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育支持
icon
搜索文档
城市24小时 | 广东“双子星”,要建一条新高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16:11
广深第二高铁规划建设 - 深圳市启动广深第二高铁南延线规划建设方案预研招标 预计与港深西部铁路协同 加强香港与内地联系 [1] - 线路起于深圳机场东站 经东莞中心区 白云机场站至广州北站 向北衔接广清永州高铁 形成深圳北向和至西南地区高铁新通道 [1] - 南延线由机场东站往南引出 途经宝安 前海 南山至香港北部都会区 明日大屿都会区 支撑前海合作区发展 [1] - 项目2018年已提升日程 2019年广州规划草案提及串联深圳宝安机场与白云机场 2021年列入国家规划 2023年线路细节披露 [2][5] - 现有广深港高铁 广深铁路及穗莞深城际难以满足需求 新高铁可将广深中心城区通勤缩短至半小时 较当前节省超一半时间 [6] - 实现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快速联通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机场资源共享 提升世界级机场群竞争力 [6] 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 苏州市人工智能(太湖)算力中心正式投用 总投资超20亿元 提供8000P算力 规划总机架数约260个 已上架高性能算力服务器4000P以上 [7] 低空经济政策法规 - 无锡市出台省内首部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 明确市政府牵头打造统一低空飞行服务平台 编制低空数字空域图 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化发展 [8] 金融创新与期货品种 - 广州市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积极研究电力期货 探索适时推出电力期货及更多新能源期货品种 [10] 生育支持政策 - 福建省加大税收 金融 住房支持力度 落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子女教育个税专项附加扣除 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 [11] - 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房优惠政策 完善公租房调换政策 三孩家庭探索保障房优先选择 支持金融机构对母婴护理 托育服务企业发放优惠贷款 [11] 晶硅光伏产业发展 - 包头市举行晶硅光伏产业政商恳谈会 美科股份 大全新能源 通威等10家企业参与 政企共谋高质量发展 [12] - 市委书记强调坚定发展信心 加强产业趋势分析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 深化新技术研发和下游应用拓展 发挥绿电优势 加大绿色生产工艺应用 [13] - 拓展装备制造产业合作 加大金融支持 推动政银企对接 强化用水用电用地等要素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 [13] 经营主体数据 - 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新设企业462万户 新设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4]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4] - 第一产业新设60.1万户 第二产业96.5万户 第三产业1171.2万户 截至6月底四新经济企业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14]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高达17.5% [1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 7月全国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30条 运营里程11146.8公里 完成客运量29.2亿人次 进站量17.4亿人次 [16] - 客运量环比增加2.3亿人次 增长8.6% 同比增加0.5亿人次 增长1.7% [16] - 平均客运强度0.845万人次每公里日 环比增长3.4% 同比降低5.7% [16][17] - 新增运营里程19.9公里 新增天津地铁4号线北段 核减运营里程0.7公里(广州海珠有轨电车部分区段) [17] - 北京上海运营里程超870公里 客运量超3.2亿人次 深圳客运强度1.6万人次每公里日居首 [18]
北京“生育15条”,直击“想生不敢生”痛点
新京报· 2025-07-31 09:48
北京市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 北京市政府发布15项系统性措施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涵盖生育服务支持 育幼服务体系建设 生育友好多元支持政策 社会氛围营造四大维度 [1] - 政策组合包括一次性生育补贴 延长生育休假 住房优先配租 辅助生殖技术医保覆盖等全链条支持 [1][3] - 重点解决经济压力 托育难题 住房紧张 教育焦虑等抑制生育率的核心痛点 [1] 政策具体措施 - 交通支持:对多子女无车家庭倾斜配置小客车指标 [3] - 医疗保障:将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动态调整 [3] - 住房保障: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家庭可优先获得公租房配租资格 [3] 政策实施背景 - 国家层面已出台《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2022年《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 [2] - 北京市2021年即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 本次政策是对社会关切的集中回应 [2] 政策实施展望 - 需结合实际情况细化措施 明确任务清单 加大投入力度以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3] - 政策将根据现实变化动态调整 当前措施并非最终版本 [3]
北京:加大对多子女家庭购房的支持力度
第一财经· 2025-07-31 02:48
生育补贴制度 - 建立并实施生育补贴制度,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5] - 落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5] 住房支持政策 - 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并在户型选择上给予照顾 [9] - 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父母同时申请保障性住房的,优先就近配租配售 [9] - 多子女家庭购房支持力度加大,可能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9] - 多子女家庭租赁房屋并备案的,可按实际月租金提取公积金,不受月缴存额限制 [9] 妇幼医疗保健资源配置 - 优化妇幼医疗保健资源,提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保健等医疗服务水平 [5] - 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5] - 加强生殖保健技术研发应用,改善产妇生育体验 [5] 儿童医疗服务水平 - 推进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全覆盖 [6] - 各区至少有1家紧密型儿科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至少规范化设置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6] - 动态支持生殖健康、儿童健康等重点专科发展,绩效工资分配向儿科倾斜 [6] 托育服务供给 - 构建以幼儿园托班为主渠道,社区办托和托育机构为重要依托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 [7] - 增加公建托位供给,提高公建托位占比,推动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 [7] - 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普惠、多元、优质托育服务 [7] 教育服务优化 - 根据适龄人口规模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9] - 统筹考虑同一家庭子女“长幼随学” [9] - 保障公共租赁住房群体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享有与购房群体同等权利 [9] 职工权益保障 - 完善促进妇女就业政策,加强对生育再就业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9] - 支持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位,鼓励开展寒暑假及课后儿童托管活动 [9] 交通出行保障 - 在以家庭为单位配置小客车指标时,加强对多子女无车家庭的倾斜支持 [9] 新型婚育文化培育 - 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 [10] - 加强婚恋指导服务,打造青年交友服务品牌 [10] - 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 [10]
育儿补贴政策出台,“投资于人”必获大回报
南方都市报· 2025-07-30 23:05
育儿补贴制度 - 中央财政设立"育儿补贴补助资金" 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中央财政承担约90% [1] - 育儿补贴线上线下同时办理 各地政府可叠加奖励 政策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 [1] - 育儿补贴制度是直接缓解家庭育儿成本的重要手段 关乎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 [1] - 育儿补贴普惠性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现金补贴 一孩至三孩家庭均可享受 每人每年3600元直至3周岁 [2] - 申领便捷 通过全国统一线上信息系统办理 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开通入口 也可线下办理 [2] - 政策暖心 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低保认定不计入家庭收入 [2]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 近年来出台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 包括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扣除 完善生育休假制度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1] -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日益成型 包括经济支持 时间支持 服务支持和权益保障等多方面 旨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2] - 政策体系从多渠道降低群众生育 养育 教育成本 受到公众欢迎 [1] 投资于人理念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3] - "投资于人"核心理念是将资源优先用于提升人的能力 技能和福祉 获得长期回报 [3] - 重视民生领域投资 让老百姓接受更好教育 享受更好医疗 获得更好工作和更高收入 [3] - "投资于人"有利于提升生育率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3]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3-25 16:24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欧洲和东亚经济体推出生育支持政策,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和就业支持等,政策呈现系统化和阶梯型特征[2][27] - OECD数据显示现金补贴和托儿服务对提升生育率和出生率效果显著,具体效果因国家经济社会状况而异[2][31] - 法国和瑞典因财政支持力度大且育儿制度完善,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和新加坡因政策推出晚且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2][43] 我国人口变化的特征 - 我国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的20.99%降至2023年的16.96%,女性初婚年龄升至28岁,粗结婚率降至不足6%[3][67] -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工作时长呈上升趋势,2023年达2500小时,高于韩国、日本和美国[78][79]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61.29%,生育意愿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影响明显下降[4][84][90] 我国可能的促生育政策 - 呼和浩特对一孩、二孩和三孩家庭分别补贴1万、5万和10万元,全国已有22个地市出台类似政策[5][98] - 若按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总补贴规模或超37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3%[5][100] - 系统性政策支持包括就业权益保障、普惠托育、妇幼健康服务和住房优先配售等多维度措施[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