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

搜索文档
粮食住进“好房子” 好模式助增收!各地保障秋收有“粮”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6 13:30
多方协同保运行 在湖北武汉,丰收的稻谷正颗粒归仓,住进"好房子"。当地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技术指导、稳定供电与科学储粮管理等,共同守护粮库稳定高效运行。 一大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粮食仓储基地已是一片繁忙。运粮车排成长队,等待卸粮入库。粮仓外,传输带不停运转,确保每一粒稻谷安全入库。 随着秋粮大量收获,这座现代化粮库进入"满负荷"状态。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收顺利进行。 粮食住进"好房子" 粮库内,还配备了先进的智慧粮库综合管理平台,集成智能出入库、粮情监测、智能通风等多种系统,确保粮库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并能持续通风。而这 背后,是多部门协同发力,共同保障粮库高效运行。 香芋丰收不愁卖 好模式助增收 湖南宁乡市大成桥镇的3000多亩香芋进入采收期。村民采收、分拣、打包、装运,田间一派繁忙的景象。 种植大户高薪返乡种植香芋已经4年了,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今年的1500亩。得益于精细的田间管理,今年他种植的香芋亩产超3500斤,比去年增产30%以 上。 秋收遇秋雨 多部门联动收储玉米 近日,山东多地降雨频繁,为了确保秋粮颗粒归仓、蔬菜正常生长,各地采取了多项措施。 在山东菏泽市郓城 ...
“沃野粮仓”科技大显身手 金秋多彩“丰”景有“智”又有“质”
央视网· 2025-09-25 04:35
粮食仓储与技术创新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粮食仓储基地采用智慧粮库综合管理平台 集成智能出入库 粮情监测和智能通风系统 确保粮库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并持续通风 [3] - 秋粮收获期间粮库进入满负荷运行状态 运粮车排队卸粮 传输带持续运转保障稻谷安全入库 [3] - 多部门协同通过技术指导 稳定供电与科学储粮管理守护粮库稳定高效运行 [1][3] 特色农产品种植与产销模式 - 湖南宁乡市大成桥镇3000多亩香芋进入采收期 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食品公司与合作社签协议保底收购 [4][8] - 种植大户高薪香芋种植面积从200亩扩至2025年1500亩 亩产超3500斤 较2024年增产30%以上 [6] - 该模式带动12家合作社和500多名农民灵活就业 预计2025年总产值超1500万元 [8] 农产品流通与消费促进 - 江苏盐城阜宁县开展农家土特产惠民直通车活动 40多个摊位展销无公害农产品 [8] - 采用即采即卖模式 最快3小时将农产品送达消费者餐桌 部分产品快速售罄 [10] - 计划持续开展直通车活动以扩大农产品消费并让消费者享受实惠 [12] 高价值作物产业化发展 - 山西静乐县5万亩藜麦进入收获期 藜麦原粮经济收益较传统小杂粮增加50%以上 [13][16] - 精深加工后藜麦米售价达每斤70-80元 全县12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量约1000万斤 [16] - 开发藜麦酒 藜麦醋 藜麦片等50余种衍生产品 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3亿元 [16][18] - 累计带动3500余户农户就业 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18] 高标准农田与产业融合 - 四川蓬安县建成高标准农田49.69万亩 通过土地平整 土壤改良和灌溉配套措施使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5%以上 [21] - 采用即收即烘模式 稻谷离田后经传送带直送烘干中心 当天加工成优质大米发往全国 [18][21] - 将优质农产品与乡村旅游 体验式旅游及文创产品结合 2025年全县第三产业收入近1亿元 [21]
研判2025!中国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发展现状、种养模式及未来趋势分析: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5 01:20
内容概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生物互利互惠和资源互补利用等生态学原理,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 行适度工程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艺和渔艺的融合,实现稻田集 约利用,能在稳定水稻生产前提下,额外产出优质水产品,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 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十四五"以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种养面积稳步扩大,技 术和模式创新发展,规范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 局加快形成,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 品稳定安全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605万亩,同比增长2.6%;生产稻谷约2300万吨、生产水产品443.36万 吨,较2023年分别增加了 50万吨、26.71万吨,稻谷每亩产量维持在500kg,水产品每亩产量增长至96.3 kg。稻渔综合种养区域性特征明显,集中在湖北、安徽、湖北、四川等水稻主产区。2024年湖北省以 884.7万亩位居全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之首,安徽紧跟其后, ...
中国农民丰收节|晒出一年好“丰”景
新华社· 2025-09-24 01:41
↑2025年9月15日,农民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小黄侗寨晾晒稻谷。(无人机照片)CICPHOTO/吴德军 摄 金秋时节,多地农民趁着晴好天气,将收获的农作物在房前屋后晾晒,五彩缤纷的农作物与乡村景致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丰收画 卷。 ↑2025年9月20日,农民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晾晒红辣椒。(无人机照片)CICPHOTO/曹红祖 摄 ↑2025年9月21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徽派民居的木架上晾晒着红辣椒、玉米、南瓜、豆角等农作物。(无人机照片) CICPHOTO/胡敦煌 摄 ↑2025年9月17日,农民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晾晒稻谷、玉米、南瓜、红辣椒等农作物。CICPHOTO/施亚磊 摄 ↑2025年9月18日,农民在贵州省黔西市锦星镇木渣黑社区晾晒玉米和红辣椒。(无人机照片)CICPHOTO/范晖 摄 ↑2025年9月15日,农民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晾晒稻谷、玉米、南瓜、红辣椒、笋干等农作物。(无人机照片)CICPHOTO/潘祯祥 摄 ↑2025年9月4日,农民在贵州省黔西市太来彝族苗族乡硐口村晾晒玉米。(无人机照片)CICPHOTO/周训超 摄 编辑:张雪萌 来 ...
节庆经济惠农人
经济日报· 2025-09-23 22:12
长江中下游金灿灿的稻谷,黄土高坡红彤彤的苹果,天山脚下白皑皑的棉花,东北大地黄澄澄的玉 米……金秋时节,祖国大地从南到北渐次铺展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我们如期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 收节。 创新供需对接,有效激发潜能。要广泛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活动,实现惠农助农与消费升级双赢。一 是把丰收元素嵌入城市日常消费,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促进城乡消费联动。二是 用好技术手段,助农产品出山。依托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帮助优质、小众的农产品对接全国 市场。三是拿出"真金白银",降低消费门槛。近年来,多地联合金融机构、电商平台推出农产品消费 券、丰收券,有效撬动了消费。 扩大丰收节内涵,实现产业融合。近年来,丰收节节庆活动的内涵不断丰富,各地通过节庆搭台、经济 唱戏等方式实现区域农产品出村。今年的金秋消费季活动发起部门新增加文化和旅游部,让消费从单纯 的"买",拓展到"赏、玩、学、创"。下一步,还应以创新举措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与工业制造、文体 旅教等相融,激活消费新动能。 促进节庆联动,形成消费热点。每年的丰收节固定设在秋分节气,与国庆节、中秋节等假期前后连接, 容易形成消费热点。要充分利用节庆效 ...
600年古村晒秋 吸引近万名游客打卡
长江日报· 2025-09-23 00:45
编辑:胡之澜 游客在大余湾打卡拍照,感受乡村秋日丰收的魅力。 近日,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600年古村迎来"晒秋"高峰。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橙黄的南瓜、褐色的板栗铺满青石板巷,与 黛瓦翘檐的明清民居交相辉映,吸引近万名游客打卡拍照。今年景区预计晒出稻谷5万斤、玉米5万棒、南瓜3万斤,规模创三届"晒秋节"之 最。 沿着青石板拾级而上,只见簸箕、竹匾、木架层层叠叠,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橙黄的南瓜、褐色的板栗排兵布阵,像是大自然 打翻了调色盘,把最浓烈的秋色泼洒进古村。灰砖墙、燕尾脊、石门楣在斑斓农作物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古朴生动。游客穿梭其中,打卡 拍照,感受乡村秋日丰收的魅力。 除传统晾晒外,景区新增"丰收调色盘"艺术布景、屋顶晒台打卡点,游客可登高300米木栈道俯瞰"晒秋"全景。非遗皮影、变脸喷火、 编钟演奏每日滚动上演,汉服巡游、乡村婚嫁快闪亦穿插其间,让老宅院落"活"起来。景区同步开放"市集",农户现场展售新米、干菜、 野菊花茶,明码标价,扫码即购。 ...
USDA下调全球玉米产量预测,下调全球大豆产量预测:华创农业9月USDA农产品跟踪报告
华创证券· 2025-09-22 05:42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1] 核心观点 - USDA 9月报告下调全球玉米产量预测0.16%至12.86亿吨,需求上调至12.89亿吨,库消比降至21.82%[4][7] - 全球大豆产量下调0.12%至4.25亿吨,需求下调0.28%至4.23亿吨,库消比降至29.25%[4][17] - 全球小麦产量上调1.15%至8.16亿吨,需求上调0.62%至8.14亿吨,库消比升至32.42%[4][29] - 全球稻谷产量下调0.07%至5.41亿吨,需求上调0.04%至5.42亿吨,库消比升至34.54%[4][39] 玉米供需分析 - 全球产量环比减少0.16%至12.86亿吨,因俄罗斯产区收成不佳[7][11] - 全球消费量环比增长至12.89亿吨,需求略高于产量[7][11] - 全球库消比下降0.09个百分点至21.82%[7][11] - 中国产量稳定在2.95亿吨,进口量1000万吨,消费量3.21亿吨[10][12] - 中国库消比降至55.16%[10][12] 大豆供需分析 - 全球产量下降0.12%至4.25亿吨,主因印度、欧盟和塞尔维亚减产[17][18] - 全球消费量下调0.28%至4.23亿吨[17][18] - 全球库消比下降0.13个百分点至29.25%[17][18] - 中国产量稳定在2100万吨,进口量1.12亿吨,消费量1.33亿吨[23][24] - 中国库消比稳定在32.62%[23][24] 小麦供需分析 - 全球产量上调1.15%至8.16亿吨,因主要出口国产量提升[29][30] - 全球消费量上调0.62%至8.14亿吨[29][30] - 全球库消比上升0.29个百分点至32.42%[29][30] - 中国产量稳定在1.40亿吨,进口量600万吨,消费量稳定[35][36] - 中国库消比稳定在84.31%[35][36] 稻谷供需分析 - 全球产量下调0.07%至5.41亿吨[39][42] - 全球消费量上调至5.42亿吨[39][42] - 全球库消比上升0.09个百分点至34.54%[39][42] - 中国产量稳定在1.46亿吨,进口量260万吨,消费量1.46亿吨[47][49] - 中国库消比稳定在71.23%[47][49]
【人民日报】“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秋收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9-22 00:41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种植户任永捧起一把刚收获的稻谷,籽粒圆鼓鼓的。 "永哥,你这稻子瞅着多壮实。"一旁的邻居张建军打趣道,"现在放心了吧?你那时候非着急。" "夏管的时候地里像'画了花',搁你也会急。"任永笑了。 啥叫"画了花"?正常来讲,同一片田,水稻应该长势整齐、色泽均匀。但今年6月,任永这片刚改 造完的田里,离灌溉口近的稻苗又黄又矮,与其它稻苗对比鲜明,远远望去,稻田就像"画了花"似的, 这和他预想的可不一样。 去年,普阳农场通过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规模化格田改造,任永的154亩水田在其中。推 土机铲平、激光平地机校准、卫星平地仪监控,原本高差有20厘米的地块,被平整到5厘米内;52条旧 田埂,也被全部铲除,还新增了7亩有效种植面积。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机好走。过去,这154亩地插秧要雇6个人干3天;现在大马力智能插秧 机畅通无阻,只需3个人,1天半就能完工,柴油用量也从7桶降到4桶。"人工、燃料,一年能省1.5万 元。"任永心里美滋滋。今年,他格外上心,盼着秋季丰收,直到地里"画了花"。 "要是稻苗长不好,产量估计得低一成。"任永清楚,长势参差不齐会让矮秆水稻照不到光、吹不到 风,还 ...
“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秋收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9-21 22:22
高标准农田改造成效 - 黑龙江普阳农场通过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规模化格田改造 推土机铲平、激光平地机校准和卫星平地仪监控使地块高差从20厘米降至5厘米内 铲除52条旧田埂并新增7亩有效种植面积 [3] - 改造后实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机好走 插秧效率显著提升 154亩地插秧人工从6人3天降至3人1.5天 柴油用量从7桶降至4桶 年节约成本1.5万元 [3] - 改造后农田预计提升产量1.3万斤 按当前价格计算增收1.5万元 新增7亩地增收1万元 叠加节约成本共计增收4万元 [9] 智能农业技术应用 - 安装一体化智能灌溉设备 通过手机程序"北大荒农服"远程控制 可设置灌溉时段(如02:00-09:00)和用水量 实现自动化管理 [8] - 智能灌溉解决大田水温不均问题 监测显示灌溉口地下水与田水温差达15摄氏度(10℃ vs 25℃) 通过凌晨灌溉将温差缩小至10摄氏度内 [5][7] - 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技术员通过连续一周监测水温与土壤湿度变化 为"凌晨灌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9] 农田改造规模与覆盖 - 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2亿亩 规模居全国首位 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的59.1% [9] - 农田改造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如大田水温不均导致稻苗长势参差("画了花"现象) 可能造成产量降低一成 [3][6]
黑龙江一农场建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稻田改好,思路和技术也得跟上”(秋收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9-21 21:58
农业技术升级 -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通过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规模化格田改造 包括推土机铲平 激光平地机校准和卫星平地仪监控 地块高差从20厘米平整至5厘米内 [2] - 改造后新增7亩有效种植面积 人工和燃料成本一年节省1.5万元 插秧效率从6人3天提升至3人1.5天 柴油用量从7桶降至4桶 [2] - 农场配备智能灌溉系统 通过手机程序远程控制放水时段和水量 实现自动化管理 [7] 生产问题与解决方案 - 格田扩大后出现水温差异问题 灌溉口地下水温10摄氏度与田间水温25摄氏度存在15摄氏度温差 导致稻苗长势不齐 [4] - 技术团队通过监测发现凌晨时段水温差缩小至10摄氏度内 制定凌晨智能灌溉方案 两茬水后稻苗恢复正常生长 [6][8] - 农场10余名农业技术员连续一周监测水温和土壤湿度变化 为灌溉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8] 经济效益提升 - 154亩稻田预计产量提升1.3万斤 按当前价格计算增收1.5万元 新增7亩地增收1万元 叠加节省成本1.5万元 总计增收4万元 [9] - 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 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59.1% 规模居全国首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