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

搜索文档
黄浦江畔,科技创新满弓劲发——跃升·“十四五”科技成就
科技日报· 2025-09-23 08:52
生物医药产业 - 英矽智能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模型将抗纤维化新药研发周期从靶点发现到候选药物设计缩短至18个月较传统周期减少70% [2] - 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7个一类创新药和1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分别占全国份额17.5%和32.6% [3] - 海外授权许可交易15个项目金额超过5亿美元总交易额达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位列全国榜首 [3] - 上海汇聚64位生物医药领域两院院士28万名从业人员并拥有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支撑研发创新 [3] 人工智能产业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7%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6] - 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6] - "模速空间"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近400家大模型企业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 [5] - 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全球领先脑电大模型并计划建设全球仅两家之一的斑马鱼全脑研发平台 [5] 高端装备制造 - 外高桥造船通过使用4-8毫米薄板及激光技术解决邮轮重量控制难题并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 [7][8] -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和"爱达·地中海号"累计服务近80万国内外宾客 [8] - 上海造船基地拥有4座大型船坞和17座舾装码头形成完整邮轮制造产业链 [7] 创新策源生态 - "上海硅巷"盘活10万平方米存量空间吸引500家科创企业入驻含42家专精特新企业 [9] - "大零号湾"汇聚1.3万家企业含4300余家硬科技企业融资总额超300亿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12] - 上海光源为8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服务支撑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并于2024年完成二期验收 [13] 研发资源布局 - "大零号湾"集聚2所985高校10余所科研院所及2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52家市级研发机构 [12] - 上海光源建成16年来为6万人次科研人员提供实验支持位居国际先进水平 [13]
全球新船王!半年拿下全球30%新船订单,生产计划排期至2029年
市值风云· 2025-09-19 10:11
行业整合与公司重组 - 中国船舶拟通过发行股票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交易金额高达1151.50亿元 为A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3] - 中国重工已于2024年9月5日退市 中国船舶总股本由44.72亿股增加至约75.26亿股 [3] - 此次整合是2019年"南北船"合并的后续动作 中国船舶将成为新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唯一的总装上市平台 [4] 行业前景与公司竞争力 - 中国造船业处于高景气周期 行业周期趋势极具竞争力 [4] - 公司自身原本的实力在当下节点极具竞争力 [4] - 新造船龙头的价值不止于合并本身 [4]
日本计划2035年造船量翻倍,成本优势不如中国
日经中文网· 2025-09-18 07:15
行业竞争格局 - 日本造船业面临中国和韩国的激烈竞争 全球市场份额分列第一二位 市场存在感持续下滑 [2][4] - 日本当前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3% 计划提升至20%左右 [4] 成本竞争力分析 - 日本散货船建造成本为基准100时 中国建造成本仅为80左右 比日本低约20% [2][5] - 需通过联合采购降低材料费用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控制建造成本 [5] 政府战略目标 - 日本政府计划到2035年将船舶建造量提高到1800万总吨 约为2024年908万总吨的2倍 [2][4] - 目标构建国内造船业满足本土船东需求的体制 [4] 政策支持措施 - 政府将推出造船能力扩建投资和人才培养支持政策 [2] - 计划在2025财年补充预算案及2026财年预算案中推出具体支援措施 [4] - 鼓励企业间合作及数字化转型 [4] 国际合作部署 - 在日美关税协议中 造船被列为日本对美投资的合作领域 [4] - 政府将首先推进提升国内造船业地位的相关政策 [4] 实施路线图 - 计划秋季前制定路线图 明确政策内容和政企投资规模 并纳入量化指标 [4]
上半年造船企业收入创历史新高 替代燃料船已成全球新造船市场主角
第一财经· 2025-09-17 09:49
"不仅是利润创新高,上半年中国船舶工业在手持船舶订单量,新船价格指数,营业收入等指标上也创 历史新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谭乃芬告诉记者,与此同时,绿色低碳化也在加速推进, LNG,甲醇动力等绿色船舶订单快速增长,氨燃料电池等零碳船舶订单取得突破,我国新接绿色船舶 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68.8%,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谭乃芬预计,2025年全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在5100万载重吨左右,新接订单量比上年略有下降,手持订 单量继续保持在2.3亿载重吨以上。 刑文华则认为,随着全球海事行业加速迈向2050净零排放目标,替代燃料船舶已成为全球新造船市场的 主角。根据克拉克森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中,替代燃料船舶占比达到了55.5%。 据记者了解,在即将于12月举办的2025年国际海事会展期间也有专门论坛,聚焦替代能源与供应链支 持。 "未来,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仍将存在,全球经济和航运业的增长仍面临较大挑战和较 强不确定性,但全球海运业的绿色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这将对新造船市场产生重要支撑作用。"谭乃芬 指出。 "今年以来,各国船东新船投资观望情绪较重,全球新造船市场订单指标出 ...
东吴证券:新造船价格指数维持高位 南北船合并步入收官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06:01
新造船价格指数与市场趋势 - 8月末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6.3 同比-1.6% 较年初下降1.6% 环比7月下降0.2% [1] - 分船型价格指数:散货船168.7(-2.5%较年初) 油轮212.5(-4.7%) 集装箱船116.4(-1.9%) 气体运输船200.7(-2.5%) 环比变化分别为+0.0%/-0.2%/+0.3%/-0.2% [2] - 头部船厂订单排至2028年后 供给约束支撑船价维持高位 [1][2] 新签订单情况 - 2025年8月新签订单422万载重吨 同比-77.5% 环比-57.9% [1] - 1-8月累计新签订单6692万载重吨 同比-52.8% 但投资总额高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27.2% [1] - 分船型1-8月累计:散货船1475万载重吨(-67.4%) 油轮1551万载重吨(-67.5%) 集装箱船3060万载重吨(+0.3%) 气体运输船174万载重吨(-74.8%) [1] 全球船舶行业供需格局 - 全球船厂在手订单3.97亿载重吨 同比+11.7% 手持订单覆盖率达4.5年 [3] - 船厂产能供不应求 中期周期高点已过但未结束 环保转型和寿命更新需求确定 [2] - 美国301调查和船舶法案影响订单增速 但悲观情绪消除后订单增速有望修复 [2] 中国造船业市场地位 - 中国船厂在手订单2.71亿载重吨 占全球份额68.3% 保持领先地位 [3] - 2025年1-8月中/日/韩新签订单:中国4230万载重吨(-61.2%) 日本460万载重吨(-57.0%) 韩国1654万载重吨(-6.6%) [3] - 中国船厂份额约63.2% 同比-13.7pct 但产业链优势难以取代 市场份额有望稳定于50%以上 [3] 中国船舶公司表现 - 2025上半年营收403亿元(+12%) 归母净利润29亿元(+109%) 盈利拐点已至 [4] - 民船在手订单2649万载重吨/2335亿元 同比+12%/17% 增长动能充足 [4] - 南北船合并步入收官 中国船舶将成为全球最大上市造船企业 行业竞争格局优化 [4] 投资标的 - 推荐中国船舶(600150.SH) 建议关注中国动力(600482.SH) [5]
丰田公司本土建厂意在逆转产业空洞化
第一财经· 2025-09-14 13:01
产业空洞化背景与表现 - 产业空洞化指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产业活动转移至海外 导致国内雇佣 附加价值生产和技术创新减少 经济增长放缓和民众实际收入下降[2] - 20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国内生产要素价格高涨 制造业企业开始外迁 开启产业空洞化进程[2] - 2018年以来日本对美直接投资成为新亮点 截至2024年7月投资额同比增加20% 单月投资额达2.7605万亿日元(约1330亿元人民币)[3] 产业空洞化具体影响 - 制造业严重萎缩 全球份额大幅下降:造船业份额降至2024年3% 半导体份额从1988年50.3%降至2019年不足10%[3] - 导致新兴产业布局滞后 国际市场处于劣势 深度依赖海外产业链和供应链[3] - 对外直接投资收入成为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源:2024年初次收入顺差40.4万亿日元 其中直接投资收益占30.4万亿日元(75%)过去10年膨胀3倍[6] 人口减少问题现状 - 日本总人口连续15年减少 2024年1月1日人口约为1.2156亿 较上年减少86万人 创1968年以来最大减幅[4] - 2025年1-6月人口减少49.75万人 劳动力人口预计从2015年7600万人降至2060年4500万人[4] - 全行业51.0%企业认为劳动力不足 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大幅上升[4][5] 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 2025年全国最低时薪将从1055日元调高至1121日元(约54元人民币)达历史最高水平[5] - 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超出劳动生产率的加薪压力 政府需扩大补助金发放对象和放宽条件[5] - 人口减少被帝国数据库列为最大企业倒闭风险之一 成本上升无法通过价格转嫁[5] 产业与人口问题叠加效应 - 人口减少加速资金外流 恶化产业空洞化问题 形成恶性循环[6] - 对外直接投资导致日元贬值压力 虽然利于出口和旅游业 但推高进口价格和企业生产成本[7] - 海外投资收益多用于海外再投资 很少回流国内反哺经济和民生[7] 丰田建厂举措意义 - 丰田汽车在爱知县新建年产300万辆汽车工厂 预计2030年投产 构建全生产要素供应链[1] - 这是公司时隔14年在日本本土建厂 被视为逆转产业空洞化 重振制造业的示范性举措[1] - 在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多变背景下 该举措具有垂范作用但难以单独解决结构性问题[1][7] 产业回流趋势 - 美国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等手段强化产业回流 使产业空洞化问题重新引起全球重视[8] - 日本产业空洞化叠加人口减少的结构性问题并非独有 具有一定普世借鉴意义[8]
香港故事丨阅尽千帆 “船”承匠心
新华网· 2025-09-14 03:20
公司业务与历史 - 光明船厂由外祖父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 经三代传承 目前业务从造船转为维修船只及清洗船底[3] - 公司鼎盛时期为上世纪80年代 香港海面上50%-60%营业船出自该船厂 包括珍宝海鲜舫接驳艇[3] - 2006年建造标志性营业船"张保仔号" 耗时约9个月 成为维港标志性旅游设施[2] 产品与技术特点 - "张保仔号"采用传统中式木帆船工艺 木结构在海浪后能更快恢复平稳 夏季船舱温度更舒适[2] - 造船工艺要求极高 0.5厘米误差即可能导致木板无法接合及漏水 依赖师傅经验判断[2] - 船厂保留完整设计图纸 采用牛油纸绘制 包含详细数字与形状标注[1] 行业变迁与市场环境 - 香港开埠后成为亚洲重要贸易转口港 维多利亚港船只络绎不绝 带动造船业蓬勃发展[2] - 传统手工木船因原料价格昂贵及新型轻便船只兴起 市场需求近乎绝迹[3] - 目前香港造船业内60岁师傅已属较年轻从业者 行业面临传承挑战[3] 文化传承与社会影响 - "张保仔号"成为香港文化标志 承载世界各地游客游览维港 实现现代繁华与传统情怀交融[1][2] - 船厂开展团体参观活动 通过展示中式帆船制造故事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技艺产生兴趣[3] - 公司第三代传人持续组装中式帆船模型 期待再现香港制造精湛技艺[4]
中船防务(00317.HK):船周期上涨中继 关注集团解决同业竞争进展
格隆汇· 2025-09-12 12:17
公司概况 - 中船防务是中船集团旗下从事船舶整装的上市公司 实控人为国资委 控股黄埔文冲与参股广船国际为核心资产 [1] - 公司业务覆盖造船 海工制造 机电设备制造等 其中造船业务为核心业务 2025H1造船营收占比92% [1] 行业供需格局 - 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 需求端老船替换为核心主线 全船型替换进度刚过半 替换需求充足 本轮新增环保政策影响使替换周期有望拉长 [1] - 供给端上轮周期后全球活跃船厂数量大幅下降 当前产能仅为上轮高点的74% 即便2030年产能恢复至上轮高点的85% 仍无法满足远期交付需求 [1] - 供需紧平衡支撑船价维持高位 [1] 市场环境变化 - 2025年2月301初版方案出台后中国新签造船订单在3月被韩国超过 4月301第二版方案较前一版明显松动 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在月度层面重回第一 [1] - 此前积压的造船需求有望释放 重新带动订单量及船价上行 [1] 公司产能与业绩 - 黄埔文冲2028年排产较2027年增幅58%(CGT口径)或61%(金额口径) 广船国际2028年排产较2027年增幅34%(CGT口径)或41%(金额口径) [2] - 当前交付订单多签订于2021年开始的船价上行周期 钢材采购成本随钢价下行回落 高价订单与低成本钢价的剪刀差持续存在 [2] - 产能释放伴随利润率提升可为公司提供充足的业绩弹性 [2] 集团整合预期 - 中船集团重视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曾于2025年1月公告对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 [2] - 集团承诺五年内解决黄埔文冲与中国船舶的同业竞争问题 [2] 财务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亿元 17亿元 28亿元 对应PE分别为18倍 11倍 7倍 [2] - 当前市值/手持订单金额(PO)为0.42倍 显著低于近10年均值0.53倍 处于历史低位 [2]
中船防务午前涨逾5%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关注集团解决同业竞争进展
新浪财经· 2025-09-12 04:34
股价表现 - 盘中涨幅超过6% 截至发稿时股价上涨4.56%至15.59港元 成交额达1.32亿港元[1] 财务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01.73亿元 同比增长16.54%[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26亿元 同比增长258.4%[1] 公司背景 - 中船集团旗下从事船舶整装的上市公司 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1] - 控股黄埔文冲与参股广船国际为核心资产[1] 行业状况 - 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1]
申万宏源:首予中船防务“买入”评级 业绩弹性与估值修复空间充足
智通财经· 2025-09-12 03:04
行业供需格局 - 全球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 需求端老船替换为核心主线且全船型替换进度刚过半 替换需求充足 叠加新增环保政策影响使替换周期有望拉长[2] - 供给端全球活跃船厂数量大幅下降 当前产能仅为上轮周期高点的74% 预计2030年产能恢复至85%仍无法满足远期交付需求 供需紧平衡支撑船价维持高位[2] - 2025年4月301调查第二版方案较前一版明显松动 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在月度层面重回第一 此前积压的造船需求有望释放 带动订单量及船价上行[3] 公司业绩表现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亿元、17亿元、28亿元 对应PE分别为18倍、11倍、7倍[1] - 当前市值/手持订单金额(PO)为0.42倍 显著低于近10年均值0.53倍 处于历史低位[1] - 黄埔文冲和广船国际2028年排产较2027年大幅提升 CGT口径增幅分别为58%和34% 金额口径增幅分别为61%和41%[4] 公司竞争优势 - 交付订单多签订于2021年开始的船价上行周期 钢材采购成本随钢价下行回落 高价订单与低成本钢价形成剪刀差[4] - 产能释放伴随利润率提升提供充足业绩弹性 结合高价订单交付提速和老船替换需求充足[1][4] - 中船集团承诺五年内解决黄埔文冲与中国船舶的同业竞争问题 后续进展值得关注[5] 市场环境变化 - 美国301调查导致2025年初船东观望情绪强烈 造船市场成交量大幅下降且船价阴跌[3] - 2025年2月301初版方案出台后 中国新签造船订单在3月被韩国超过[3] - 环保政策延长老船替换周期 为行业提供持续需求支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