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

搜索文档
韩经济疲软促央行再次降息
经济日报· 2025-06-03 22:15
货币政策调整 - 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5% 全体委员一致通过 [1] - 未来3个月内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已被纳入政策考量 [1] - 货币政策角色转为"稳压器"而非"发动机" 重点在于防止经济下滑和金融市场波动 [3] 经济增长预期 - 韩国央行将2024年GDP增长预期从1.5%大幅下调至0.8% 下调幅度达0.7个百分点 [1] - 若建筑投资增长率回升至0% 整体GDP增长有望从0.8%提升至1.7% [1] - 2026年经济增长预计小幅回升至1.6% 但仍低于潜在增长水平 [4] 建筑业困境 - 建筑业投资崩塌性下滑 在GDP下调0.7个百分点中贡献0.4个百分点 [1] - 房地产供应过剩导致地方住宅市场库存积压严重 大量建设项目被迫搁置 [1] - 施工事故频发和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融资审慎态度加剧行业收缩 [1] 出口表现疲软 - 出口疲软拖累经济增长 中性情景下预计拖累GDP 0.2个百分点 [2] - 若美国加征关税至更高水平 全年增长率可能进一步降至0.7% [2] - 美国对汽车和钢铝维持当前关税将分别拖累货物出口0.6和0.3个百分点 [4] 消费需求不足 - 民间消费复苏幅度有限 难以弥补建筑投资和出口的缺口 [2] - 高房价、劳动力结构老化和家庭负债率高企抑制消费增长 [4] - 当前增长预期中几乎所有正向贡献都来自内需 净出口贡献为零或负 [2] 结构性挑战 - 长期依赖建筑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正在失效 [4] - 全球产业链重组对汽车零部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冲击 [4] - 若出口受阻可能对就业市场造成实质性冲击 影响消费信心 [4] 政策协同需求 - 财政政策效果尚未完全显现 下半年第二轮追加预算可能缓解增长压力 [3] - 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全球贸易政策变化成为三大关键变量 [5] - 推进结构性改革和转变增长模式是走出低增长困境的必由之路 [5][6]
5月PMI数据点评:供需修复,经济回稳
太平洋证券· 2025-06-03 15:17
制造业PMI - 5月制造业PMI为49.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符合预期且好于季节性[6] - 多数分项反弹,产需回暖,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生产、采购量指数分别上升0.6、2.8、3.7、0.9、1.3个百分点[6][11] - 大型及小型企业景气度改善,大型企业PMI升至50.7%,小型企业升至49.3%,中型企业降至47.5%[12] - 价格指数下行放缓,新动能行业活力凸显,装备制造业生产指数升超4个百分点至54%以上[18] 非制造业PMI - 5月非制造业PMI为50.3%,较上月降0.1个百分点,运行平稳,地产拖累景气度[19] - 服务业活跃度提升,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0.2%,受假期消费、关税缓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22] - 建筑业增势放缓,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1.0%,基建保持韧性,土木工程建筑业升至60%以上[26] 风险提示 - 国内政策落地不及预期[30] -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30] - 外贸环境变化超预期[30]
海外避险情绪升温,国内弱复苏延续
铜冠金源期货· 2025-06-03 12: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海外方面美国“软数据”部分回暖5月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通胀预期高位回落但制造业景气低迷5月ISM制造业PMI连续三月萎缩进口分项创十六年新低物价分项高企美国经济基本面仍有韧性GDPNow模型将Q2经济增速预测上修至4.6%上周美元指数弱势震荡金价重回高位反映三重风险6月关注特朗普减税法案及贸易法院对关税裁决进展 [2] - 国内方面5月制造业景气小幅回升供需同步改善外需驱动下新订单显著改善但价格端压力未减企业“以价换量”、主动去库服务业和建筑业景气度低于往年同期内需是二季度主要拖累因素通胀乏力亟需政策加码6月关注中美元首会晤可能性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海外宏观 - 美国5月制造业PMI转弱5月ISM制造业PMI录得48.5连续3个月收缩新订单萎缩外需承压成本高企用工偏弱进口分项创十六年新低“抢进口”高峰或已过贸易顺差带动GDPNow对Q2经济环比折年率上修至4.6%;5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录得52.0尚处扩张区间两者分化或因ISM PMI对外需、供应链与大型制造商依赖度高 [5] - 消费者信心回暖、通胀预期高位回落5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52.2有所回暖但仍处历史低位;5月一年通胀预期终值6.6%,未来5 - 10年通胀预期终值4.2%,通胀预期结束四月剧烈上行 [7] 国内宏观 - 国内5月制造业景气如期回升PMI录得49.5景气小幅回暖企业规模有分化大型企业回升至扩张区间中、小型企业仍处收缩区间供需同步改善外需贡献突出价格偏弱企业主动去库 [10] - 建筑业、服务业景气低迷内需修复乏力5月服务业PMI为50.2弱于往年同期五一带动旅游出行与餐饮消费活跃部分行业景气回升;建筑业PMI为51.0处于历年同期最低水平地产施工低迷 [11] 大类资产表现 - 权益:A股中万得全A、上证指数等有不同表现;港股中恒生指数等上周大多下跌;海外市场中道琼斯工业指数等多数上涨 [19] - 债券:国内1年期国债收益率等有不同走势;海外2年期美债收益率等多数下跌 [22] - 商品:南华商品指数等多数商品上周有不同程度下跌 [23] - 外汇:美元兑人民币等汇率有不同涨跌幅美元指数上周上涨 [26] 高频数据跟踪 - 国内:展示百城拥堵指数、23城地铁客运量等数据 [28] - 海外:展示红皮书商业零售销售、失业金申领人数等数据 [32] 本周重要经济数据及事件 - 6月3日将公布中国5月财新制造业PMI、欧元区5月CPI等数据 [39] - 6月4日将公布欧元区5月服务业PMI终值、美国5月ADP就业人数等数据 [39] - 6月5日将公布中国5月财新服务业PMI、欧元区4月PPI等数据 [39] - 6月6日将公布欧元区第一季度GDP年率修正值、美国5月失业率等数据 [39]
5月PMI数据点评:关税暂缓推动制造业PMI景气度改善
麦高证券· 2025-06-03 11:47
制造业PMI - 2025年5月制造业PMI录得49.5%,与2024年5月持平,景气水平改善[8] - 生产指数上升0.9pct至50.7%,新订单等指数分别回升0.6pct、2.8pct及1.6pct [8] - 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三月下降,5月录得44.7%,企业利润压力大[8] - 大型企业PMI环比回升1.5pct至50.7%,中型回落1.3pct至47.5%,小型回升0.6pct至49.3% [9] 非制造业PMI - 5月非制造业PMI为50.3%,总体延续扩张态势,新订单等指数回升[13] - 建筑业PMI扩张放缓,降至51.0%;服务业PMI小幅回升至50.2% [17] 高频数据 - 5月汽车半钢胎开工率月均值73.1%,全钢胎59.2%,高炉开工率84.1% [20] 海外市场 - 美国5月ISM制造业PMI录得48.5%,连续三月萎缩[23] - 欧元区5月制造业PMI略有改善,录得49.4%,衰退或缓解[23]
5月PMI数据点评:制造业PMI边际改善,但仍偏弱
联储证券· 2025-06-03 11:31
制造业 - 5月制造业PMI为49.5%,较前值提高0.5个百分点,但五年维度看处于同期低位[8] - 5月制造业新订单录得49.8%,较前值提高0.6个百分点;在手订单录得44.8%,较前值提高1.6个百分点,均位于荣枯线以下[11] - 5月制造业采购量指数录得47.6%,较前值提高0.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录得48.1%,较前值提高0.2个百分点,均位于荣枯线以下[14] - 5月制造业原材料库存指数录得47.4%,较前值提高0.4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录得46.5%,较前值降低0.8个百分点,均位于荣枯线以下[16] - 5月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录得46.9%,较前值降低0.1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录得44.7%,较前值降低0.1个百分点,均位于荣枯线以下[16] - 5月制造业进口指数录得47.1%,较前值提高3.7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录得47.5%,较前值提高2.8个百分点,均位于荣枯线以下[18] 服务业 - 5月服务业指数录得50.2%,较前值提高0.1个百分点,位于扩张区间[21] - 5月服务业新订单指数录得46.6%,从业人员指数录得46.6%,均位于荣枯线以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录得56.5%,位于荣枯线以上[21] 建筑业 - 5月建筑业指数录得51%,较前值降低0.9个百分点,位于荣枯线以上[27] - 5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录得43.3%,从业人员指数录得39.5%,均位于荣枯线以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录得52.4%,位于荣枯线以上[27] 其他 - 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录得50.4%,较前值提高0.2个百分点,位于荣枯线以上[8] - 风险提示包括基本面修复偏离预期,宏观政策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3]
5月PMI与4月工业企业绩效分析:6月18日是重要观察点
甬兴证券· 2025-06-03 09:14
工业企业运行情况 - 1 - 4 月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 3.2%(前值 3.4%),利润总额累计同比 1.4%(前值 0.8%),4 月利润总额当月同比 3.0%[2] - 1 - 4 月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 -4.4%(前值 -1.4%),外商及港澳台商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 2.5%(前值 2.8%),私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 4.3%(前值 -0.3%),股份制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 1.1%(前值 0.1%)[2] - 4 月 PPI 同比 -2.7%(前值 -2.5%),1 - 4 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 3.9%(前值 4.2%)[3] - 1 - 4 月工业企业资产合计同比 5.3%(前值 5.3%),负债合计同比 5.7%(前值 5.8%)[3] 5 月 PMI 情况 - 5 月中国制造业 PMI 为 49.5%(前值 49.0%),生产指数 50.7%(前值 49.8%),新订单指数为 49.8%(前值 49.2%),新出口订单指数为 47.5%(前值 44.7%),进口指数为 47.1%(前值 43.4%)[3] - 5 月制造业 PMI 购进价格指数 46.9%(前值 47.0%),出厂价格指数 44.7%(前值 44.8%),从业人员指数为 48.1%(前值 47.9%)[3][4] - 5 月大型企业指数为 50.7%(前值 49.2%),中型企业指数为 47.5%(前值 48.8%),小型企业指数为 49.3%(前值 48.7%)[4] - 5 月建筑业 PMI 为 51.0%(前值 51.9%),服务业 PMI 为 50.2%(前值 50.1%),建筑业与服务业新订单指数分别为 43.3%、46.6%(前值分别为 39.6%、45.9%)[4]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 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受外部影响后的修复阶段,6 月 18 日是下一阶段经济与政策的重要观测时间点[5] - 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和逆周期政策时滞的风险[6]
2025年5月PMI数据点评:PMI环比回升,生产回到扩张区间
德邦证券· 2025-06-03 07:35
制造业 - 5月制造业PMI为49.5%,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仍在收缩区间,生产指数为50.7%,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9.8%,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供给强于需求[4] - 5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5%,环比上升2.8个百分点,在手订单指数为44.8%,环比回升1.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PMI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至50.9%,EPMI环比回升1.6个百分点至51.0%[4] - 5月PMI原材料价格指数为46.9%,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产成品价格指数为44.7%,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推动物价回升仍面临压力[4] - 5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4%,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6.5%,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两个库存指数均仍处收缩区间,补库进度或取决于政策传导与显效[4][5] - 5月大型企业PMI为50.7%,环比回升1.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7.5%,环比下降1.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3%,环比回升0.6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景气分化仍存在[5] 非制造业 - 5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明显回升,市场活跃度提升[6] - 5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0%,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2.3%,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6] 预期与展望 - 5月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5%,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5%,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2.4%,环比下降1.4个百分点,企业预期有所改善但仍有待提振[6] - 外部扰动或已达峰,生产惯性有望带来较好增长结果,但低通胀仍是中期挑战,需重视PMI景气水平保持在扩张区间,提振市场预期[6] 风险提示 - 宏观政策力度不及预期、海外货币政策导致外需超预期变化、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7]
【数据发布】2025年5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中汽协会数据· 2025-06-03 07:04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 5月制造业PMI为49 5%,较上月上升0 5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水平改善[1] - 大型企业PMI为50 7%(上升1 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7 5%(下降1 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 3%(上升0 6个百分点)[1] - 生产指数升至50 7%(上升0 9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49 8%(上升0 6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47 4%(上升0 4个百分点)[1][2] -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50 0%(下降0 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48 1%(上升0 2个百分点)[2] -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46 9%,产成品库存指数46 5%,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52 5%[4] 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 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0 3%,较上月下降0 1个百分点,仍处扩张区间[5] -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51 0%(下降0 9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0 2%(上升0 1个百分点)[8] -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5 0%,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行业低于临界点[8] - 新订单指数46 1%(上升1 2个百分点),建筑业新订单指数43 3%(上升3 7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46 6%(上升0 7个百分点)[10] -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55 9%(下降0 1个百分点),建筑业预期52 4%(下降1 4个百分点),服务业预期56 5%(上升0 1个百分点)[11] 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 5月综合PMI产出指数50 4%,较上月上升0 2个百分点,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15]
5月PMI:内外分化加深——中采PMI点评(25.05)(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03 01:06
制造业PMI分析 - 5月制造业PMI边际回升0.5个百分点至49.5%,生产指数上行0.9个百分点至50.7%,新订单指数上行0.6个百分点至49.8%,生产恢复快于需求[10] - 内需主导行业表现强劲:装备制造业PMI上行1.6个百分点至51.2%,消费品行业上行0.8个百分点至50.2%,食品加工和专用设备等行业产需指数均高于54%[21] - 出口依赖型行业承压:纺织、化学纤维等行业生产及新订单指数低于临界点,高耗能行业PMI下行0.7个百分点至47%[21] 内外需分化 - 内需订单指数回升0.3个百分点至50.1%,4-5月均值较3月回落2.2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虽回升2.8个百分点至47.5%,但4-5月均值较3月下降2.9个百分点[24] - 高频数据显示5月外贸货运量同比降至0.9%,反映"抢出口"效应减弱[24] 非制造业动态 - 建筑业PMI回落0.9个百分点至51%,地产相关指标疲弱,但土木工程建筑业PMI上行1.4个百分点至62.3%,沥青开工率同比显著回升显示基建发力[29] - 服务业PMI微升0.1个百分点至50.2%,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扩张,互联网服务等行业景气度维持在55%以上[40] 行业细分表现 - 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受五一假期提振明显,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产需指数超54%[21] - 邮政、电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高景气,商务活动指数持续高于55%[40] - 建筑业预期指数大幅下滑1.4个百分点至52.4%,但新订单指数改善3.7个百分点[84] 后续展望 - 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持续,需关注财政政策对内需的支撑效果,服务消费和基建投资或成发力重点[45] - 高频数据显示5月全国迁徙规模同比上升22.4%,航班量同比增3.2%(国内)和17.7%(国际),反映消费复苏韧性[72]
5月份PMI指数环比回升 宏观政策综合成效渐显
证券日报· 2025-06-02 16:10
制造业PMI指数回升 - 5月份制造业PMI为49 5% 环比上升0 5个百分点 显示经济运行有所回稳 [1] - 生产指数为50 7% 环比上升0 9个百分点 升至临界点以上 制造业生产活动加快 [2] - 新订单指数为49 8% 环比上升0 6个百分点 市场需求整体趋稳运行 [2] 进出口指数改善 - 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7 5%和47 1% 环比分别上升2 8和3 7个百分点 [2] - 部分涉美企业反映外贸订单加速重启 进出口情况有所改善 [2]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协议后 制造业出口下行态势放缓 [2] 重点行业表现分化 - 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0 9% 连续4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 [3] - 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1 2%和50 2% 环比上升1 6和0 8个百分点 [3] - 高耗能行业PMI为47 0% 环比下降0 7个百分点 市场活跃度偏低 [3] 企业规模差异明显 - 大型企业PMI为50 7% 环比上升1 5个百分点 重返扩张区间 [3] - 中型企业PMI为47 5% 环比下降1 3个百分点 [3] - 小型企业PMI为49 3% 环比上升0 6个百分点 有所改善 [3] 非制造业延续扩张 -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 3% 环比下降0 1个百分点 仍高于临界点 [5] -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 环比下降0 9个百分点 扩张放缓 [5] -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 2% 环比上升0 1个百分点 [5] 服务业细分领域亮点 - 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2 3% 环比上升1 4个百分点 连续两个月回升 [6] -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明显回升 均位于扩张区间 [6] - 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在55 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6] 市场预期与政策建议 -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 5% 环比上升0 4个百分点 [3] -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 5% 环比上升0 1个百分点 服务业企业对市场持续乐观 [6] - 建议多措并举扩大内需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拓展外需增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