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
申万宏源宏观·2025-03-25 16:24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欧洲和东亚经济体推出生育支持政策,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和就业支持等,政策呈现系统化和阶梯型特征[2][27] - OECD数据显示现金补贴和托儿服务对提升生育率和出生率效果显著,具体效果因国家经济社会状况而异[2][31] - 法国和瑞典因财政支持力度大且育儿制度完善,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而韩国和新加坡因政策推出晚且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2][43] 我国人口变化的特征 - 我国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的20.99%降至2023年的16.96%,女性初婚年龄升至28岁,粗结婚率降至不足6%[3][67] -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工作时长呈上升趋势,2023年达2500小时,高于韩国、日本和美国[78][79] - 流动人口达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青壮年占61.29%,生育意愿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影响明显下降[4][84][90] 我国可能的促生育政策 - 呼和浩特对一孩、二孩和三孩家庭分别补贴1万、5万和10万元,全国已有22个地市出台类似政策[5][98] - 若按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总补贴规模或超37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3%[5][100] - 系统性政策支持包括就业权益保障、普惠托育、妇幼健康服务和住房优先配售等多维度措施[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