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玉米

搜索文档
定襄县乡村e镇:搭台展销庆丰收 电商赋能添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9-29 10:55
为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活动现场同步打造了"e起庆丰收"定襄好物直播间。主播通过镜头 向网友推介定襄特色农产品,不仅介绍了产品的制作工艺与品质特点,还结合丰收节主题推出限时优 惠,吸引大量订单,实现"展销+电商"双线发力。 除产品展销外,现场还有秧歌、锣鼓等民俗表演,生动展现定襄丰富的民俗文化。群众在品尝特色美食 的同时,还沉浸在丰收节喜悦的氛围中。在定襄县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前来购买特产和参观了解的 群众络绎不绝,现场热闹非凡。 9月23日,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定襄县2025年农民丰收节在金鼎广场隆重开幕。本次活 动通过特色农产品展销、民俗文化表演及直播带货等多元形式,全面展现定襄县农业发展成果,与广大 群众共庆丰收、共享喜悦。 在乡村e镇农产品展销区,汇聚了手工老陈醋、定襄蒸肉、黄烧饼、糯玉米、冻干山楂、山楂月饼等20 余款本地特色农产品,吸引众多消费者驻足品尝选购。展区还特别引入了沁州黄小米、五台台蘑酱、神 池胡麻油、吕梁沙棘汁等山西名优特产,进一步丰富了展销品类,满足了多样化消费需求。 此次丰收节不仅为定襄县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展示平台,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村消费活力。未来,定襄县乡 ...
河套平原荒滩“披绿生金” 塞北乡村庭院花果富民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1:56
秋高气爽,在河套平原乌拉特前旗,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披上绿装,曾经的闲置庭院也焕发新生, 化作群众手中的"增收宝地"。先锋镇以科技利刃破解盐碱难题,让芦耳、糯玉米在荒滩茁壮成长;乌拉 山镇三湖村则借黄河水润泽庭院经济,用小果园、小菜园编织出一条致富链。一镇一村,路径不同,却 共同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荒滩变良田:科技点亮盐碱地"新希望" "巴彦淖尔市八百里河套最东端,南临黄河北靠山,中间有个盐碱滩,指的就是我们这儿。"站在先 锋镇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里,镇人大主席白勇回忆起3年前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当时地里全是盐霜, 土地板结严重,种啥都绝收。" 转机始于2022年。先锋镇组织干部外出取经,邀请上海交大、黑龙江农科院科研团队现场调研,最 终决定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作培养基,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发展对土地质量要求低的芦耳产 业。 芦耳以乌梁素海"特产"芦苇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每年可消耗乌梁素海芦苇1.8万吨、消耗 农户玉米轴芯9000吨。而芦苇天然含硒,生产的芦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泡发比也远高于普通木耳,市 场认可度极高,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 如今的示范园早已换了模样,179栋种 ...
经济聚焦|唱着民歌迎丰收
人民日报· 2025-09-22 11:24
民歌,诞生于广袤田野之上,是广大劳动人民质朴动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众多民歌中,丰收的旋 律总能勾起人们的心弦,简单的几句便勾勒出一代代农民的朴实、辛勤。这些从劳动生活里流淌出的美 丽音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的是这片土地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歌唱丰收的情感。农业更强、农村 更美、农民更富,经典民歌背后有着越来越多新故事。 秋分将至,又迎一个丰收节,又是一年丰收季。在田间、在果园、在渔场,飞扬着收获的欢声,洋 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分赴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倾听劳动人民在丰收之际 的喜悦与期盼。 ——编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黑龙江饶河——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人民日报记者 郭晓龙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乌苏里船歌》 清晨5点,乌苏里江浸在淡青色的薄雾里,江风裹挟着水汽掠过黑龙江饶河码头,空气里飘着淡淡 的鱼鲜。岸边,渔民们有的扛着连夜修补的渔网,网眼还沾着未干的江水;有的弯腰搬运装满鱼饵的木 桶,木桶碰撞船板发出"咚咚"声响;还有的仔细检查着船用引擎,确保万无一失…… "开船咯!"年过六旬的老把头尤双喜吆喝声洪亮。渔网 ...
河套平原荒滩“披绿生金” 塞北乡村庭院“花果富民”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0:51
芦耳以乌梁素海"特产"芦苇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每年可消耗乌梁素海芦苇1.8万吨、消耗农户 玉米轴芯9000吨。而芦苇天然含硒,生产的芦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泡发比也远高于普通木耳,市场认 可度极高,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 如今的示范园早已换了模样,179栋种植棚、86栋晾晒棚整齐排列,600平方米"电商+农业智慧平台"综 合大厅里,主播正忙着推介芦耳。 图为芦耳等特色农产品直播销售。 谢佳卉 摄 荒滩变良田:科技点亮盐碱地"新希望" "巴彦淖尔市八百里河套最东端,南临黄河北靠山,中间有个盐碱滩,指的就是我们这儿。"站在先锋镇 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里,镇人大主席白勇回忆起3年前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当时地里全是盐霜,土地 板结严重,种啥都绝收。" 转机始于2022年。先锋镇组织干部外出取经,邀请上海交大、黑龙江农科院科研团队现场调研,最终决 定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作培养基,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发展对土地质量要求低的芦耳产业。 中新网巴彦淖尔9月22日电 题:河套平原荒滩"披绿生金" 塞北乡村庭院"花果富民"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秋高气爽,在河套平原乌拉特前旗,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披上绿装,曾 ...
唱着民歌迎丰收(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9-21 22:01
民歌,诞生于广袤田野之上,是广大劳动人民质朴动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众多民歌中,丰收的旋律总 能勾起人们的心弦,简单的几句便勾勒出一代代农民的朴实、辛勤。这些从劳动生活里流淌出的美丽音 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的是这片土地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歌唱丰收的情感。农业更强、农村更 美、农民更富,经典民歌背后有着越来越多新故事。 秋分将至,又迎一个丰收节,又是一年丰收季。在田间、在果园、在渔场,飞扬着收获的欢声,洋溢着 幸福的笑容。记者分赴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倾听劳动人民在丰收之际的喜 悦与期盼。 黑龙江饶河——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本报记者郭晓龙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尤双喜看着热闹的景象,感慨地说:"以前鱼卖不出去发愁,现在靠电商都抢着要。丰收节,过得一年 比一年有滋味!" 山东临沂——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本报记者王者 人人那个都说哎 ——《乌苏里船歌》 清晨5点,乌苏里江浸在淡青色的薄雾里,江风裹挟着水汽掠过黑龙江饶河码头,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鱼 鲜。岸边,渔民们有的扛着连夜修补的渔网,网眼还沾着未干的江水;有的弯腰搬 ...
从滞销到畅销,密云爱心企业直播架起“暖心桥”
新京报· 2025-09-05 03:06
核心观点 - 密云区爱心企业通过直播带货、企业收购等多元化模式帮助受灾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建立产销对接的绿色通道 [1][2] 企业行动与模式 - 北京密农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原产地直播30余场 助农销售10万元 并协助采收交付8000多斤贝贝南瓜和1.5万根甜糯玉米 [1] - 密云邮政集团和密农人家电销平台为农产品提供大力宣传推广 达到良好效果 [1] - 密之蓝天、密水农家等多家企业积极收购糯玉米、木耳、蜂蜜、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 覆盖太师屯、高岭、冯家峪等镇 [1] - 北京合和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与5个受灾镇达成合作 收购价参考市场价上浮10% 预计总收购量达5万斤 [2] 受灾影响 - 强降雨导致农作物受损、道路中断和物流受损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严重农产品滞销问题 [1] 解决方案 - 通过直播带货将镜头对准田间地头和包装车间 全方位展示农产品特点和受灾情况 [1] - 采用电商平台销售、企业直采等多元化模式 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1]
五年卖了170万辆,一款「国民代步车」的炼成
36氪· 2025-09-02 09:49
核心观点 - 宏光MINIEV以极致性价比和精准市场定位成为国民级代步车 推动中国新能源车普及和微型车市场发展 [4][5][14] - 公司通过创新营销策略和持续产品迭代巩固市场领导地位 并加速行业技术普惠与产业链成熟 [24][28][36] 产品定位与市场表现 - 起售价3.68万元 大幅降低购车门槛 使汽车从奢侈品变为普惠品 [3][13][14] - 聚焦短途出行场景 续航200公里车型满足30公里内日常通勤需求 [15][17] - 5年累计销量超170万辆 成为全球最快达成百万销量的新能源车型 [10][11] - 2024年以261,141辆销量位居微型电动车市场榜首 该细分市场全年零售量124.8万辆(同比增长32%) [20] 产品优势与用户价值 - 使用成本低于电动自行车:每日50公里通勤成本仅3元 较电动车节省25% [3] - 车身长度2.9米+转弯半径4.3米 适应狭窄道路场景 [17][18] - 170万用户累计行驶405亿公里 减少碳排放799.07万吨 [21] 营销策略与品牌建设 - 通过潮创大赛提供200余种改装配件 将用户设计融入新车配色方案 [26] - 跨界联名《熊出没》、卡比巴拉小黄豚、《蛋仔派对》等IP触达多元圈层 [26][27] - 推出GAMEBOY版/敞篷版/四门版等车型 满足个性化与家庭需求 [30] 技术演进与行业影响 - 电池成本从千元/度电降至200元/度电 智能科技从高端走向普及 [34] - 四门版新增ISOFIX接口与儿童安全锁 以百元级成本提升产品力 [37] - 推动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 引领行业进入"代步车2.0时代" [20][31] 产业链与行业地位 - 依托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全球竞争力 实现产品持续迭代 [33][36] - 开创A00级代步车新纪元 引发长安糯玉米、吉利熊猫等竞品跟进 [19] - 作为微型车领导者 加速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与绿色出行普及 [35][40]
河套平原的绿富同兴之路:沙地长出“钱” 玉米“黄金链”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1:17
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 - 河套平原通过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双轮驱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群众增收致富 [1] - 乌拉特后旗10多年间建成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形成育苗绿化采摘加工全链条 [2] - 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采用工程固沙+造林与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两年治沙2.2万亩 [2] - 巴音查干嘎查种植近11万亩人工梭梭林绿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五分之一并计划今年再种3000亩 [2] - 乌拉特后旗年底生态治理总面积将达730万亩 [2] 玉米产业升级与产能提升 - 大佘太镇玉米小面积单产达1473.27公斤刷新自治区纪录连片种植平均亩产1266.2公斤 [5] - 推广品种改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完成7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 [5] - 采用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引进8家龙头企业投资近亿元建2400亩农产品集散地 [5] - 加工环节实现3小时田间到锁鲜全过程每小时加工2万至3万棒年产量近5000万棒 [5] - 未来3年计划将鲜食玉米年加工能力从5000万穗提升至1.5亿穗建设自治区西部最大鲜食玉米基地 [6] 循环经济与价值挖掘 - 乌兰村玉米芯深加工厂年回收玉米芯3500吨通过与饲料厂合作实现变废为宝 [6] - 投入325万元资金建设加工厂使村集体年纯收入达16.8万元并促进村民就近就业 [6] - 实现玉米从籽粒到芯叶全利用无废料循环模式 [6] - 依托3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深挖富硒有机玉米潜力打造佘太糯等品牌 [6] - 玉米加工延伸至糕面玉米糁等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5]
我省特种玉米播种面积约一百万亩
辽宁日报· 2025-08-05 01:06
行业技术发展 - 特种玉米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成功培育出爆裂玉米等专用品种 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发展的转变[1] - 爆裂玉米亩产量从最初400-500斤提高到约1000斤 单价比普通玉米高2至3倍[1] - 展示会征集149个新品种 通过专家组田间初评和风味品评盲选 最终遴选出10个糯玉米和10个甜加糯玉米新品[2] 市场需求变化 - 特种玉米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品质化发展趋势 鲜食甜玉米和糯玉米深受消费者喜爱[1] - 爆裂玉米加工产品从传统影院渠道向家庭休闲食品领域拓展[1] - 鲜食玉米即食化、功能化产品开发成为新方向[1] 产业规模现状 - 辽宁省特种玉米播种面积约100万亩 未来仍有增长空间[1] - 新品种展示会由沈阳农业大学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产业辽宁创新团队承办[1] - "沈爆3号"成为我国第一个爆裂玉米单交种 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