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三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金融时报· 2025-08-13 01:03
根据《实施方案》,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 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政策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 对于贴息标准,《实施方案》明确,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 贷款本金计算),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 10%。贷款合同利率需要符合相应利率自律约定。 根据《实施方案》,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 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 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 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 贷款(不含信用卡业 ...
运营商的“免费产品”里,藏着一笔你没看懂的贷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0:41
运营商金融分期业务模式 - 中国电信旗下天翼支付100%控股甜橙融资租赁公司 运营橙分期业务[6] - 中国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成立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开展类似业务[6] - 中国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消费分期公司长期合作[6] - 业务本质为信用购机活动 用户月付话费实际包含分期还款[2][10] 业务操作流程与问题 - 营业员需用户手持《橙分期业务告知书》和产品拍照作为知情凭证[6] - 告知书明确标注"分期产品""逾期影响征信""产生违约金和罚息"等条款[6] - 实际操作中存在骗签行为 合同签名非本人笔迹[4] - 用户通过刷脸认证办理业务后收到招联金融催收短信[7]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橙分期业务相关投诉达5850条[3] 营销话术与消费者认知 - 营业员使用"0元购""免费送手机""续约有礼"等话术规避金融术语[9] - 明确向用户声称"不是贷款 只做信用审核"[8] - 利用用户占便宜心理 强调"按时缴话费就行"[3] - 消费者缺乏金融知识 难以理解分期贷款风险[8] 营业员绩效机制 - 地方营业厅多为第三方代理运营 营业员底薪500-2000元[9] - 收入主要依赖销售终端设备和安装宽带提成[9] - 信用贷业务能帮助销售终端设备并绑定长期用户[9] - 营业员面临业绩压力 未完成业务会遭受公司和运营商双重压力[9] 资金流转与风险机制 - 用户缴纳套餐资费后 电信以红包形式返还部分话费至翼支付账户[10] - 翼支付代用户向商业保理公司还款[10] - 99元话费中69元交运营商 30元用于偿还贷款[10] - 逾期三个月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10] - 传统忘交话费仅停机 现在可能影响房贷车贷审批[10] 监管困境与解决方案 - 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监管部门[3] - 金融监管部门无法直接约束运营商 只能通过监管持牌金融机构间接施压[12] - 建议由金融监管联合市场监管部门 从持牌金融机构源头规范合作行为[3][12] - 2024年金融监管加大对消费金融行业处罚力度 合作机构管理是重点事项[13] - 要求央企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13] 机构分类治理建议 - 融资租赁、保理等类金融牌照应主动收缩并逐步退出业务[13] - 持牌金融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需重点关注场景合规[14] - 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营收达173.18亿元 居消费金融行业首位[14] - 金融机构应遵守《金融消保法》 强化消费者保护和合作机构管理[14] - 需确认消费者真实贷款意愿 目前尽职调查存在缺位[1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个人消费贷可享贴息 银行迅速响应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23:57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通过财政贴息,符合条件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贴息政策——8月12日,《服务 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合称"实施方 案")正式公布。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将承担贴息资金的90%, 以"真金白银"减轻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压力、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测算,仅贴息政策规定中涉及的"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 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个行业,贴息规模上限就可能达到182亿元。 相较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稍迟启动、政策实施周期更长。据财政部 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利率大体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 分之一。 田利辉指出,家用汽车、教育医疗等高频消费场景受季节性影响显著,例如"金九银十"往往是汽车销售 旺季。贴息政策延迟至9月启动,不仅为金融机构预留了系统改造和风控准备的时间,也确保政策红利 能够覆盖全年消费高峰,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个人消费贷可享贴息 银行迅速响应 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
证券时报· 2025-08-12 23:21
通过财政贴息,符合条件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贴息政策——8月12日,《服务 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合称"实施方 案")正式公布。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将承担贴息资金的90%, 以"真金白银"减轻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压力、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根据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将为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符合条件的服务业经营主体给予年贴息比 例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的财政贴息支持,单户享受的最高贴息金额为1万元。在2025年9月1 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工商银行等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4家消费金融公司及微 众银行将作为贷款经办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相较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稍迟启动、政策实施周期更长。据财政部 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利率大体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 分之一。 在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发布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迅速公告,明确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 则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 近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个人消费贷可享贴息 银行迅速响应 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的90%
证券时报· 2025-08-12 17:35
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中央财政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提供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 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 单户服务业经营主体最高贴息金额1万元 [1]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实施周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涉及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 4家消费金融公司及微众银行 [1] - 农业银行 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公告将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 [1]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 - 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实施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覆盖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等8类消费领域 [1][2] - 贷款资金需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涉及21家全国性银行 [2] - 预计住宿餐饮 居民服务 文化体育娱乐三个行业贴息规模上限达182亿元 [2]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 [3] - 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以上汽车 养老 教育等重点领域消费 [3] - 政策延迟至9月启动以覆盖全年消费高峰 如汽车销售旺季"金九银十" [3] 政策影响分析 - 1个百分点贴息显著降低服务业经营主体存量贷款付息压力 当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 [2]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利率约为商业银行现行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2] - 政策将重点激活汽车 家电 教育等大宗消费需求 [3]
申请消费贷财政贴息需要哪些操作?财政部,最新回应!
证券时报· 2025-08-12 15:49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消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政策旨在通过财政金融协同联动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并提升市场活力 [2][3]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3] - 政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业贷款贴息等形成"组合拳",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协同发力巩固经济向好态势 [3] 政策设计特点 - 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首次从需求端发力,贴息资金由贷款机构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覆盖工薪阶层、灵活就业人员等普惠群体 [4] - 贴近实际消费需求:支持范围涵盖"衣食住行"日常消费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4] - 市场化运作:要求贷款机构严格执行监管规定,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防止资金挪用或套取贴息 [5] - 部门协作机制: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分工明确,实行贴息全流程管理并纳入金融监管 [5] 政策主要内容 - 支持对象: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全额贴息,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贴息 [6] - 贴息利率:年化1%,约为商业银行现行利率的三分之一,按实际消费金额计算 [6] - 经办机构:覆盖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鼓励地方财政扩展支持范围 [6] - 执行期限: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满后可能延长或扩大范围 [7] 实施流程与精准支持 - 借款人操作简化:仅需授权机构获取交易信息用于审核,不影响正常贷款流程 [8] - 消费识别机制:贷款机构需审核交易信息区分消费用途,5万元以上消费需识别所属领域 [9] - 三层审核机制:机构内部初审、金融监管局汇总、地方财政部门终审,政策期满后财政部将专项核查 [10] 组织保障措施 - 建立中央与地方专项工作机制,协同资金审核拨付及监督检查 [11] - 压实机构主体责任,严格信贷管理及消费信息识别 [11] - 动态跟踪政策效果,及时解决问题并追究违规责任 [12]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来啦!分分钟又省一大笔
中国经营报· 2025-08-12 14:45
政策概述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首次在中央层面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1] - 政策旨在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通过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实现普惠性覆盖 [1] 贴息对象与范围 - 贴息对象为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1]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全部纳入贴息范围,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以5万元为上限贴息 [1] - 政策明确要求贷款经办机构需识别消费信息,建立全流程审核机制,对未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不予贴息 [2] 执行机构与流程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大型消费金融公司 [2] - 借款人按一般流程办理贷款,但需授权经办机构获取账户交易信息以审核贴息资格 [2] - 贴息资金测算、申请、拨付等流程由经办机构和政府部门主导,最大限度简化借款人操作 [2] 贴息利率与期限 - 财政贴息利率为年化1%,约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3] - 贴息计算基数为政策执行期内符合条件的消费汇总金额 [3] - 政策实施期限为1年(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到期后可能视效果延长或扩大范围 [3]
晚报 | 8月13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8-12 14:37
养鸡 - 7月初白羽鸡毛鸡价格跌破3元/斤,8月最高飙升至3.7元/斤,鸡苗价格从1.5元/只涨至4.2元/只,山东鸡苗价格一个多月上涨300% [1] - 上半年祖代肉种鸡更新量同比下降36.72%,将影响7个月后父母代肉种鸡和14个月后商品代白羽肉鸡供给 [1] - 高温导致雏鸡存活率下降15%,40-60日龄在栏鸡数量环比减少8%,8月补栏对应国庆前出栏 [1] 华为产业链 - 华为发布AI推理创新技术UCM,可扩大推理上下文窗口,降低每Token推理成本,计划2025年9月开源 [2] - UCM技术通过优化KV Cache记忆数据管理解决HBM资源不足导致的推理体验下降问题 [2] - 该技术发布正值AI产业从追求模型能力转向追求推理体验最优化的关键节点 [2] 消费金融 - 财政部等部门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3] - 政策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消费领域,通过1%贷款贴息有望增加百亿级消费动力 [3] - 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餐饮住宿、消费金融公司和信贷金融机构将受益 [3] 量子通信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利用AI技术在60毫秒内构建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 [4] - 该方法刷新了中性原子体系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 [4] - 研究成果为大规模中性原子量子计算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4] 宏观行业新闻 - 九部门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5] - 三部门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6] - 商务部对加拿大进口豌豆淀粉进行反倾销调查 [6] - 发改委举办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 [6] - 中国信通院发布《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 [6] - 干法锂电池隔膜企业就行业反内卷达成共识 [6] - 广州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服务机构招商引资 [6] 行情回顾 - 国产芯片、AI芯片、液冷服务器、新疆概念、脑科学、光通信、机器人、东数西算/算力、雅江电站、房地产、大消费、军工、RWA、医药、资产重组、ST股等板块表现活跃 [8][9][10][11][12]
又省一笔钱!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来了 年贴息1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14:30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 [1][3] -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1][3]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并发放资金 且资金需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3]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3] - 经办银行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行和12家股份行共21家全国性银行 [1][4]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2][6]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2][6]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单家机构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2][6]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6] - 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和5家消费金融公司 [2][7] 政策实施与银行响应 - 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已表态将简化流程推动政策落地 [8][9] - 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承诺优化金融服务 合理简化手续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9] - 政策明确要求严禁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 违规将追回资金并依法处罚 [4][5][7] - 消费金融机构入选有助于扩大政策覆盖面 与传统银行形成场景和客群互补 [7] 政策目标与展望 - 政策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融资成本 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 [2][8] - 专家预计未来可能根据实施效果优化贴息比例、覆盖范围和经办机构 [10] - 建议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 与现有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10]
两大政策齐发!服务业经营主体和个人消费贷款迎贴息“红包”
北京商报· 2025-08-12 14:22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九部门联合发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三部门同步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标志从经营主体到消费者的贴息组合拳正式启动 [1] - 政策落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的要求 2025年3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对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3] - 两项政策分别从供需两端发力 服务业贷款贴息旨在扩大优质服务供给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直接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并提高消费意愿 [9]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政策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 [4] - 贴息适用于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的贷款 需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4]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中央财政承担90% 省级财政承担10%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6][7] - 经办银行为21家全国性银行 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 [8]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中央层面首次实施直接面向消费者个人的贴息政策 适用于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 [5]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5]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中央财政承担90% 省级财政承担10% [6][7]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7] - 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民营银行和消费金融机构共23家 [8] 市场利率与政策设计 - 当前大中型银行经营贷利率普遍徘徊在3%左右 部分银行抵押经营贷利率已降至2字头 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在监管加强后回升至3.1%-4%左右 [6] - 贴息比例设定为1个百分点 力度适中 中央财政承担90%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7] 政策实施与监管要求 - 要求经营主体将贷款资金用于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改善消费基础设施 严禁用于房地产开发或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 [10] - 贷款经办机构需审核借款人账户交易信息识别消费部分 对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还需识别所属领域 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 [10] - 经营主体需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合规经营活动 居民消费贷款不得违规用于投资理财 需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加强风控和资金流向管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