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池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累计回购869万股 耗资21.31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9-02 13:04
股票回购情况 - 公司累计回购A股股份869万股 占A股总股本0.1973% [1] - 回购价格区间为231.50-290.00元/股 价差幅度达25.3% [1] - 回购总金额达21.31亿元人民币 未包含交易费用 [1] 回购执行细节 - 通过深交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实施回购 [1] - 回购执行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31日 [1] - 回购股份类型为A股股份 [1]
宁德时代:已回购A股股份869万股 成交总额21.31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2 12:09
回购计划执行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31日累计回购A股股份869万股 占A股总股本0.1973% [1] - 回购价格区间为231.5元/股至290元/股 成交总额达21.31亿元 [1] - 公司将继续根据市场情况在回购期限内推进回购计划 [1]
重磅!逸飞激光牵头全极耳大圆柱电池精密制造重大科技项目!
起点锂电· 2025-09-02 10:21
大圆柱电池市场增长趋势 - 2024年中国大圆柱锂电池出货量达24.96GWh 预计2030年超180GWh 未来6年年均复合增速38.6% [2] - 宁德时代 LG新能源等国内外电池企业纷纷入局 推动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升级以满足高效高质生产需求 [2] 重大科技项目启动 - 武汉市委市政府政策支持"大圆柱电池全极耳精密激光焊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项目 由逸飞激光牵头 [2][3] - 联合亿纬锂能 国轩高科 云山动力 楚能新能源等头部电池企业及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承担 [3][6] - 重点攻克高反材料焊接 超薄多层全极耳材料 极耳与隔膜温度梯度控制等工艺难题 [3] 技术研发与产业链协同 - 项目依托逸飞激光一体化创新平台 开展基础研究 核心器件 装备集成到产线应用的全链条攻关 [6] - 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通过产线终端验证工艺和装备 加速推动大圆柱电池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 [6] - 项目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协同 提升我国在大圆柱电池高端装备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8] 头部企业进展 - 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超6万台 单车最长运行距离超23万公里 获宝马46系电池订单 沈阳项目进入试产阶段 [7] - 逸飞激光突破全极耳成型 焊接及整线量产等关键技术 圆柱电芯装配设备覆盖18-60mm电芯 整线生产效率达360PPM以上 [7] - 逸飞激光46系大圆柱电池量产线交付全球头部客户 从技术对接到工厂验收仅用时112天 [7]
比亚迪增资至约91.17亿,增幅200%
新浪财经· 2025-09-02 08:0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全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5年2月 法定代表人为王传福[1] - 经营范围涵盖锂离子电池及其他电池 充电器 电子产品生产销售 并作为比亚迪品牌乘用车和电动车的总经销商 从事营销 批发 出口及售后服务[1] - 股东包括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王传福 吕向阳 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1] 资本变动 - 公司注册资本由约30.39亿人民币增至约91.17亿人民币 增幅达200% 变更时间为9月1日[1]
紫金矿业等入股固态电池研发商屹锂科技
企查查· 2025-09-02 06:27
公司投资动态 - 紫金矿业全资子公司紫金矿业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入股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 - 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 法定代表人为张希[1] - 公司经营范围包含电池销售 蓄电池租赁 电池制造 电池零配件销售[1] 行业技术布局 - 屹锂科技致力于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布局[1]
天能动力午后跌超4% 贸易业务规模收缩拖累上半年营收 铅酸电池毛利率有所改善
智通财经· 2025-09-02 06:27
公司股价表现 - 天能动力午后股价下跌4.18%至7.57港元 成交额达9436.18万港元 [1] 中期财务业绩 - 公司收益241.92亿元人民币 同比大幅减少51.53% [1] - 股东应占溢利8.2亿元人民币 同比下降11.68% [1] 业务表现分析 - 铅酸电池毛利率因主材铅价波动收窄而改善 [1] - 锂电业务营收实现高速增长 [1] - 非经常性收益、利息收入及政府补贴减少拖累表观业绩 [1] 市场需求动态 - 两轮车前装市场因新国标落地和以旧换新政策刺激呈现需求回暖 [1] - 前装市场出货同比实现较好增长 [1] - 后装市场受宏观景气度及以旧换新政策影响需求疲软 [1] - 后装出货同比下滑受2024年上半年高基数影响 [1] 外部因素影响 - 贸易业务规模收缩导致营收同比大幅下滑 [1] - 期货收益减少对净利润造成影响 [1] - 净利润低于市场预期 [1]
港股异动 | 天能动力(00819)午后跌超4% 贸易业务规模收缩拖累上半年营收 铅酸电池毛利率有所改善
智通财经网· 2025-09-02 06:25
股价表现 - 天能动力午后跌超4% 截至发稿跌4.18%报7.57港元 成交额达9436.18万港元[1] 中期业绩表现 - 收益241.92亿元人民币 同比大幅减少51.53%[1] - 股东应占溢利8.2亿元 同比减少11.68%[1] - 净利润低于市场预期 受后装市场需求放缓及政府补贴、期货收益、利息收入减少影响[1] 业务板块分析 - 贸易业务规模收缩导致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幅下滑[1] - 两轮车前装市场需求回暖 前装市场出货同比实现较好增长[1] - 后装市场受国内宏观景气和以旧换新政策影响需求疲软 叠加24年上半年高基数 后装出货同比下滑[1] - 锂电业务营收保持高增长[1] 盈利能力变化 - 主材铅价波动较去年同期显著收窄 带动铅酸电池毛利率改善[1] - 非经常性损益和利息收入减少对表观业绩形成拖累[1] 政策环境影响 - 新国标落地和以旧换新政策刺激对前装市场产生积极影响[1] - 以旧换新政策对后装市场替换需求产生负面影响[1]
科达利股价跌5.05%,易方达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3.93万股浮亏损失27.43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2 02:59
股价表现与公司概况 - 9月2日公司股价下跌5.05%至131.18元/股 成交额5.11亿元 换手率1.94% 总市值358.79亿元 [1] - 公司成立于1996年9月20日 2017年3月2日上市 主营业务为精密结构件研发制造 [1] - 锂电池结构件业务占比96.52% 汽车结构件占比3.26% 其他业务合计占比0.22% [1] 基金持仓情况 - 易方达国证新能源电池ETF(159566)二季度增持1300股 持有3.93万股 占基金净值3.74% 位列第五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浮亏约27.43万元 基金规模1.19亿元 今年以来收益31.31% 近一年收益61.62% 成立以来收益73.9% [2] - 基金经理李栩管理规模77.96亿元 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25.43% 最差回报10.98% [3]
孚能科技固态电池取得突破:人形机器人电池送样,公布二代产品量产规划
证券时报· 2025-09-02 02:28
产品技术突破 - 公司推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并完成向头部企业送样 同步推进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需求对接 [1] - 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与高硅负极组合 能量密度达400Wh/kg 完美匹配人形机器人对高能量密度 轻量化及安全性的严苛需求 [1] - 当前人形机器人过渡方案续航普遍不足2小时 公司解决方案未来可支持8—12小时持续运行 将成为量产阶段主流技术选择 [1] 下一代产品规划 - 计划2026年推出第二代全固态电池 采用富锂锰基/高镍三元正极与锂金属负极组合 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较第一代提升25% [2] - 第二代电池采用先进硫化物电解质体系 具备离子电导率高 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势 通过针刺 热箱等严苛安全测试 实现热失控自关断能力 [2] - 量产节奏方面 2025年底投产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小批量交付60Ah产品 2026—2027年推进装车验证 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2] 生产能力与客户基础 - 公司凭借软包电池路线先发优势和SPS产线柔性生产能力构建技术护城河 [2] - 赣州基地15GWh产能已部分投产 广州基地15GWh产能即将投产 可兼容固态电池等多体系产品低成本生产 [2] - 已积累广汽 三一 美国头部eVTOL等跨领域客户资源 为固态电池商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2] 行业需求前景 - 2030年全球机器人电池需求预计达100GWh [3]
孚能科技固态电池双线突破 人形机器人送样与二代产品量产在即
全景网· 2025-09-02 00:55
技术突破与产品进展 - 公司完成向头部人形机器人客户送样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达400Wh/kg 采用高镍三元正极与高硅负极组合[1] - 第二代全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推出 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较第一代提升25% 采用富锂锰基/高镍正极与锂金属负极组合[2] - 电池通过针刺及热箱等严苛安全测试 具备热失控自关断能力 硫化物电解质体系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宽工作温度范围优势[2] 量产规划与产能布局 - 2025年底投产全固态电池中试线 小批量交付60Ah产品 2026-2027年推进装车验证 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2] - 赣州基地15GWh产能已部分投产 广州基地15GWh产线即将投产 产线可兼容固态电池等多体系产品低成本生产[2] - 软包电池路线与SPS产线柔性生产能力构成技术护城河[2] 市场应用与客户拓展 - 人形机器人领域解决方案支持8-12小时持续运行 显著优于当前普遍不足2小时的过渡方案[1] - 除头部客户外 正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推进需求对接[1] - 已积累广汽 三一 美国头部eVTOL等跨领域客户资源 为商业化奠定基础[2] 行业前景与战略定位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电池需求预计达100GWh[2] - 技术迭代与商业化同步推进 巩固固态电池领域领先地位[2] - 有望在低空经济 智能装备等新兴赛道抢占市场先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