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舞剧
icon
搜索文档
双节期间全省着力丰富优质演出
新华日报· 2025-09-28 23:32
今年国庆假期叠加中秋节,迎来8天超长假期,居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双节期间,"跟 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依旧是潮流趋势,如何满足游客的新需求? 9月28日,记者从省文旅厅获悉,双节期间全省将举办营业性演出464场次,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营 业性演出25场次,预计观众总人数将超60万人次,形成集演唱会、音乐节、话剧、舞剧、音乐剧、脱口 秀等多种形态的演出品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庆,江苏优化了大型营业性演出的城市布局,依托"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 布局,与各地及演出举办单位商议联动,策划形成沿江音乐节群、沿大运河戏剧专场、沿海"烟花+无 人机秀"系列活动。其中,沿江音乐节群包括南京DNA音乐节、溧水咪豆音乐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 苏州太仓元气森林音乐节、通州音乐盛典等;沿大运河戏剧专场包括宿迁《崇祯十七年》、淮安《女驸 马》、扬州《长安十二时辰》等;沿海"烟花+无人机秀"包括南通启唐城"信乐团演出+烟花秀"、连云港 园博园"西游圣境·焰舞港城"超大型焰火秀等。 进一步扩容演出"票根+"政策。南京再度升级"跟着演出游南京 乐享'1+3'优惠活动",凭观演票据即 可享受南京市域内景区景点、住宿 ...
推进落实广东演艺市场政策,深圳四方面发力建设国际演艺之都
搜狐财经· 2025-09-11 05:41
政策支持措施 - 广东省发布17条措施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 涵盖打造国际演艺城市群 培育市场主体 拓展产业链等九个方面 [2] - 深圳市对演艺新空间和舞台艺术精品制演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对大型营业性演出每场最高资助60万元 对票务平台建设最高资助500万元 [3] - 深圳市出台数字创意产业措施 支持演艺精品创作和票务平台建设 加快制定配套操作规程 [3] 国际演艺之都建设 - 深圳市锚定湾区引领 国内示范 国际一流发展定位 打造全球影响力文艺创作高地 演艺人才高地和市场高地 [4] - 积极引入香港优质演艺团体 人才及运营模式 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5] - 加快推进深圳歌剧院 龙岗国际艺术中心等大型场馆建设 龙岗国际艺术中心和龙华区大剧院计划2024年底建成 [5] 演艺空间体系完善 - 深圳市出台演艺新空间扶持管理措施 明确消防审批指引 启动新一批演艺新空间认定工作 [5] - 活化利用闲置公共空间 打造小而美 小而新的演艺新空间集聚区 开发沉浸式剧场 LiveHouse等小剧场群 [6] - 构建完善演艺生态 全市统筹演出剧场运营规划 研究制定重点场馆运营模式 [6] 市场主体与创作生态 - 支持演艺企业做大做强 加大对大型演唱会扶持资助 培育引进龙头演艺企业 [6] -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组建深圳话剧院 民族管弦乐团等院团 加大民营院团扶持力度 [6] -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定制剧场 移动剧场 支持专业机构打造舞剧 音乐剧等舞台艺术精品 [6] 消费联动机制 - 依托票根经济打通演艺与旅游消费全链条 设计演出+景区+酒店+商圈主题线路 [7] - 凭演出票享受景区门票减免 住宿餐饮折扣 购物满减等优惠 实现一券多场景消费 [7]
上半年北京市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票房收入超23亿元
新京报· 2025-09-04 07:24
北京演艺市场整体表现 - 2023年北京演艺之都建设首次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 [1] - 2024年上半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 观众超697万人次 票房收入超2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0% 10.5% 17.8% [1] - 2024年全市营业性演出约5.7万场 观众超1280万人次 票房收入超39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5.6% 12.5% 73.6% [7] - 2024年1-6月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102场 观众约224.8万人次 票房收入约1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3.3% 45.8% 35.7% [7] 天桥艺术中心运营数据 - 总占地面积1.65公顷 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拥有4个不同规模剧场及1万平方米配套空间 [2] - 2015年开幕至2024年累计上演1626部剧目 演出6601场 国外剧目占比40% 观众突破340万人次 [2] - 2024年共演出1013场 实现票房收入2.17亿元 [2] - 每年近1000场演出中40%为国际项目 涵盖音乐剧话剧舞剧等多种类型 [2] - 连续五年获评北京十大文化消费地标 入选北京市100家文旅体验基地 [2] 天桥艺术中心发展战略 - 推进天桥一号项目吸引创作人员演员和行业资源集聚 推动区域演艺产业孵化发展 [3] - 通过改造创新空间推出新空间剧目 探索演艺与科技商业等多业态融合创新模式 [3] - 从单一演出场地发展为全产业链平台 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 [3] 福浪LIVEHOUSE运营特色 - 由大小两个场馆构成 大场地容纳1200人 小场地容纳450人 [4] - 2023年3月试营业以来累计举办演出500余场 公益及商业活动40余场 年引流周边区域近50万人次 [4] - 每年约60%场次为国外乐队演出 [4] - 2023年12月入选朝阳区首批演艺新空间挂牌单位 一年后认定为北京市首批市级演艺新空间 [4] 福浪LIVEHOUSE行业影响 - 国际艺人主动成为推荐官 使福浪在海外音乐圈成为北京巡演选项 [5] - 突破传统演出场地单一模式 深度融合音乐社交娱乐多元业态 [4] - 接手运营奥森公园南门大草坪 打造沿城市中轴线向北延伸的演出经济带 [6] 北京市政策支持与规划 - 出台《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支持大型演出活动演艺新空间精品演出演艺企业四类项目 [8] - 已完成大型演出活动和精品演出第一批次申报 计划9月中旬开展第二批次申报 [8] - 累计培育85家演艺新空间 预计2025年底达到100家 [8] 2025年演出计划 - 市属14家院团计划推出42部新创剧目 目前已演出15部 [8] - 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将迎来26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位艺术家及8支乐团 多部作品为首演 [8] - 2025年将举办张杰凤凰传奇刀郎孙燕姿等大型演唱会及草莓音乐节元气森林音乐节等大型活动 [7]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从剧场到Livehouse 北京演艺新空间重塑文化消费版图
北京商报· 2025-09-03 05:55
演艺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1-6月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 观众697万人次 票房收入2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0% 10.5% 17.8% [2] - 2025年预计举办张杰 凤凰传奇 刀郎 孙燕姿等大型演唱会及草莓音乐节 元气森林音乐节等多元演出活动 [2] - 天桥艺术中心十年累计上演1626部剧目 演出6601场 其中国外剧目占比40% 观众总数突破340万人次 [3] 演艺新空间发展 - 北京市已累计培育85家演艺新空间 预计2025年底达到100家 [1][5] - 福浪Livehouse作为市级演艺新空间 累计举办演出500余场 年引流周边区域50万人次 [4] - 开心麻花·花花世界 繁星戏剧村等推出《偷心晚宴》《朱莉小姐》等沉浸式戏剧作品 [5] 国际化与科技融合 - 天桥艺术中心每年40%演出项目为国际项目 涵盖音乐剧 话剧 舞剧等多种类型 [8] - 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于2025年10月举办 来自26个国家700多位艺术家及8支乐团参演 [8] - 福浪Livehouse每年合作国内外艺人近200家 包括老狼 周迅及Cory Wong等国际艺术家 [8] 机构运营与创作 - 天桥艺术中心2024年演出1013场 实现票房收入2.17亿元 [3] - 北京市属14家院团2025年计划推出42部新创剧目 目前已演出15部 [8] - 天桥艺术中心推进"天桥一号"项目 推动演艺产业孵化与多业态融合 [4]
今年脱口秀、舞剧、音乐剧等市场杀疯了
36氪· 2025-08-05 23:44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市场涨势迅猛 呈现爆发式增长 [3] - 脱口秀场次同比增长54.1% 票房同比增长134.9% 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 [3] - 话剧场次同比增长16% 票房同比增长3% [3]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 [3] 细分赛道表现 - 脱口秀个人专场巡演累计超千场 观演观众超60万人次 [8] - 单场500人以上脱口秀演出达650余场 同比增长8倍 [11] - 呼兰《草台班子》专场举办58场 超7.2万观众观演 场均超1200人 大麦评分9.6 [8] - 精品舞剧带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现象级IP包括《只此青绿》《红楼梦》《孔雀》《咏春》等 [11] - 新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成年度黑马 大麦评分9.8 [13] - 女性向音乐剧《她对此感到厌烦》大麦评分达9.9 [13] - 国际经典音乐剧引进加速 包括《巴黎圣母院》《日落大道》《芝加哥》等原版剧目 [13] - 音乐剧《SIX》引跨城观演比例达30.8% [13] 区域市场特征 - 上海北京为两大核心票仓 上半年票房占比分别达21.4%和21.1% [23] - 二线城市场次持续增加 带来小幅票房增量 [23] - 低线城市潜力显现 苏州进入票房TOP10城市 贡献占比2.8% [23] - 爆款IP下沉趋势明显 《只此青绿》巡演至衡阳、宁波、常州、青岛、厦门等低线城市 [6] 消费群体变化 - 00后观众在沉浸式演出、音乐剧、脱口秀中购票占比达23.0%以上 [23] - 人气舞剧A角如朱洁静、唐诗逸受到年轻观众追星式热捧 [11] 演出形式创新 - 沉浸式演出场次、票房、人次持续增长 [27] - 环境式音乐剧《时光代理人》《辛吉路的画材店》受年轻观众追捧 [27] - 复合类型沉浸式演出如惊悚喜剧《开关SWITCH》、悬疑音乐剧《怪物》《幽灵》市场反响热烈 [27] 行业发展趋势 - 爆款IP商业价值凸显 《只此青绿》《戏台》等IP通过巡演和影视改编扩大商业增量 [17] - 社媒化宣发和流量化追星现象突出 阿云嘎、陈丽君等人气演员带动市场消费 [27] - 行业持续走向精品化路线 优质内容成为市场核心竞争力 [30]
脱口秀增速领跑 上半年剧场演出消费超54亿
北京商报· 2025-08-04 07:57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演出总票房收入达54.02亿元,总演出场次16.05万场[1] - 话剧品类稳居票房榜首,音乐剧、舞剧等艺术门类同步增长[1] - 社交媒体互动与口碑传播成为行业增长新引擎[1] 细分品类表现 - 脱口秀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成为仅次于话剧的第二大品类[3] - 话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3]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原创作品与国际经典剧目共同推动市场热度[4] - 舞剧精品剧目持续引领市场,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4] 消费者特征 - 剧场演出购票观众中女性占比达68.8%,较2024年同期微增0.7%[3] - 女性观众在音乐剧、舞剧、沉浸式戏剧及儿童剧中的比例普遍超过平均水平[3] - 脱口秀社交属性显著,成为年轻人娱乐刚需[3] 市场推广方式变革 - 社交媒体"种草"、剧评分享及线上互动成为影响观众购票决策的关键因素[4] - 线上线下的联动增强观众参与感,例如通过抖音挑战赛、微博话题互动转化线上流量为线下票房[4] - 消费者通过小红书、B站等平台进行演出测评参考,降低购买低质演出的风险[4] 内容质量要求 - 观众对演出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粗制滥造作品难以生存[4] - 优质作品需要结合沉浸式体验与交互式一体化设计[3] - 行业需在保持艺术水准的同时探索商业化路径,最终回归内容本身[5]
端午假期江苏接待游客超1240万人次
江南时报· 2025-06-04 06:43
文旅消费数据 - 端午假期江苏省接待游客1241 55万人次 游客消费总额46 9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 15%和0 20% [1] - 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5 57亿元 同比增长1 5% 占全行业异地消费的35 10% 同比提高2 43个百分点 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 80% [1] - 体育赛事带动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 63% 形成"体育赛事引流 文旅消费变现"新模式 [1] 文化活动与演出 - 全省举办584场演出活动 包括14场大型演出 观演人次28 7万 同比增长352% 票房收入2 24亿元 同比增长574% [2] - 南京博物院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开展450余项活动 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177 7万人次 同比增长19 8% 文创收入超800万元 [3] -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吸引超7万人次观展 "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送达45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2] 非遗与传统民俗 -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在常州举办 包含非遗造物市集 端午童趣非遗游园等10余项配套活动 [2] - 2025"非遗生活荟"在南京举行 近万人参与 包含青年非遗群展 精品非遗市集 沉浸式演艺等内容 [3] - 赛龙舟 包粽子 射五毒 制香囊等端午传统民俗活动在无锡 徐州等地开展 南京 苏州等地再现龙舟竞渡场景 [3]
五一热门地区旅游排名:北京209亿垫底,四川235亿第二,第一是谁
搜狐财经· 2025-05-07 12:32
五一假期旅游数据概览 -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达3.14亿[1] - 北京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9.8亿元[7] - 上海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1亿元[7] - 四川接待游客3079.19万人次,门票收入3.3亿元[34] - 杭州西湖单日接待量达95.49万人次[57] 一线城市旅游表现分析 - 北京上海旅游收入排名中下游,主要受限于城市面积和景区容量[9][11] - 核心景点如故宫、外滩等吸引力趋于饱和,回头客比例高[13] - 高消费水平限制了游客总量规模[15][17] - 南锣鼓巷、四季花海等新兴景点仍有挖掘潜力[21][23] 新一线城市旅游亮点 - 四川通过明星演唱会带动旅游,陶喆演唱会吸引3.3万人次[37][39] - 成都举办20余场演出活动,日均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42] - 推出红色文化专线、动车九寨游等创新产品[48] - 发放文旅消费券、门票减免等政策直接拉动消费[48][51] 杭州旅游表现突出 - 西湖景区连续蝉联浙江省热门景区榜首[57] - 千岛湖、大运河等景点入选省十大热门景区[60] - 王力宏演唱会吸引3万观众,票房收入3千万[64] - 全省发放消费券5917万元,带动消费15.32亿元[66]
新场景、新潮流、新体验——天津“五一”文旅消费市场热力十足
新华社· 2025-05-06 10:12
文旅活动表现 - 天津五一假期期间打造300多项文旅活动 接待游客近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3% 游客花费近150亿元同比增长22.5% [1] - 泡泡岛音乐节吸引超过10万人次现场参与 其中78%为跨城用户 京津冀区域以外观众达41% 带动周边产业综合消费增长超6000万元 [2] - 天津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9% 国际邮轮母港单日接待近1.5万名旅客 其中400余人次使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3] 消费场景创新 - 通过户外生活节、光绘艺术表演、市集及动漫展等多元融合场景满足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1] - 音乐节升级为集艺术共创、社交互动、潮流体验于一体的嘉年华模式 [2] - 商圈密集落地户外品牌首店 通过全国首展活动打造亲子趣味消费场景和创新打卡动线 [2] 产业融合举措 - 采用场景化表达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 [1] - 推动首发经济发展 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品牌资源丰富商品服务供给 [2] - 通过植入新品牌、新业态、新场景构建商文旅载体 完善免税购物与支付服务功能激发消费潜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