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成电路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恒坤新材IPO被暂缓审议:收入确认法遭质疑,募资缩水约2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28 08:24
上市审核状态 - 恒坤新材成为2025年首个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暂缓审议的公司 [1] - 2025年上交所已召开26次审议会议 涉及14个首发申请和12个再融资申请 [3] - 恒坤新材于2024年12月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 原计划募资12亿元 [6] 审核关注问题 - 上市委重点关注收入确认方法 要求说明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及以往未采用的原因 [4][6] - 要求说明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合理性及存款使用受限情况 [6] - 要求披露自产光刻材料和前驱体产品的初始技术来源 研发方式和核心人员 评估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3] 财务数据表现 - 公司2022-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3.22亿元(2022) 3.68亿元(2023) 5.48亿元(2024) [12] - 净利润呈现波动:9972.83万元(2022) 8976.26万元(2023) 9691.11万元(2024) [1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逐年上升:13%(2022) 14.59%(2023) 16.17%(2024) [13] - 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22%(2022) 33.92%(2023) 43.26%(2024) [13] 资金状况分析 - 存在存贷双高现象:2024年末银行存款6.54亿元 银行借款6.33亿元 [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差异较大:2024年差异达9467.65万元 [14] - 公司解释大额存款为提高资金效率配置理财产品 借款则用于业务扩张和战略发展 [14] 募投项目调整 - 最初计划三个募投项目总投资16.22亿元 拟募资12亿元 [6] - 调整后取消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 募资总额降至10.07亿元 [7] - 保留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投资5.19亿元)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投资9.09亿元) [7] 业务与技术特征 - 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 主要产品包括SOC BARC KrF光刻胶 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 [12] - 采用引进和自产相结合的业务模式 在引进业务中自认为代理人角色 [10] - 2024年末资产总额达26.45亿元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5.01亿元 [13]
一周A股IPO观察:305家企业排队 2新股首日暴涨 1过会1暂缓
搜狐财经· 2025-07-28 06:32
IPO排队企业情况 - 截至7月27日,IPO排队企业总数305家,其中沪主板30家、科创板36家、深主板26家、创业板30家、北交所183家 [2] - 各板块IPO进度:沪主板24家处于问询阶段,科创板31家问询+4家提交注册,深主板16家问询+5家通过+2家提交注册,创业板26家问询+3家通过+1家提交注册,北交所127家问询+19家受理+3家通过+26家中止+8家提交注册 [3] 新增上市企业情况 - 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301609)上市首日收盘价66.85元,涨幅356%,成交额22.22亿元,换手率82.61%,主营电网智能监测和新能源业务 [4] - 技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沪主板603262)上市首日收盘价40.75元,涨幅274.54%,成交额13.72亿元,换手率80.75%,专注膳食营养补充原料研发 [5][6] 新增辅导备案企业情况 - 6家新增辅导备案企业包括:广德天运(汽车天窗及内饰件)、北京英视睿达(生态环境数字化解决方案)、中电科思仪(电子测量仪器)、皇裕精密(精密电子零组件)、格林生物(合成香料)、东莞四维(定制工业材料) [7][8][9] - 辅导机构覆盖中银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东吴证券、长江证券、东莞证券 [8] 证监会上会情况 - 青岛泰凯英(北交所)过会,主营矿山及建筑轮胎设计 [11][12] - 厦门恒坤新材料(科创板)暂缓,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研发 [11] 证监会同意注册情况 - 宁波能之光(北交所):高分子助剂及功能材料研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4][16] - 上海巴兰仕(北交所):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生产商,产品包括拆胎机、平衡机等 [14][17] - 北京昊创瑞通(创业板):智能配电设备及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14][18] 交易所终止审核情况 - 当周无企业终止(撤回)IPO申请 [20]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遇阻,业务收入确认方式成审议焦点
搜狐财经· 2025-07-25 20:45
科创板IPO暂缓审议 - 恒坤新材IPO申请在2025年7月25日审议会议上被暂缓 核心争议点为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法的合规性[1][4] - 上市委要求公司解释为何在报告期(2022-2024年)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 而报告期前未采用该方法[1][5] - 公司辩称在引进业务中扮演"代理人"角色 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支持其会计处理符合准则[1] 收入确认方法争议 - 引进业务模式为根据客户需求从境外采购成品 供应商直接发货至客户[1] - 上交所在首轮问询中已质疑净额法的合规性[1] - 上市委特别关注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 要求对比同行业案例进行论证[5] 业务转型与盈利结构 - 公司2014年转型集成电路材料领域 初期依赖引进产品 2017年起研发自产产品[3] - 自产产品收入占比已超60% 但引进业务仍贡献65%毛利 显示盈利未同步转型[3] - 市场质疑公司对引进业务的实际依赖度 与收入结构改善趋势形成反差[3] 上市委问询重点 - 要求说明自产产品技术来源与知识产权风险[5] - 质询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借款利率的合理性 是否存在理财风险[5] - 需补充提交业务模式可比性分析及历史会计政策说明[6]
年内首家!恒坤新材科创板IPO遭暂缓审议
北京商报· 2025-07-25 13:30
公司概况 - 恒坤新材是专注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的创新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具备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量产能力 [1] - 公司科创板IPO于7月25日上会,审议结果为暂缓审议,成为沪深北交易所年内首家遭暂缓审议的IPO项目 [1] - 本次IPO拟募资10.07亿元,资金用途包括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1] - 同期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8984.93万元、9691.92万元,2023年出现下滑但2024年有所回升 [1] 上市委关注重点 - 上市委要求公司说明自产光刻材料和前驱体产品的技术来源、研发方式、核心人员及投入情况,以评估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2] - 上市委质疑公司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的会计处理方式,要求结合业务模式、同行业案例及历史会计政策进行论证 [2][2] - 上市委关注公司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合理性,以及存款使用受限和理财风险问题 [2]
恒坤新材上交所IPO暂缓审议 公司客户涵盖多家中国境内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
智通财经网· 2025-07-25 13:02
上市审核情况 - 恒坤新材首发申请被上交所暂缓审议 [1] - 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自产光刻材料和前驱体产品的技术来源、研发投入及专利情况,以评估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1] - 上交所要求公司解释报告期内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年度会计政策不一致的原因 [1] - 上交所质疑公司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合理性,并询问存款使用限制及理财风险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恒坤新材专注于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企业 [2] - 公司自产产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 [2] - 产品主要应用于先进NAND、DRAM存储芯片及90nm以下逻辑芯片的光刻和薄膜沉积工艺 [2] 市场策略与客户 - 公司通过引进境外产品快速获取客户资源,并积累产品导入和品控经验,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 [2] - 报告期内,公司客户包括多家国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实现了境外同类产品的替代,打破了国外垄断 [2]
IPO审2过1,1家暂缓
梧桐树下V· 2025-07-25 11:50
IPO审核情况 - 7月25日IPO共审核2家公司(科创板、北交所各1家),1家获通过,1家暂缓审议 [1] 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信息 - 公司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4] - 公司前身成立于2004年12月,2014年4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前总股本为38,192.1660万股,拥有11家一级全资子公司、1家二级控股子公司、5家参股公司及1家分公司,截至2024年末员工总计347人 [4]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 易荣坤直接持有公司19.52%股份表决权,并通过厦门神剑、晟临芯、兆莅恒间接控制5.94%股份表决权,另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15.41%股份表决权,合计控制40.87%股份表决权 [2][6] 报告期业绩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32,176.52万元、36,770.78万元和54,793.88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03.53万元、8,152.78万元和9,430.36万元 [2][7] 上市委问询重点 - 问询技术来源、研发投入及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8] - 问询收入确认方法(净额法)的合规性及历史会计政策一致性 [8] - 问询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借款利率的合理性及资金使用受限情况 [9] 青岛泰凯英专用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信息 - 公司聚焦全球矿业及建筑业轮胎市场,专业从事矿山及建筑轮胎的设计、研发、销售与服务,产品涵盖工程子午线轮胎和全钢卡车轮胎 [10] - 公司前身成立于2007年10月,2022年10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前总股本为17,700万股,拥有8家控股子公司及1家参股公司,截至2024年末员工总计308人 [10]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 泰凯英控股直接持有72.94%股份,王传铸通过泰凯英控股间接控制72.94%股份,其配偶郭永芳直接持有6.77%股份,两人合计控制79.71%股份 [3][12] 报告期业绩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180,343.04万元、203,137.71万元和229,531.32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91.01万元、13,604.58万元和15,060.22万元 [3][13] 审议会议问询重点 - 问询业绩增长可持续性,涉及2025年上半年业绩、在手订单、行业趋势及客户稳定性 [14] - 问询技术先进性与研发核心竞争力表现,要求对比同行业公司 [15]
排队近七个月,恒坤新材科创板IPO迎考
北京商报· 2025-07-24 13:52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将于7月25日上会迎考 已完成IPO排队近七个月 [1] - 公司拟募资10 07亿元 扣除发行费用后投向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1] - 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 [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 22亿元 3 68亿元 5 48亿元 对应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 01亿元 8984 93万元 9691 92万元 [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2 94亿元 同比增长23 74% 归属净利润约为4158 45万元 同比下降5 71% [3] - 2025年1—9月预计营业收入约为4 4亿—5亿元 变动比例为12 48%至27 82% 预计归属净利润约为6200万—6800万元 变动比例为-11 48%至-2 92% [4] 收入与利润变动原因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主要系自产业务收入大幅增加1 05亿元 增幅达72 6% [3] - 2025年上半年净利下滑原因包括引进业务毛利下降 自产业务毛利大幅增加4179 72万元 增幅达102 45% 整体毛利金额小幅下降5 62% [3]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安徽工厂折旧费用及日常经营费用增加 导致利润总额阶段性下滑 [3]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约为2 3亿元 2 4亿元 3 46亿元 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约为72 35% 66 47% 64 07% [4] - 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由于下游晶圆制造行业集中度较高 预计未来仍将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形 [4] 股权结构 - 发行前实际控制人易荣坤直接持有公司19 52%的股份表决权 通过厦门神剑 晟临芯 兆莅恒间接控制5 94%的股份表决权 [4] - 通过与股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书》控制15 41%的股份表决权 合计控制公司股份表决权比例为40 87% [4][5]
前“二股东”因开赌场被捕,恒坤新材IPO背后的“历史隐秘”
搜狐财经· 2025-07-23 08:43
公司概况 - 恒坤新材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晶圆制造材料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 专注于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产品包括SOC BARC KrF光刻胶 i-Line光刻胶以及TEOS等 打破多项国外垄断 [2]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3 22亿元 3 68亿元 5 48亿元 利润分别为9972 83万元 8976 26万元 9691 11万元 利息收入分别为207 17万元 1693 37万元 2129 03万元 成为利润重要来源 [2] 业务发展 - 2016年与韩国KKPC合作引进国外半导体材料产品 2019年SKMP收购KKPC后终止合作 导致2025年上半年引进产品收入骤降57 4% [3] - 2019年开始自研 2024年自产产品收入达3 44亿元 占营收63 77% 成为营收支柱 但毛利率从2022年33 52%持续下降至2024年28 97% 主要因产品结构变化及客户协商降价 [3] 客户结构 - 2022年至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99 22% 97 92%和97 2% 其中第一大客户A占比72 35% 66 47% 64 07% 第二大客户B占比12 08% 18 97% 23 12% 二者合计占比84 43% 85 44% 87 19% [3][4]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易荣坤直接持股19 52% 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和间接控制5 94%股权 合计控制35 65%表决权 配偶陈艺琴担任公司出纳 妻弟陈江福持股1 15% [4] - 2016至2021年存在大量股权代持行为 易荣坤曾委托李湘江及勾陈资本代持561 8万股 另有21名股东通过易荣坤或李湘江代持 [5] 关联人物 - 前二股东吕俊钦2016年出资1000万元受让250万股由易荣坤代持 2019年持股达19 55% 后被查出2013年起参与网络赌博非法获利2099万元 2020年被采取强制措施 [5][6] - 李湘江曾为吕俊钦代持股份 2020年将代持股份按认购价卖出并上交司法机关 吕俊钦被捕后2144 91万股被冻结 占当时总股本9 4445% [7] 行业地位 - 作为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制造商 公司瞄准光刻材料及前驱体材料领域 挑战境外厂商垄断 为集成电路材料国产化做出贡献 是"硬科技"代表企业 [8]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即将上会!自产光刻材料毛利率下滑
格隆汇· 2025-07-22 10:05
公司上市进展 - 上交所将于7月25日审议公司科创板首发事项 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 [1]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公司前身恒坤有限于2004年12月由恒坤工贸和陈江福共同出资设立 2005年4月易荣坤成为实控人 [3] - 公司经历12轮增资 吸引深创投、漳州高新、淄博金控等国资股东参与 [3] - 2022年12月最后一轮增资投前估值不高于45亿元 [4] - 实控人易荣坤通过直接及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40.87%股份表决权 [5] 业务转型与产品结构 - 公司最初生产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 2014年开始转型 2017年通过引进SKMP产品进入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领域 [7] - 2020年实现自产产品销售 2022年自产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亿元 [7] - 自产产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 [7] - 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从2022年1.24亿元增长至2024年3.44亿元 复合增长率66.89% 占比从38.94%提升至63.77% [9] - 引进产品占比从2022年61.06%下降至2024年36.23% [10]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2022年3.22亿元增长至2024年5.48亿元 [13] - 归母净利润2022年1.01亿元 2023年8984.93万元 2024年9691.92万元 [14]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2.94亿元 同比增长23.74% 归母净利润4158.45万元 同比减少5.71% [15] - 自产产品毛利率持续下滑 从2022年33.52%降至2024年28.97% [17] - 2023年净利润下滑主要因引进产品收入下降及整体毛利率降低 [17] - 2024年末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账面价值11.17亿元 占资产总额42.22% [19] 客户与市场 - 采用直销模式 主要客户为境内领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厂 [18]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97% 其中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超64.07% [18] 行业格局与竞争 - 境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市场规模从2019年664.7亿元增长至2023年1139.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4.4% 预计2028年达2589.6亿元 [22] - 光刻材料在晶圆制造材料中占比15.3%位列第二 前驱体材料占比6.8%位列第五 [26] - 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国产化率极低 i-Line光刻胶和SOC约10% BARC和KrF光刻胶1-2% ArF光刻胶不足1% [29] - 公司2023年SOC与BARC销售规模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 [29]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日产化学、信越化学、美国杜邦、德国默克等境外厂商 [30] 募投项目与产能 - 计划募资10.07亿元 新建500吨KrF/ArF光刻胶及760吨TEOS等前驱体材料产能 [30] - 2024年TEOS产能利用率46.47% BARC、KrF光刻胶和i-Line光刻胶产能利用率均不足50% [30]
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制造商恒坤新材即将上会
证券日报网· 2025-07-21 10:54
此外,根据招股书披露与行业信息分析,光刻和薄膜沉积都是集成电路关键工艺,包括光刻、前驱体材 料等均属于集成电路制造必备材料,相关存储和逻辑芯片制造系关键力量。根据SEMI统计,2024年12 英寸硅片的出货面积占比已达76.3%,附加值高、制程更先进的芯片采用12英寸硅片生产能获得最大经 济效益,恒坤新材主营产品属于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不可或缺关键材料。 根据上交所官网发布公告,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将于7月25日上会 审核。业内人士认为,结合该公司招股书公开披露信息,不难看出其"硬科技实力"。 同时,据披露,2024年恒坤新材自产关键材料整体销售规模达3.44亿元,收入占比达到63.77%,KrF、 i-Line以及ArF等光刻胶合计收入超过2000万元,TEOS收入超过4000万元,较2023年均增幅均超过 100%,产品与技术护城河日益显现。 主营业务聚焦集成电路关键材料 产品研发自主可控体现"硬科技"实力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在集成电路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招股书披露,恒坤新材致力于 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服务于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