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

搜索文档
山姆和LV,突击同一个战场
36氪· 2025-07-04 08:15
中文播客行业现状 - 中文播客数量从2020年6月的1.1万档增长至2024年6月的4.2万档,呈现井喷式发展 [2] - 明星名人和数字游牧民将播客作为声音日记本和创业平台,推动内容多样化 [2] - 奢侈品品牌GIADA和欧莱雅等知名企业开始将播客作为营销主战场 [3] 品牌自制播客概况 - 过去五年间超过30个品牌/公司开始自制播客,涵盖奢侈品、互联网、零售等多个行业 [6] - 品牌自制播客分为两类:实用价值型(职场、理财主题)和精神世界型(品牌理念挂钩) [7] - 订阅量较高的案例包括飞书《组织进化论》、华夏基金《大方谈钱》、GIADA《岩中花述》等 [7][8] 品牌选择播客的原因 - 播客具有深度内容和陪伴属性,能培养高粘性用户群体 [11][12] - 播客听众画像为90后、00后占比近70%,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比超70%,本科以上学历超90% [12] - 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流程灵活轻量,文本编辑和内容设计难度不高 [14] 播客制作方法论 - 成功播客需兼顾专业价值(开拓视野)和情感价值(陪伴感) [16] - 女性议题播客注重主持人个人故事和共情能力,如《岩中花述》展现陈鲁豫的B面 [17] - 职场类播客强调嘉宾分量和专业性,需进行深度背调和话题挖掘 [18] - 金融类播客需平衡合规与趣味,将专业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讨论 [19] 品牌播客的挑战与对策 - 面临"出圈"难点,需降低专业内容理解门槛,寻找听众共鸣点 [20] - 金融类播客减少专业术语使用,从普通听众关注点切入 [20] - 人文类品牌需深入理解消费者情感,从听友反馈中获取灵感 [20] 品牌自制内容趋势 - 品牌营销从"大水漫灌"转向"去销售化"的内容营销,建立信任感 [9] - 头部品牌更注重通过播客传递品牌理念,而非直接流量转化 [10] - 优质内容应追求本质价值而非营销目的,好内容自带传播属性 [21]
“对等关税”大限将至 对美国来说也是个问题
搜狐财经· 2025-07-03 06:30
日本的汽车关税成死结。历经七轮磋商,核心的汽车关税问题仍无解。特朗普近日更"敲打"日本说,他 可以对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征收"30%或35%或任何我们确定的数字"的关税,施压意图明显,日本汽车业 面临严峻考验。接下来要看日本汽车产业界是否会"松口"了。 7月9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正成为悬在美国对外贸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天,是特朗普 政府给予主要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90天缓征期的截止日。当初"90天签90项协议"的豪言犹在耳畔,如 今谈判桌上却仅添英国一笔,谈判僵局如何破解?这不仅关乎全球供应链,更将美国自身置于经济与外 交的双重压力之下。 首先,盟友们纷纷"翻脸",多国民间掀起了"抵制美国货"的运动;其次,累及美国旅游业,《华盛顿邮 报》称,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和好战言论感到担忧的外国游客,纷纷取消赴美旅行计划;再 次,美国国际形象断崖式下滑。世界各地民众对美国形象的评价大幅下滑,特别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和邻 国,对美国的"好感度"骤降,其自私自利、霸道霸凌的行径暴露无遗,正加速西方盟友体系的离心离 德。 另外,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一通操作下,美国自身的经济表现真的变好了吗? 美国贸易逆差的格 ...
金管局200亿港元入场,港股走向成谜?港股通科技ETF(513860)盘中小幅回调
金融界· 2025-07-03 03:01
港股市场表现 - 美国与越南签署贸易协议营造积极氛围 周四港股市场集体高开 [1] - 港股通科技ETF(513860)微幅回调0.56% 上周涨幅超4% 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近30% [1] - 热门个股表现: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涨超7% 科伦博泰生物科技、再鼎医药等涨超6% 零跑汽车、长城汽车等涨超% 比亚迪股份等跟涨 [1] 资金流向 - 港股科技50ETF(513980)近三个月区间资金净流入额达3.23亿元 年初至今区间资金净流入额为4.16亿元 [1] 港元汇率与流动性 - 香港金管局向市场卖出美元、买入港元 涉及金额200.18亿港元 自6月26日至7月2日期间累计买入约300亿港元以稳定汇率 [1] - 银行体系总结余降至1441亿港元 5月初香港金管局曾投放1294亿港元 使银行体系总结余达到1740亿港元 创2022年以来新高 [1] - Hibor利率由4.5%降至0.4% [1] - 高盛研究部表示投资者对香港市场和港元资产兴趣浓厚 港元流动性环境较为充裕 [1] - 香港IPO市场持续活跃 未对流动性造成冲击 海外投资者对港元需求有所提升 [1] 港股通科技ETF - 港股通科技ETF(513860)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科技人民币指数 [1] - 截至2025年7月2日 该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为小米集团-W、腾讯控股、比亚迪股份、阿里巴巴-W、美团-W、中芯国际、快手-W、理想汽车-W、小鹏汽车-W、信达生物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9.41% [1] - 投资者可通过港股通科技ETF(513860)场外联接基金(A类:021464;C类:021465)布局港股通优质科技资产 [1]
从拥挤度看港股向上空间,机构称恒生科技指数向上弹性充足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3 02:48
港股市场表现 - 7月3日早盘港股三大指数高开低走 恒生科技指数一度跌近1%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跟随下行 [1] - 持仓股中金山软件、阿里巴巴、小米集团、阿里健康、美团、快手等领跌 舜宇光学科技、中芯国际、小鹏汽车等领涨 [1] 港股横盘行情分析 - 交银国际认为港股已具备突破横盘行情的条件 仅待关键催化因素出现 [1] - 综合拥挤度指标显示港股拥挤度降至历史均值左右 恒生科技指数拥挤度降至30%左右 处于相对正常区间 [1] - 恒生科技指数主要上涨行情集中在2020年科技股牛市和2024年9月以来的AI主题驱动阶段 [1] - 港股近期呈现价平量缩的横盘整理格局 但量能势头有从底部向上修复的积极趋势 [1] - 当前市场拥挤度回落至历史平均水平 恒指特别是恒生科技指数仍具备充足向上弹性空间 [1] 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分析 - 恒生科技指数经过近一个季度调整后估值处于相对低位 截至6月30日PETTM仅20.10倍 [2] - 当前估值处于指数发布以来约8.51%的分位点 即低于指数发布以来91%以上的时间 [2] - 利好事件催化下 板块高成长、高弹性特质或带来强劲上涨动力 [2] - 情绪面改善和流动性充裕为港股科技板块下一阶段上涨奠定重要基础 仅待科技叙事主题催化 [2]
南下资金上半年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3 02:23
港股市场表现 - 7月3日早盘港股三大指数高开低走 恒生科技指数一度跌近1%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跟随下行 持仓股中金山软件 阿里健康 阿里巴巴 美团等领跌 蔚来 中芯国际等领涨 [1] - 6月南下资金大幅净流入港股市场 单月净流入额为803亿港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7312亿港元 相当于2024年全年净流入规模的91% 远超前几年同期水平 [1] 南下资金动向 - 南下资金是港股行情重要增量资金来源 方正证券认为南下资金持续加速流入 流动性环境整体较为友好 [1] - 今年南下资金主要流向港股市场中人工智能 新消费等核心资产 代表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具有一定稀缺性 后续有望吸引资金进一步加码推动港股行情向好 [1] 恒生科技板块估值 - 港股核心科技板块经过近一个季度调整后估值处于相对低位 未来上涨空间可期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标的指数最新估值(PETTM)仅20.10倍 处于指数发布以来约8.51%的估值分位点 即当前估值低于指数发布以来91%以上的时间 [2] - 情绪面改善和流动性充裕为港股科技板块下一阶段上涨奠定重要基础 仅待相关科技叙事的主题催化 [2]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半日涨0.62% 银行股表现活跃
快讯· 2025-07-02 04:10
金十数据7月2日讯,港股主要股指高开回落,恒生科技指数盘初一度涨超1%后快速回落。截至午间收 盘,恒生指数收涨0.62%,恒生科技指数收跌0.27%。盘面上,大型科技股多数转跌,快手(01024.HK) 跌2%,网易(09999.HK)跌1%,腾讯控股(00700.HK)、阿里巴巴(09988.HK)、京东(09618.HK)半日均收 绿。银行股普遍拉升,内银股涨幅居前,建设银行(00939.HK)股价再创新高,民生银行(01988.HK)、青 岛银行(03866.HK)、重庆银行(01963.HK)涨幅居前。 港股午评:恒生指数半日涨0.62% 银行股表现活跃 ...
一财社论:积极发挥民企在基础研究的“出题人”作用
第一财经· 2025-07-01 13:21
联合基金的设立与运作模式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于6月30日设立,民营企业以"出题人"身份出资并提出研究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搭建平台寻找科研机构和人员"答题"[1] - 联合基金旨在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是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体现[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源于中央预算拨款,同时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投入资金开展联合资助[1] 民营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 - 华为、腾讯等民营企业在2024年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更多企业表示持续加大投入是必然选择[2] - 华为每年将20%的研发经费投向基础研究,即使短期不见回报[2] - 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并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 产学研深度融合 - 民营企业研发资金充裕但自身力量有限,科研机构存在成果转化不足的问题,联合基金旨在建立有效衔接机制[3] - 联合基金通过利益相关机制吸引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民营企业源头创新能力[3] - 除联合基金外,还有更多产学研结合途径有待探索[3] 市场化运作与契约原则 - 联合基金运作需遵守市场化原则和"契约"精神,避免传统领域的利益纠葛[4] - 出资方、平台方和受托方如违反契约需承担相应责任:出资不到位、审查不严、以次充好等行为都将被追责[5] - 市场化要求是联合基金运作的重要指针,"出题人"需检查进展,"答题人"需交出合格答卷,平台方也需尽责[5]
外资持续看好中国资产,下半年有那些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7-01 08:34
市场阶段与主导因素 - 2025年初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和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领域发展成为市场主导因素 [1] - 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1] - 第二季度创新药板块表现抢眼 吸引大量资金流入 反映市场对生物科技等高增长潜力行业的关注度提升 [1] 投资者情绪与市场展望 - 外资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 国内机构对下半年A股市场看好 显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复苏和政策支持的信心增强 [1] - 多家券商预测下半年A股市场将呈现"先震荡、后向上"走势 新消费和科技板块仍被看好 [1] - 尽管存在外部挑战 但经济内生动能稳步复苏叠加财政政策支持 市场上行空间依然存在 [1] 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走出牛冠全球行情 成为表现最亮眼的股票市场之一 [4] - 良好赚钱效应吸引外资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带来可观增量流动性 [4] - 高盛列出中国十巨头公司 为增量资金提供投资方向参考 这些公司均为行业龙头且已赴港上市 [4] 行业龙头公司特征 - 高盛选出的十家中国公司包括腾讯、阿里、美团、网易、携程等互联网科技企业 以及比亚迪、美的、安踏等带有科技基因的传统制造业巨头 [4] - 恒瑞医药作为医药生物领域代表 在创新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4] - 这些公司在各自行业具有很强话语权和影响力 龙头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4] 金融豪门案例分析 - 国泰蔡家和富邦蔡家资产总和超过其他金融豪门 家族成员曾多次登顶中国台湾首富和全球华人首富 [7] - 蔡家发迹核心人物蔡万春从卖米起家 后创办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 奠定金融业地位 [7] - 1962年蔡万春与三弟蔡万霖创立国泰人寿保险公司 但蔡万春子女经营不善导致三弟接管家族事业 [7]
百度正式开源文心大模型4.5!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窄幅震荡!南向资金半年扫货超7300亿,哪些板块最受益?
新浪财经· 2025-07-01 06:51
港股市场动态 - 7月1日港股休市庆祝香港回归28周年,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盘中跌0.29%,管理费率仅0.15%为同类最低 [1] - 恒生科技ETF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回调:美团跌超3%,阿里巴巴跌超2%,腾讯控股、比亚迪股份微跌,小米集团涨超1%,快手微涨 [3] - 百度开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涵盖47B、3B激活参数的MoE模型及0.3B参数的稠密型模型等10款模型 [3] 南向资金流向 - 年内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逾7311亿港元,达2024年全年净买入8079亿港元的90% [4] - 截至6月20日港股通持有港股总市值超49,394万亿元,持股超5000亿股,金融业持仓市值最高达12655亿元,资讯科技业和非必需性消费分别为9559亿元和7744亿元 [4] - 南向持股前十股票中腾讯控股市值超5000亿元,2025年增持7322万股 [6] 重点个股持仓数据 - 腾讯控股系统持股量100767.24万股,持股市值5118.98亿港元 [7] - 中国移动持股314036.33万股,市值2724.27亿港元;建设银行持股3132891.67万股,市值2396.66亿港元 [7] - 近7日南向资金净买入前三为中芯国际56亿港元、美团26.06亿港元、快手3.15亿港元 [7][8] 行业资金分布 - ETF在港股整体流入575.57亿元,资讯科技业流入超182亿元,非必需性消费流入超174亿元 [8] - 综合企业和必需性消费ETF流入较少,未超过5亿元 [8] 市场策略展望 - 短期港股可能延续震荡走势,长期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等资产配置性价比高 [11] - 建议关注自主可控、芯片、高端制造等政策扶持领域及部分独立景气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11] - 高股息策略可作稳定收益底仓,重点关注通信、公用事业、银行等行业 [11]
险资密集举牌港股:四大动因撬动投资新局
环球网· 2025-07-01 02:08
险资举牌港股动因分析 核心观点 - 险资上半年举牌港股公司17次,其中14次标的为港股上市公司,63%保险机构计划2025年加大港股投资规模 [1] - 险资频繁举牌港股并计划加大投资,背后有四大动因:估值洼地价值再发现、优质企业聚集、资产配置多元化、新会计准则适配性 [3] - 险资举牌港股是资产配置调整,增强收益弹性并促进港股价值重估,夯实"中国资产全球定价权"基础 [4] 估值洼地价值再发现 - 恒生指数上半年涨幅远超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低于后者,AH股溢价指数虽下跌但仍处高位,显示H股估值较低 [3] - 低利率环境下优质固收资产稀缺,港股高股息优势凸显,国有大行H股股息率普遍约5%,部分能源股超8% [3] 优质企业聚集 - 内地优质企业持续赴港上市,港股科技股、消费股活跃 [3] - 腾讯等科技龙头引领创新,安踏等消费品牌提升溢价,模式创新与品牌价值造就独特投资价值 [3] 资产配置多元化与风险分散 - 港股国际化程度高,资产价格波动与A股不同步,动态平衡两地持仓可降低投资组合波动,提升风险收益率 [3] - 增配港股契合险企全球化布局需求,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成熟,是国际化配置关键枢纽 [3] 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适配性 - 头部险资机构已实施IFRS 9及IFRS 17,多数险企最迟2026年完成切换 [3] - 新准则下增配高股息港股并计入FVOCI账户,可平滑业绩波动、获取稳定收益 [3] 险资配置规模 - 截至一季度末险资运用余额近35万亿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