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向海而兴!解码广东重塑海洋经济版图的三大新动能|海上新广东系列报道①
南方农村报· 2025-08-27 11:02
文章核心观点 广东正通过海工装备制造、海上风电与石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三大新动能重塑海洋经济版图,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5][12][14] 海工装备制造 - 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下水,抗风能力达12级台风,静态养殖100%使用清洁能源 [18][20][21] - 全球最大江海两用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在江门下水,当地形成完整产业链,2024年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9.7% [22][24][25] - 广州制造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实现核心装备全国产化,创下主船体搭载成型仅41天的速度纪录 [30][32][34] - 广船国际实现半潜船交付量世界第一、灵便型液货船交付纪录中国第一、破冰运输船建造纪录中国第一 [41][42] - 2024年广东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99.9亿元(同比增长22.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153.2亿元(同比增长6.8%) [45][131] 海上风电与石化产业 - 阳江建成和在建海上风电项目装机13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明阳天成号"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可抗17级狂风 [51][57][4] - 珠海桂山岛建成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累计并网发电量突破450万千瓦时 [59][60][61] - 全球规模最大抗台风型风渔融合平台"伏羲一号"实现能源100%绿色自给,开创"海上风电+渔业养殖"立体用海新模式 [63][64][71] - 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全国每三台风机中有一台为"广东制造" [80][81] - 揭阳惠来港形成"风渔结合"与"石油转化"双轮驱动,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带动高端化产业链落地 [84][86][87] - 广东形成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五大石化基地,2024年海洋原油产量达2068.1万吨(同比增长3.5%) [92][95][133] 海洋生物医药 - 中山大学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新型抗血栓候选药物ISE,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可满足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求 [98][101][102] - 南方医科大学研发"自粘性心肌贴片"实现微创植入心脏,避免传统开胸手术创伤 [106]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3500米深海底分离放线菌,经改造后产量提升36倍,为抗结核新药提供候选物质 [107][108] - 广东医科大学从麒麟菜中提取抗肺纤维化十六肽EZY-1,以500万元专利转让实现产业化,惠及全球超5000万肺纤维化患者 [110][111][112] - 广东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2024年海洋药物及生物产业专利公开数达1211项(同比增长21.3%) [115][117][137]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广东省财政连续7年安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近20亿元,支持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产业 [10][11][138] - 资金支持带动产业产值252亿元,攻克超260项关键技术,超2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超20项技术国际领先 [138] -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支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发展 [7][8][9]
亚洲最大!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下水
证券时报· 2025-08-26 07:58
船舶技术突破 - 自主设计研发建造亚洲最大舱容等级35000立方米耙吸挖泥船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1] - 设备国产化率达95% 打破国外对大型耙吸船建造和智能疏浚技术的长期垄断 [9] - 配备人工智能智能疏浚系统 具备自主学习与自适应能力 实现一键自动操作 [10] 性能参数 - 船舶设计长度198米 型宽38.5米 型深18米 最大挖深120米(约40层楼高) [9] - 泥舱容量达35000立方米 居亚洲第一 正常施工环境下90分钟可填满泥舱 [9] - 具备12公里超长吹距 耙头高压冲水压力24bar 耙头重量50吨 可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 [9] 应用场景与市场前景 - 适用于港航疏浚 深远海取砂 吹填造陆 深海采矿等多元作业场景 [3] - 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基建需求 东南亚 中东 非洲等地存在巨大市场潜力 [12] - 旗舰挖泥船"浚洋1"曾在马尔代夫创造"10天造1岛"施工奇迹 印证技术实力 [12] 产业意义 - 标志我国从疏浚装备进口国向技术输出国转变 提升国际高端疏浚市场话语权 [12] - 优化国产疏浚船舶结构 推动船队系列化 专业化与国际化发展 [13] - 增强参与国际高端疏浚市场竞争能力 助推行业从大国走向强国 [12][13]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广东2万亿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4:13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海洋强国建设迎来新篇章 [3]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GDP0.9个百分点 [3][7] - 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一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3]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争格局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4] - 山东省GDP总量近两成来自海洋经济 拥有22位海洋界院士 位居全国第一 [4] - 浙江宁波舟山和上海在海港吞吐量方面实现全球领先 [4] - 2024年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 [8] 广东省海洋经济数据 - 2024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达2万亿元 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 [7][8] - 广东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 [8] - 近五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3.6%提升至14.1% [6] - 2024年广东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 [10]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8.7亿元 同比增长10.0% [10] - 海洋化工业增加值825.6亿元 同比增长6.1% [11] - 海洋渔业增加值681.9亿元 同比增长3.8% [1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8.2亿元 同比增长6.8% [11] - 海洋电力业增加值100.1亿元 同比增长26.7% [11] 广东省涉海企业发展 - 广东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 [13]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 同比增长5% 存量达804家 [12] - 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存量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 [12] 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 - 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8% [14] - 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 [14]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 [15] - 研制并出口全球深度最大的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 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 [16] - 世界首个面向海底冷泉系统的大科学装置在广州开建 [16][17]
中国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投用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06:04
行业技术突破 - 中国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在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投入应用 标志着海洋油气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升级 [1] - 涂装工序是海洋油气装备制造的关键环节 通过防腐涂层保护装备免受海水腐蚀、盐雾侵蚀及生物附着 延长结构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 [1] - 传统喷涂作业存在漆膜厚度不稳定、作业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 智能化涂装产线可有效解决这些痛点 [1] 智能化产线技术细节 - 产线针对超大型塔筒结构优化设计 主要由滚轮架、外壁喷涂机器人、内壁喷涂机器人及AGV智能履带式接驳车构成 [1] - 具备全程智能化控制、点对点精准喷涂、自主编程、自动避障等功能 可根据需求单独定制涂装系统 [1] - 工作效率较传统人工方式提升4至8倍 采用供气与动力系统高度集成设计 实现全密闭保护 保障机器人连续24小时满负荷作业 [1] 公司技术发展规划 - 自主研发AGV智能履带式接驳车 通过搭载机器人实现塔筒内壁全覆盖自动喷涂 [1] - 下一步将探索引入AI自主学习算法 动态优化路径与漆膜厚度 实现复杂曲面自适应喷涂 提升精度与材料利用率 [2]
振华重工成立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公司 注册资本1亿
新浪财经· 2025-08-15 08:11
公司设立与股权结构 - 中交振华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新成立 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 [1] - 公司由振华重工(600320)全资持股 [1] 业务范围与战略方向 - 经营范围涵盖船舶设计、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海洋工程关键配套系统开发 [1] - 业务包括海洋工程设计和模块设计制造服务 聚焦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技术 [1] 管理层信息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黄曌宇 [1]
振华重工成立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公司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04:05
公司动态 - 中交振华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 [1] -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船舶设计、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海洋工程关键配套系统开发、海洋工程设计和模块设计制造服务等 [1] - 振华重工(600320)全资持股该公司 [1] 行业布局 - 新公司业务聚焦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领域 [1] - 业务范围覆盖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设计制造服务产业链 [1]
巨力索具连续2日涨停,海洋工程+海上风电+政策利好三重刺激
搜狐财经· 2025-08-15 02:59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涨幅达10.01% 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 最新价9.12元 总市值87.55亿元 [1] - 封板资金0.06亿元 成交额21.51亿元 换手率26.37% [1] 业务布局 - 拟设立全资子公司巨力索具海洋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专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销售 [2] - 主要涉及海洋工程 深海科技 海上风电 海洋经济 新能源等概念板块 [2] 行业机遇 - 国家发改委推进"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 - 海洋系泊系统产品获国际认证并应用于漂浮式风机项目 深化海上风电领域合作 [2]
巨力索具: 关于拟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14 16:27
投资概述 - 公司拟以自有货币资金1亿元人民币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巨力索具海洋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1] - 该投资事项已于2025年8月14日通过董事会审议 [1] - 本次投资不涉及关联交易及重大资产重组 [1] 子公司业务范围 - 子公司业务涵盖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深海石油钻探设备制造、海洋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制造等 [2] - 经营包括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销售、合成纤维制造销售等 [2] - 涉及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及货物进出口业务 [2] 战略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 [3] - 海洋经济产业基础已突破万亿元 [3] - 沿海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政策 [3] 技术基础 - 公司已掌握长期系泊产品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4] - 突破系泊产品高疲劳性能技术瓶颈 [4] - 2024年构建三大产品线:单股永久系泊钢丝绳、系泊纤维缆、深海系泊系统配件 [4] 投资目的 - 提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效应 [4] - 构建高效服务与成本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4] - 对标国际同行业发展水平 [4] 实施进展 - 子公司设立尚需工商行政部门核准 [5] - 目前处于筹划阶段 [5] - 公司将及时披露后续进展情况 [5]
山东青岛启航!南海东部油田最大规模注水开发平台组块离港起运
齐鲁晚报网· 2025-08-14 12:56
项目进展 - 惠州25-8项目DPPB组块在青岛离港起运 标志着项目陆地建造完工并进入海上安装阶段 [1] - 组块计划8月底运输至珠江口盆地海域实施浮托安装 [9] 平台规模与技术参数 - 上部组块长81米 宽44.5米 高81.2米 投影面积3600平方米 相当于8.5个标准篮球场 [3] - 平台总重约14370吨 配备107台套设备 包括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高效聚结生产水分离器等 [3] - 采用双层片预制总装工艺 将整个组块分成9个大片进行组装 [7] - 创造青岛场地甲板片吊装单次最重记录 达810吨 [7] 功能定位 - 建成后将成为南海东部油田最大规模注水开发平台 [3] - 具备钻修井 智能采油 油气水综合处理及伴生气回收利用等多项功能 [3] - 投产后将提高油田采收率 延长油田寿命 并形成惠西油田群区域物流及电网传输中心 [9] 绿色低碳技术 - 自主设计研发中国海油首台生产水余热发电装置 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800吨 [5] - 应用TMCP高强度钢 实现冶金流程减排10% 加工流程减排约5% [5] - 采用火炬气利用 溴化锂空调等新技术实现废气废热高效回收利用 [5] 工程效率与创新 - 78天完成9个甲板片总装工作 结构专业高空总装工作量降低三分之一 [7] - 80天实现组块主结构封顶 9.5个月完成6000余根管线安装和28万米电缆铺设 [9] - 创新采用六机联抬方案实现1298吨钻井支持模块整体吊装 [9]
响水造海工“巨无霸”启航中东
新华日报· 2025-08-13 21:59
公司动态 - 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成功出口首批大型海工重件,包括长73米、直径3米、重350吨的油气管桩,发往中东地区 [1] - 公司采用全自动化焊接设备,焊接质量合格率达99.9%以上,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卷板机确保产品高精度要求 [1] - 公司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重点突破15米直径单桩和超大型导管架制造技术壁垒,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 [2] - 公司承接卡塔尔油气管桩项目共7期,持续时间长达10年,后续还将生产风塔、单桩结构、导管架结构等产品发往全球 [2] 行业趋势 - 公司产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支持 [1] - 公司技术突破填补国内深海风电基础装备空白,为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产能支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