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

搜索文档
生态优先共同抓好大保护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1 03:20
黄河流域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高质 量发展亮点不少,但仍需根据各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 设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本 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如何认识黄河流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 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九省区贡献了全 国35%的粮食、32%的肉类、40%的禽蛋和49%的奶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实施以来,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效。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粮食主产区发挥积极作用,推动黄河流 域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00年至2024年,黄河流域粮食产量从1.55亿吨增加到2.48亿吨。"十四五"以 ...
日本再通胀交易外资“唱主角” 本土资金回流或助力上涨行情延续
智通财经网· 2025-09-02 08:38
日本金融市场表现 - 东证指数自4月低点上涨34.2% [1] - 日经225指数和东证指数创历史新高 [2] - 3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创历史峰值 [1] 投资者行为 - 外国投资者主导日本股市上涨并成为日本国债重要买家 [1] - 日本国内投资者未追涨且散户今年撤出约230亿美元资金 [1] - 企业回购规模超过外国买入且企业现金充裕 [2] 货币政策影响 - 日本央行进行2008年以来首次加息并削减日本国债持仓 [1] - 资产轮动至债券和股票 传统工业股走强而高成长股失色 [1] - 投资者偏好短期债券而非长期债券 [1] 汇率与套利交易 - 美元兑日元汇率维持在140-160区间 [2] - 五年期日本国债经美元互换提供5%收益 高于美国国债3.86%收益率 [8] - 套利交易因美联储与日本央行利率差异而有效 [8] 行业表现 - 价值股表现超过成长股 显示经济增长扩散 [5] - 量化投资者将价值股强势解读为经济动能扩大 [5] 资本流动 - 日本机构投资组合大量投资美国国债且被套牢 [2] - 日本失去全球最大债权国头衔但仍有大量海外金融资产 [14] - 缺乏回流资金阻碍日元走强 [2]
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我国县域经济规模持续增长
经济日报· 2025-08-04 03:40
县域经济规模增长 - 县域GDP从2015年31.6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48.3万亿元 [1] - 二产增加值占比达40% 形成二产和三产双轮驱动格局 [1] 产业结构优化与挑战 - 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及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动能 [1] - 部分县域工业结构单一且产品同质化严重 抗风险能力较弱 [1] 特色产业发展策略 - 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如新疆发展南疆特色产业打破同质化 [2] - 福建宁德市聚焦"8+1"乡村特色产业 2024年全产业链规模达2500亿元 [2] - 重庆市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 打造奉节脐橙百亿级产业链 [2] 产业链协同与龙头企业作用 - 以精深加工延链升链 引育上下游企业推动补链强链 [2] - 发挥龙头企业抢机遇、补短板、强引领及创品牌作用 [2]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 - 构建县域特色产业数字化平台打通全链条数据流通渠道 [3] - 山东寿光"数字大棚"系统实现蔬菜种植智能化管理 产量提升30%以上 [3]
创投通:一级市场本周融资总额约50.41亿元环比增加8.85% 人工智能融资额最高
快讯· 2025-07-19 11:19
一级市场融资概况 - 本周国内投融资事件共97起 较上周80起增加21 25% [1] - 已披露融资总额约50 41亿元 较上周46 31亿元增加8 85% [1] - 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最高 达24 86亿元 [1] - MiniMax完成近3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为本周金额最高投资事件 [1] 活跃投资领域 - 先进制造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集成电路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传统工业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企业服务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新材料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十五五”时期如何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7-09 23:10
零碳园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 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系统性降碳措施集中解决工业企业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形成规模化减排效应 [2] - 零碳园区是低碳技术研发、新能源消纳、电力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创新模式 [2] - 零碳园区有助于发挥区域清洁能源优势(水、风、光等),推动绿电制氢、动力电池、光伏等绿色产业发展,倒逼传统行业(钢铁、水泥、化工)实施氢能炼钢、绿电替代 [2] 零碳园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 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升竞争力 [3] - 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如碳边境调节机制),通过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升、碳足迹认证等措施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3] - 促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重构低碳产业链供应链 [3] 零碳园区建设现状与挑战 - 部分园区存在认知偏差,通过购买碳信用抵销而非实质性降碳,与建设初衷不符 [4] - 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完善:缺乏国家层面标准,非二氧化碳气体、工业生产过程等环节核算不足,本地化因子缺失 [4] - 建设路径单一,部分园区依赖产业产值降低碳强度或仅建设光伏设施,缺乏碳移除技术等针对性措施 [5] - 激励政策依赖财政补贴,金融支持不足,部分园区因资金短缺导致建设进展缓慢 [5] 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建议 - 能源低碳化:建立"电—气—氢—生物质—储"多能互补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 [7] - 产业低碳化: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与未来产业 [7] - 基础设施低碳化:推广新能源车辆、绿色建筑、建筑光伏一体化,加强污水处理环节甲烷回收 [7] - 固碳多样化:探索二氧化碳制甲醇、食品级应用等资源化途径 [7] 分类建设策略 - 传统产业园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工业节能改造与氢冶炼等技术 [8] - 外向出口型园区:加强绿电直连,参与碳足迹标准建设,打造绿色产品出口基地 [8] - 服务型园区: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清洁能源车辆,搭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 [8] - 产城融合型园区:建立绿色准入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 [8] 支撑体系建设 - 制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覆盖范围一(直接排放)和范围二(间接排放),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 [6] - 构建以碳排放总量/强度为核心的评价指标,规范碳抵销应用场景与比例 [9] - 整合财政资金与绿色金融支持,设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