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

搜索文档
免密支付暗藏隐患,有人薅10元羊毛被盗刷1万
36氪· 2025-09-19 06:46
免密支付与自动扣款功能 - 免密支付功能在淘宝、美团、滴滴等生活服务平台普及 用户因优惠福利或强制捆绑而使用该功能[3] - 部分用户反映支付环节被强制关联免密支付 系统自动跳转至开通页面且无拒绝选项[3] - 自动续费服务存在隐蔽扣款问题 有用户发现某在线小说阅读平台VIP会员持续自动扣费[1] 授权管理问题 - 支付宝"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列表中存在超100项授权项目 最早授权可追溯至10年前[7] - 用户面临"授权泛滥"困境 涉及姓名、手机号、证件等敏感信息[1] - 大量僵尸授权持续构成安全威胁 与免密支付关联的授权直接威胁财产安全[7] 法律合规性 - 《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必须获得用户"明示同意"和"单独同意"[3] - 《电子商务法》禁止将搭售服务作为默认同意选项 默认勾选或隐匿不同意选项不符合法律规定[4] - 平台向第三方提供信息前需明确告知接收方、信息用途 并需用户主动点击同意[7] 安全风险事件 - 免密支付存在盗刷风险 陕西某用户手机丢失后通过免密支付被盗刷1.2万元[5] - 有用户为省10元奶茶优惠 通过第三方链接开通免密支付后两分钟内被盗刷10169元[5] - 无良商家以"走路赚钱"等宣传吸引老年人点击 通过免密支付自动扣取会员费[5] 平台风控措施 - 主流支付平台承诺"被盗全赔" 微信支付提供资金盗刷申诉入口和"百万保障"[6] - 抖音支付联合中国人保财险提供百万账户安全险 最高年赔付额达100万元[6] - 平台需强化异常交易实时提醒与拦截能力 采用分步引导和显著提示等方式优化授权管理[8] 行业分析观点 - 免密支付是全球移动支付进阶的普遍方向 但对平台风控能力和用户安全意识要求更高[4] - 盗刷事件多因设备丢失、账号泄露或过度授权 而非功能本身设计缺陷[6] - 平台应坚持"最小必要、知情同意、可撤回"原则 上线便捷的授权管理功能支持随时解绑[8] 用户防护建议 - 用户应定期检视授权清单 及时清理不再使用的授权服务[9] - 优先在可信应用中开通免密功能 结合生物验证增强账户安全[9] - 对免密支付和第三方链接保持警惕 避免因优惠活动疏忽造成损失[5]
你被免密支付“坑”过吗?
搜狐财经· 2025-09-02 03:18
免密支付行业现状 - 免密支付功能缩短支付链条并提升支付效率 平台在页面设计上增加诱导性开通选项[2] - 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小额免密支付漏洞 部分银行小额交易无短信提醒功能[3] - 平台采用默认勾选免密支付选项 普通支付选项被隐匿设置 取消流程需至少六步操作[5] 消费者行为影响 - 使用免密支付后单次消费金额平均增长18% 退货率上升40% 反映冲动消费决策增加[2] - 95后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后失去花钱实感 出现无意识下单行为[2] - 老年人因操作不熟练误开通免密支付 出现收到莫名快递的情况[2] 安全风险事件 - 不法分子利用每日10次免密交易次数限制 通过高频次小额扣款躲避系统监控[3] - 消费者误点广告链接后3分钟内被扣除10笔订单 损失金额近万元[3] - 某投诉平台关于免密支付的投诉量达6.5万条[2] 法律合规问题 - 默认勾选免密支付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电子商务法》[5] - 现有法律法规缺乏专门针对免密支付的监管条款[5] - 支付平台需在显著位置设置关闭入口 并定期推送支付状态提醒[5]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36氪· 2025-08-27 13:35
免密支付功能风险 - 免密支付功能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认证即可完成交易 旨在减少用户操作步骤但隐藏多重风险[5] - 多名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后遭遇盗刷 支付宝和微信等平台出现多笔无故扣费 累计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5]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达6.4万条 用户反映开通后很难取消且平台未充分告知[8] 用户受害群体及场景 - 免密支付围猎对象包括儿童和老人 未成年人在电商、游戏和直播平台未经家长同意使用 老人被平台推荐误触开通导致账户被盗[8] - 盗刷和乱收费问题集中在电商平台、会员开通以及二手交易平台等场景[8] - 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亿人 免密支付渗透率稳定 潜在受害者人数难以估量[10] 平台行为及设计问题 - 支付宝、微信、美团、京东、滴滴、抖音、携程等平台均提供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服务 覆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消费类别[13] - 平台开通免密支付方式简单 通常为一键开启 支付过程中弹窗询问是否同意开通极速支付 用户输完密码后下意识点击确认易被开通[13] - 解绑免密支付需要多步操作 以微信为例最少需花费五步找到选项 累计需要六个步骤解除[15] - 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逻辑类似但界面和选项名称有细微变化 个别平台取消时需询问关闭理由并遭反复挽留[16] - 苹果强制用户在苹果应用商店使用免密支付方式付款 账户一旦被盗用可绕过支付工具身份验证直接实施盗刷[17] 商业动机及影响 - 免密支付加速消费者误判发生 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调研显示免密支付用户客单价提高18%但退货率增长40% 反映容易让消费者做出冲动决策[18] - 自动扣款功能帮助商家留住回头客 用户手动操作可能因忘记续费或不再想要而结束订阅 自动扣款让用户默认留下使商家稳定获利[18] - 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19] 监管与追责挑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经营者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21] -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自动续费需显著提示且不得默认勾选需由消费者自主选择[21] - 平台对规定阳奉阴违 盗刷行为发生后用户追责难如登天 平台以得到用户授权作为抗辩理由 用户需经历复杂举证流程且承担高额成本[22] - 盗刷案例中环节风控缺失严重 支付机构误认为苹果系统安全放松自身风控 银行认为支付宝和微信请求已过风控不再额外审核 导致不法分子盗刷无人拦截[23]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凤凰网财经· 2025-08-21 13:04
免密支付功能风险 - 免密支付功能因盗刷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多名用户遭遇未经授权的扣款 累计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1] - 免密支付旨在减少用户操作步骤 但隐藏多重风险 包括钱财损失和被不法分子利用[1][2] 用户受害情况 - 用户常在不知情情况下开通免密支付 面临乱收费问题 场景集中在电商平台 会员开通及二手交易平台[7] - 免密支付围猎对象包括儿童和老人 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在电商 游戏和直播平台使用 老人被平台推荐误触开通导致账户被盗[7]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达6.4万条 用户质疑平台霸王条款 开通后难取消且未充分告知[7] 行业规模与官方警示 - 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亿人 免密支付渗透率稳定 潜在受害者人数难以估量[11] - 公安部刑侦局2023年建议关闭微信 支付宝免密支付功能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谨慎使用免密支付避免资金损失[11] 平台推广与操作问题 - 平台大力推荐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功能 覆盖支付宝 微信 美团 京东 滴滴 抖音 携程等全方位消费类别[13] - 开通免密支付通常一键开启 支付过程中弹窗询问 用户易在不经意间被开通 解绑需多步骤 微信需六步操作[13][15] - 关闭免密支付逻辑类似但平台界面和选项名称细微变化 增加解绑难度 个别平台取消时需关闭理由遭反复挽留[15][16] 默认开通与商业动机 - 苹果强制用户在应用商店使用免密支付 账户被盗可绕过身份验证直接盗刷[17] - 免密支付加速消费者误判 客单价提高18%但退货率增长40% 反映冲动决策导致额外购买[18] - 自动扣款帮助商家留住回头客 稳定获利 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18][19] 监管与追责挑战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2024年7月1日施行 要求经营者显著提示消费者注意自动展期和续费[20] -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2021年要求自动续费显著提示 不得默认勾选 需消费者自主选择[20] - 平台阳奉阴违 盗刷发生后追责难 平台以用户授权抗辩 用户需复杂举证和高成本证明平台义务未履行[21] - 盗刷案例暴露风控缺失 支付机构和银行放松审核 导致不法分子行为无人拦截 需多方加强风控守护消费者钱包[22]
“关不掉”的免密支付,肥了平台的钱包?
凤凰网财经· 2025-08-21 12:54
免密支付风险与行业现状 - 免密支付功能无需输入密码或认证即可完成交易 但存在盗刷风险 用户损失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1] - 免密支付投诉达6.4万条 涉及电商平台、会员开通及二手交易平台等场景[2] - 免密支付渗透率稳定 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亿人 潜在风险影响范围广泛[4] 平台操作机制与商业动机 - 支付宝、微信、美团、京东、滴滴、抖音、携程等平台均提供免密支付服务 覆盖衣、食、住、行全方位消费[5] - 开通免密支付仅需一键 但关闭需多步骤操作 微信平台需至少六个步骤才能解绑[5][7] - 免密支付使用户客单价提高18% 但退货率增长40% 反映冲动消费增加[11] - 自动扣款功能帮助商家稳定获利 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11][12] 监管与追责困境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经营者在自动续费等日期前显著提示消费者[13] - 平台常以用户授权作为抗辩理由 用户追责需承担高额成本及复杂举证流程[14] - 盗刷案例中存在风控真空 支付机构与银行均未对异常交易实施有效拦截[15]
“不起眼,却很烧钱”的5个消费习惯,正在榨干你的钱包!别大意
新浪财经· 2025-05-16 12:21
消费习惯与储蓄关系 - 收入增长与储蓄无显著正相关,从月入3000元到5000元甚至10000元仍难以储蓄[5] - 被动消费行为是储蓄障碍的核心因素,微小习惯叠加导致资金流失[7] 五大高损耗消费行为分析 免密支付 - 移动支付场景下免密功能削弱消费痛感,支付便捷性导致非理性支出增加[9] - 无密码验证环节使资金流出感知度下降30%-50%,长期形成超额消费惯性[11][14] 高频饮品消费 - 单日9.9元咖啡/奶茶消费年化支出超3000元,符合"拿铁效应"经济模型[20][22] - 含糖饮品存在健康成本,替代为自带饮水可降低60%相关支出[24] 直播购物依赖 - 非计划性观看直播使冲动消费概率提升40%,闲置率高达35%-50%[27][30] 外食经济 - 单次300元火锅消费等同家庭一周食材采购成本,自炊可节省55%-70%餐饮支出[34] 小额消费忽视 - 9.9元级消费的月均累积可达500-800元,占普通收入者月结余的80%以上[36][38] - 充电宝/纸巾等替代方案可减少20%-30%零散支出[39] 行为修正建议 - 关闭免密支付以强化消费决策意识[16] - 建立"非必要不购买"清单管理机制[30][39] - 采用年化成本计算法评估小额消费[22][38]
支付要便捷也要安全
经济日报· 2025-05-03 21:56
免密支付问题 - 小额高频支付场景中免密支付节省时间但老年群体易误操作导致无法取消或退货 [1] -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网络购物需谨慎使用免密支付以避免资金损失 [1] - 免密支付资金损失频发主因包括使用者警惕性低及支付链条责任边界混乱 [1] 平台与消费者责任 - 平台应明确告知免密支付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并以醒目方式提示消费者 [2] - 消费者开通前需阅读用户协议避免为优惠草率开通并关注扣款通知 [2] - 监管部门需细化法律法规鼓励科技企业填补漏洞并升级监管手段 [2] 行业平衡点 - 移动支付便捷性不应牺牲安全性需找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点 [1] - 免密支付应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正向价值 [1]
误购550只小鸡崽不可退,免密支付的“隐忧”
金融时报· 2025-04-23 03:10
免密支付功能特性 - 免密支付通过极致的便捷性显著提升支付效率并优化用户体验 在小额支付场景如公交地铁、便利店购物和线上小额消费中实现交易瞬间达成 节省时间与精力 [1] 免密支付风险隐患 - 免密支付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 使支付行为极为容易 误操作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消费支出 尤其对不熟悉网购和电子支付的老年群体风险更高 [2] - 小额免密功能设置限额保护但实际降低用户警惕性 不法分子可能通过连续小额扣款造成大额损失 部分消费者使用简单支付密码且忽视双重认证等安全措施 [2] - 消费者对账习惯不足 往往在资金异常减少后很久才发现问题 导致资金盗刷难以及时处理 [2] 支付平台责任与改进方向 - 支付平台需承担更多责任 在设计和推广免密支付时充分考虑用户安全需求 尤其为老年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如老年模式默认关闭该功能 [3] - 平台应设置明确且易于操作的开通和关闭路径 避免用户不知情或误操作开通 同时以显著方式加强风险提示 [3] 消费者安全实践 - 消费者需增强风险意识 在开通手机支付和绑定银行卡前详细了解功能使用方法和风险 [3] - 消费者应养成定期查看账单和交易记录的习惯 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并与平台联系 [3] - 尽量避免使用简单支付密码 开启手机锁屏密码和支付应用二次验证功能以增加资金安全保障 [3]
电商支付“免密”,方便了谁?
北京商报· 2025-03-25 11:15
电商平台免密支付功能普及情况 - 淘宝、拼多多、滴滴、美团等主流电商平台普遍提供免密支付服务 [4] - 拼多多设定单笔免密支付上限为100元以内 支持微信和支付宝渠道 [4] - 滴滴要求支付宝芝麻分350分以上可开通 500元以内免密支付 覆盖微信、QQ钱包、Apple Pay等多渠道 [4] 平台营销策略与用户认知差异 - 平台在推广免密支付时强调便利性 拼多多宣称"安全有保障、无忧退货、抢购更迅速" [4] - 美团声称小额免密支付"安全可靠 不会对用户资金安全造成任何风险" [4] - 用户反馈平台对功能解释不清晰 部分用户误认为免密支付仅适用于主动支付 实际具备自动扣款特性 [6] 用户投诉与售后问题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超50,000条投诉涉及免密支付 主要反映不知情开通、无法取消功能、平台乱扣费等问题 [5] - 存在用户被私自扣款案例 如支付平台未经授权扣款16元至视频网站 [5] - 售后退款过程困难 用户遭遇支付平台与商家相互推诿 例如128元消费信贷产品退款纠纷 [5] 安全风险与盗刷案例 - 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风险激增 不法分子可直接通过免密支付消费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 [3] - 不法分子采用高频次小额盗刷策略 尽管单笔金额设限仍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 - 盗刷交易多通过游戏充值、App订阅等虚拟服务完成 或在凌晨时段进行 隐蔽性强难以及时察觉 [3] 个人信息安全隐忧 - 开通免密支付需向平台提供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 [6] - 平台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泄露 [6] - 部分平台可能将用户信息共享给第三方合作伙伴用于精准营销或其他商业目的 [7] 行业监管与平台责任 - 专业人士建议平台应明确告知免密支付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 并提供醒目提示信息 [6] - 平台需简化取消操作流程 确保用户能轻松关闭功能 [6] - 应加强技术手段保障用户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 严格遵守法规禁止滥用或泄露用户信息 [9]
中消协发布重要提示!
券商中国· 2025-03-25 06:16
免密支付功能风险 - 免密支付功能因无需密码确认支付 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成为盗刷漏洞 [2] - 消费者投诉显示 该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案例频发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 [1] 盗刷风险特征 - 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 免密支付功能风险激增 不法分子可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 [7] - 小额免密交易虽设单笔上限(如1000元以下) 但高频次盗刷仍可累积大额损失 [7] - 盗刷交易隐蔽性强 常通过虚拟服务(如游戏充值)或夜间时段完成 消费者难以及时察觉 [7] 风险防范措施 - 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 检查并关闭支付宝 微信或银行卡的免密支付权限 [3] - 强化账户安全保护 设置高强度密码并开启双重认证 避免使用简单密码 [3] - 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 苹果手机用户可禁用应用购买功能 [4] - 谨慎使用公共Wi-Fi 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 [5] 异常交易处理 - 发现异常交易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 通过银行客服或支付平台紧急冻结关联账户 [9] - 保留盗刷记录截图和交易时间等信息 向支付平台投诉 [9] - 损失金额较大时需向公安机关报案 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9] 消费者行为建议 - 定期检查授权应用 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支付授权 [3] - 养成定期对账习惯 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和扣款短信 发现不明消费立即核查 [6] - 定期检查订阅服务 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