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眼皮手术
icon
搜索文档
医美“免费打卡”“私下服务”藏风险 法官提醒:爱美者谨防“美丽陷阱”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07:28
开学季来临,一些医美机构打出"凭学生证做双眼皮享八折""大学生隆鼻按高考成绩1分抵1元"等广告, 招揽青少年。值得警惕的是,当下医美行业存在不少乱象,消费陷阱与违规操作频现,"免费承诺""私 下服务"等套路屡见不鲜。 2023年4月,在北京工作的陆露(化名)被一家美容机构的促销活动吸引:如果能成为其品牌形象代言 人,完成36次美容打卡,13780元"诚意金"则全额退还。抱着对"免费美容"的期待,陆露与该机构签订 协议并付了款,没想到,为了这个"优惠"活动竟打了一场耗时近一年的官司。 "刚开始预约很顺利,前3个月完成了12次服务。但从2023年8月开始,机构突然变了脸。"陆露说,她先 后近20次通过微信预约服务,却屡被工作人员以"美容师请假""仪器检修""预约已满"等理由拒绝。有时 好不容易预约成功,到店后又被临时告知"无法提供服务",只能改期。 直到2024年4月协议到期,陆露的打卡次数停留在35次,差1次未能完成约定。当陆露要求退还"诚意 金"时,美容机构以"未达标"为由拒绝退款。 庭审中,李医生辩称自己使用的是"正规二类医疗器械",不存在过错;美容诊所则表示,此次服务发生 在李医生家中,药品非诊所提供,与 ...
2025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洞察报告:轻医美如何用“可视化场景”开拓新增长极?
头豹研究院· 2025-09-22 12:4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1] 核心观点 - 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以满足国民美容需求为目的 融合发展具有协同优势 轻医美因创伤小 风险可控更受消费者欢迎 光电类项目成为医美与生美融合发展的优质赛道[2] - 轻医美与生美融合需明确医疗边界 禁止乱象借融合之名蔓延 美容中医与美容牙科作为广义医美范畴 受益于政策支持 成为医美与生美融合的重要补充[4] - 全球医美市场稳健增长 轻医美诊疗量占比从2014年51.5%提升至2024年54.1% 重医美占比从48.5%下降至45.9%[24] - 中国内地整形外科医生数量达5,000名 位居全球第三 但供给相对不足 医美旅游外流趋势显著 国民美容需求未充分满足[34][36] 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现状 - 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同属美容事业范畴 根本区别在于实施手法是否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 医美属于医疗行为 对主诊医师与护理人员资质要求严格[3][17] - 全球医美诊疗量从2014年1,858万例增长至2024年3,795万例 年复合增长率6.1% 轻医美占比提升至54.1% 重医美占比45.9%[23][24] - 2024年全球最受欢迎轻医美项目为注射肉毒素(占比38.4%)和注射玻尿酸(占比30.9%) 最受欢迎重医美项目为双眼皮手术(占比12.1%)和吸脂术(占比12.0%)[26][27] - 女性用户是核心客群 占轻医美诊疗量84.2% 重医美83.9% 男性客群快速增长 2018-2024年轻医美诊疗量年复合增长率34.10%[30] - 中国内地整形外科医生数量5,000名 仅次于美国(7,752名)和巴西(6,497名) 医美旅游主要目的地包括中国台湾 泰国 新加坡和日本[33][36] 中国医美与生美融合发展概述 - 美容外科以重医美为主 实行分级风险管理 一级项目包括颞部填充术 毛发移植术等 四级项目包括颧骨降低术 下颌角肥大矫正术等[40] - 生美机构可为美容外科机构前端导流 通过生活社群引流 科技赋能引流与会员权益绑定三大场景 需严格区分医疗行为与生活美容服务[43][45] - 美容皮肤科以轻医美为主 包括无创治疗(如光疗 药浴)和有创治疗(如激光治疗 强脉冲光治疗) 部分手术治疗项目与美容外科重叠[49][50] - 美容便利站是双美融合典型模式 通过AI测肤技术提供定制化快检服务 分区处理医美与生美服务 午休美容面向职场女性 发挥轻医美即时性优势[53][54] - 融合发展需警惕"黑机构"、"黑药械"、"黑人员"与"黑营销"四大乱象 加强资质核验 正品溯源 人员资质审核与营销内容管理[57][60] - 光电类医美是双美融合优质赛道 2025年发布围术期整全护肤规范 功效性护肤品可协同增效 减少不良反应[62] 医美延伸领域与生美融合发展概述 - 美容中医科涵盖中药外治 内服 推拿 针灸等5类技术 受益于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持 2024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26.9%[69][73] - 中医美容与生美融合通过中医体验馆场景实现 包括药食同源养生保健馆 痛症特色疗法馆等 美白祛斑等中医疗法已具备应用基础[75] - 美容牙科被多数医美机构纳入服务体系 可依托整体面部个性化方案设计探索融合场景[2][4]
这份避坑指南请收好(健康驿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7 22:52
医美行业暑期需求特征 - 暑期医美市场迎来就诊高峰 年轻求美者占比显著提升 包括高中毕业生 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2] - 准大学生偏好恢复期短 风险较低的医美项目 手术类以双眼皮为主 注射类以瘦脸针和玻尿酸为主 光电类以色素痣切除或激光治疗为主[2] - 家长主动陪同求美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担忧非正规机构风险 部分家长提前预约高考后诊疗[5] 医美行业定义与分类 - 医疗美容本质是医疗行为 需由医疗机构提供 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两大类[2] - 手术类医美包括双眼皮 隆鼻 吸脂 面部轮廓整形等[2] - 非手术类医美包括激光治疗 注射美容 线雕技术等 俗称"微整形"[2] 消费者态度与行业争议 - 部分求美者出于提升自信 改善外貌的目的选择医美 如内双学生通过双眼皮手术使眼睛更有神[4] - 部分消费者对医美风险持谨慎态度 担忧失败案例和身体伤害[4] - 专家明确不建议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手术 因生理未成熟 审美观易变 易受外界影响[4] 微整形风险与禁忌 - 微整形并非无风险 光电类项目可能出现短期红斑 结痂或长期色素沉着 瘢痕等并发症[6] - 注射类项目可能出现注射部位不平整 结节 罕见严重并发症包括血管栓塞导致皮肤坏死 失明甚至脑梗[6] - 微整形存在明确禁忌人群 包括易过敏体质 疤痕体质和严重脏器疾病患者[8][9] 医美安全规范与行业建议 - 求美需重视安全健康 选择正规机构 正规产品和器械以降低风险[7] - 注射类项目需详细询问病史 特别是过敏史 对过敏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或血糖控制不佳者需格外慎重[9] - 光电类项目需借助皮肤镜或皮肤CT进行精准评估 避免盲目治疗导致色斑加重[10] 双眼皮手术市场与技术要求 - 双眼皮手术需满足生理成熟(通常≥18岁)和心理审美稳定的条件 感染期 过敏期或心理状态不佳者不适合手术[12] - 手术方法分为全切法 微创三点法和埋线法 全切法适合眼皮厚或皮肤松弛者 微创和埋线法适合眼皮薄且皮肤紧致者[12] - 消费者存在盲目追求明星同款双眼皮的现象 但普通人面部条件受限 无法简单复制 需建立理性审美观[13]
贩卖焦虑夸大宣传 “低龄整形热”背后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01:23
暑期学生医美消费趋势 - 高考后学生整形需求激增 多地医院和民营机构迎来高峰期 手术量增加三成以上 [1][3] - 学生成为医美消费主力 咨询量达平日3-4倍 手术排期已满 需提前预约 [3] - 家长主动支持子女整形 数万元"变美套餐"成为高考奖励 包含近视手术/双眼皮/隆鼻等项目 [2] 医美机构营销策略 - 机构推出针对性促销活动 "暑你最美"优惠提供八折折扣 介绍同学可减免500-1000元 [3] - 采用"限时秒杀""早做早美"等宣传话术 提前增加医生和手术室资源应对客流高峰 [3] - 连锁机构推出学生特惠套餐 注射类与光电项目同步热销 [3] 青少年整形行为特征 - 艺术类院校学生更早接触医美 高二阶段为艺考进行双眼皮手术较为普遍 [2] - 消费项目呈现多元化 包含抽脂/纹眉/微调注射等 部分学生通过节食攒钱进行消费 [2] - 出现跨境医美消费趋势 家庭条件优越者选择赴韩国边旅游边整容 [2] 行业潜在问题 - 存在夸大宣传和审美绑架现象 单一审美标准加剧青少年外貌焦虑 [1][6] - 社交媒体网红内容强化"白瘦幼"审美标准 经美化处理的图像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 [6] - 部分机构针对学生群体进行定向营销 存在制造焦虑的促销行为 [7] 医疗专业观点 - 专家明确不建议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手术 因生理发育未成熟可能影响健康 [4] - 双眼皮手术存在出血/感染/瘢痕增生等风险 严重时可能影响眼部功能 [4] - 3-6个月恢复期内可能出现线条不对称/肉条感/紧绷感等术后问题 [4] 心理影响分析 - 整形低龄化反映青少年过度自我关注 易引发进食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等心理问题 [5] - 将人际关系问题归因于容貌缺陷 导致情绪波动/自我否定/回避外出等心理危机 [5] - 部分患者存在病态追求完美倾向 即使容貌良好仍要求多次整形 [6]
年轻人异地求美 搅动“医美+旅游”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23:05
医美+旅游市场趋势 - 高考后暑期成为医美行业高峰期,年轻学子将医美与旅行结合,形成"医美+旅游"新兴蓝海[1][4]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学生患者增长10%-30%,整形美容中心7-8月手术量月均增加100+台[5] - 北京医美机构暑期业务量增长30%,双眼皮、隆鼻、瘦脸针等手术最受欢迎,连续几年递增[5] 消费群体特征 - 增量主要来自高三毕业生和大学生,呈现"二三线向一线流动"趋势:成都眼鼻整形、上海皮肤管理、延吉韩式医美吸引周边地区学生[6] - 韩国、日本成为出境医美首选,清华大学报告显示海外医疗项目中医美占比达15.4%[7][8] - 小红书"暑期变美逆袭"话题讨论量超1亿,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持续攀升,社交媒体推动生活方式传播[9] 区域市场发展 - 韩国提供C-3-3医疗签证(最长3个月)、中文翻译、接送机及术后度假民宿等全链条服务[11] - 成都2017年提出打造国际"医美之都",政策目标2025年医美产业营收达1000亿元[11] - 都江堰计划开发"医美+康养旅游"线路,河北北戴河新区引入韩国抗衰医美中心[12] 消费行为分析 - 学生群体精算投入产出比:韩国热玛吉价格仅6000元(国内1.5万元),差价覆盖机票住宿[7] - "韩国医美特种兵"现象:48小时首尔行程兼顾热玛吉与旅游打卡[7] - 韩国地陪60%客户为学生,时薪120-150元,部分机构存在低价翻译与回扣问题[13]
这个夏天,年轻人异地求美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08:05
医美+旅游市场趋势 - 高考后暑期医美需求激增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学生患者增长10%-30% 整形美容中心7-8月手术量月均增加100多台 [5] - 北京地区双眼皮、隆鼻、瘦脸针等手术暑期业务量增长30% 连续几年呈递增趋势 [7] - 海外医美项目中 医美占比高达15.4% 韩国成为最热门目的地 [9] - 2024年31%中高收入人群计划出境医美 按2800万求美者计算超900万人有跨境需求 [10] 消费群体特征 - 增量客户以高三毕业生和大学生为主 形成二三线向一线城市流动趋势 [8] - 年轻群体精算投入产出比 例如韩国热玛吉价格仅为国内40% 差价可覆盖机票住宿 [9] - 社交媒体助推热潮 小红书相关话题讨论量超1亿 抖音播放量持续攀升 [11] 区域市场发展 韩国市场 - 提供C-3-3医疗签证(最长3个月) 配套中文翻译、接送机及术后度假服务 [15] - 2023年接待外国医疗游客117万人次创纪录 中国患者占比22.3%达26万人次 [15] - 皮肤科和整形外科治疗占比68% 地陪服务时薪达120-150元人民币 [15][19] 成都市场 - 提出2025年医美产业目标营收1000亿元 出台专项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 [16] - 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医美+康养旅游"线路 计划打造特色医美品牌集群 [16] - 河北北戴河新区引入韩国抗衰医美中心 探索"旅游+医美"创新业态 [16] 行业服务模式 - 韩国机构设计"变美+旅行"行程 如术后安排网红店打卡等轻活动 [15] - 成都推动从单一美容向"精神疗愈"转型 结合生态资源开发康养医美 [16] - 部分机构存在"美容贷"诱导和黑诊所陷阱 跨国服务存在语言沟通障碍 [19]
这个夏天,年轻人异地求美搅动“医美+旅游”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11:32
医美行业暑期需求激增 - 高考后医美机构业务量显著增长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学生患者增长10%到30% 整形美容中心7月和8月手术量月均增加100多台[3] - 北京多家机构双眼皮、隆鼻、瘦脸针等热门项目业务量比平时增加30% 且连续几年呈递增趋势[3] - 增量客户主要来自高三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 呈现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流动趋势[4] 医美旅游融合发展趋势 - 海外医美项目中医美占比达15.4% 2024年求美者出海比例大幅上升 其中韩国最受欢迎[5] - 2024年31%中高收入人群计划出境医美 按中国求美者数量2800万计算 超过900万人有出境医美计划[5] - 社交媒体推动热潮 小红书相关话题讨论量超1亿 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持续攀升[6] 重点地区发展状况 - 韩国去年接待外国医疗游客约11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其中中国患者约26万人次占比22.3%[8] - 韩国提供C-3-3医疗签证可停留3个月 大型连锁机构配备中文翻译和接送机服务[8] - 成都提出打造国际"医美之都" 2025年医美产业目标营收1000亿元 计划开发医美+康养旅游线路[9] 价格差异与服务模式 - 国内热玛吉均价1.5万元 韩国江南区仅6000多元 价差可覆盖机票和住宿费用[5] - 韩国地陪时薪120-150元人民币 部分留学生地陪价格折半但专业服务能力不足[10] - 河北北戴河新区依托政策优势引入韩国抗衰医美中心 探索旅游+医美创新业态[9] 行业风险与监管挑战 - 存在非法中介收取回扣行为 韩国警方2022年曾拘捕多名违反医疗法的中国籍非法中介[11] - 部分学生因追求低价陷入黑诊所陷阱 术后感染和急救事件时有发生[10] - 语言沟通不畅导致消费者在跨国医美中面临医生资质核验和针剂质量判断等困难[10]
青少年暑期扎堆整容,“容貌焦虑”背后藏着哪些心理问题
新京报· 2025-07-25 04:31
青少年医美整形现象 - 暑期青少年扎堆整容 准大学生和准高中生成为主要群体 呈现低龄化趋势[1][3] - 2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11.12% 最小求美者仅11岁[3][6] - 双眼皮和隆鼻是最热门项目 部分青少年甚至考虑颌骨整形等高风险手术[2][4] 行业规范与政策 - 我国规定未满18周岁不得实施非必要医美项目 必要手术需监护人签字并由正规医院评估[5]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从业规范 明确禁止引导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服务[6] - 正规医院医生普遍不建议未成年人整容 因面部仍在发育阶段[4][7] 医美行业现状 - 社交平台存在大量整形前后对比内容 放大正常面容的"缺陷"[3] - 部分私立整形医院接收未成年人客户 存在家长陪同现象[3] - 行业存在夸大宣传问题 从业人员不得作出安全性断言或保证[6] 技术层面考量 - 未成年人皮下胶原代谢处于正向生长阶段 过早干预可能导致后期问题[6] - 不可吸收材料长期可能出现增生 肉芽和移位等问题[7] - 鼻整形需等待软骨发育完全 双眼皮手术原则上禁止未成年人实施[7] 心理因素分析 - 容貌焦虑常源于同伴比较和社交压力 部分青少年通过外形寻求认同[8][9] - 存在"体象障碍"案例 对微小缺陷过度关注[10] - 部分案例显示整容需求背后存在亲子关系问题[9][10]
高考生挤爆整形科
虎嗅· 2025-07-18 08:53
高考后医美消费趋势 - 高考后首周近视眼手术订单环比激增108%,牙齿美白增长30%,轻医美项目预约量全线增长约30% [2][8]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学生患者增长10%-30%,整形美容中心7-8月手术量月均增加100+台 [7] - 预计7月底至8月底将迎来医美消费波峰,毕业生成为主导消费群体 [8] 医美消费群体特征 - 18-24岁人群与医美相关内容互动频率最高(33.76%),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达12.43% [21] - 四级及以下城市医美人群占比38.4%位列第一,广东、山东、江苏、四川为医美大省 [26] - 61.9%消费者计划2025年医美预算在1万元以下,轻医美成为新宠 [30][32] 医美市场结构变化 - 医美消费呈现明显下沉趋势,低线城市熟人推荐模式加速市场渗透 [25] - 轻医美项目因创口小、恢复快、价格低(1万以下占比61.9%)更受年轻群体青睐 [28][30] - 传统整形手术量下降,注射类等非手术项目占比提升,呈现"动刀少打针多"特征 [29] 医美项目风险数据 - 面部轮廓改造存在大出血、神经损伤(面瘫)等风险 [33] - 假体隆胸可能出现包膜挛缩、假体破裂等并发症 [33] - 鼻综合整形存在假体穿出、呼吸功能受影响等风险 [33] - 注射填充可能导致皮下结节、肉芽肿形成等问题 [33]
医美成为“高考奖励”,有医生一天做七八台手术!“瘦脸针”受学生追捧,这些风险要注意→
新浪财经· 2025-07-06 00:14
医美行业高考后热潮 - 高考后医美需求激增,浙江部分医院整形美容科号源3秒抢空,医生单日微整形手术量达7-8台[3]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学生患者增长10%-30%,整形中心暑期月均手术量增加100+台[3] - 全国医院暑期整形科业务量普遍增长30%,且呈逐年递增趋势,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增量群体[3] 热门医美项目分析 - 双眼皮手术、去痣、腋臭治疗为高中毕业生常规需求项目[3] - 瘦脸针(肉毒素注射)成为近三年最热门项目,主要用于改善脸型不对称问题[3] - 玻尿酸注射项目同样受到高中毕业生追捧[3] 医美消费行为特征 - 医美被部分家长视为"高考奖励",认为外貌优势有助于社交求职[5] - 社交平台出现"高中毕业生微整形"话题讨论,形成群体效应[5] - 存在家长主动催促子女进行微整形的现象[5] 医美技术分类与风险 - 手术类医美包括双眼皮/隆鼻/吸脂等,非手术类包含光电疗法/注射/线雕[14] - 光电治疗可能导致红斑/结痂/色素沉着等并发症[14] - 注射填充存在血管栓塞风险,严重可致失明或脑梗[14] - 线技术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皮肤不对称等问题[14] 未成年人医美特殊性 - 未成年人面部发育未成熟,审美观尚未定型[9] - 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手术失败易造成心理创伤[10] - 专家建议仅对影响视力的功能性缺陷(如倒睫)进行必要矫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