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ics
icon
搜索文档
21社论丨坚持长期主义,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0:29
政策支持与产业方向 - 工信部宣布实施培育新兴产业行动 统筹技术创新 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 加快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1] -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开辟人形机器人 脑机接口 元宇宙 量子信息等新赛道 [1] - 政策层面肯定人形机器人发展 未来步伐将继续提速 [1] 产业发展阶段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技术创新仍是核心 存在高功率密度关节模组 高动态运动控制算法 高能效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瓶颈 [2] - 产业尚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引爆点 在成本和应用场景方面存在限制 [2] - 需要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 技术试错和资本汇聚 这是产业政策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核心要义 [2] 全球竞争格局 - 人形机器人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竞相角逐的关键赛道 包括特斯拉Optimus 波士顿动力Atlas和中国本土创新企业 [3] -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竞赛已经打响 [3] 商业化路径与发展策略 - 需要从特定场景切入验证技术 例如工业制造领域替代重复性危险性劳动 物流分拣承担搬运任务 康养服务领域提供辅助 [4] - 探索落地应用和产业发展可能性 从市场需求中寻找技术商业化突围之路 [3] - 发展需要政策持续引导 资本长期主义和科研冷板凳精神 坚持长期主义 [4] 市场前景与产业价值 - 阿里巴巴集团CEO预测未来可能有超过全球人口数量的Agent和机器人 与人类一起工作并对真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1] - 人形机器人是集人工智能 高端制造 新材料 精密传感等尖端科技于一体的集大成者 其发展是长跑而非百米冲刺 [2] - 错失产业机会可能意味着失去未来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2]
Tesla Robotaxis Could Be Coming Soon to Arizona. Should You Buy, Sell, or Hold TSLA Stock Here?
Yahoo Finance· 2025-09-24 19:46
But fast-forward to September, and Tesla has flipped the script. Over the month, the stock has roared back more than 28%, erasing its year-to-date (YTD) losses. The spark was a blockbuster insider move, with Musk himself buying 2.568 million shares worth roughly $1 billion, his first purchase in five years. That, paired with renewed optimism about Tesla’s long-term growth amid the Robotaxi launch in Arizona, catapulted the stock to $444.98 on Sept. 22, a massive 104% rebound off April’s lows. Shares now sit ...
Must-Watch Robotics Stocks That Could Drive Future Growth Trends
ZACKS· 2025-09-24 16:11
An updated edition of the August 4, 2025, article.The second half of 2025 has witnessed an unprecedented surge in robotics adoption across industries worldwide, driven by breakthrough AI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technologies that are fundamentally reshaping how businesses operat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revealed over $16.5 billion in global industrial robot installations, with more than 4.28 million robots now operating in factories worldwide — a remarkable 10% increase from 2023. This ha ...
逛完2025工博会,我们发现了三大趋势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4 16:00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机器人行业趋势分析 核心观点 本届工博会展现中国机器人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突围",呈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特质,标志着行业从"内卷竞争"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逐步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策源地[3][4][11][24] 趋势一:高端创新发展 - 行业摆脱参数比拼和价格博弈,转向AI驱动场景创新、绿色低碳生态及全产业链协同突破[4] - 埃斯顿首发ER1200-3300重载工业机器人,通过双电机动态同步控制和双减速机硬同步技术,实现动态性能优势,适用于航天、汽车等高端场景[5] - 大族机器人子公司华沿推出S60大负载协作机器人,负载达60KG,采用48V电机驱动系统,避免复杂走线问题,易于AGV集成[8] - 柴孚机器人推出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千克重载工业机器人,可托举整台小米汽车,突破全球工业机器人负载极限[8] - 新时达发布STEP 2.0战略,形成从通用自动化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能力,具备驱控一体、多核异构等全栈自研技术[10] - 汇川技术构建贯通"设计-制造-能源-运营"的数字化体系,覆盖光、机、电、液、气、磁全领域,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完整技术栈[11] 趋势二: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 - 行业从单一功能机械臂转向具备移动、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边缘计算成为关键支撑[12] - 越疆机器人展示"超级工厂"平台,采用"集中式讨论+分布式执行"架构,通过双足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多足机器狗和协作机械臂协同作业,提升生产柔性[13] - 节卡机器人全球首发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融合AI大模型、视觉与控制系统,实现"感知-决策-执行"闭环[15] - 微亿智造通过"端-边-云"一体化架构和"快慢思考"双系统,构建工业场景机器人技术体系,实现产线快速切换[16] - 慧灵科技推出HITBOT OS操作系统,采用"大脑+小脑"双层认知架构,大脑处理语义与策略生成,小脑负责高精度运动控制[16] - 具身智能技术完成从实验室原型到产线主力的关键跨越,成为下阶段新型机器人的核心驱动力[18] 趋势三:外资品牌中国本土化 - 外资品牌从"将产品卖给中国"转向"与中国共创产品",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本土化[19] - 爱普生专为中国市场定制LA-A系列机器人,采用轻量化紧凑设计,集成RC800L控制器,深度适配3C、锂电、汽车零部件等行业[19] - ABB机器人整合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将工作站调试时间从2-3天压缩至半天,分拣准确度提升50%,节拍时间减少70%,复杂场景调试时间缩短90%[21] - 外资品牌通过"技术全球化+产品本地化"策略,深度嵌入中国工业体系,中国市场从"消费高地"升级为"创新策源地"[19][23]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机器人将在三个维度突破:从产品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重构、生态从协同合作升级为共生共荣、从跟跑并跑迈向标准输出[25] - 国产重载机器人打破国际负载极限,具身智能体系完善开发,推动企业参与全球产业规则制定[25] - 工博会27年变迁见证中国工业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质变,机器人行业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策源地[24][25]
人形与具身智能产业何以叩响“Scaling Law”之门?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4 11:09
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站在关键的转型节点,从早期的"主题炒作"逐步迈向"产业趋势投资前期"。华泰证 券近日研报显示,随着特斯拉、Figure等海外龙头及国内企业开启小批量量产,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远期空 间已形成共识,但真正推动行业进入非线性增长的"Scaling Law"(规模法则)时刻 ,仍取决于硬件降本与 机器人大脑智能的双重突破。具身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正从技术探索走向工程落地,重塑行业技术路线与商 业化路径。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矛盾并非"能否出货",而是"能否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飞轮"。2024年底至2025年初, 国内多家本体企业已完成百台至千台交付,但交付场景多集中于科研、教育、展示等ToG领域 ,采购方更多 用于算法研发,本体企业仍扮演"硬件卖铲人"角色,软件层的智能突破尚未显现。华泰证券指出,初期订单 数并非关键信号,行业真正的转折点在于"机器人大脑的Scaling Law时刻":即智能随数据量、模型规模增 长呈非线性提升,进而突破场景泛化能力瓶颈。 ▍ 为何Scaling Law时刻还未出现 从产业卡点看,两大难题亟待解决。硬件端主要体现在成本高、方案未定型。以特斯拉Optimus G ...
年薪破百万、涨薪60%,人形机器人企业疯狂“抢人”
虎嗅· 2025-09-24 10:49
行业增长与订单动态 -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5年从舞台炫技转向具体场景应用,采购大单频出,例如优必选获得2.5亿元采购合同,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企业也相继获得上亿元订单[1] - 2024年7-8月该领域融资事件达45起,累计金额近125亿元,其中43起发生在国内[12] 人才需求与招聘趋势 - 2024年1-5月人形机器人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4倍,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6%,技术岗位招聘职位数占比62%,求职人数占比71%[5] - 行业存在人才供给不足问题,高校教育偏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工程能力与需求不匹配,跨界人才储备有限[5] - 企业以高薪争抢人才,宇树科技为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提供70K-100K月薪(仅需3-5年经验),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为不同经验从业者提供30K-100K月薪[8][9] - 具备2-3年对口工作经验者可获得60%以上薪资涨幅,部分岗位开放6个月仍难找到合适人才[6][7] 企业招聘策略差异 - 初创企业资金有限,薪资较大中型企业低10%-20%,管理扁平且面试流程快(1-2轮),多招聘1-3年经验人才或跨界人才,对学历限制较低[14] - 中型企业(规模300-1000人)聚焦核心人才,要求具备团队领导能力(对标阿里P7-P9),招聘围绕特定业务模块展开,面试流程约1个月[14][15] - 大厂面试流程长达3-4个月,优势为制度完善、福利多和职业安全感强,应届生多选择大厂作为第一站[15] - 宇树科技除高薪外还提供内推奖励:社招成功奖励2000-10000元,校招奖励1000-6000元,对顶尖人才额外奖励[9] 技术路径与人才来源 - 行业技术路径分为硬件(交付机器人实体)和软件(具身大脑算法),目前多数企业以机械结构和测试岗位招聘为主体,仅龙头或大厂持续招聘具身大脑研究人才[16] - 智驾领域与人形机器人底层技术相通,人才技术栈高度重合,人形机器人行业薪资涨幅(60%)高于智驾领域(20%-30%),促使智驾人才转型[17][18] - 百度Apollo被称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黄埔军校",但跨界人才需适应硬件集成与实体交互逻辑,互联网产品思维与物理世界规则存在阻隔[18] 行业争议与理性声音 - 部分企业声明不为"具身智能相关经验"支付溢价,聚焦市场拓展与量产交付,回归"高端制造业"本质[2][23] - 行业存在"投资泡沫论",但国内具身智能企业估值相较于美国同类企业普遍偏低,市场仍处蓝海阶段[22]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目前集中在科研与表演,尚未直接应用于物流、家政、康养、工业制造等刚需场景,显著进步需5-10年时间[22] - 部分场景下完全人形机器人并非最优解(如平坦地形加装机械轮更稳定),企业需找准定位并攻坚新场景[23]
Chinese tech firms rush to list in Hong Kong to fund overseas expansion
Yahoo Finance· 2025-09-24 09:30
From semiconductor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more mainland Chinese technology firms plan to list in Hong Kong, which would serve as their launch pad to expand overseas and transform into global businesses. Some of the mainland firms currently looking to list in the city include China Micro Semicon (Shenzhen), Suzhou Dongsh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and Mech-Mind Robotics Technologies. The increased interest from mainland tech firms to list in Hong Kong reflects how the city regained its s ...
沿沪宁产业发展报告①机器人:产业现状与城市分工
新浪财经· 2025-09-24 08:43
企业分布 - 沿沪宁产业带汇聚全国21.9%的机器人企业,总数达5060家,其中67.69%集中在苏州和上海[5][6] - 企业高度集中于上海浦东新区(303家)和苏州昆山市(417家),南京江宁区(183家)及常州武进区(144家)亦为重要聚集区[5] - 上海拥有6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优势集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开发和系统集成环节[6] 产业分工格局 - 区域分工层次分明:上海主导具身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南京聚焦工业机器人,苏州发力服务机器人,无锡专精精密电子制造,常州优势在电池电机[1][10] - 产业链环节分布差异显著:上游企业数量占比高(软件系统与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环节门槛高且企业数量少,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部署依赖多样化场景[7] - 上海机器人企业产业链覆盖率达78.40%,居沿沪宁首位,形成跨区域协同制造模式(如上海企业研发设计、苏锡常代工生产)[8] 经营表现 - 2024年上市公司经营表现转弱:员工增长率均值从2023年8.48%降至2024年0.11%,利润增长率均值从11.27%降至2.18%[15][16] - 产业链盈利分化: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8.19%但营收增速仅0.93%,中游本体制造企业营收体量最大(137.45亿元)但利润率为-3.07%,下游应用场景企业营收增速达11.89%且利润率5.29%[18] - 城市发展阶段差异:上海、南京、苏州进入技术攻坚期(利润增速收窄),无锡、常州、南通处于扩张期(营收高增长),泰州、扬州、镇江市场尚不稳定[16] 技术创新 - 授权专利总量中实用新型占比69.92%,发明专利占比24.72%,外观设计仅5.36%[19] - 上海、苏州、南京三地贡献沿沪宁70%以上专利,其中上海专利总数37868件(发明专利10470件),苏州28234件(实用新型见长),南京19075件(发明专利6838件)[20] - 研发平台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导(90个),工程研究中心(40个)为辅,重点实验室仅1个,企业为创新主力[21] 标准制定 - 企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占主导地位:苏州企业标准127项、团体标准89项,上海团体标准151项[24][25] - 上海和苏州贡献近六成标准:上海参研标准281项(国家标准84项),苏州298项(企业标准127项)[25] - 国家标准增长迅速,主要为强制性标准,聚焦安全与伦理基础规则[23] 资本动态 - 融资事件数量持续增长:从2016年125起增至2025年274起,上海融资事件147起,超过其他八市总和[26] - 平均投资额下降:上海2020-2022年平均额16719万元降至2023-2025年10897万元,资本趋于理性分散[27] - 投资阶段前移:早期投资(前A轮)与战略投资占比提升,资本更关注核心技术环节与长期战略布局[27][28]
宇树科技王兴兴:通用机器人技术路线差异大,已经制约了发展速度
36氪· 2025-09-24 08:36
通用机器人发展路径 - 通用机器人终极目标是在家庭和工业场景实现通用能力 拆解为多个关键节点[2] - 第一阶段已完成 机器人能流畅完成复杂固定动作如舞蹈和武术 效果较以往大幅提升[2] - 下一阶段核心是响应人类指令实时生成任意动作 预计2024年底或2025年上半年实现[2] - 后续需突破与物理环境任意交互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未知场景自主操作如拿水或整理桌子[2] - 实用化需达到99.9%高成功率并具备精细操作能力如手机拆解 80%-90%成功率不足[2] 线缆可靠性瓶颈 - 线缆问题占机器人寿命损耗和异常故障的60%-70% 严重制约可靠性[3] - 根源在于线缆数量过多和通讯协议滞后 需借鉴新能源汽车减线经验[4] - 优化方案可通过共用通讯线减少一半以上线缆数量 大幅延长设备寿命[4] - 行业尚未规模化研发适配通讯协议 需全行业共同投入新协议与架构[4] 终端AI芯片功耗限制 - 终端AI芯片面临功耗与空间双重限制 峰值功耗需控制在100瓦以内[5] - 中小型通用机器人AI运算峰值功耗达200-300瓦 但高功耗导致运行时间仅几十分钟且引发散热故障[5] - 平均功耗需20-30瓦 手机芯片方案具有想象空间[5] 行业协作与开源战略 - 机器人行业处于黎明前夜 技术路线差异大制约整体进展[5] - 公司将基于视频生成的世界模型完全开源 包括数据集、训练代码与部署代码[5] - 开源可汇聚行业力量突破关键节点 类似OpenAI早期推动行业模式[6] - 对VIA模型和世界模型均保持开放合作态度 需忘掉过往经验避免思维限制[6] - 需行业协作解决安全协议问题 如Linux系统安全漏洞 合作可降低成本并推动安全标准[6] - 芯片、通讯协议、算力架构、无线通信、数据产权等多环节需借鉴手机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经验[7]
丰茂股份:正积极对接人形机器人等不同领域机器人公司产品需求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07:15
公司业务动态 - 公司正积极对接人形机器人、家电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不同领域机器人公司的产品需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