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SoC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88天!国产GPU龙头,IPO火速过会
搜狐财经· 2025-09-27 03:50
摩尔线程IPO进展 -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于2025年6月30日获受理 7月17日进入问询阶段 历时88天火速过会[1][2] - 公司拟募资80亿元 用于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 图形芯片 AI SoC芯片研发及补充流动资金[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 超越2024年全年营收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2.71亿元 累计未弥补亏损14.87亿元[2] 公司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 - 公司创始人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 核心团队具备英伟达任职经历[2] - 以全功能GPU为核心 填补国内GPU领域多项空白 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 - AI智算产品 图形加速产品及智能SoC产品在国内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不足1%[3] - 汽车智能座舱芯片"长江"SoC性能对标高通骁龙8295 预计2026年导入量产[3] 国产GPU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1425.37亿元激增至2029年1.34万亿元 2025-202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3.7%[4] - 沐曦股份已获科创板IPO受理 燧原科技 壁仞科技等头部厂商正接受IPO辅导[5] - 行业从性能竞赛升级为产业链韧性 生态协同能力的系统比拼[6] - 有望凭借应用场景反哺实现技术迭代 走出一条类似华为在5G领域的突破路径[7] 科创板政策支持 - 2024年6月证监会发布政策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8] - 2025年6月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等领域[9][10] - 已有20家适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上市 包括16家创新药企 3家疫苗企业和1家医疗器械企业[8] - 上交所召开政策保荐机构座谈会 加快典型案例落地形成示范效应[8]
“国产GPU第一股”摩尔线程IPO过会,募资80亿投新一代AI芯片
观察者网· 2025-09-26 23:32
IPO审核与上市进展 - 公司科创板IPO于2025年9月27日过会 从受理至过会用时88天 为年内科创板最快过会企业 [1] - 公司拟募资80亿元 投向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图形芯片研发及AISoC芯片研发项目 [1] - 公司预计最早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目前仅需完成注册即可成为"国产GPU第一股" [1] 公司背景与技术实力 - 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 注册资本4亿元 法定代表人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 拥有近20年GPU行业经验 [1] - 核心团队多名成员具备英伟达工作背景 包括市场生态、GPU架构及销售等领域资深人员 [2] - 公司已推出四代GPU架构(苏堤、春晓、曲院、平湖) 产品覆盖AI智算、图形渲染、高性能计算等七大领域 [2] - 基于自研MUSA架构实现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及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的技术突破 [3] 产品体系与业务结构 - 产品矩阵涵盖芯片、板卡/模组、一体机及集群设备四大类别 按应用分为AI智算、专业图形加速及智能SoC三类 [4] - 2025年上半年AI智算产品收入占比达94.85% 较2024年77.63%进一步提升 成为绝对核心业务 [8] - 公司主动从桌面级图形加速产品转向高毛利的AI智算及专业图形加速产品 [8]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02亿元 超过2022-2024年全年营收总和 但归母净利润仍亏损2.71亿元 [7][8] - 主营业务毛利率呈现持续改善趋势:2022年-70.45% 2023年27.84% 2024年72.32% 2025年上半年69.17% [8]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逐年下降:2022年2422.51% 2023年1076.31% 2024年309.88% 2025年上半年79.33% [7] - 累计未弥补亏损截至2025年6月30日达14.78亿元 [8] 市场竞争与客户结构 - 公司明确表示英伟达H20产品与其最新产品不构成直接竞争 指出H20因美国出口限制导致算力大幅降低 [4] - 国产AI算力产品在推理领域能力显著提升 已具备替代H20的性能 且原生支持FP8格式 [5] - 客户集中度极高: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89.86%、97.45%、98.16% [7] - 2025年上半年第一大客户R贡献56.63%收入(约4亿元) 而2024年第一大客户C(占比38.07%)未出现在本期前五大名单 [9] 行业格局与发展机遇 - 国内算力基础设施需求处于蓬勃发展期 公司认为集群类收入具备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10] - 公司完成8轮融资 股东包括中国移动、深创投、红杉资本、腾讯投资、字节跳动量子跃动等知名机构 [10] - 同业公司沐曦股份IPO处于问询阶段 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正接受A股IPO辅导 天数智芯与壁仞科技曾传赴港股IPO计划 [10]
从受理到过会仅用时88天!国产芯片龙头摩尔线程科创板IPO申请获通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6:17
IPO进展 - 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通过上交所上市委会议审议 距离上市更进一步[1] - IPO从受理到过会仅耗时88天 体现科创板审核效率提升[1][3] - 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法律及审计服务分别由竞天公诚和安永华明提供[1] 募资计划 - 拟募资80亿元 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图形芯片研发项目、AI SoC芯片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1][2] - 募投项目涵盖AI训练推理、图形处理和智能SoC芯片三大方向[1][2] 公司业务 - 专注于全功能GPU产品研发设计与销售 兼顾图形渲染与AI计算 被称为"国产GPU第一股"和"国产英伟达"[2] - 已量产五颗芯片 累计研发投入超43亿元[2] - 产品应用于大模型训练推理、数字孪生、消费电子、云计算等领域[2] - 2024年各产品线在国内细分市场份额均不足1%[2] - 涉足汽车智能座舱领域 "长江"SoC芯片预计2026年导入量产 性能对标高通骁龙8295[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608.83万元、1.24亿元、4.38亿元和7.02亿元[4]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0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和-2.71亿元[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未弥补亏损14.78亿元[4] - 2022-2024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08.44%[5] - 预计最早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1][5] 行业背景 - 半导体领域需求周期向上 AI成为核心增长动力[3] - 开源模型降低部署门槛 推动SoC芯片需求增长[3] - 科创板"1+6"改革提升对硬科技企业包容性与适应性[3] - 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与公司持股关系 显示资本市场关注度[3] 研发特点 - GPU行业属技术密集型 业务复杂度高 需持续高投入[4] - 研发存在周期 销售收入具有滞后性[4] - 已推出苏堤、春晓、曲院、平湖四代芯片 性能逐代提升[4] - 客户需评估性能增益与业务需求匹配度后决策[4]
“中国版英伟达”摩尔线程科创板IPO顺利过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09:41
IPO与募资计划 - 公司于9月26日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 计划募资80亿元人民币[1] - 募集资金将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25.10亿元)、图形芯片研发项目(25.02亿元)、AI SoC芯片研发项目(19.82亿元)及补充流动资金(10.06亿元)[8] 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专注于GPU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已推出四代GPU架构 产品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领域[1] - 基于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 实现单芯片同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及超高清视频处理能力[2] - 主要产品包括S4000、S3000、S50板卡 S4000、S3000、S2000一体机以及集群产品 其中S3000板卡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接近200%[2] - 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MTT S80单精度浮点算力接近英伟达RTX 3060 MTT S5000构建的千卡集群效率超过国外同代系GPU集群[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1.24亿元 2024年4.38亿元 2025年上半年7.02亿元[3][4] - 净利润持续亏损但收窄:2023年亏损16.73亿元 2024年亏损14.92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2.71亿元[3][5] - 研发投入占比高: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5.57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79.33%[3][5] - 资产规模扩大:2025年6月末资产总额70.22亿元 负债总额26.97亿元 资产负债率38.42%[5] 发展前景 - 预计最早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5] - 2025年AI智算和专业图形加速业务毛利率预测均达77% 2027年预计分别稳定在69%和71%[5] - AIPC及智能模组已于2025年上半年对外销售 SoC芯片面向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 预计2026年导入量产[5]
摩尔线程IPO豪赌:实控人“英伟达往事”与百亿亏损的生存悖论
搜狐财经· 2025-09-22 01:30
公司IPO审核与融资 - 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于2025年9月26日审议摩尔线程的首发申请 公司计划募集80亿元资金以支撑尚未盈利的业务[4][6] 财务表现与盈利状况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02亿元(超过过去三年总和)但同期亏损2.71亿元 累计未弥补亏损达14.78亿元[6] - 公司预计最早于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但盈利包含政府补助收益 扣除后处于微利状态[19][20] - 2025-2027年整体毛利率预计呈下降趋势 与一般技术企业规模扩大后毛利率上升的规律相悖[21]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公司无单一持股30%以上股东 但创始人张建中通过直接持股、员工持股平台和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控制36.36%股份[6] - 一致行动协议期限至"任何一方不再持有发行人股权之日" 若未来出现分歧可能导致控制权不稳定[8] 业务战略与毛利率变化 - 毛利率从2022年的-70.08%逆转至2024年的70.71% 反映公司从消费级向B端市场的战略调整[8][9] - 消费级桌面图形加速业务2024年毛利率为-0.65%且收入占比持续萎缩[9][10] - 2024年AI智算产品收入占比达77.63% 毛利率73.12% 专业图形加速产品毛利率达82.45%[10][11] 客户与订单风险 - 披露"正在洽谈的客户预计订单合计约20亿元" 但订单无法律约束力且存在变数[13][14] - 2024年AI智算产品、图形加速产品及智能SoC产品在国内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不足1%[14] - 第二代超大规模智算融合中心产品于2024年底推出 市场导入和客户验证需要周期 导致2025年上半年已销售集群板卡数量较少[15] 技术竞争与供应链挑战 - 2023年10月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对采购先进原材料、EDA工具、IP等构成长期重大挑战[15] - 英伟达2024年GPU及相关业务全球收入约9200亿元 占全球GPU市场份额88% 公司直面其竞争风险巨大[17] - 公司MUSA架构兼容性策略受英伟达2024年禁止转译模拟兼容CUDA禁令影响 存在不确定性[18] 研发效率与人才结构 - 2025年员工1122人中研发人员占比77.81% 但2024年人均创收38.94万元 人均创利-132.50万元[22][23] - 研发投入累计38.10亿元 占同期营收总额比例达626.03% 投入力度可持续性存疑[23] - 2023年至2024年间至少7位总监级以上核心技术/研发高管离职 包括首席架构师等关键角色[24] 关联交易与估值 - 股东包括腾讯、中国移动、联想等产业巨头 可能产生关联交易问题并影响获客独立性[27][28] - 2024年底Pre-IPO轮融资投前估值246.2亿元 《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给出310亿元估值[29]
2025上半年营收超三年之和 摩尔线程多元化产品矩阵持续发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11:5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 超过2022年至2024年三年营收总和[1] - 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0% 营收从2022年4608.83万元增长至2024年4.83亿元[2] - 净亏损持续收窄 从2022年18.40亿元缩减至2025年上半年2.71亿元[3] - 毛利率显著提升 从2022年-70.08%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69.14%[3] - 每股收益从2022年-10.45元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0.68元[3] 业务发展态势 - 产品矩阵覆盖高性能计算 图形渲染 虚拟化 智能媒体及个人娱乐领域[2] - 智算集群产品可扩展至万卡规模 应用于大型计算中心[2] - 专业图形显卡服务工业设计和数字孪生行业[2] - 桌面级显卡进入游戏和办公市场[2] - 智能SoC产品在边缘计算等新兴场景落地[2] 行业环境与前景 - 国产替代进程加快和算力需求持续增长提供发展机遇[3] - 在政务 科研 能源 交通等重点领域应用潜力不断提升[3] - 国家层面对自主可控芯片产业提供政策支持[3] - 公司产品持续迭代和应用领域拓展推动成长空间[4]
国产GPU摩尔线程披露2025中期业绩:营收破 7 亿,毛利率约69%,亏损持续收窄
格隆汇· 2025-09-06 01:4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176.19万元 超过2022年至2024年各年全年营收水平[1] - 营业收入从2022年4608.83万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70176.19万元 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2] - 净亏损从2022年183955.22万元收窄至2025年上半年27094.23万元 亏损规模呈现明显缩减趋势[3] - 每股收益从2022年-10.45元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0.68元[3] 盈利能力指标 - 毛利率从2022年-70.08%大幅提升至2024年70.71% 2025年上半年维持在69.14%高位水平[3] - 费用率随收入规模扩大逐步下降 规模效应开始显现[3] 产品与业务布局 - 产品覆盖高性能计算 图形渲染 虚拟化 智能媒体及个人娱乐等多个领域[2] - 智算集群产品可扩展至万卡规模 应用于大型计算中心[2] - 专业图形显卡服务于工业设计和数字孪生行业[2] - 桌面级显卡进入游戏和办公市场[2] - 智能SoC产品在边缘计算等新兴场景落地[2] 市场与客户结构 - 客户群体横跨政企 科研机构及消费市场[2] - 在政务 科研 能源 交通等重点领域应用潜力持续提升[3] - 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和算力需求持续增长[3] 行业环境与发展前景 - 国家层面对自主可控芯片产业提供政策支持[3] - 产品持续迭代和应用领域拓展带来未来成长空间[4] - 公司凭借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改善在国产GPU赛道崭露头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