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助贷新规临近,哈啰金融或将“伤筋动骨”
36氪· 2025-09-18 01:56
核心观点 - 哈啰金融业务高度依赖助贷模式 面临牌照缺失 监管合规及高利率风险 在《助贷新规》实施背景下业务模式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1][3][7] 业务模式与牌照状况 - 公司仅持有融资担保牌照 缺乏网络小贷和消费金融等关键牌照 无法独立放贷 只能通过助贷模式为持牌机构导流 [3] - 助贷业务余额约超400亿元 属行业中游偏上规模 业务模式存在局限性 无法深度参与信贷核心环节且高度依赖合作方 [3] - 正尝试通过收购获取小贷牌照 近期招聘重庆小贷公司董事职位 被业内解读为牌照获取意图 [3] 合作方结构 - 公示合作伙伴仅5家 包括中原消费金融 度小满 晋商消费金融 信也 信用飞 [3] - 实际合作融资担保机构16家 第三方机构高达七八十家 [4] - 合作消费金融公司包括中邮 苏银凯基 阳光等至少13家 另与还呗 甜橙借钱 拍拍贷借钱等助贷机构合作 [4][5] - 出资方涉及浙商银行 苏商银行 江西裕民银行等多家银行 [5] - 截至9月17日 仅哈银消费金融和梅州客商银行将其列入合作机构白名单 [7] 监管合规风险 - 《助贷新规》10月1日实施 要求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若未进入商业银行白名单则现有合作模式违规 [7]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自主风控 禁止助贷平台干预审批 公司无小贷牌照无法自营风控 400亿元贷款余额信用风险传导至出资机构 [7] - 即便获取小贷牌照 联合放贷需出资不低于30% 导致轻资产模式转型困难 规模扩张可能大幅放缓 [7] 产品定价与费用结构 - 综合年化利率宣传为4.9%-36% 公然超过司法保护上限24% [8][10] - 实际综合借贷成本远超36% 因包含会员费 担保费 担保咨询费等额外费用 [10][11] - 借款8000元12期案例显示 担保费858.48元为利息218.32元的近4倍 综合成本显著提高 [11] - 会员服务隐藏开通选项 未购买会员则利率达35.98%且额外收取担保咨询费 [13] - 会员费59-79元/月不计入利率展示 担保咨询费同样排除在外 违反新规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 [14] 贷款超市业务 - "借钱优选"贷款超市虽名义下架 仍通过"优选额度"入口隐性运营 导流至鑫用钱 微银信用等多平台 [15] - 合作小贷公司如兴业县青年优品小额贷款注册资本仅2000万元 员工1人 不具备跨省经营资格 [15] - 入口经常性消失 未获审批额度用户被推荐至该界面 导流至其他网贷平台 [16] 用户数据管理 - 用户注册时需一键签署上百份协议 个人信息被共享给近百家公司 [17] - 申请额度即默认同意信息共享列表 涉及30余家机构 其中5家用于广告推广 [17] - 公安部检测发现哈啰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包括未明示收集目的 未征得同意前收集 超范围收集等 [18] - 2021年就曾因隐私违规被通报 涉及未明示隐私权限 向第三方提供未匿名化信息等问题 [18] 公司战略与背景 - 金融业务承载主业增长乏力后的营收期望 2018-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22亿元 15亿元 11.3亿元 [10] - 获客成本高 短剧平台获有效网贷客户需支付2000元 导致激进金融策略 [10] - 2024年3月斥资15亿元取得永安行控制权 但未获得金融牌照 无法直接解决放贷资质问题 [20]
“信托+消费” 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平衡点
金融时报· 2025-08-28 02:11
行业规模与增长态势 -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托行业资金信托总规模达19.95万亿元,其中投向金融机构规模为2.96万亿元,占比14.83%,同比增长35% [2] - 消费金融业务占投向金融机构业务的主要比重,2023年23家信托公司开展此类业务,存续规模达4536.67亿元 [2] - 2024年前7个月,26家信托公司发行消费金融信托计划规模约1566.7亿元,为去年同期2倍 [2] - 截至2024年末,信托贷款规模达3.53万亿元,呈增长态势 [2] 公司业务分化格局 - 天津信托、国民信托和华鑫信托2024年前7个月消费金融业务规模分别约373亿元、228亿元和196亿元,均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 [3] - 三家头部公司合计规模接近2023年同期全行业水平 [3] - 外贸信托与西藏信托同期规模分别缩减至23亿元和19.3亿元,华润信托已暂停相关业务 [3] - 国民信托2024年通过普惠金融项目触达客户1963万个,年末存续规模261.51亿元 [4] - 华鑫信托自2022年将普惠金融作为战略重点,吉林信托启动300万元系统采购项目并积极寻求合作 [4] 业务模式与创新方向 - 信托公司普遍采用助贷模式,与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及第三方平台合作获客 [5] - 行业探索资产证券化、预付费资金管理及投资附消费权益等创新模式,20余家信托公司参与预付资金管理 [7] - 昆仑信托2024年8月设立全国首单消费积累养老信托,实现资金独立封闭管理 [7] - 消费信托场景覆盖医疗、教育等12个领域,2018年全行业规模达45亿元 [7] 合规与运营挑战 - 消费金融业务属于非标信贷业务,与"两压一降"监管导向存在矛盾 [1][5] - 部分信托公司未有效接入征信系统,存在"逾期不上征信"现象 [6] - 国民信托2024年接收消费者投诉9897例,天津信托受理监管转办投诉1305件及自收投诉494件,均集中消费金融领域 [6] - 助贷模式存在对合作机构依赖性强、风险传导、虚假获客及违规催收等隐患 [5] 政策与转型方向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4月要求对助贷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但信托公司尚未公开披露合作机构 [5][6] - 专家建议强化风控自主把控、严格合作机构准入、完善贷后管理机制 [6] - 需探索符合监管导向的资产服务信托模式,如通过预付资金服务信托降低资金挪用风险 [8] - 数字化手段被视作深入消费场景、扩大客户基础的重要路径 [8]
微粒贷十年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07-11 11:08
微粒贷发展历程 - 微粒贷自2015年5月15日上线以来,依托腾讯生态流量红利与联合贷款模式,迅速成长为微众银行核心业务引擎,累计放贷规模达数万亿,用户覆盖超7000万[3] - 2015年底微粒贷授信客户352万人,累计放贷128.17亿元;2016年5月累计放贷超400亿,授信客户超3000万;2016年10月累计放贷达1200亿元[7] - 2017年末累计向1200万人发放贷款8700亿元;2019年底累计放贷达3.7万亿元;2024年末累计服务超7000万客户,日均放贷超93万笔[7][16] 业务模式演变 - 初期采取白名单邀请制,基于社交行为、支付记录及央行征信等多维度数据授信[6] - 2016年启动联合贷款模式,微众银行资金占比20%,合作银行占比80%,利息收入按3:7分成[7][10] - 近年逐步向助贷模式转型,专注获客、风险评估等环节,参考同类平台分润比例可达30%[11] 财务表现 - 2015年微众银行营收2.26亿元,亏损5.84亿元;2016年扭亏为盈,净利润4.01亿元,营收近25亿元[12] - 2018年营收突破百亿;2024年营收达381.28亿元,9年复合增长率76.8%[12] - 微粒贷贡献微众银行约80%利润,不良率维持在1.5%左右[11][12] 腾讯生态支持 - 依托微信和QQ两大国民级社交平台快速触达海量用户[14] - 腾讯为微众银行主要股东,提供强大生态赋能,将社交用户流量转化为金融商业价值[14] 风险与挑战 - 不良贷款率从2015年0.12%上升至2024年1.44%,2019年从前一年0.51%跃升至1.24%[16] - 客群下沉明显:2024年82%客户为非白领从业者,85%为大专或以下学历,18%为"首贷户"[18] - 2024年客户投诉达58498条,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近5万条,主要涉及暴力催收问题[19][20] 市场竞争应对 - 2024年发放免息券超1300万笔,减免利息支出9.8亿元,但个人消费贷款仍降至2027.75亿元,同比减少5.53%[9] - 面临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加大消费贷布局,市场利率"内卷"态势加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