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

搜索文档
双节期间全省着力丰富优质演出
新华日报· 2025-09-28 23:32
今年国庆假期叠加中秋节,迎来8天超长假期,居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双节期间,"跟 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依旧是潮流趋势,如何满足游客的新需求? 9月28日,记者从省文旅厅获悉,双节期间全省将举办营业性演出464场次,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营 业性演出25场次,预计观众总人数将超60万人次,形成集演唱会、音乐节、话剧、舞剧、音乐剧、脱口 秀等多种形态的演出品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庆,江苏优化了大型营业性演出的城市布局,依托"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 布局,与各地及演出举办单位商议联动,策划形成沿江音乐节群、沿大运河戏剧专场、沿海"烟花+无 人机秀"系列活动。其中,沿江音乐节群包括南京DNA音乐节、溧水咪豆音乐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 苏州太仓元气森林音乐节、通州音乐盛典等;沿大运河戏剧专场包括宿迁《崇祯十七年》、淮安《女驸 马》、扬州《长安十二时辰》等;沿海"烟花+无人机秀"包括南通启唐城"信乐团演出+烟花秀"、连云港 园博园"西游圣境·焰舞港城"超大型焰火秀等。 进一步扩容演出"票根+"政策。南京再度升级"跟着演出游南京 乐享'1+3'优惠活动",凭观演票据即 可享受南京市域内景区景点、住宿 ...
AI讲不了脱口秀:幽默是人类最后的领地吗?
虎嗅· 2025-09-17 23:18
如今,AI 已经在很多方面成为人类工作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写文章、写报告、写代码,甚至生成诗句或模仿风格。但当我试图让 AI 帮我写一个段子时, 它写得却依旧很蹩脚,甚至有些尴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作者:迟恩,编辑:小鱼,题图来自:AI生成 幽默看似轻盈,却其实是一种复杂而高阶的语言能力。它需要准确感知语境、打破预期、调动情绪,甚至需要承担一点点"越界"的风险。 这不禁让人好奇:幽默,是否是 AI 永远无法越界的一块"人类领地"? 幽默的逻辑,为什么AI不可以 要理解"为什么AI讲不好笑话",我们先要理解:幽默是什么? 幽默并不是语言的花招,而是一种高度社会性、极度依赖情境感知的智力展现。它不仅涉及语言结构,更触及文化共识、情绪动态、价值判断、社会角色 和道德边界。 从理论上看,关于幽默也有三大理论机制: 释放理论(Relief Theory):由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笑话、滑稽和幽默是人类宣泄被压抑情绪(如性冲动、攻击欲、焦虑等)的 一种机制。笑是一种"心理排气阀",能帮助我们从不适、尴尬、恐惧中脱离出来。 这类幽默常带有禁忌、讽刺、暗黑等成分,所谓"地狱笑 ...
困住东亚女性的羞耻感,正被做成“武器”
虎嗅· 2025-08-29 07:43
脱口秀行业趋势 - 女性脱口秀演员群体崛起 被称为"峨眉派" 话题覆盖痛经体验 内衣自由 性骚扰 欲望羞耻等传统禁忌领域 [1] - 脱口秀议题边界显著拓宽 为女性困境提供公开讨论空间 形成"穷门""地狱门""职场牛马门""地域门"等内容分类 [1] - 通过自嘲式冒犯艺术实现社会议题脱敏 演员将羞耻感转化为段子后减弱其伤害性 [2][20][24] 女性身体羞耻议题 - 内衣束缚现象反映社会规训 中国女性面临比30年前日本更严重的内衣自由限制 [4] - 六年级女生通过《美国家庭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接受"不为月经羞耻 不为长胸部羞耻"的性教育 [6] - 超过20岁女性仍存在内衣尺寸测量羞耻 普遍认为"紧"是内衣标准特征 [7] 身体自主意识觉醒 - 大码女装行业存在设计缺陷 强调"遮肉显瘦"而非贴合身形 与XXXXXL码男装的舒适度形成对比 [8][9] - 女性主体意识强化 从适应规则转向要求规则适应自身需求 [8][10] - 医疗领域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妇科问诊时医生默认以生育能力为核心评判标准 [13] 社会文化结构性分析 - 女性被灌输"关心他人"教育体系 缺乏拒绝能力训练 产生"自私羞耻"心理 [15][16] - "女性天生有爱人的能力"等表面赞扬实质形成道德绑架 抑制攻击性释放 [17][18] - 传统文化中"家丑不可外扬"观念被打破 弱势女性通过脱口秀公开家庭创伤实现反抗 [20] 内容创作心理机制 - 演员通过公开讲述局促感受实现自我脱敏 将舞台紧张情绪转化为创作素材 [23] - 真实情绪表达成为脱口秀传统技能 类似祥林嫂式反复诉说实现情绪释放 [21][22] - 羞耻感作为内向伤害机制 通过公开言说转移伤害方向 削弱其负面影响 [24]
公共资源真被娱乐新闻占用了么?
虎嗅· 2025-08-25 07:11
媒体行业转型趋势 - 特稿类媒体如《人物》杂志正积极转向文娱报道 去年年底举办文娱盛典且嘉宾阵容远超文娱行业媒体活动[1] - 传统社会调查类报道比例因多种因素下降 特稿媒体通过明星高级软文实现商业化变现 粉丝购买力驱动销量增长[2][3] - 官方媒体将文娱产品作为民族主义载体 文娱公司主动寻求主流媒体曝光以提升影响力[4] 文娱报道生态变化 - 专业文娱行业媒体规模急剧缩减 因报道难以带来可观收入且行业整体下行[5] - 深度媒体转向文娱选题但聚焦社会议题而非行业本身 例如电影报道侧重女性主义或民族主义立场而非票房或产业动态[8] - 文化报道呈现"静态报道"特征 弱化现场信息采集而强调历史与地理纵深的宏观机制分析[6] 内容创作与公共议题融合 - 电影《孤注一掷》《我不是药神》推动现实主义题材泛滥 文娱产品承担媒体功能的现象日益普遍[9] - 脱口秀成为公共议题核心承载形式 媒体通过采访演员发掘城乡差异与女性主义等社会话题[11] - 创作者面临全方位内容审核限制 脱口秀文本需规避未明确定义的"雷区"[12] 受众行为与平台演变 - 碎片化阅读习惯催生娱乐内容需求增长 视觉文本在融媒体时代实现多渠道分发与盈利最大化[12] - 微博平台完成向粉圈经济转型 娱乐内容占据热搜主流 明星声明"占用公共资源"成为标准化表述[16] - 公众表达欲通过文娱作品释放 观众对内容采取"求真"审视态度 虚构作品常被解读为现实宣言[13] 注意力资源分配机制 - 平台与KOL共同掌控注意力资源分配 传统媒体议程设置权被削弱[17] - 明星自身转化为公共资源组成部分 地方文旅通过明星宣传实现传播目标[18] - 大众认知边界与娱乐信息绑定 未娱乐化的事件难以进入公众视野[20]
暑期演出档 最火“三剑客” 音乐剧、脱口秀、舞剧三大品类增长迅猛
深圳商报· 2025-08-19 16:48
演出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剧场类演出票房收入达54.02亿元 音乐剧 脱口秀 舞剧是增长主力军 [1]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 女性观众占比82.9% 25-29岁群体占比30% [1] - 脱口秀票房同比激增134.9% 成为剧场演出第二大品类 "00后"观众占比23.2% [3] - 脱口秀演出场地占比从2024年2.1%跃升至20.9% 专业剧场开始常态化承接大型专场 [3] 音乐剧细分表现 - 新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开票首日售罄 吸引周边城市观众专程观看 [1] - 英文原版音乐剧《日落大道》《芝加哥》在深圳场场爆满 一票难求 [1] - 意大利音乐剧《神曲》累计观众140万 创下多个城市剧院售罄纪录 配备8位歌手 14位舞者及杂技演员 200余套服饰 [2] 脱口秀市场动态 - 深圳暑期档脱口秀演出密集排期 知名演员个人专场成为亮点 [2] - 粤语文化专场如"不如开心D"和"广东佬梓浩"展现方言喜剧魅力 [2] - 漫才专场和素描喜剧演出体现脱口秀与其他喜剧形式的创新融合 [2] 舞蹈与杂技演出 - 俄罗斯水舞剧《雨中》全球累计观众超200万 连续三年获俄罗斯"最佳演出项目" [3] - 当代杂技剧《站台》突破传统模式 结合现代舞 戏剧 肢体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3]
“能说会道”也是文化创造力(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8-18 23:12
行业趋势 - 脱口秀和短视频平台推动大众表达浪潮 不同职业群体如农民 教师 空乘 公司职员 退伍老兵和外卖骑手积极参与内容创作 [2] - 语言艺术内容聚焦成长 职场和情感等现实话题 回应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 网友高频互动如"嘴替"和"有才"印证内容受欢迎程度 [3] - 人工智能工具辅助配音 剪辑和文案优化 降低内容创作门槛 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故事讲述者 [3] 内容特征 - 内容风格强调朴实与激情结合 例如"土味"诗歌和古代文化解读 凸显中国人独有的时序浪漫 [2] - 表达方式呈现幽默风趣和积极心态 以纾解生活压力与焦虑 体现高于生活的创作自觉 [3] - 方言与国潮文化碰撞 地域文化在网络空间大放异彩 例如网友创作致敬诗仙李白和杜甫草堂的内容 [4] 文化影响 - 语言作为文化载体 全社会受教育水平提升推动对文化内涵的体认 通过语言与传统展开对话 [4] - 内容创作反映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 但需注意低俗化 粗鄙化和娱乐至上等问题 [4] - 技术普及和互联网社交属性加速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推动正向价值传递 [3][4]
文化执法护航演出市场繁荣
搜狐财经· 2025-08-18 14:06
演出市场繁荣 - 大连市通过海来阿木演唱会、开心麻花剧场演出及《老酒馆》沉浸式戏剧等活动推动夏季演出市场繁荣,形成"文化味"与"烟火气"交织的消费生态 [4] - 刀郎、时代少年团、孙楠等艺人演唱会密集举办,朗朗钢琴演奏会、话剧、马戏及脱口秀等多样化演出为市民提供视听盛宴 [9] - 啤酒节演出活动丰富多彩,进一步强化文旅消费新生态的构建 [9] 监管与服务措施 - 文化执法队通过召开旅游旺季部署会议提前研判演出活动安全与秩序,实施"事前指导、事中监管、事后总结"全链条监管模式 [6][9] - 对大型演出场次派遣执法人员全程护航,对小型剧场演出加强抽查力度,重点检查违规内容及演出报批一致性 [9] - 开展网络巡查491次,出动执法人员348人次,累计监管91场演出活动,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12] 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 以大型演唱会带动中小型演出活动,打造"跟着演唱会游大连"城市IP,通过"票根福利"促进游客留驻体验 [6] - 执法队协助演出举办单位对接行政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并通过现场政策讲解与风险提示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12] - 通过监管服务吸引更多演艺项目落地,推动"以演带游、以游促消"的文旅消费生态持续发展 [4][6]
上半年剧场类演出票房收入超54亿元
人民日报· 2025-08-06 22:18
行业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总场次达16 05万场 票房收入54 02亿元 观众人数2055 01万人次 [1] - 票房收入前200名的剧场类演出IP在2025年场次 票房 观众人数较2024年均有显著提升 [1] - 口碑效应成为剧场类演出产品扩展观演人群的关键因素 [1] 品类分析 - 话剧保持演出品类优势地位 场次同比增长16% 票房同比增长3% [1] - 脱口秀因专业剧场演出场次激增 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 1% 票房同比增长134 9% 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 [1] - 音乐剧市场持续增长 票房同比增长15 1% [1] - 舞蹈演出市场整体趋稳 票房实现小幅增长 [1]
今年脱口秀、舞剧、音乐剧等市场杀疯了
36氪· 2025-08-05 23:44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市场涨势迅猛 呈现爆发式增长 [3] - 脱口秀场次同比增长54.1% 票房同比增长134.9% 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 [3] - 话剧场次同比增长16% 票房同比增长3% [3] - 音乐剧票房同比增长15.1% [3] 细分赛道表现 - 脱口秀个人专场巡演累计超千场 观演观众超60万人次 [8] - 单场500人以上脱口秀演出达650余场 同比增长8倍 [11] - 呼兰《草台班子》专场举办58场 超7.2万观众观演 场均超1200人 大麦评分9.6 [8] - 精品舞剧带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现象级IP包括《只此青绿》《红楼梦》《孔雀》《咏春》等 [11] - 新国风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成年度黑马 大麦评分9.8 [13] - 女性向音乐剧《她对此感到厌烦》大麦评分达9.9 [13] - 国际经典音乐剧引进加速 包括《巴黎圣母院》《日落大道》《芝加哥》等原版剧目 [13] - 音乐剧《SIX》引跨城观演比例达30.8% [13] 区域市场特征 - 上海北京为两大核心票仓 上半年票房占比分别达21.4%和21.1% [23] - 二线城市场次持续增加 带来小幅票房增量 [23] - 低线城市潜力显现 苏州进入票房TOP10城市 贡献占比2.8% [23] - 爆款IP下沉趋势明显 《只此青绿》巡演至衡阳、宁波、常州、青岛、厦门等低线城市 [6] 消费群体变化 - 00后观众在沉浸式演出、音乐剧、脱口秀中购票占比达23.0%以上 [23] - 人气舞剧A角如朱洁静、唐诗逸受到年轻观众追星式热捧 [11] 演出形式创新 - 沉浸式演出场次、票房、人次持续增长 [27] - 环境式音乐剧《时光代理人》《辛吉路的画材店》受年轻观众追捧 [27] - 复合类型沉浸式演出如惊悚喜剧《开关SWITCH》、悬疑音乐剧《怪物》《幽灵》市场反响热烈 [27] 行业发展趋势 - 爆款IP商业价值凸显 《只此青绿》《戏台》等IP通过巡演和影视改编扩大商业增量 [17] - 社媒化宣发和流量化追星现象突出 阿云嘎、陈丽君等人气演员带动市场消费 [27] - 行业持续走向精品化路线 优质内容成为市场核心竞争力 [30]
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 票房收入54.02亿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5 03:29
演出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专业剧场、小剧场新空间等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票房收入54.02亿元,观众人数2055.01万人次 [1] - 票房收入前200的剧场类演出IP场次、票房、观众人数较2024年同比均有显著提升 [1] 话剧品类表现 - 话剧保持所有演出品类中的优势地位,场次同比增长16%,票房同比增长3% [1] 脱口秀品类表现 - 脱口秀在专业剧场演出场次激增,带动整体票房显著增长,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成为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 [1] 舞蹈演出市场表现 - 舞蹈演出市场整体趋稳,票房小幅增长 [1] - 精品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天工开物》《孔雀》等保持较高热度,带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效果显著 [1] 音乐剧市场表现 - 音乐剧市场增长持续,票房同比增长15.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