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效并重”转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5 00:24
产业规模 -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605.32万亩 同比增长2.56% [3] - 水产品产量443.36万吨 同比增长6.41% 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12.55% [3] - 超100万亩省份达11个 前五为湖北/安徽/湖南/四川/江苏 合计占比89.64% [3] 主要模式 - 稻小龙虾为第一大模式 面积约2600万亩 占比56.46% 采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 [5] - 稻鱼为第二大模式 面积近1400万亩 占比30% 现代模式通过工程改造提升效益 [6] - 稻蟹模式与各地特色模式共同构成多元化种养体系 [4] 经营主体 -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广泛推行 实现标准化生产与市场对接 [7]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成为技术推广主力 [7] - 企业提供苗种与保底收购 保障农户利益并提升生产规范性 [7] 产业链发展 -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贯通产加销与农文旅环节 [8] - 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湖南形成小龙虾优势产业集群 [8] - 加工环节稳步发展 但加工转化率与品牌溢价仍需提升 [10] 技术挑战 - 水稻抗倒伏要求与水产养殖水深需求存在矛盾 [10] - 稻渔专用机械适配性不足 制约标准化生产推广 [10] - 种养适配性品种研发亟待加强 包括耐深水水稻与耐低氧水产品种 [11] 发展路径 - 强化科技创新 研发适配品种与智能化机械设备 [11] - 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小田并大田"提高机械化率 [11] - 发展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 开发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 [11] - 构建区域公用品牌矩阵 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 [11]
稻渔综合种养新政出台:力争三到五年形成更多联农带农共富典型
证券时报网· 2025-07-23 13:15
政策导向与产业规划 -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从规范提升、转型升级、富民增收、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十项工作要求 [1] - 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605万亩,同比增长2.6%,生产约2300万吨稻谷和443万吨水产品 [1] - 发展目标为三到五年内实现种养模式更高效、生产更绿色、质量安全更有保障、联农带农共富典型更多涌现 [1] - 各地需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优先利用冬闲田和盐碱地,合理控制规模,华东(华中)推广稻虾/稻蛙/稻鳖,东北推广稻蟹/稻虾,西南推广稻鱼 [1] 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 -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生物群体协同作用机理、稻田养殖承载力、减肥节水机制等 [2] - 创新集成关键技术:田间工程、物种配比、减药控残、精准栽培、健康养殖、资源循环利用、"数智"管理等 [2] - 突出种业支撑,稻虾产区推广繁养分离和良种选育,稻蟹产区研发抗病河蟹新品种,山区选育土著鱼类,盐碱地研发耐盐碱品种 [2] 产业链延伸与富民机制 - 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股份联结和"保底价+市场价上浮"订单联结等利益共享机制 [3] - 推动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引导经营主体开展美食餐饮、特色民俗、农事体验、休闲康养、研学科普等融合服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