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

搜索文档
广东海洋地震浮标水下观测系统升级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此次水下观测系统升级标志着我国海洋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再上新台阶,将为沿海防灾减灾提供更强技术支撑。本次升级系统搭载了水下高灵敏度地震传 感器、低功耗数据采集模块和卫星实时传输模块,可实现对海底微震活动的毫米级精度监测。 回收地震仪。南海局供图 New 6 75 Property 1 al love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s of the seems Castle PACK 201 e and and the see 11 ( ( ( ) TVAN 11 11 11 11 - 124 The Real re t a lot to the er Hi . 0.4 DUP e ca the s 12 近日,受广东省地震局委托,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联合广州睿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成功完成广东巨灾防范工程项目——海洋地震浮标水 下观测系统升级。 ...
在数字世界“重建”海洋(一线探访)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05
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多学科的深度整合,也离不开数据的共享与协作。"今天的海洋研究,已进入高 度复杂、多学科交叉的新时代。"阿尔诺认为,DTO平台的一大进步,就是让来自物理海洋学、海洋化 学、生态生物学甚至行为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工作。团队中还有专门负责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数据科 学家,他们将各类观测、遥感与社会经济数据融会贯通。 只需轻点鼠标,航运公司可以在茫茫海域实时优化航线,捕鱼船可以避开大量幼年海龟,度假海岛还可 以追溯漂到沙滩上的塑料垃圾来源。这一拥有多项功能的"数字孪生海洋"(DTO)系统(见图,本报记 者尚凯元摄),正在更新人们对全球海洋治理的认知。 "数字孪生海洋"是欧盟委员会"欧洲海洋协议"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一公共数字基础设施,汇聚欧洲前沿 科技专业力量,由位于法国的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组织实施。"借助DTO,我们能识别出某些特定海域 在特定时间的风险状态,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精确的建议。"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的数字海洋部门负责人 阿兰·阿尔诺向本报记者介绍。 所谓"数字孪生",是指在虚拟空间重建与现实系统同步的高精度模型。记者看到,通过操控DTO的主控 面板,大屏幕上的信息图层便会瞬间切换:从海温、盐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央视网· 2025-08-23 11:4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旨在提升创新能力 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 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1] - 长三角地区通过低空飞行航线实现江苏昆山至上海杨浦20分钟通达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4小时内可解决 [1] - 上半年长三角铁路日均发送旅客达251万人次 显示区域高度流动性和经济活跃度 [1] 科技创新与协同攻关 - 发布第二批12家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聚焦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和海洋科技等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2] - 实施三批共72项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 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突破 [2] - 长三角拥有近全国一半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聚28个重大科研设施和超4.9万台大型科学仪器 [2]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 长三角工业机器人出口数量约占全国一半 某上海机器人企业服务机器人出货量超10万台 [2] - 成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 协同发展大飞机 集成电路 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国家级产业集群 [3] - 区域拥有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形成以上海为龙头 苏浙为支撑 安徽为腹地的产业分工体系 [3] 经济表现与贸易数据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达8.16万亿元 同比增长5.4% 占全国进出口总值37.4% [3] -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GDP总量突破16万亿元 占全国GDP比重持续提升 [3]
江苏加速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矩阵
新浪财经· 2025-08-22 03:16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 江苏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并集中资源建设重大平台载体 初步构建前沿引领 产业赋能 开放协同 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矩阵 [1] 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 - 全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正式投用 满载排水量7000吨 总长约110米 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 [3] - 该船在模块化 智能化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采用"边应用 边试验"模式验证新技术 提速科研成果转化进程 [3] - "未来"号具备高度接口化 应用先进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 实现智能航行 智能机舱及智能能效等多种功能 [5] 平台运营与使命 - "未来"号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及连云港中心共同打造 将聚焦新一代智能船舶关键设备与系统测试需求及国家重大任务需求 [5] - 该船有力填补中国绿色智能设备系统专用中试平台空白 后续将结合科研项目赴南海进行大规模海试验证 [5][7] - 平台旨在通过绿色智能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完成国船国配的重大使命 [7] 多元创新平台进展 - 苏州实验室加速建设材料综合研究设施 紫金山实验室建成首个6G综合实验室并实现6G无线网络毫秒级实时智能技术重大突破 [9] - 云龙湖实验室打造规模与功能国际领先的深地工程地下实验室 钟山实验室聚焦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并产出原创成果 [9] - 未来将依托"羲和"号筹建空天实验室 江苏已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创设省实验室联盟 [9] - 获批牵头或参与建设6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或分中心 加快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9] 平台矩阵战略意义 - 从深海到地下 从地面到空天 江苏重大创新平台矩阵初具规模 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底座 [9]
“十四五”科技成就|创新实践书写辽沈大地振兴“答卷”
科技日报· 2025-08-21 08:13
科技创新投入增长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21年600.4亿元增长至2023年676.4亿元 [2]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8%提升至2.24% [2]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从367.3亿元增至392.2亿元 [2] - 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从53.2人年增至62.8人年 [2] 传统工业技术突破 - 沈鼓集团自主研发50Hz CAP1000屏蔽电机主泵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攻克110余项关键技术 [3] - 国产3米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在沈阳地铁成功应用 实现高端基础零部件从0到1突破 [3] - 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等4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 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超三分之一 [4]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 大连海事大学与遨海科技研发VDES系统实现100%国产化 单套设备成本大幅降低 [6] - VDES系统2024年在辽宁、天津等沿海地区批量部署 [6] - 大连科迈尔自主研发张紧式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 应用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 [6] - 大连市研发经费从2020年207.1亿元增至2023年280.9亿元 投入强度从2.96%提升至3.21% [7] 农业科技与种业创新 - 辽宁东亚种业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将育种周期从8-10年缩短至3-5年 [8] - 高通量SSR检测平台可同时处理1000份玉米样本基因分型 [8] - 2024年辽宁省粮食产量达500.06亿斤 亩产931.88斤超全国平均142.4斤 [8] - 金普新区企业研发"全气候型智能蘑菇立方" 支持-40℃至60℃全气候运行 [9] 区域经济发展 - 2023年辽宁经济增速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 [9] - 2024年辽宁经济总量超3.26万亿元 [9] - 形成船舶建造、修理、配套、研发一体化海洋产业体系 [7] - 建设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 [4]
青春之花在海岸线绽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2:52
海洋科技产学研合作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鱼塘养殖 优化饵料配比和改进病害防治方案显著提升养殖效率 [4] -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团队实地考察海岸线 分析潮水退速与携物能力并记录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影响 [4] - 海洋工程学院团队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并开展项目制学习培养掌握核心科技的人才 [4] 海洋科普教育推广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指导小学生搭建微型生态瓶造景景观 以趣味手工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的热爱 [6] - 电子工程学院团队通过折纸模型和实物演示 生动解读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绿色模式 [6] -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团队联合中交三航局专家设置纸牌承重挑战赛 使力学原理可触可感并拉近与海洋工程的距离 [6] 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文法学院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学习海州五大宫调百年发展历程及特色乐器操作 [7] - 艺术设计学院团队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包括印有曲谱图案的T恤笔记本书签和数字插画动画短片 [7]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深入淮盐文化博物馆和盐场 研讨产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新路径并完成粗盐析出实验 [7] 海洋生态保护实践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采集海水样本并通过精密仪器分析数据 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9] - 机械工程学院团队开展环保绘画活动 将海洋知识科普融入碧海蓝天诗意图景创作 [9] - 计算机工程学院团队搭建科普宣传点传播海洋保护知识 并组织净滩实践拾捡海滩垃圾 [9] 海洋产业商业赋能 - 商学院团队将电商思维与品牌理念转化为实用技巧 定制化品牌标签让生蚝成为海洋文化与生态价值代言者 [6] - 团队开辟大学生加基层加市场的助农新航道 推动优质生蚝走出连云港 [6]
都市评:广州海洋空间开发提高“弹性” 还要强化联动与协同
南方都市报· 2025-08-18 15:33
广州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核心内容 - 广州提出"蓝色经济"宏图 规划798平方公里海陆空间 布局"一带三区、串珠成链" 目标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1] - 2024年广州海洋生产总值达4979亿元 占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25% [1] - 规划提出六大产业组团与五大产业园区 覆盖国际航运枢纽、海洋智能制造、现代渔业养殖等传统优势与新兴领域 [1] - 设置占海域面积15.06%的"海洋预留区" 为未来战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1] 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 生态保护区占海域面积36.29% 严格保护岸线占大陆岸线8.58% [4] - 创新引入海岸建筑退缩线机制 采用"正面清单+分类管控"模式 [4][5] - 对14个海岛实施差异化管控 其中9个无居民海岛将实行清单式管理 8个适度利用发展类海岛按功能划分为游憩、农林牧渔及特殊用途 [5] 产业发展与区域协同 - 优化利用海岸线占比达80.22% 将承载密集经济活动 [5] - 规划提出需解决六大产业组团的地理分隔问题 建立清晰的产业联动机制 [5] - 需加强区域协同 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处理好城市群竞合关系 [5] 规划实施挑战 - 需防范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经济活动密集海岸线的影响 [5] - 特色产业空间分布需形成更清晰的联动机制 [5] - 规划中的海岸建筑退缩线、海岛清单管理、预留区等设计将构建中国海岸带治理新范式 [5]
中期市场展望:居民资金入市与“慢牛”格局的正反馈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8-18 10:28
宏观背景 - A股市场07733HK逐步走出震荡磨底格局,呈现稳健上升态势,国内经济韧性与外部环境变化形成双重支撑 [1] - 全球贸易04446HK/3722不确定性加剧,4月7日关税冲击事件未演变为系统性风险,高风险资金率先入市显示对中国经济内生动能的信任 [1] - 中国经济体量与韧性增强,对外部冲击吸收能力显著提升,国际机构投资者逐步意识到这一变化 [1] - 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转型关键阶段,制造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服务消费扩容、资本市场07837HK/7216改革等多因素叠加提供新增长空间 [3] - 7月经济数据显示投资与消费增速边际放缓,但财政与货币"托底+培育新动能"双向发力下结构性活力有望释放 [3] 资金面逻辑 - 居民资金入市与否决定牛市厚度与持续性,截至2025年上半年居民部门超额储蓄07781HK/5304规模超趋势线50万亿元 [4] - A股总市值/居民存款与流通市值/居民存款均处历史低位,显示居民存款"搬家"刚起步 [5] - 居民资金入市将形成"正反馈效应":入市→流动性改善→风险偏好提升→更多资金入市,成为慢牛深层动力 [5][6] 制度与改革 - 2024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方向聚焦"提高投资者回报",包括分红比例提升、退市制度优化、注册制完善等 [7] - 制度改革重塑估值逻辑,改变"业绩不确定、分红不可见、政策风险高"的刻板印象,推动风险溢价下行 [7] - 本轮"健康牛"是资金推动与制度改革双重结果,价值观重塑为估值扩张创造长期空间 [8] 行业配置 新技术与新成长 - 国产算力与AI产业链03573HK/4781进入产业化加速期,芯片、算力基础设施到应用端高景气 [9] -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05752HK/5264受益劳动力成本上升与自动化需求增加,政策支持打开中长期空间 [10] - 固态电池2026-2027年进入产业化关键期,电解质、隔膜材料等配套环节迎新机会 [11][12] - 医药与创新药08015HK/7382因老龄化加速与健康需求提升长期景气,医保谈判优化增强成长性 [13] 大金融 - 券商受益交易活跃度提升与投行业务扩展 [15] - 保险因利率下行负债端改善,权益市场回暖利好投资端收益 [16] - 银行凭借稳定分红与低估值优势在防御配置中具吸引力 [17] 主题机会 - 军工与自主可控08157HK/7944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获确定性增长,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政策支持突破 [18] - 低空经济如无人机、通用航空飞行器政策支持显著,商业化场景落地 [19] - 海洋科技包括海上风电04446HK/1474、深海装备等在"蓝色经济"战略下成新增长点 [20] 防御配置 - 高股息资产07837HK/2808如煤炭、石油石化、电力股息率普遍超5%,部分龙头超10%,兼具股息替代与防御性现金流特征 [21] 中期逻辑 - 中国经济韧性、居民资金潜力、制度改革共同构筑慢牛基石,指数将稳步上行且波动率维持低位 [26] - 新成长与防御配置并行07781HK/7631,主题机会切换呈现"多点开花"格局,长期投资者可逐步布局 [26]
精耕深蓝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新华社· 2025-08-14 01:44
海洋经济规模与产业体系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还多 [2]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1/3,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2] - 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有14种新接订单量居世界首位,2024年上半年新接订单量市场份额维持在68.3%的高位 [2] 海洋科技与创新能力 - 实现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运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能力全球领先 [6] -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6]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运行,提供2000米以上梯度试验环境区域 [7] 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深海矿产和遗传资源开发等未来产业 [7] - 实施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壮大计划 [8] - 开展"蓝色种业"创新行动,2024年山东海水产品产量达825万吨,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 [8] 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 - 山东港口群推进一体化整合,建设裕龙岛炼化、日照精品钢基地等大项目 [3] - 建议通过"一湾一策"差异化发展,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优化整合 [4] - 2024年上半年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分别同比增长40.1%和33.7% [9]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科考联合8个国家科研机构,获批9项国际大科学计划覆盖深海生态等领域 [9] - 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6000多名发展中国家青年学者提供培训 [10] - 比雷埃夫斯港跃升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瓜达尔港、钱凯港成为国际枢纽项目 [10]
精耕深蓝,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上海证券报· 2025-08-13 17:48
海湾资源开发与管理 - 建议以"一湾一策"引导差异化发展,优化海湾开发保护格局 [1] - 需加强海湾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的整体评估 [1] - 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优化整合,打造特色海湾产业体系 [1]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LNG运输船等体现建造能力全球领先 [2] -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2] 海洋科技短板与规划 -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3] - 加快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3]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提供2000米以上梯度试验环境 [3] 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 - 自然资源部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4] - 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139处,2024年海水产品产量825万吨,增加值超千亿元 [4] - 山东开展"蓝色种业"创新行动,推进渔业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生产 [4]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联合8国科研机构参与 [5] - "蛟龙"号国际航次搭载8国科学家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 [6] - 中国获批9项国际大科学计划,覆盖深海生境、蓝碳等领域 [6] 海洋经济与贸易发展 - 上半年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增40 1%和33 7% [6] -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跃升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瓜达尔港向物流枢纽转型 [7] - 福建开通直航厄瓜多尔航线,盐城港开辟中东约旦新航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