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等

搜索文档
研发投入超万亿、持续布局新兴产业 央企深改凸显科技“硬实力”
北京商报· 2025-09-17 13:33
9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情况。据了解,"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至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研 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持续加强新兴领域新赛道布局,形成体系布局、协同攻坚、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 示:"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目前总体进度符合预期,很有信心到今年底前高质量完成主体任务。" 资产总额超90万亿元 "'十四五'时期,是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的五年,是发展提质、改革增效、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的五年",张玉 卓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 8.3%。更为重要的是,质量效率也有显著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改革成效显 著,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邮轮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至超过90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13:31
中央企业综合实力 -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 年均增速7.3% [1][2] - 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 年均增速8.3% [1][2] - 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 [2] 经营质量效率 - 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 [2] - 国有资本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持续改善 [2] - 万元产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和13.9% [3] 科技创新投入 - 研发经费连续3年超过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 [2] - 参与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 打造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2] - 组建23个创新联合体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8.6万亿元 较"十三五"大幅提升 [4]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 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5]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5个领域收入均超万亿元 [5] 产业转型升级 - 打造1854个智能工厂 布局"AI+"应用场景超800个 [3] - 中央企业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约占全国一半 [5] - 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占全国比例超20% [5] 重组与整合 - 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 9家新央企组建成立 [3] - 开展邮轮运营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3] - 设立创投基金总规模近千亿元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5] 社会贡献 - "十四五"累计上交税费超10万亿元 [3] - 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 [3] - 保障煤电油气基础产品供给及通信航空网络运营 [3]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丨五个“新”看国资央企取得的开创性、历史性成就
新华网· 2025-09-17 06:01
17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介绍砥砺奋进"十四时期是国资央 企改革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他用五个"新"介绍了国资央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 开创性、历史性的重要成就。跟随海报,一起了解。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 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 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启航企业培 深入实施 "AI+"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 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智能工厂1854个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在成为中央企业的鲜明特征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风·"十四" 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身 现代新国企加速成- 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 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新华社权威速览 · 非风 " 科技创新实现 (突破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分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 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克 婦蛾六号、梦想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 一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C ...
七部门出台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21:07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 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 [1]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1] - 中国人民银行和工信部将推动意见落实,深化产融合作,完善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体系 [1] 优化金融政策工具 - 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 [1] - 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提供中长期融资 [1]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1] - 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 [1] 长期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 -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 [2] - 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加强上市预期引导和政策激励,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 - 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定制信贷融资、信息资源、财务顾问、管理咨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2] 科技金融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 提升科技金融质效,支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2] - 支持金融机构打造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扩大科技贷款投放 [2] - 加大对科技创新债券投资承销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 [2] - 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国有企业基金、保险公司等长线资金加快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 [2] 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 -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及贴息政策 [3] -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发展 [3] - 加强对制造业信贷的重点监测,持续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 [3] - 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不简单将"两高一资"行业融资规模作为评价标准 [3]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中汽协会数据· 2025-08-05 09:01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核心观点 - 七部委联合印发《意见》旨在构建同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深化产融合作[1][5] - 目标到2027年形成成熟金融体系,实现制造业贷款、债券、股权等工具联动衔接,满足企业有效信贷需求[6] - 坚持分类施策原则,重点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防止"内卷式"竞争[6] 总体要求 - 指导思想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6] - 金融供给侧改革方向包括: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2][17] - 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等4方面机制保障实施[2] 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措施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8大领域技术攻关[7] - 对突破核心技术的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7] -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开展"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7] - 鼓励创投基金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合作,发展创投二级市场基金[8]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传统制造业转型支持方向:数字化改造、智能装备更新、绿色环保装备购置[9] - 新兴产业重点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等10大领域[10] - 未来产业布局聚焦未来制造、未来健康等6大方向[10] -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要求覆盖高碳产业转型项目[11] - 数字金融赋能重点支持5G、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12] 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 - 基于"数据信用"开发应收账款、存货等供应链融资产品[13] - 探索不依赖核心企业信用的"脱核"供应链模式[13] - 深化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用[13] - 推动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12] 区域与跨境金融布局 - 优化中西部产业转移授信管理机制,加强转出/承接地信息共享[14] - 全国性银行需打造特色支行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15] - 跨境金融便利化措施包括:扩大QFLP试点、优化资本项目负面清单[16] -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16] 金融机构能力建设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完善尽职免责机制[17] - 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强业务协同[17] - 建立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金融专员派驻制度[18] - 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授信评价模型[17]
中金:A股资金面的五大变化和市场含义
中金点睛· 2025-07-20 23:21
A股资金面五大变化 核心观点 - A股市场近期走强主要受资金面五大变化驱动,而非基本面催化,下半年市场表现有望优于上半年 [1][2][66] - 国际货币秩序重构与国内投资者结构变化形成共振,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 [5][23][59] 变化一:货币秩序重构引发资产变局 - 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碎片化(资金回流本土)和多元化(美元替代需求上升),美债作为安全资产的地位下降,外国投资者持有可交易美债占比降至34% [5][9][11] - 人民币资产受益于双重红利:中国大陆持有美股3400亿美元存在回流潜力,A股与港股相关系数升至历史高位,AH溢价处于5年低位 [13][18][20] - 美债利率对非美市场定价的"锚"作用减弱,若以中国国债收益率计算股权风险溢价,A股和港股估值更具吸引力 [12][16] 变化二:个人投资者占比阶段性提升 - 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从2021年32%降至2024年24%(剔除ETF),个人投资者占比由50.5%反弹至54% [24][26] - 个人投资者活跃度上升:2024年10月以来上交所月均新增开户数268万户(环比+80%),融资余额维持在1.8万亿元以上 [24][28][30] - 投资者结构变化导致市场波动率下降,需关注资金筹码因素对定价的影响 [30][32] 变化三:居民储蓄与资产荒提升股市吸引力 - 2022-2024年居民新增存款48.8万亿元,储蓄余额突破162万亿元,增速(47.6%)显著高于名义GDP [33][35] - "资产荒"环境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沪深300股息率(2.94%)较国债收益率高出130bp,股权风险溢价位于历史均值上方0.5倍标准差 [37][40][42] - A股总市值/M2(31.7%)和总市值/储蓄存款(64.6%)均处于历史低位,显示配置潜力 [45][48][50] 变化四:资金筹码结构改善形成正向循环 - 万得全A指数突破所有成本曲线,短期资金盈利5.6%-12.5%,成本曲线呈"多头排列" [52][55][56] - 市场成交额1.6万亿元低于前期高点,显示惜售情绪,赚钱效应可能吸引增量资金 [55][56] 变化五:机构仓位处于历史低位 - 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A股仓位降至71.6%(近10年最低),港股仓位升至15.8% [59][63] - 私募基金股票仓位61%仍低于历史均值,全球主动型基金对中资股显著低配 [59][62][66] 潜在受益板块 - 高景气产业(AI、创新药、航空航天、有色金属)、直接受益市场活跃的金融板块、低估值反内卷板块(钢铁/光伏等)、新质生产力主题 [67]
【涨知识】“专精特新”企业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6-09 15:17
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 - 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包括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可从2022年4月起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1] - 制造业等行业中型企业可从2022年5月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大型企业可从2022年6月起申请 [1] - 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可从2022年7月起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和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 [2] 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 先进制造业企业在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可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5%抵减应纳增值税 [6][7] - 集成电路企业(设计、生产、封测、装备、材料)在同期可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增值税,实行清单管理 [8] - 工业母机企业(生产销售先进工业母机主机、关键功能部位、数控系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同期可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增值税 [9] 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 企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实际发生额100%税前加计扣除(2023年起),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成本200%税前摊销 [12][13] - 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在2023-2027年期间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实际发生额120%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成本220%税前摊销 [14] 新购进设备器具一次性扣除政策 - 企业在2024-2027年期间新购进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设备器具可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税前扣除,不再分年度折旧 [17][18]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