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制氢

搜索文档
两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国能源网· 2025-09-08 02:32
总体目标 - 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 [1][5] - 到2027年初步构建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 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 挖掘十个以上重点示范项目 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 [4] - 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和复合人才培养基地 建成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 [1][5] 人工智能+电网 - 开展电力供需预测 电网智能诊断分析 规划方案智能生成等电网规划设计应用 加强电网工程智慧建设管理 [6] - 推进电网多尺度智能仿真分析 探索人工智能模型在电网智能辅助决策和调度控制应用 提升源网荷储全要素安全运行水平 [6] - 推动电力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 打造具备自主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电力设备健康管理智能体 [6] - 构建新能源功率预测 负荷预测 离线仿真分析 在线安全分析 调度辅助决策等智能化应用 [7] 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 分布式储能 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应用 提升负荷侧群控优化能力 [8] -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优化调度及全生命周期安全应用 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工艺智能寻优 [8] - 推动人工智能在零碳园区 智能微电网 算电协同应用 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运行水平 [8] - 虚拟电厂实现大规模灵活性资源聚合优化调控 智慧交易决策 [9] 人工智能+新能源 - 加快高精度功率预测 电力市场 场站智慧运营等方向人工智能应用 推动复杂场景功率预测大模型发展 [11] - 打造气象预测+功率预测+智慧交易+智能运维一体化新能源智能生产模式 [11] - 构建多时空尺度气象服务体系 建立气象-功率非线性关系算法大模型 实现新能源功率精准预测 [12] - 利用大模型声纹检测遥感机器人等技术装备 提升偏远地区场站设备巡检效率 [12] 人工智能+水电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水电工程建设应用 提升水电工程智能化设计施工管理水平 [13]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水文模型气象模型融合 提升气象水文双向耦合预测精度 [13] - 推动知识图谱大模型智能体等技术融入水电智慧运营大脑 [13][14] - 基于流域气象水文双向耦合预测大模型 构建洪旱极端事件风险量化工具 [15] 人工智能+火电 - 在燃料管控 生产运行优化与智能控制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场景开展人工智能赋能 [16] - 基于大模型实现燃料掺配 运行优化 智能灵活调峰 安全智能管控等业务智能化升级 [18] - 通过对汽轮机发电机锅炉等关键设备多类型数据实时监测 实现设备状态全景监测健康量化评估 [18] 人工智能+核电 - 构建核电安全预警 电站运行事件智能溯源分析 应急响应智能辅助支持系统 [18] - 开展核工业特种运维机器人技术攻关 推动核电系统自动启停技术升级 [18]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研发等离子体位形实时预测智能模型 [19] 人工智能+煤炭 - 实现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与自主决策 助力少人无人化作业常态化运行 [20] - 通过多模态感知设备群协同控制 实现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自主运行 掘进工作面高效协同 [21] - 推进矿用卡车无人驾驶规模化运行 提升露天煤矿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 [21] 人工智能+油气 - 推动勘探地质目标智能评价 开发方案智能优化 钻井压裂作业参数智能调整 [22] - 加快智能钻机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生产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 [22] - 推进地面工程智能设计 钻井参数智能优化 录井实时智能判层 实现井控机器人示范应用 [24] 技术支撑体系 - 推动数据智能标注智能增强数据合成等技术应用 推进能源数据分类分级技术研发 [26] - 开展多元异构算力统一调度 任务智能编排 存算网一体化融合等关键技术攻关 [26] - 加大多智能体协同可解释性模型轻量化推理等技术研究 深化机器视觉多模态时序预测应用 [27] 实施保障 - 推动建设一批行业研发创新平台 鼓励企业牵头建设人工智能+能源创新联盟 [28] - 加快编制能源数据治理 多元异构算力融合 典型场景设计等技术标准规范 [28] - 组织开展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 遴选可复制易推广场景和企业标杆应用 [29] - 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作用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能源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29]
两部门:推动人工智能在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V2G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应用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08 02:23
核心观点 - 国家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到2027年构建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 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深度应用和十个以上重点示范项目[3][11] - 到2030年实现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世界领先水平 形成算力电力协同机制和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12] - 重点加快人工智能在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八大领域的应用场景赋能[13][17][20][23][26][29][32][36] 人工智能+电网 - 开展电力供需预测、电网智能诊断分析和规划方案智能生成等电网规划设计应用 提升源网荷储全要素安全可靠低碳运行水平[13] - 构建新能源功率预测、负荷预测、调度辅助决策和市场出清运筹优化等智能化应用 完善新一代智能调控技术支持体系[16] - 推进配电网实时感知、风险分析和智能决策技术应用 加强配电网层面源网荷储协同调控[16] 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和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 提升负荷侧群控优化和动态响应能力[17] - 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工艺智能寻优 实现可再生能源功率波动与电解装置柔性负荷的毫秒级匹配[19] - 构建园区智能降碳协同控制系统 形成碳-能-费智能协同模式 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充电桩功率及设备启停时序[19] 人工智能+新能源 - 加快高精度功率预测、电力市场和场站智慧运营等方向的人工智能应用 推动复杂场景及转折性天气下功率预测大模型发展[20] - 构建多时空尺度气象预报为核心的气象服务体系 建立气象-功率非线性关系精准挖掘的多场景多周期算法大模型[22] - 利用大模型、声纹检测和遥感等技术装备 实现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和多系统智能联动 提升偏远地区场站设备巡检效率[22] 人工智能+水电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提升水电工程智能化设计施工管理水平[23] - 基于流域气象水文双向耦合预测大模型 构建洪旱极端事件风险量化工具 提升气象水文预报精度和预见期[25] - 推动水电关键设备实现状态全息监测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实现运维知识结构化管理与智能辅助决策系统[25] 人工智能+火电 - 在燃料管控、生产运行优化与智能控制等业务场景协同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及技术创新[26] - 基于燃料市场价格波动、库存量和煤质分析等多维度数据 实现燃料数量、质量等智能检测和智能管控[28] - 通过对汽轮机、发电机和锅炉等关键设备多类型数据进行实时状态监测 实现设备健康量化评估和隐患识别与故障预警[29] 人工智能+核电 - 构建核电安全预警、电站运行事件智能溯源分析和应急响应的智能辅助支持系统[29] -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核电系统智能监测、预警、诊断和预测中的应用 提升关键设备、系统及机组的一键启停能力[31]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实现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的智能化控制[31] 人工智能+煤炭 - 实现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与自主决策 助力少人无人化作业常态化运行 稳步推进减人、增安、提效[32] - 通过多模态感知和设备群协同控制 驱动采煤与掘进工作面设备群智能截割和自主决策 大幅提升采掘效率和安全水平[34] - 实时动态预测煤炭灰分、硫分和挥发分等关键指标 优化调节选煤生产工艺参数 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合格率和稳定率[35] 人工智能+油气 - 推动勘探地质目标智能评价、开发方案智能优化和钻井压裂等作业参数智能调整[36] - 研发油气开发数据与知识智能化技术和专业大模型 打造大模型驱动的协同研究与生产管理决策平台[38] - 推进市场洞察预测、管网实时仿真及动态优化和高效智能站库运行 实现黑屏智能调控[38] 技术支撑体系 - 推动开展数据、算力、算法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包括数据智能标注、智能增强和数据合成等技术应用[40] - 开展多元异构算力统一调度、任务智能编排和存算网一体化融合等关键技术攻关 提升智算服务水平[40] - 加大多智能体协同、可解释性和模型轻量化推理等技术的研究 深化机器视觉、多模态和时序预测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应用[41] 实施保障机制 - 推动建设一批行业研发创新平台 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建设人工智能+能源创新联盟[43] - 加快编制能源数据治理、多元异构算力融合和典型场景设计等技术标准规范 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43] -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应用[44]
我国能源工业投资呈现阶梯式增长 年度投资额连破3个万亿元关口
证券日报网· 2025-08-26 13:06
能源消费与投资增长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1.5倍 [1] -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欧盟年度用电总量 [1] - 能源工业年度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元、5万亿元、6万亿元大关 [1] - 累计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10% [1] - 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16% [1]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20% [1] 新兴能源产业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500万千瓦 五年增长近30倍 [2] - 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 位列全球第一 [2] -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超50% [2] -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油气勘探等领域 [2] - 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 为"十三五"末10倍 [3] - 全球超50%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3] 用电需求结构变化 - 2024年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2]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 [2] - 2024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 [2] - 车网互动应用试点推动电动车支持用电"削峰填谷" [3] - 绿证绿电交易促进新能源车主使用绿电 [3] 能源转型战略部署 - 推动绿电与算力深度融合 保障AI产业绿色电力需求 [3] - 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确保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 [3] - 目标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 [3]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3]
90%,中国能源乘风破浪彰显实力——“能源向前,中国向上”系列评论之一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09:05
能源发展总体成就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较"十三五"末增长70% [1] - 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超4亿吨油当量 油气增储上产潜力显著 [1] - 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 能源自主供应基本盘稳固 [1] 清洁能源转型进展 - 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95%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1] - 非化石能源供应量"十四五"前四年增长近50% 占能源生产增量约50% [1] - 风电光伏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上半年风光发电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1] -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超50% 新型储能装机占全球超40% [2]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 能源消费量累计增长9.8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英法德年用能总和 [3] -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3] - 建成川渝藏/南方/华北/华东4个区域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 [3] - 全国多年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3] 产业链与全球贡献 - 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制造体系 [2]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60%和80% [2] - 优质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 为世界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2] 未来发展方向 - 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提升终端电气化水平 [5] - 推动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 [5] - 增强能源自主创新能力 把握人工智能引擎作用 [6] - 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6] - 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提升国际话语权 [6]
国家能源局:截至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03:23
能源政策与规划 - 国家能源局统筹谋划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1] 新型储能发展 - 截至2024年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1] - 5年增长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备"巨型充电宝" [1] 氢能产业规模 - 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1] -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超过全球一半 [1] 人工智能赋能能源领域 - 人工智能成为能源技术革命的"新引擎" [1] - 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作业、油气新资源发现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1] - AI加持下能源产业展现巨大潜力并焕发"新活力" [1]
11个方向!国家能源局将遴选部分项目和区域开展氢能试点
国际金融报· 2025-06-11 10:33
国家能源局氢能试点政策 - 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将遴选部分项目和区域开展氢能试点工作 旨在推动氢能管理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发展路径 形成可复制经验 支撑全链条发展 [1] - 试点分为项目试点和区域试点 涵盖氢能制取 储运 应用及共性支撑四大环节 细分11个试点方向 包括规模化制氢及一体化 先进柔性离网制氢 清洁低碳氢能综合开发等 [4] - 试点项目原则上3年内建成投产或完成试点任务 符合条件的项目将优先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两重""两新"支持范围 相关技术装备优先纳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6] 试点方向技术指标 - 规模化制氢及一体化方向要求电解槽装机规模不低于100兆瓦(或气化产能不低于20000标方/时) 运行负荷调节能力50%-100% 配套可再生能源项目上网电量比例不超过20% [5] - 规模化长距离输送方向要求液氢工厂单套设备液化能力不低于5吨/天 单车运输能力不低于600千克 管道长度不少于100公里 [5] - 炼油及煤制油气绿色替代方向要求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规模不低于1000吨/年 [5]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 位列世界第一 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 中国占比超50% [6] - 中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 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 [6] 市场反应与机构观点 - 政策利好下 6月11日亿华通等多个氢能源概念股股价上涨 [8] - 国金证券认为2025年是"十四五"氢能政策收官之年 绿氢示范项目招标活跃 下半年行业有望迎来政策进一步催化 [7] - 长城证券指出上游电解槽招标项目持续增多 中游加快氢能输用发展 下游探索多场景应用 [7]
专家解读丨中国氢能发展: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
国家能源局· 2025-05-31 08:28
中国氢能发展现状 - 中国氢能产业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政策制定、市场规模等六方面系统总结2024年发展形势 [2] - 2024年中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全球占比超三分之一,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4] -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全球累计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近一半,宁夏宁东等项目投产 [4] - 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约2.4万辆,加氢站超540座,重卡、港口机械等领域替代效应显现 [5] 政策与区域布局 - 氢能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22个省级行政区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累计出台专项政策超560项 [3] - "三北"地区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占全国90%以上,重点推进"绿氢+化工/冶金"耦合示范 [6] - 东部地区聚焦技术研发,山东建成"氢进万家"社区,广东开展液氢跨洋运输试点 [6]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突破 - 单堆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商业试运营,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下线 [5] - 国内首条掺氢高压管道竣工,深地盐穴储氢库CQ-1井开钻 [5] - 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依赖进口,电解槽宽负荷调节技术待突破 [8] 挑战与瓶颈 - 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高于化石能源制氢,受电力成本、电解槽投资等因素制约 [7] - 氢能双重属性导致项目验收管理需优化,电解水制氢等关键领域标准待完善 [8] - 产业链协同不足,"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运营"生态需完善 [8][9] 未来发展路径 - 2030年前推动绿氢在合成氨、甲醇等行业渗透率提升,交通领域推广氢电互补模式 [11] - 中国为全球最大电解槽出口国,需建立绿氢认证体系推动全链条出海 [12] - 建议国家实验室整合资源,龙头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试点政策与场景开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