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绿色交易所举办2025年参与人大会
中国经济网· 2025-07-30 08:17
行业动态 - 北京绿色交易所举办2025年参与人大会,200余位自愿碳市场参与人代表参会,展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两大平台建设进展 [1] - 北京绿色交易所将继续提供多元化服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1]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从组织架构优化、专营机构设立、政策支持创新、重点项目投放和绿色金融创新五个维度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1] 专家观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等专家分别从自愿碳市场潜力、全球气候治理趋势、CCUS技术创新、垃圾发电碳减排实践、RWA技术在碳信用领域应用等角度建言献策 [1] - 国泰海通证券和国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代表围绕"自愿碳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主题分享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经验 [2] - 中核碳资产经营公司等机构围绕"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技术创新"探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作用与未来方向 [2] 活动成果 - 大会表彰2024年度优秀参与人,十八家单位获得最佳交易奖、最佳合作奖、绿色金融奖、最佳服务奖和特别贡献奖 [2]
经济领跑与低碳发展协同的广东实践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1:19
碳减排市场机制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 丰富拓展碳普惠方法学体系 探索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绿色生态种养殖 生态修复治理 可再生能源利用 "无废"县镇村建设等区域特色方法学 [1] - 加强农林领域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的开发和储备 创新各类PHCER开发模式 [1] - 鼓励购买省内生态固碳类 区域特色类PHCER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优化碳市场抵消条件及提高抵消比例 大型活动购买农林PHCER实现碳中和 [1] 碳足迹管理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 针对岭南特色水果 水产品等优势农林生态产品 研究出台碳足迹核算技术指南 建立碳足迹数据库和碳标签管理规则体系 [2] - 鼓励开展农林生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价 对获得碳标签产品加大融资支持并科学确定贷款利率 [2] - 推动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纳入产品碳足迹要求 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低碳足迹产品采购力度 [2] - 深挖乡村碳足迹评价产品应用场景 探索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 贴息等政策支持碳标签建材 家电产品下乡 [2] 气候投融资助力城乡绿色低碳发展 - 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 县镇村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县域特色产业绿色发展 整县分布式光伏推广等重点工程强化气候投融资支撑 [3] - 建立全省气候投融资项目管理及评估体系 借鉴南沙 福田试点经验 建立广东气候投融资特色项目库和项目推荐机制 [3] - 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 探索碳资产证券化 发行基于碳减排资产的绿色债券 推广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 探索碳指数 碳托管 碳回购等业务 [3] 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 广东碳标签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式上线 支持消费者查询产品碳足迹和碳标签信息 允许生产企业在线申请制作碳标签 [3] - 平台覆盖消费品行业和工业产品领域 特别是上游原材料生产商 提供碳足迹管理工具帮助企业控制生产过程中碳排放 [3] - 平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 帮助企业了解并管理产品环境表现 提升市场竞争力 [3] 广东绿色发展现状与规划 - 广东碳强度处于全国第二低位 碳标签实现粤港互认 国家级绿色工厂 绿色工业园区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数居全国首位 [4] - 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包括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报告机制 碳强度目标地市配额分配机制 碳足迹与碳标签体系 [4] - 未来将加快推动能源 产业 交通 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深化碳减排市场机制改革 [4]
通勤族每月可“赚”80~100元,武汉“碳”路何以畅通
第一财经· 2025-06-04 03:52
碳普惠平台发展 - 武汉推出全国首个面向市民的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用户可通过公共交通、新能源车出行等行为积累碳普惠减排量,兑换打车券、购物券及银行利息红包 [1] - 平台上线两年累计用户达160万户,市民个人碳减排总量达51803吨,覆盖11个生活场景,通勤族月均积累4万-5万克减排量(价值80-100元) [1] - 平台构建"行为记录—减排量化—价值转化"闭环,依托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中碳登落户机遇 [1] 零碳赛事与碳抵消实践 - 2025武汉马拉松赛事碳排放总量为3030.22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参赛者捐献碳普惠减排量及武钢捐赠3031吨CCER实现碳中和 [2] - 首创"碳中和婚礼"和"以碳代捐"模式,鼓励用户为大型活动捐赠碳普惠减排量 [8] 绿色金融与产业集聚 - 武汉加快构建以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形成以中碳登大厦为核心、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为载体的碳要素富集高地 [9] - 中碳登大厦聚集70余家"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及研究机构,组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产业联盟,覆盖金融、技术、应用全产业链 [4][5] - 武昌区吸引300余家涉碳服务企业落户,沙湖周边楼宇形成"双碳"产业集聚 [5] 环境治理创新 - "蓝天卫士"系统整合445万余条数据,覆盖2000余个污染源,实现企业排污许可、执法等13类信息标签化管理及AI预警推送 [5] - 首创"以碳代偿"生态赔偿模式,企业认购7993元碳普惠减排量用于支持全民减排活动 [6] - "环保医生"线上平台为企业提供环保诊疗服务,推行VOCs治理"绿岛"模式 [8][9] 资源循环利用成效 - 武汉市建成1640个"无废细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2.89%,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8.05%,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90% [8] - 2024年PM2.5、PM10浓度分别下降5.3%、12.1%,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100% [9]
湖北支点战略行动 | 锚定9万亿目标!湖北明确能级跨越“路线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1 10:46
文章核心观点 湖北印发《关于实施能级跨越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战略支撑力的行动方案》,明确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系统部署投资、消费、市场、金融、产业集群、供应链完善6个方面重点工作以推动经济发展[1] 分组1:经济现状与目标 - 湖北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1] - 《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到2030年经济总量达到9万亿元左右 [1] 分组2:投资方面 - 加快投资扩量提质,打造高标准供给体系,实施万企万亿“智改数转”工程,统筹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双轮驱动,分类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2] - 推动国有资本重点聚焦战略必争、民生必保领域,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投资,推出鼓励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力争2027年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0%左右 [2] - 截至2025年3月底,湖北14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20.8%;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44.1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润总额32.9亿元,同比增长99.4%;完成投资752.59亿元,同比增长25.67% [2] 分组3:消费方面 - 加快消费提质扩容、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打造优质多元消费供给,用好“两新”政策,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打造繁荣火热消费市场,形成放心安心消费环境,擦亮“放心消费在湖北”品牌 [2] - 今年一季度全省社零额增长7.3%,增速全国第2,中部第1 [3] - 启动手机等购新补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等消费超370亿元,举办1200多场促消费活动,全省线上零售和餐饮零售额分别增长11.1%和10.6%,线上网络零售额增长24.3% [3] 分组4:金融方面 - 全力打造中西部科技金融中心,深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加快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3] - 2024年湖北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2736.24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12.79万亿;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分别增长20.9%、18.3%、27.7% [3] - 省委金融办将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质科技金融,以碳金融为突破口深耕绿色金融,围绕“扩面提速”抓实普惠金融,从三个方面定位金融工作职能 [4] 分组5:产业品牌建设方面 - 夯实质量标准根基,支持企业参与新兴产业、新兴领域技术标准研制,打造全国重要技术标准策源地,培育领军品牌集群,促进“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4] - 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提高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水平 [4] - 2024年,湖北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95%,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9.67,比上年分别提升0.37个百分点和0.71 [4] - 聚焦产业集群建设,全面优化质量治理体系,纵深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培育湖北高端质量品牌,推动质量强省加快建设 [5]
推动支点能级跨越 湖北力争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12:48
经济总量目标 - 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2030年达到9万亿元左右 [1] 投资扩量提质 - 实施万企万亿"智改数转"工程,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1] - 统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双轮驱动,力争2027年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0%左右 [1] - 深化大财政体系建设,实现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 [1] 消费市场发展 - 持续提升养老托幼、教育医疗、家政便民、文体旅游等服务供给质量 [1] - 稳定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支持武汉打造国际消费重要城市 [1] - 加快建设襄阳、宜昌等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擦亮"放心消费在湖北"品牌 [1] 企业培育与发展 - 力争每年新增返乡创业主体10万户左右,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40万人左右 [2] -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支持政策 [2] - 力争到2027年企业总数达到320万家左右,2030年达到400万家左右 [2] 科技金融中心建设 - 深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加快打造创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基金群 [2] - 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积极申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2] - 持续推进中碳登建设,探索发展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服务 [2] 供应链与产业集群 - 加快实现"51020"现代产业集群供应链平台全覆盖 [3] - 做强做优供应链物流、金融、科技创新、国际贸易数字化等4个功能型供应链平台 [3] - 力争2030年基本建成国际重点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3] 技术标准与品牌集群 -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技术标准研制 [3] - 培育领军品牌集群,打造"制造翘楚""鱼米之乡""世界光谷"等品牌 [3] - 促进"51020"现代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作用
证券时报· 2025-03-10 04:03
湖北碳金融发展现状与机遇 -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绿色低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中碳登")落户武汉,为碳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 中碳登建成运营后成为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推动碳债券、碳基金、碳指数、碳回购等创新业务落地,并涌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汇林业贷等全国首创模式 [2] 碳金融发展面临的瓶颈 -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不明确,《民法典》未界定其作为动产或权利的性质,导致质押存在"先天不足" [2] - 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违约时需依赖第三方处置押品,可能引发金融资产受损及碳价负面冲击 [4] 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 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碳配额登记、质押、处置管理办法,启用中碳登质押冻结功能以防范重复质押等风险 [3] - 建议允许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通过中碳登注册登记确保交易合法性,并利用其结算系统保障交易安全 [4] - 推动筹建武汉碳清算所,吸引碳金融专营机构集聚,打造"中碳指数"品牌以稳定碳价预期并提供定价信号 [5] 碳金融基础设施作用 - 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大脑和后台",为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已实现"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交易等突破 [2] - 未来需依托中碳登结算系统实现配额交割与资金划转,强化其在碳资产确权、交易中的核心枢纽功能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