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油气开发
icon
搜索文档
打通低产海洋油气井增产“高速路”——探访我国首艘集成式大型压裂船
国家战略与行业背景 -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强调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装备制造自主化 以提高能源自给率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1] -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千米 海洋油气已成为国家能源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 [8] - 海上低渗透油气田(渗透率低于50毫达西)规模大分布广但动用程度低 是海上油气生产的重要潜力储备来源 [8][10]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国内首艘集成式大型压裂船"海洋石油696"由中船集团上研院设计 专为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打造 具有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优势 [7] -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自主研制电驱压裂橇等压裂装置系统 使船舶最大输出功率达25000水马力 支撑剂存储超600立方米 每分钟泵注12立方米砂浆 [14] - 采用全电驱驱动方式和集成化设计理念 通过优化装置结构与材质 仅用5台5000型压裂装置实现25000水马力功率输出(传统需12台2000型装置) [12][14] - 创新"叠层式"设备布局:海水过滤系统和混配系统置于平台甲板 压裂泵组和混砂系统置于主甲板 滚筒和酸橇置于上甲板 砂罐和斗提机贯穿多层甲板 [15] - 通过三维建模优化集成化布局 相较传统设备减少7台压裂装置 缩短设计建造周期 [15] 作业效率与经济效益 - 船舶长99.8米 型宽22米 型深9.9米 采用加大加深船体设计 为搭载先进设备和作业物资提供空间保障 [12][15] - 省去传统钻井平台压裂所需的装备吊装连接调试拆卸等流程 实现"到位即工作 收工快撤离" 显著缩减作业工期并节约成本 [18] - 可满足全海域大规模压裂作业需求 对改变传统海上压裂作业模式和打破海上低渗透油气田开发困局发挥积极作用 [18] 安全与智能化 - 配备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 依托智能机舱系统和智能航行系统等子系统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数字化显示及智能预警 [17] - 操作人员可在控制室完成设备操作 避免暴露于高压环境(压裂液泵注压力达数十至上百兆帕) 大幅降低安全风险并节约人力投入 [16][17] - 智能机舱系统通过算法评估设备健康状态并提前预警故障 实现预测性维护 保障航行安全并降低运维成本 [17] 应用规划与产业意义 - 目前正在进行动力系统推进系统压裂系统调试和海上航行试验 全面验证设计功能以达到交付状态 [18] - 投入运营后优先在渤海油田(如渤中25-1渤中19-6等项目)进行设备磨合 随后在渤海及其他海域开展压裂作业 [18] - 填补中国海上油田压裂技术和工程空白 对推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7]
海油发展股价微涨0.74% 养老金二季度持股超5200万股
搜狐财经· 2025-08-25 11:30
股价表现 - 2025年8月25日收盘价4.07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03元,涨幅0.74% [1] - 当日开盘价4.04元,最高价4.09元,最低价4.02元,价格波动幅度1.74% [1] - 成交量719832手,成交额2.93亿元 [1] 资金流向 - 8月2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5461.03万元,占流通市值0.13% [1] - 近五个交易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10893.31万元,占流通市值0.26% [1] 股东结构 - 二季度末养老金账户持股量5210.22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51% [1]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八零八组合为公司第五大流通股东 [1] - 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包含社保基金 [1] 公司业务 - 隶属于采掘行业,主营业务涵盖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装备制造、绿色能源领域 [1] - 国内海洋油气开发的重要参与者 [1]
万亿元级“蓝色引擎”全速启动,央企入局海洋经济
华夏时报· 2025-08-15 12:29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1] - 国家将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支持海洋强省(区、市)建设相关政策文件 [1] - 加大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力度,推动海洋产业投融资指导目录更新,鼓励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 [1] -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2] - 多地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如山东、辽宁、海南等地 [3]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占GDP比重7.8% [2] - 2024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2] - 海洋经济板块指数8月15日报3521.63点,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08%,多只相关股票上涨 [1] 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国家注重创新驱动,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1] - 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海洋未来产业 [1] -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等 [2]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央企实力强大,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8]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和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交付 [8] 央企参与与国际合作 - 央企凭借资金实力与技术研发能力,加速深海矿产、海洋能源等资源开发 [7] - 中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深层—超深层勘探发现惠州19-6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 [7] - 中船集团在海洋船舶工业和海工装备建造方面成绩斐然,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8] - 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央企、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海洋能开发利用 [9] 未来发展方向 -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可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4] - 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4] - 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开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4] - 培育和发展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4] - 研究制定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4]
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经济日报· 2025-08-06 01:59
核心观点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1] 产业结构优化 - 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47.2%和57.6%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2]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 同比增长8% 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分别增长40.1%和33.7%[2] -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居世界第一 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64.6%、43.3%和62.6%[3] -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突破 15万吨级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自航式养殖工船下水[3] - 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加快 研发新型水凝胶实现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3] 资源保障能力 - 南海发现惠州19-6油田 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4]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3% 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6.9%[4]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2% 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199.4%[4] - 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 同比增长25.2% 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4]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5] - 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投产 自主研发TFN海水淡化膜正式应用[5] 科技创新成果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启动 满足深远海仪器设备试验需求[7] - 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实现协同作业 深海装备应用场景拓展[7]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 采用创新开发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7] - 发布水下生产系统装备品牌擎海Techigh 奠定深水油气装备产业链基础[7] 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 船舶出口同比增长20%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增长13.7%[8] - 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 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 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8] - 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过60%[8] - 多个港口新增直航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国际航线[8] 企业预期与投入 - 87.6%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 73.8%企业预计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9] - 89.4%企业预计用工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57.5%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 58.4%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9]
谁在守护中国的能源咽喉
观察者网· 2025-06-26 14:58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项目投产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中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探明天然气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2025年全面投产后年产气量达45亿立方米,相当于海南省2023年天然气消耗量的1.67倍 [2][4][14] - 项目采用"深浅结合"开发模式,构建地理跨度超170公里、水深跨度超1500米的超大规模生产设施集群,部署12口深水气井,新增1座导管架平台、1套水下生产系统、5条海底管道和4条脐带缆 [12][13] - 二期工程攻克7项世界首创技术,包括全球首套千米级深水自动发球管汇,以及脐带缆光连接器、海洋平台透平发电机等国产化装备 [13] 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突破 -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总重量超5万吨,最大排水量11万吨,高度约120米,采用3项世界首创技术和13项国内首创技术 [10] - 项目填补中国在超深水油气开发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形成完整深水钻完井、勘探开发和运维技术体系,关键设备自主化率从33%提升至80% [10][15] - 开发团队攻克深水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1500米级水深聚酯缆锚泊系统等世界级难题,地层温度达138摄氏度,压力超69兆帕 [9][10][15] 南海能源资源潜力 - 南海蕴藏约190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和110亿桶石油已探明储量,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40%,未探明资源潜力巨大 [4] - 预计到2025年,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三盆地天然气探明储量将达1万亿立方米,推动建设"南海万亿大气区" [15] - 中国2023年石油消费量7.56亿吨,天然气消费量3900亿立方米,约70%石油和40%天然气依赖进口 [4] 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 "深海一号"年供气量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四分之一民生用气需求,通过香港、三亚、珠海等陆岸终端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15] - 项目带动周边气田开发形成气田群,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天然气管网,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 [15] - 中国75%石油进口依赖马六甲海峡,"深海一号"等技术突破有助于摆脱"能源咽喉"战略瓶颈 [4] 产业链与经济效益 - 项目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升级,打造以"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海洋石油720"为核心的"深水舰队" [15][16] - 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推动海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新动能 [16] - 一期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主力气田 [12]
多项关键技术获攻克 我国大型海洋油气平台浮托安装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油田开发项目进展 - 渤海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中心处理平台完成海上浮托安装,打破渤海区域油气平台尺寸和重量纪录,高度22.8米,投影面积相当于15个标准篮球场,设计重量超2万吨 [1] - 平台采用浮托法施工,借助潮汐力量精准安装,主作业船吃水达12米,船底距水下结构物仅1.7米,安装难度极高 [1] - 垦利10-2油田是我国海上发现的最大岩性油田,原油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平台进入调试阶段,预计年内投产 [2] 油田产能与能源供应 - 垦利10-2油田群投产后将为渤海油田2025年实现油气上产4000万吨目标提供新动能 [2] - 项目将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2] 海洋工程技术突破 - 我国大型海洋油气平台浮托安装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累计完成50个大型平台浮托安装,总重量突破60万吨,超过14个"鸟巢"钢结构总重 [3] - 浮托安装技术具有可安装重量大、施工周期短等优势,攻克了全天候、全序列、全海域浮托关键技术 [3] - 我国掌握的浮托种类数量、作业难度和技术复杂性位居世界前列 [3]
FPSO市场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华泰证券· 2025-04-29 02: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机械设备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6] - 专用设备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海洋油气开发前景广阔,融资改善和产能瓶颈下FPSO有望量价齐升,拥有优质产能并与总包商深度绑定的中国制造端企业将率先受益[1] - 预计2025 - 2027年FPSO订单中枢由2022 - 2024年的6艘提升至12艘,中期订单可见度高[2] - 产能瓶颈与结构性变化推动FPSO市场量价齐升,中国FPSO企业稳中求进前景可期[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投资要点 - 全球油气开发向深海倾斜,FPSO作为核心生产平台将受益,融资约束缓解、技术升级与产能紧缺共振下,产业链将迎来订单放量与盈利能力提升,中国企业有望深度受益[13] - 融资环境改善,BOT模式推广拉动总包商投标意愿回升,未来三年FPSO订单回补确定性强[13] - 产能瓶颈和大型化趋势下,中国制造端有望借产能优势及高价值订单实现量价双击[14] 我们与市场观点不同之处 - 市场关注油价对FPSO订单的驱动,而报告强调融资约束是先前订单放缓的主要因素,当前融资环境改善成为订单释放的关键变量[15] 海洋油气开发前景广阔,融资约束减弱后订单有望回补 -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迎来新机遇,海上油气开发结构性高景气,预计2025年全球海上油气开支将达15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16][18] - FPSO是海上油气生产的主流平台,凭借优势主导地位明显,预计未来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21][22] - 2023年以来油价中高位震荡但FPSO订单仅4艘,融资约束是重要阻碍,包括可再生能源融资挤兑和加息周期下融资成本高昂[28] 融资约束下油价对于FPSO订单指示“失灵” - FPSO在油价上升时率先复苏,油价回落但中枢仍可支撑利润时彰显韧性,但2023年以来融资约束导致订单停滞[27][28] 为什么我们认为目前的融资环境正在改善 - 能源转型需要油气投资过渡,部分银行出现气候承诺倒退迹象,美联储降息周期有望开启减轻总包商融资压力,油公司和总包商合作模式探索带来转机[43][46][47] 未来三年FPSO订单可预测性强,数量中枢预计为12艘 - Pre - FEED、FEED和FID是FPSO项目重要节点,对实际订单落地有前瞻意义[52] - 预计2025 - 2027年FPSO订单数分别为15、12、11艘,订单中枢较2022 - 2024年提升100%[55] 产能瓶颈与结构性变化引领FPSO市场迎来量价齐升 - 总包商格局集中化,Seatrium、MODEC和SBM等在手订单饱满;船体制造产能向中国转移,中国船厂在手订单占全球70%;上部模块中国、新加坡、巴西三分天下,中国厂商仍有产能弹性[60][70][77] - FPSO船体建造从改装向新建转变,且呈现大型化趋势,单船价值量上升;需求端急于占位产能,制造端议价能力增强[80][82][89] - 受益于订单量价齐升,制造端企业2024年业绩向好,如Seatrium和Dyna - Mac[90][99] 中国FPSO制造端企业稳中求进,前景可期 - 中集集团子公司中集来福士建立了FPSO上部模块EPC模块总包能力,截至2025年4月有5艘在手订单,产能排至2027年[107] - 中国船舶子公司上海外高桥形成批量化“通用型”FPSO设计建造能力,目前在手订单为Jaguar FPSO项目[109] - 博迈科是能提供所有上部模块的建造商之一,截至2025年4月有两个与MODEC合作的在手订单,项目推进顺利[112] 投资建议 - 关注FPSO量价齐升下产能占位与技术升级标的,如中集集团、中国船舶、博迈科等,预计2025 - 2027年FPSO年均订单中枢将升至12艘,中国船厂盈利能力可期[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