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超市化

搜索文档
便利店的“便利”还值钱吗?
36氪· 2025-07-29 03:03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占比仅为30.2%,显著低于2024年的45.0% [1] - 实现销售与利润双增长的企业仅7家,占比16.28% [2] - 销售同比增长企业占比过半,但增长势头弱于2024年 [4] 市场集中度趋势 - 行业净增门店4093个,其中89.2%的新增门店来自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的头部企业 [5] - 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2025年千店以上企业新增门店占比达89.2%,高于2024年的88.9% [7] 盈利能力挑战 - 传统"零售+烟酒"双轮驱动模式受冲击,2025年4月起多地实施禁酒令导致高端白酒销售额普遍腰斩 [9] - 烟草证办理难度增加,渠道红利消退,刚性成本(房租、人工)持续高企 [10] - 鲜食品类同质化严重,主要品牌鲜食品类重合度高达70% [17] 客流分流压力 - 零食量贩店以极致低价策略(如9.9元3袋)分流零食消费需求 [15] - 即时零售平台通过配送服务和算法精准拦截应急消费场景 [15] - 会员仓储超市以大宗低频高性价比模式争夺家庭消费市场 [15] 转型探索方向 - 餐饮化转型:头部品牌普遍增设热食区与便当吧,7-11在广州推出"热食堂"门店调改方案 [17] - 本土化创新:有家便利通过引入热干面、肉夹馍等中式鲜食实现差异化 [19] - 超市化尝试:7-11推出"SIP商店",全家尝试"热气小灶"模式,引入生鲜、冷冻等品类 [19] - 功能整合:喜士多在上海探索"便利+生鲜+快递代收"的社区联营超市模式 [19] 行业本质变革 - 便利店核心价值被重新定义,从"位置便利"转向"服务便利",线上平台通过APP实现更高效服务触达 [16] - 业态边界模糊化,消费者更关注商品 availability 而非门店类型标签 [21] - 单店面临身份认知危机,需重新定位核心服务场景(社区服务、早餐供应或夜间服务) [22]
便利店加速“超市化”
36氪· 2025-07-15 02:07
便利店行业转型趋势 - 便利店正从单一功能节点向更具"社区超市"的业态演变 通过扩大面积和增加商品品类实现转型 [3] - 日本7-11推出SIP商店销售面积达290平方米为标准门店1.8倍 SKU数量扩充至5300个比常规店多2000种 [3] - 冷冻食品SKU从标准店约80个大幅增加到263个 商品组合引入更多知名品牌丰富价格带和选择空间 [5] 消费需求变化 - 家庭消费回归使单一即食需求不再主导市场 便利性从时间便利扩展至功能便利性 [9] - 消费者希望在一次购物中解决更多生活所需 对传统便利店有限空间和狭窄品类构成直接挑战 [9] - 顾客不再关注门店业态标签 更看重能否一次性购齐所需商品 包括生鲜食材等日常必需品 [14][16] 经营模式调整 - 行业经营逻辑从最大化交易频次转向最大化单客价值 通过提升坪效突破单店营收天花板 [9] - 扩大面积叠加高毛利商品可提升客单价并延长顾客停留时间 增强门店社区黏性 [9] - 7-11SIP商店扩大后家庭用户比例明显提升 平均客单价实现增长 [11] 竞争格局重塑 - 即时零售和前臵仓等新业态从不同维度分流便利店市场 形成跨维度竞争 [11] - 永旺旗下My Basket专注居民区渗透 依托集团供应链提供低价生鲜 每新开一家店周边便利店客流可能流失10%-20% [11] - 社区团购 即时零售平台和短视频电商等新物种持续冲击线下零售格局 [18] 供应链能力建设 - 供应链能力从后台支持部门转变为核心竞争力 是增加生鲜和冷冻等高周转品类的基础 [13] - 连锁品牌通过规模化整合上游资源获得更低采购价格 使门店扩容在经济上可行 [13] - 供应链成为零售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快速调整商品结构的直接底气 [16][18] 行业本质变革 - 便利店与超市的业态边界正在被打破 消费者需求远比业态标签复杂得多 [14][16] - 行业对"便利"的理解发生变化 从应急采购转向日常生活补给站的功能定位 [11][13] - 转型核心是回应消费者始终未变的需求 即能否解决实际购物问题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