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托
icon
搜索文档
合规与展业如何“齐步走”?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消费金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为老百姓日常消费提供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在大力提振消费的 当下,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 信托公司开展消费金融相关业务情况如何?从信托公司陆续发布的2024年年报中可以获取哪些信 息? 信托公司为何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业内专家表示,信托公司凭借灵活的制度优势和多元的资金渠道,可以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独特作 用。将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原始权益人等不同的角色和工具巧妙融合,创新设计普惠金融产品,能 够覆盖传统银行难以触达的中低收入群体及小微企业,助力消费潜力释放。 信托公司通过何种模式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中国信托业协会相关分析认为,消费金融信托业务的主 要模式分为"助贷"模式、"流贷"模式以及资产证券化模式三种。其中,"助贷"模式是指信托公司与消费 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机构合作,参与消费信贷;"流贷"模式是指信托公司充分挖掘消费金融市场业务 机会,仅作为消费金融服务的资金供给方,通过发放信托贷款的模式,向消费金融服务机构提供融资; 此外,由于消费金融基础资产具有小额、分散等特性,天然适合资产证券化。重庆信托年报显示,2024 年,该公司与马上消费金融合作推进开展消费金 ...
建立统一信托登记制度 让信托“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在英美法系,信托被广泛用于家庭成员照护、家族财产传承以及社会保障领域。在我国,信托公司 作为金融体系一员,正探索"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转变,通过提供丰富、多种类的信托产品服务更广泛的 人群。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信托可以实现从服务高净值客户到兼顾普惠性。 笔者认为,可借目前信托财产登记试点之机,建立包括信托公司、特定领域事务管理受托人以及社 会性与慈善信托受托机构在内的多层级信托受托人体系。从证券行业的实践来看,经过近10年的试点, 2023年,国务院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同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 称"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契约类的私募投资基金实质上是在 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之间形成了信托关系。我们可借鉴中国证监会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适当性监 管、基金业协会负责对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工作的成功经验,赋予相关管理部门对民事信托的监管职 责,赋予中国信托业协会对全部的营业信托、民事信托、慈善信托的受托人进行自律监管的权限,赋予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对所有的受托人与信托进行备案登记的职责。 经过信托登记后,该信托取得信托登 ...
发挥信托优势 陪伴科技企业从“种子”到“根深叶茂”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近日,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 国资委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 聚焦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市场等七个方面,提出了15项政策举措。 业内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应尊重科技产业和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全生 命周期,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手段和工具。那么,作为金融机构的一员,信托公司应如何发挥 好独特功用? 设计针对性产品和服务做好全生命周期陪伴 2024年初,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其中提到"根 据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需求,针对性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 融服务"。 "信托具有目的设立自由和信托工具运用多元化等特征,可以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 求。信托公司可以结合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阶段性和个性化需求,加大科技金融创新 力度,设计有针对性、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有效运用多元化的信托业务模式。信托公司还可以开展知 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托管运营等资产服务信托,为科技创 ...
2024年信托资产规模超29万亿元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67家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资产规模达29.56万亿元 较2024年6月末增长9.48% 较2023年末增长23.58% [1] 业务转型方向 - 行业主营业务从传统非标融资向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及公益慈善信托转型发展 [1] 资产服务信托细分规模 -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规模超1万亿元 其中家族信托6435.79亿元 保险金信托2703.97亿元 其他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1149.06亿元 [1] - 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规模达1.26万亿元 [1] -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规模为24099.78亿元 [1] 资产管理信托细分规模 - 证券投资信托规模10.99万亿元 其中债券投资9.15万亿元 股票投资7230亿元 基金投资3981亿元 [1] 公益慈善信托数据 - 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的公益慈善信托存续规模49.65亿元 [2] - 全国累计备案慈善信托2244单 备案规模85.07亿元 [2] - 信托公司担任单一或共同受托人的慈善信托达2211单 规模84.38亿元 [2]
信息披露更透明 信托投资者权益保护更进一步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监管政策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起草《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旨在统一资管产品信息披露监管标准 强化投资者保护 [1] - 政策背景源于现有信息披露要求分散在不同制度中 存在标准不一致问题 需构建适合三类资管产品特点的披露制度 [2] - 新规将助力信托业投资决策 降低投资风险并提振市场信心 通过规范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 [2] 信息披露价值 - 完善信息披露增强产品透明度 使投资者清晰了解产品运作和风险状况 减少信息不对称 [3] - 强化市场约束机制 通过信息公开促使公司审慎经营和规范运作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3] - 保障投资者知情权与监督权 为决策提供依据并降低受欺诈风险 维护市场公信力 [3] 行业实践现状 - 平安信托通过App、官网及短信邮件披露产品简介 专户开立 资金运用 收益情况及经理变更等信息 [4] - 渤海信托建立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披露机制 客户可通过官网自助查询系统和App获取产品资料与净值 [4] - 信托公司行动表明行业正主动落实信息披露要求 构建标准化披露体系 [4] 投资者保护体系 - 2025年以来监管从打破刚兑 规范股东行为 优化治理及细化风控等多维度构建投资者权益保护体系 [5] - 国务院转发文件要求坚决打破刚性兑付 严禁通过滚动发行 挪用资金等方式违规兑付 [5][6] - 严厉打击虚假披露 违规承诺 误导销售及向非合格投资者销售等违规行为 [6] 公司治理监管 - 金融监管总局修订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规范股东行为和关联交易管理 [6] - 严格关联交易监管 落实关联方名单制和信息披露要求 严禁向关联方输送利益 [6] - 要求金融机构设立首席合规官 完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和责任体系 [6] 行业发展方向 - 信托业需平衡企业利益与风险控制 促进发展与防控风险并重 通过业务竞争激励创新 [7] - 信托公司作为谨慎受托人必须以客户利益为重 确保委托人资金安全 通过诚实高效服务实现行业繁荣 [7]
物业管理中添了“信托”会怎样?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山西太原也有物业服务信托了。 6月10日,山西信托与太原市迎泽区老军营街道携手推出"晋享阳光"物业服务信托,在物业管理领 域又一次用到了信托业务。 一个月前,北京物业服务信托也实现了突破。5月份,"外贸信托—金诺10号中骏天宸物业服务信 托"成功落地,为信托制度的创新应用又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6月1日是《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三分类新规")实施两周年。按照 类别划分,物业服务信托可归为资产服务信托大类。在这一业务模式中,信托作为独立、专业的受托 人,严格按照金融服务标准,做好财产保管、资金清算和信息披露等工作。 从高净值客户专属,到进入社区服务更多居民,信托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方面大有可 为。 从"枫桥式工作法"说起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三分类新规25个主要业务品种中,并没有物业服务信托这一子类。信托公 司通常根据落地的项目类型自行归类,如强调"服务"功能则归属在"其他行政管理服务信托"项下,强 调"物业费管理"则归为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等。 信托制物业管理得到推广,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中央政法委在全 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 ...
三分类新规引领慈善信托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政策支持 - 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 将公益慈善信托列为三大类业务之一 提供制度支持 [1] - 2024年9月新修订《慈善法》新增税收优惠条款 为后续制定具体优惠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2] - 2024年民政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规定 明确慈善信托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标准 [2] -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件 提出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信托业务并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等领域 [2] - 上海六部门联合发布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通知 专项设置慈善信托条款并鼓励公益慈善场景应用 [2] 行业发展 - 2024年全国共备案539单慈善信托 规模达49.65亿元 备案数量创历史新高 [4] - 信托公司普遍设立慈善信托专项部门 部分公司设立企业基金会形成协同互补机制 [3] - 行业探索股权 不动产 知识产权等新型财产交付模式 丰富慈善信托财产来源 [5] - 信托公司需完善慈善信托定位 与慈善基金会差异化发展 并加强ESG投资等领域专业能力 [6] 业务实践 - 教育领域最受关注 2024年教育类慈善信托达202单 占新增总量超三分之一 [4] - 乡村振兴领域备案91单 扶老和济困领域分别达155单和134单 [4] - 上海国际信托在云南开展教育扶智 覆盖16个市州 区县覆盖率近70% [4] - 中诚信托通过慈善信托资助社区"邻里食堂"运营 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 [5] - 国投泰康信托与银行合作推动乡村振兴慈善信托项目落地 [5] 创新模式 - 慈善信托与资产服务信托 资产管理信托有机结合 实现公益与私益目的融合 [6] - 形成"慈善信托+基金会"双轨运作模式 推动资源深度整合与高效共享 [3] - 上海国际信托创设"上善"系列教育助学慈善信托 建立3年周期深度培训的"陕西模式" [4]
信托公司增资“补血”为转型打基础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行业增资动态 - 2025年前6个月已有4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 包括东莞信托 天津信托 北方信托 吉林信托 [1] - 2024年仅有2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 2025年增资步伐明显加快 [2] - 除已完成增资公司外 陕国投拟定向增发募集不超过38亿元 中原信托注册资本拟由46.81亿元增至50亿元 [2][3] 具体增资案例 - 东莞信托注册资本由20.65亿元增至22.20亿元 增加1.55亿元 此为2022年以来第三次增资 [1] - 天津信托注册资本由36亿元增至52.86亿元 增加16.86亿元 [1] - 北方信托注册资本由20.02亿元增至23.44亿元 增加3.42亿元 [1] - 吉林信托注册资本由31.50亿元增至42.05亿元 增加10.55亿元 [1] 增资方式 - 北方信托通过引入新股东实现增资 包括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和诚通国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2] - 吉林信托通过吉林省方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增资 第一大股东变更为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 [2] - 陕国投采用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方式募集资金 [2] - 中原信托第二大股东中原高速放弃增资优先认购权 [3] 监管背景 - 2023年3月《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要求行业回归本源 合规发展 [4] - 《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将"资本要求"列为监管评级五大模块之一 [4] -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拟将最低注册资本从3亿元提高至5亿元 [4] 增资动因 - 应对行业转型压力和监管要求 [4] - 提升资本实力为业务创新和风险防控提供支撑 [6] -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5][6] - 部分传统业务加速出清 新业务盈利空间尚待挖掘 [5]
特殊需要信托:困局中破解“托付”难题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核心观点 - 特殊需要信托是为特殊需要人群设计的信托服务方案 兼具业务属性和社会保障功能 目前处于发展萌芽阶段 需通过多方合作解决落地难题 [1][5][7] 行业参与情况 - 截至2023年末共13家信托公司开展业务 总规模1.65亿元 目前开展公司数量已约20家 [3] - 信托公司通过"特殊需要+家族""特殊需要+保险金""特殊需要+养老""特殊需要+慈善"等创新型业务嫁接满足客户需求 [5] - 实践层面自2019年开始探索 已有数百位家长为孩子设立类特殊需要信托 [2] 业务模式特点 - 具有特定性 长期性和复杂性三大特征 受托人需作为核心枢纽链接多方利益群体 [5] - 实现资产风险隔离 构建风险防火墙 提供全周期资产服务 精准实现财富传承意愿 [4] - 采用"信托+社会组织监督"模式 为资产托管和子女照护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5] 客户需求场景 - 年近80岁无子女客户通过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 实现房产出租收益与遗产传承 [3][4] - 孤独症患者母亲采用"保单+信托+服务"模式 通过年金保险积累财富 信托账户定向支付三类费用 [6] - 服务对象涵盖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占全体老年人11.6%)及心智障碍者约1200万至2000万人 [7] 发展挑战 - 公共性与个性化服务高成本之间存在匹配难点 [7] - 出现信托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需要信托公司垫付就医照护费用的情况 [8] - 面临社会认同度不足 监护组织缺失 托养机构匮乏 不动产信托税收较高等制度配套缺失问题 [8]
以信托财产独立性重构纳税主体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2
文章核心观点 - 特殊需要信托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长期生活保障和财产保护 但不动产信托的高额税负阻碍了其普惠化发展 需要从法理上明确信托计划的纳税主体地位并建立公平税制[1][4][7] 特殊需要信托制度价值 - 信托财产隔离功能为孤独症患者、失智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法律保障 通过受托人、指令权人和监察人三重机制实现长效保护[2] - 北京通州案例中70岁委托人将500万元房产置入信托 为其40岁孤独症儿子提供居住保障和专业照护资金支持[2] - 相比直接继承 信托能避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面临的财产管理困境和家庭纠纷[2] 不动产信托普惠化突破 - 北京试点允许普通家庭用自有住房设立信托 一线城市房产价值数百万元远超现金储蓄 使特殊需要信托进入普通家庭[3] - 试点解决了信托财产产权不清和房产交付烦琐两大障碍 但税负过高仍是主要障碍[4] 信托税负结构分析 - 不动产信托需缴纳契税、房产税和所得税 500万元房产(网签价200万元)在信托架构下总税负显著高于自然人持有[4][5] - 契税为自然人3倍:法人税率3%税款6万元 vs 自然人税率1%税款2万元[5] - 持有阶段年房产税额外0.24万元(按租金5000元的4%) 15年累计3.6万元[5] - 处置阶段所得税率25%:升值300万元部分税款75万元 vs 自然人满5唯一住房免税[5] - 三项合计额外税负达82.6万元 严重抑制普通家庭设立意愿[4][5] 税收公平诉求 - 特殊需要信托虽属私益信托 但客观上减轻政府社会救助负担 应享有与自然人持房相同的税率公平而非税收优惠[6] - 自住房产用于居住时高额税负有失公平 中国政法大学学者支持"税收公平"原则[6] 法理破局方案 - 信托税负畸高源于物权主体不明确 税务机关按法人税率对信托公司征税[7] - 建议明确信托计划为独立纳税主体 税率介于自然人与法人之间[8] - 自住房信托用于居住时税率应接近自然人 商业经营时接近法人[8] - "保险箱模型"形象说明信托计划作为财产集合体应独立承担纳税义务[10] - 信托法第17条明确信托财产承担自身税款 需通过司法解释确认信托计划的民事主体地位[11] 学术与政策支持 - 多位信托法专家支持信托计划作为纳税主体 正在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和法修订[12] - 通州案例成为北京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首单 为全国制度创新提供实践样本[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