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发展现状、种养模式及未来趋势分析: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5 01:20
内容概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生物互利互惠和资源互补利用等生态学原理,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 行适度工程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艺和渔艺的融合,实现稻田集 约利用,能在稳定水稻生产前提下,额外产出优质水产品,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 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十四五"以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种养面积稳步扩大,技 术和模式创新发展,规范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 局加快形成,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 品稳定安全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605万亩,同比增长2.6%;生产稻谷约2300万吨、生产水产品443.36万 吨,较2023年分别增加了 50万吨、26.71万吨,稻谷每亩产量维持在500kg,水产品每亩产量增长至96.3 kg。稻渔综合种养区域性特征明显,集中在湖北、安徽、湖北、四川等水稻主产区。2024年湖北省以 884.7万亩位居全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之首,安徽紧跟其后, ...
年销上百亿的水产市场,要搬了?
虎嗅· 2025-09-04 06:28
市场概况与行业地位 -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超27万吨 年交易额达上百亿元 享有"全国水产品价格风向标"之称[1] - 作为全国最大的鲜活海鲜批发市场之一 老市场已运营31年 形成"水产价格 全国看广州 广州看黄沙"的行业地位[2] - 市场每日交易水产600余吨 其中1/3运往北京 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33] 搬迁计划与实施进度 - 黄沙水产中心水产批发业态(新市场)定于9月8日正式开业 已完成商铺装修及各项配套工程[1] - 新市场招商进展顺利 水产展贸 办公 餐饮等配套业态招商签约率超70% 入驻商家达约600家[15] - 广州港集团明确本次搬迁主要针对水产批发业态 现址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24] 商户搬迁态度与现状 - 外街道小商户搬迁意愿较低 部分经营超十年的商户表示"不想再折腾" 小摊贩因小本经营多不考虑搬迁[9][10] - 主楼内大档口和海鲜商行搬迁意愿较强 已有商户提前迁往佛山迎海水产交易中心等其他专业市场[11][16] - 约三成老市场商户已搬迁至其他专业水产市场 其中佛山迎海水产交易中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成为主要承接市场之一[16][17] 新旧市场对比分析 - 新市场配备集中供冷 供氧 供海水系统 通过1500吨海水趸船实现24小时天然海水供应[30] - 采用空中连廊和垂直运输专用走廊设计 实现人车分离 干湿分离的功能动线[30] - 新市场租金相对较高 但因配套设施完善 产品价格预计与现址持平[14] 市场生态与未来展望 - 老市场生态包含主楼 外街道商铺 小摊贩及周边商业体 形成批发 零售 加工完整产业链[18][19] - 周边经营主体如粤恒丰市场将保留零售餐饮业态并原地转型 非整体搬迁[22] - 新市场通过"黄沙水产供应链商城"小程序提供线上采购渠道 商户配送服务可覆盖餐饮企业采购需求[27]
江苏淮安:“绿色家园”优质育蟹
人民网· 2025-08-29 08:28
行业概况 - 江苏淮安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打造"绿色家园"优质螃蟹品牌 [1][2][3][4][5][6] 养殖规模 - 淮安市螃蟹养殖面积达30万亩 年产量超过5万吨 [1][2][3] 技术方法 - 采用"虾蟹混养"生态模式 每亩投放蟹苗1000只 青虾苗5公斤 [4][5] - 应用微孔增氧技术 配备水下监控系统 实现智能化管理 [3][6] - 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种植水草覆盖率超60% [2][4] 品质特征 - 螃蟹平均规格达200克/只 优质品率超过80% [1][5] - 蟹肉饱满 蟹黄蟹膏丰富 口感鲜甜 [3][6] 经济效益 - 每亩综合产值超1万元 纯利润约5000元 [4][6] - 带动当地5000多户农民就业增收 [2][5] 市场销售 - 产品销往上海 北京 广州等大城市 部分出口东南亚 [1][3] - 线上销售额占比逐年提升 达总销售额30% [5][6]
工农基建多领域开花 中国与金砖经贸合作大有看点
金砖国家扩员与贸易增长 - 印度尼西亚于2025年年初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 扩员后成员国和伙伴国总数达20个 [1]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其他金砖成员国进出口6.11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9% 占中国进出口总值28.1% [1] -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全球南方"第一方阵"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贸易增长 [1] 工业与制造业供应链合作 - 化工 金属 电子产供链合作紧密 印刷电路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附件进口增幅明显 [2] - 橡胶和塑料进口保持增长 石化机械(000852)和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实现较快增长 [2] - 压路机出口同比增长42.7% 混凝土搅拌车出口增长37.9% [3] 农产品贸易与农业机械化 - 食用植物油进口同比增长13.7% 食用水产品进口增长10.6% [2] - 柑橘 葡萄等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联合收割机和棉花采摘机出口增长34.7% [2] - 越南燕窝 泰国养殖水产品和马来西亚鲜食榴莲等新增准入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3] 新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 - 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出口增速超70% 风力发电机组零件增长11.8% [3] - 与埃及 沙特合作建设沙漠太阳能发电厂 推动"绿色金砖"能源转型 [3] - 广州对马来西亚 泰国 沙特和阿联酋进出口均增长40%以上 [3] 区域贸易枢纽表现 - 广州对金砖国家进出口整体增长24.4% 占其进出口总值25.2% [3] - 广州出口商品中50%电动汽车和包装机械 33%水产品和电视机 25%船舶和灯具销往金砖国家 [3] - 进口商品中50%能源产品 33%初级塑料 25%农产品来自金砖国家 [3] 智慧海关体系建设 - 金砖国家"智慧海关"示范中心网上线 提供四种语言版本 [4] - 设立金砖贸易 合作会议 信息动态和企业服务四大板块 [4] - 建立超100人师资团队 推出双语课程体系覆盖海关业务和科技应用 [4] 海关合作与能力建设 - 评选首批15个"智慧海关"建设示范案例 采用线上+实地展示方式 [4] - 通过理论+实训和业务+文化两种范式开展海关能力建设 [4] - 落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成果 为经贸往来提供支持 [5]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效并重”转变
产业规模 -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605.32万亩 同比增长2.56% [3] - 水产品产量443.36万吨 同比增长6.41% 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12.55% [3] - 超100万亩省份达11个 前五为湖北/安徽/湖南/四川/江苏 合计占比89.64% [3] 主要模式 - 稻小龙虾为第一大模式 面积约2600万亩 占比56.46% 采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 [5] - 稻鱼为第二大模式 面积近1400万亩 占比30% 现代模式通过工程改造提升效益 [6] - 稻蟹模式与各地特色模式共同构成多元化种养体系 [4] 经营主体 -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广泛推行 实现标准化生产与市场对接 [7]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成为技术推广主力 [7] - 企业提供苗种与保底收购 保障农户利益并提升生产规范性 [7] 产业链发展 -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贯通产加销与农文旅环节 [8] - 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湖南形成小龙虾优势产业集群 [8] - 加工环节稳步发展 但加工转化率与品牌溢价仍需提升 [10] 技术挑战 - 水稻抗倒伏要求与水产养殖水深需求存在矛盾 [10] - 稻渔专用机械适配性不足 制约标准化生产推广 [10] - 种养适配性品种研发亟待加强 包括耐深水水稻与耐低氧水产品种 [11] 发展路径 - 强化科技创新 研发适配品种与智能化机械设备 [11] - 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小田并大田"提高机械化率 [11] - 发展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 开发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 [11] - 构建区域公用品牌矩阵 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 [11]
一季度我国对肯尼亚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新华社· 2025-04-22 13:42
贸易规模 - 一季度中国对肯尼亚进出口额达161.3亿元 同比增长11.9% 连续6个季度保持增长并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出口同比增长11.8% 进口同比增长13.2% [1] 出口商品结构 - 对肯尼亚出口中间品同比增长11.4% 消费品增长10.1% 资本品增长10.4% [1] - 工程装备出口显著增长 推土机同比增长112.4% 挖掘机增长190.6% 机动起重车增长7.1倍 [2] - 出口商品涵盖电子元件、家电、手机及高端装备等"中国制造"品类 [1] 进口农产品 - 自肯尼亚累计进口鲜食牛油果6892.5吨 价值0.9亿元 肯尼亚成为中国第三大鲜食牛油果进口来源地 [1] - 一季度进口茶叶同比增长175.2% 进口蟹类同比增长30.7% [1] 双边关系与基建合作 - 中国是肯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肯尼亚是中国在东非的最大贸易伙伴 [2] -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参与肯尼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工程装备出口助力当地基建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