化竞争力 [2] - 短保、鲜食化、地域风味等趋势迅猛崛起 [2] - 产业裂变从预制菜向"鲜食"发展,催生季节菜、中式滋补等新品类 [2] 渠道变革与消费触点重构 - 新零售平台(盒马、山姆、叮咚买菜)加大鲜食与即食餐食布局 [3] - 预制菜从冷柜陈列转变为场景体验模式 [3] - 便利店发力即热便捷餐,推动短保鲜制产品渗透早餐、夜宵等高频场景 [3] 产品创新方向 - 全球预制菜产品向功能化主食、一人份微场景爆品演进 [5] - 高汤成为突破成本、品质与美味平衡的关键要素 [5] - 消费者需求从"方便即食"转向"好吃、健康、新鲜" [5] 包装技术升级 - 物理锁鲜技术重回焦点,包装承担保鲜和产品体验双重功能 [7] - 现烹感还原包装(袋即是碗、免解冻免拆袋)重构消费体验 [7] - 包装方案成为重构消费语境的关键要素 [7] 品牌发展策略 - 鲜食崛起推动"锁鲜技术+风味还原"双轮驱动 [9] - 高端食材结合线下渠道实现家庭消费场景高复购 [9] - 风味创新打造"鲜制即食"与"家庭高还原度"卖点 [9] 行业活动聚焦 - 9月12日广州举办"预制新'味'来"主题私享会 [4] - 聚焦品类创新、包装升级、消费场景化三大突破口 [4] - 包含主题分享、全球创新品鉴、品牌案例、小组共创等环节 [6][7][9]
便利店的“便利”还值钱吗?
36氪· 2025-07-29 03:03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占比仅为30.2%,显著低于2024年的45.0% [1] - 实现销售与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仅7家,占比16.28% [2] - 销售同比增长企业占比过半,但增长势头弱于2024年 [4] 市场集中度趋势 - 行业净增门店4093个,其中89.2%的新增门店来自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的头部企业 [5] - 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2025年千店以上企业新增门店占比达89.2%,高于2024年的88.9% [7] 盈利能力挑战 - 传统"零售+烟酒"双轮驱动模式受冲击,2025年4月起多地实施禁酒令导致高端白酒销售额普遍腰斩 [9] - 烟草证办理难度增加,渠道红利消退,刚性成本(房租、人工)持续高企 [10] - 鲜食品类同质化严重,主要品牌鲜食品类重合度高达70% [17] 客流分流压力 - 零食量贩店以极致低价策略(如9.9元3袋)分流零食消费需求 [15] - 即时零售平台通过配送服务和算法精准拦截应急消费场景 [15] - 会员仓储超市以大宗低频高性价比模式争夺家庭消费市场 [15] 转型探索方向 - 餐饮化转型:头部品牌普遍增设热食区与便当吧,7-11在广州推出"热食堂"门店调改方案 [17] - 本土化创新:有家便利通过引入热干面、肉夹馍等中式鲜食实现差异化 [19] - 超市化尝试:7-11推出"SIP商店",全家尝试"热气小灶"模式,引入生鲜、冷冻等品类 [19] - 功能整合:喜士多在上海探索"便利+生鲜+快递代收"的社区联营超市模式 [19] 行业本质变革 - 便利店核心价值被重新定义,从"位置便利"转向"服务便利",线上平台通过APP实现更高效服务触达 [16] - 业态边界模糊化,消费者更关注商品 availability 而非门店类型标签 [21] - 单店面临身份认知危机,需重新定位核心服务场景(社区服务、早餐供应或夜间服务) [22]
打造场景化消费体验,鸣鸣很忙抢占零食饮料零售市场先机
搜狐财经· 2025-07-25 12:45
行业背景 - 传统零食零售渠道存在价格高或品类不全的痛点,公司通过"质价均优"模式创造新消费场景 [1] - 行业面临品牌同质化竞争加剧,公司通过差异化竞争力冲刺上市 [1] 商品策略 - 构建覆盖追剧、健康、夜宵等多场景的商品矩阵,SKU达3880个,单店维持1800+SKU,是同等规模超市的两倍 [3] - 3.0店型新增百货日化、文具潮玩等品类,增设鲜食和低温冻品专区,实现全场景覆盖 [3] 供应链管理 - 采用厂家直采模式,与2000+厂商直连,压缩流通成本使多数商品定价在个位数区间 [7] - 建设中国最大单体智慧物流零食仓库,含2000㎡研发检测中心,单日检测能力提升至200批次(现有5倍) [7] 品控体系 - 实施"六审六检"机制,配备超百人质检团队+自主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构建全流程监控网络 [7] - 提供完整产品溯源信息,强化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7] 数字化建设 - 200+人数字化团队开发仓储/运输管理系统,智能零售中台实现远程巡店和科学补货 [8] - AI智能秤提升散称商品识别效率,收银速度大幅提高 [8] - 与阿里云合作升级云原生架构,支撑促销流量洪峰和业务快速迭代 [10] 商业模式升级 - 从商品丰富度(SKU)、质价比(直采+品控)、数字化(供应链效率)三维度重构消费体验 [12] - 将零食消费从功能需求升级为生活享受场景 [12]
广州零售市场观察:空置率趋稳,超市“新鲜”升级抢客源
搜狐财经· 2025-07-11 17:43
广州零售物业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广州零售物业空置率环比微降0.2个百分点至12.7%,同比仅上升0.1个百分点,稳定性优于写字楼市场 [1][2] - 全市平均租金同比下降0.3%,录得619.1元/平方米/月 [2] - 超市和百货业态因租约原因变动集中显现,如广百百货关闭农林下路店,友谊百货国金店引入免税店业态 [7] 餐饮业态变化 - 大餐饮和中餐饮因利润率下调开店态度极为谨慎,整体比较低迷 [2] - 升级类餐饮品牌在开店上更有底气 [2] - 餐饮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态势 [3] 零售创新试点政策影响 - 国家首批38个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入选,推动消费模式变革 [5] - 以旧换新政策结合绿色消费理念推广,如北京新开3000平方米超级转二手店 [5] - 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加强,实体店结合直播销售 [5] 新兴零售业态发展 - 小众潮牌新店增加,外国潮牌在天河路开设首店,国内潮牌在其他商圈拓展 [6] - IP文创类零售商积极布局,如体育收藏品FANATICS中国首店、三丽鸥华南首店等 [6] - 新型运动服饰及用品店如瑜伽服饰、滑板和自行车用品店铺拓店活跃 [6] 超市业态升级改造 - 胖东来模式超市改造在广州流行,调改重点包括提升进口商品占比、增加生鲜和烘焙品类 [7] - 大润发广东首批调改门店将亮相,重点扩充鲜食品类、网红爆品现制现售等措施 [7][9] - 大润发调改后烘焙产品增加40个品项,熟食增加30多个品项,米面点增加25个品项 [9] - 鲜活水产商品数量达90多种,比调改前增加30多种 [9] - 肉禽类产品当天凌晨宰杀早上到店,采用华南地区消费习惯的吊挂陈列 [9]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步伐,尼尔森IQ研讨会揭示欧洲及亚太市场新机遇
金投网· 2025-07-10 08:29
全球市场趋势 - 全球快速消费品市场稳健增长,2025年3月MAT数据显示销额增长2.9% [2] - 欧洲市场占全球重要性36%,亚太地区占17% [2] - 欧洲市场呈现碎片化特征,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增加,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产品需求攀升 [2] - 东欧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西欧市场提供规模扩张机会 [2] - 亚太地区市场多样化,中国消费者关注健康和品质,印度消费者更注重价格和实用性 [4] 中国品牌出海机遇 - 中国品牌在科技及耐用消费品领域(如智能手机、家用电器、平板电脑)已占据一席之地 [3] - 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在欧洲逐渐成熟,中国品牌可凭借供应链和成本优势加速进入 [3] - 欧洲消费者对国际化饮食需求提升,鲜食、无酒精饮料和零食品类提供竞争机会 [3] - 跨境电商渠道年增速达28%,成为品牌出海关键引擎 [6] 品牌国际化策略 - 中国品牌需从产品优势转向模式优势,通过供应链优化和本土化运营实现快速扩张 [5] - 品牌需适应本地文化并通过创新和差异化赢得消费者心智份额 [4] - X世代在消费市场中地位重要,建议通过全渠道营销和个性化体验满足其需求 [4] - 成功案例包括花西子(文化元素高端化定位)和霸王茶姬(功能创新满足欧洲需求) [5] 行业解决方案 - NIQ提供全链路服务,涵盖市场洞察到渠道优化,助力中国品牌精准定位全球市场 [5][6] - NIQ覆盖100多个国家,监测约85%世界人口及超过7.2万亿美元全球消费者支出 [6] - NIQ与GfK合并后整合资源,提供更全面的零售解读与消费者洞察 [6]
八点半“输血”36家门店,仲家汇能否“绝地求生”
齐鲁晚报网· 2025-07-08 03:27
合作模式与门店运营 - 仲家汇与八点半采用"托管式加盟"合作模式,首批8家门店于7月8日试营业,后续将分批开放共计36家联合运营门店[1][6] - 合作门店货品全部由八点半供应,包括鲜食、香烟、日用品等,并新增网红零食、咖啡浓缩液等新品,收银系统已更换为八点半系统[2][4] - 部分门店店招将保留仲家汇品牌,部分将完全替换为八点半品牌,但具体分成比例和收购计划未披露[6] 公司经营状况 - 仲家汇当前仅存120家运营门店,已有70家因缺货、房租到期等原因关闭,公司总部人员从100多人缩减至20-30人[7][10] - 公司涉及14条被执行人信息,涉案金额1116.34万元,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拖欠供应商货款或达上亿元[8][10] - 母公司滕州仲家汇持有的济南公司5994万元股权被司法冻结,期限至2028年6月16日[10] 行业竞争格局 - 八点半作为新疆连锁便利店品牌,全国拥有1169家门店,济南现有50多家门店,此次合作旨在利用仲家汇在黄金地段的门店资源加速扩张[12] - 济南便利店市场竞争激烈,7-Eleven、罗森凭借鲜食供应链优势占据市场,本土品牌橙子便利拥有超150家门店[14] - 行业出现联合运营趋势,如宜快宜慢与罗森合作,模式类似八点半与仲家汇的当前合作[14] 合作战略考量 - 八点半看中仲家汇前身统一银座在济南核心商圈的优质点位资源,计划通过合作快速获取写字楼等高价值地段[12] - 合作暂不涉及债务处理,八点半仅提供货品供应和运营支持,仲家汇需自行解决资金链问题[11][15] - 仲家汇采取"开源节流"策略,与核心供应商协商解决方案,但清偿能力仍存不确定性[15]
便利店的未来:用“人情味”对抗效率内卷
36氪· 2025-06-26 00:24
行业趋势分析 - 便利店行业传统价值主轴"快""近""全"正逐渐成为行业标配,同业竞争与异业冲击加剧[1] - 消费者对"便利"的期待已从"距离近"升级为"高效解决即时需求",如早晚高峰即食鲜食、夜间简餐酒饮等高频场景[4] - 量贩型折扣店与零食集合店凭借商品丰富度、价格优势及社区临近性,正在分流便利店客群,零食与日用品品类受影响显著[3] 品类策略转型 - 品类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烟品等强场景依赖型品类销售占比回升,咖啡、鲜食等品类占比下滑[6] - 传统依据销售排行榜调整商品组合的方式存在"过度经验依赖"风险,需转向"任务导向"消费逻辑[9] - 建议运用BCG矩阵将商品分为"明星""金牛""问题""瘦狗"四类,优化资源配置[10][11] - 安索夫矩阵可作为成长策略工具,针对下滑品类采取"新产品开发"或"新场景营销"而非直接撤架[11][12] 用户体验升级 - 胖东来案例显示"人味"经营哲学可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包括提供热水、伞具等细节服务及员工真诚服务态度[13][15] - 建议通过手写暖心话语、记录常客习惯等零成本方式提升顾客"被重视"感知[15][16] - 便利店需从"秒买即走"转向"创造停留理由",台湾案例显示增设座位区、Wi-Fi等设施可提升消费频次与情感黏性[17][19][20] - 低成本提升"空间黏性"四方案:设置观景小桌、优化餐具配置、设计套餐组合、改善空间环境[24] 会员体系重构 - 当前会员机制多停留在促销工具层面,需转向"关系导向"经营[26][28] - 会员经营三阶段演化路径:行为洞察→订阅制培养消费习惯→付费会员建立品牌信任[28][29][30][31] - 台湾便利店已开始实验订阅型咖啡与便当组合,如每月99元可喝X杯指定饮品的模式[30] - 付费会员关键不在于折扣力度,而是建立"与众不同"的归属感与仪式感[31][33] 未来发展方向 - 便利店需从商品齐全转向理解顾客内心节奏,成为"被需要的陪伴"[34] - 核心竞争点在于以细腻方式重构与顾客的情感连接,而非规模与价格[34] - 五大转型方向:重新定义便利、优化品类策略、注入人情味、经营空间体验、升级会员关系[2][5][16][23][33]
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04 10:27
宏观经济和消费趋势 - 2024年中国GDP首次超过130万亿元,实际增长5%,四季度增速达5.4%为年内最高[16] -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4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78万亿元[1][9] - 以旧换新政策显著提振家电、家具等耐用品消费,通讯器材零售增速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至26.9%[28][31] - 服务消费韧性突出,餐饮收入增速高于整体,乡村社消增速4.2%超过城镇3.4%[25][27] -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达30.3%,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推动线上增速6.5%远超线下1.8%[26] 便利店行业发展概况 - 2024年门店数量前十品牌持续扩张,社区型门店占比59.6%成核心渠道[1][45] - 单店日均营收4634元,坪效同比下降7.1%,大型企业与腰尾部品牌差距扩大[1][45] - 商品结构变化:香烟、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提升1.3%和0.7%,鲜食、咖啡微降[1][45] - 即时零售业务覆盖近4成企业,销售占比提升11.4%,前置仓模式使某品牌SKU扩至4000个[2][45] - 24小时云值守技术普及,会员客单价年均增长2.0%显著高于非会员0.3%[2][45] 业态创新与转型 - 餐饮化转型加速,现煮鲜食、咖啡烘焙引入,"便利店+食堂"模式提升客单价[2][10] - 自有品牌通过"低价高质"策略突破刻板印象,如黄焖鸡全流程品控案例[1][10] - 区域特色商品开发(如广东腐乳拿铁)与零食折扣店竞争[2][12] - 日资品牌增设堂食区,本土品牌联动咖啡烘焙业态优化坪效[2][10]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便利店在人均GDP达1万美元后进入二次增长期,中国当前处于相似拐点[35][36] - 日本通过生活服务拓展应对老龄化,中国可参考其供应链本地化与密集开店策略[40][42] - 东南亚人均GDP超2000美元成为日系便利店出海重点,跨文化管理经验值得借鉴[41][42] 行业挑战 - 客流下降与成本攀升并存,人工费用率虽降0.4%但净利率未改善[45][9] - 零食折扣店分流消费者,同品类价格冲击显著[12][45] - 基层员工薪酬增长快于管理层,灵活用工比例下滑6.2%[45]
线下零售的主要业态之一,便利店正向餐饮服务延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3 11:42
行业发展趋势 - 便利店行业从传统商品零售向餐饮服务延伸,满足消费者对即时性、便利性和品质化的需求[1][3] - 行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驱动下发展,服务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商品零售,下沉市场潜力释放[1] - 2024年便利店单店单日营收轻微下降至4634元,但门店数量保持增长,24小时门店和社区型门店重要性提升[1] 业务模式创新 - 90.4%的便利店门店开展鲜食销售,探索"便利店+食堂"模式,融入咖啡和烘焙等多元业态[3] - 行业加速布局"即时零售",2024年近四成便利店企业开通即时零售业务,销售占比同比提升11.4%[4] - 便利店通过深化供应链直采合作、优化自建物流配送,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4] 竞争策略 - 便利店紧跟提升产品性价比趋势,采用市场需求+差异化价值策略,探索温度带与鲜度的错位竞争[1] - 行业聚焦高毛利率、即时性需求的鲜食商品品类,强化质价比优势[3] - 便利店打造自有品牌大单品,以应对客流减少和客单价下滑的压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