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能源

搜索文档
核聚变“国家队”,首次公开亮相
搜狐财经· 2025-09-24 16:36
转自:长安街知事 据"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9月23日,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聚变公司)正 式挂牌成立以来首次面向公众展览展示。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亮相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图源:"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此次参展,中国聚变公司主要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组建历程、发展格局、技术路线、对外合作等,并重点展示了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的 最新技术突破。 据介绍,中国聚变公司是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中国聚变公司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 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同日,中国聚变公司还与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等七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中国核电、浙能电力两家上市公司的公告显 示,七方拟联合向中国聚变公司投资约115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国聚变公司注册资本为150亿元,一跃成为国内注册资本最高的商业聚变公司。 据新华财经此前报道,中国聚变公司被称为可控核聚变"国家队"。 在公开亮相工博会的前一天(9月22日),中国聚变公司总经理张 ...
核聚变“国家队”首次公开亮相
财联社· 2025-09-24 12:55
成都是中核集团旗下核聚变研发核心力量——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称西物院)的大本营。2023年,中核集团决定在西物院数十年聚 变科研基础上建立中国聚变公司,后引入多方央国企产业资本及地方国资战略入股。7月22日,中国聚变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沪举行。 据澎湃新闻了解,在内部架构上,中国聚变公司是中核集团的直属二级单位,代管西物院。股权结构上,中核集团是中国聚变公司的控股股 东,后者的其他股东还包括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电, 601985.SH)、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浙能电力,600023.SH)、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据澎湃新闻,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 注册资本150亿元、正式挂牌成立仅两个多月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下称中国聚变公司)首次公开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 据悉,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的核能发展一般规律,该公司瞄准 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 具体分工上, 中国聚变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和研发基地,主要围绕聚变工程化开展相关业务,重点布局 ...
磁约束版可控核聚变还面临三大技术挑战
解放日报· 2025-09-23 08:52
行业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能源和碳排放问题的终极方案 通过模拟太阳发光发热过程在极端高温高压下控制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 [1] - 聚变能源主要原料为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聚变反应产物为无放射性污染的氦 [1] - 技术路线分为磁约束 惯性约束和磁惯性约束三类 磁约束主流装置为托卡马克环形容器 惯性约束核心部件为激光驱动器 [1] 中国聚变公司技术进展 - 公司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技术路线 [2] - 中核集团牵头组建公司 基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60年发展基础 该院是我国最早从事聚变能源开发的单位 [2] - 公司实验装置"中国环流三号"突破双亿度 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 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 创造我国聚变研究多项新纪录 [2] 公司战略规划 - 主要任务定为"一目标+三支柱+一平台" 包括加快研制建设聚变工程实验堆 推动商用聚变电站落地 [2] - 三大支撑任务包括大科学实验 高温超导磁体研制和聚变堆材料研发 依托数字化研发设备平台 [2] 技术挑战与合作 - 面临三大科学挑战: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自持运行 耐高能中子轰击及高热负荷材料 氚增殖与自持循环 [3] - 面临三大工程难题:强场高温超导磁体 等离子体运行与控制 热量传导 [3] - 热量传导是影响聚变能应用的核心难题 冷却剂介质未定型 对聚变堆功率分布和异形流道传热问题尚未系统研究 [3] - 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 上海电气集团 申能集团等在沪单位组建聚变创新联合体 [3] 政策支持 - 上海市科委表示将依托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水平机构 支持企业组建聚变能源创新联盟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转|太平洋新能源-可控核聚变深度】可控核聚变展望:进入关键导入期
远峰电子· 2025-09-21 11:47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 - 可控核聚变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显著优势 1g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 远超核裂变与化石燃料 [2] - 聚变反应原理是轻原子核如氘、氚在超1亿℃高温高压下聚合并释放巨大能量 能级在17.6MeV/次反应之上 氘-氚聚变因反应截面大且燃料获取便捷 1kg氘氚聚变能量≈400万吨石油 [3] 技术路线与装置进展 - 全球聚变研究主要集中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技术路径 磁约束以托卡马克、仿星器为代表 惯性约束以激光和Z箍缩为代表 [6][7] - 托卡马克装置磁场约束效率高且技术成熟度最高 全球90%核聚变研究基于此路线 但依赖等离子体电流易引发不稳定性 运行成本高 [10] - 仿星器通过三维螺旋形外部磁场线圈约束等离子体 避免电流不稳定性 适合稳态运行 但建造成本是同规模托卡马克的2-3倍 [13] - 惯性约束通过高功率驱动器轰击燃料靶丸实现压缩 具有小型化潜力 但驱动器效率低且靶丸制备苛刻 [15] 全球资本投入与规划 - 中核集团宣布未来五年投入超500亿元用于可控核聚变 其中200亿元推进CFETR建设 150亿元用于"神光"系列激光装置升级 150亿元建设"星火一号"混合堆 [20] - 美国私营企业融资活跃 CFS融资20亿美元 Helion融资10亿美元 TAE融资13亿美元 美国DOE未来十年计划投入50亿美元 [21] - 欧洲方面 英国规划2030年前投入10亿英镑 德国获欧盟"未来框架计划"资助2亿欧元 [21] - 全球私营企业融资超62亿美元 [2] 主要企业技术进展 - 美国CFS采用紧凑型托卡马克路线 融资20亿美元 计划2035年发电且目标Q>20 [22] - 美国Helion采用磁惯性约束路线 融资5.778亿美元 目标2028年并网发电且发电成本<0.01美元/千瓦时 [22] - 英国Tokamak Energy采用球形托卡马克路线 融资3.35亿英镑 目标2035年示范堆发电 [22] - 中国星环聚能融资15亿元 目标2027年实现Q>5 [22] - 联创光电中标中核集团"星火一号"混合堆磁体订单4180万元 Q值目标>30 [22] 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 - 超导材料领域 西部超导完成Nb3Sn线材量产 支持CFETR磁场强度提升至12T [29] -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用于"星火一号"混合堆 使装置体积缩小50%且建设周期缩短至3-4年 [29] - 耐辐照材料领域 安泰科技钨铜复合偏滤器通过ITER认证 耐1.5亿℃等离子体轰击 [29] - 真空系统领域 合锻智能承制BEST堆真空室订单5亿元 加工精度达±0.1mm [29] - 加热系统领域 中核集团中性束单条束线功率达7MW 电子温度突破1.6亿℃ [29] 商业化进程与成本收益 - 从Q值验证到厂房建成平均需10-15年 中国通过混合堆技术将时间压缩至3-5年 [25] - 示范堆阶段投资回收期约15年 IRR为8-12% 商用堆阶段回收期缩短至10年以内 IRR提升至15%+ [25] - 具体成本收益方面 英国示范堆度电成本0.8-1.2元 加拿大商用堆度电成本0.5-0.7元 美国Helion商用堆度电成本远期可达0.07元 [26]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顶层设计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储备能源 纳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54] - 科研专项投入累计部署220个项目 安排经费超60亿元 支持EAST、HL-2M等装置建设 [59] - 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 由中核集团牵头联合25家央企和科研机构 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 [63]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增资17.5亿元 通过市场化机制加速商业化进程 [61]
实地探访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EAST,今年曾创造新世界纪录
第一财经· 2025-09-21 07:19
核聚变装置技术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高约11米、直径约8米、重400余吨,技术人员正进行检修工作为实验做准备[4] - 该装置能稳定持续产生聚变能供应,后续可用于产电、产热、制氢等能源市场应用[4] - 装置内部可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与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相同[4] 实验成果与纪录 - EAST装置于今年1月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4] - 该标志性成果实现我国聚变能源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4] 未来建设规划 - 升级版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计划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4] - 2027年底完成建设后将进行工程调试,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并实现取出发电及点亮电灯过程[4] 技术地位与影响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由我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建造,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克马克装置[4] - 该装置为世界稳态近堆芯聚变物理和工程研究提供重要实验平台[4] -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新一代先进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的国家[4]
布米普特拉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美国核聚变技术八年内或实现商用
搜狐财经· 2025-09-16 10:44
近日,美国能源部长表示,核聚变发电技术有望在八至十五年内实现商业化应用,这一预测为长期受技术瓶颈制约的清洁能源领域注入了强劲信心。该表态 主要基于二零二二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取得的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核聚变反应净能量增益,标志着该技术从实验阶段迈入可能的工程应用 阶段。 美国能源部长指出,美将明确推动核聚变的商业化路径,加快其在实际能源供应中的应用进程。核聚变技术因能模拟恒星的能量产生方式,被广泛视为未来 清洁能源的重要解决方案。它不仅具备几乎无限的发电潜力,还不产生温室气体或长寿命核废料,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0 t F 4 e e g 6 e d e e t l t l to 8 L . I . / 4 41 11 0 . 4 e 随着技术路线逐渐清晰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核聚变发电的商业化前景日益明朗。如果能够在预期时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该技术将有望彻底改变全球能源 供应格局,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关键支撑。尽管仍面临工程技术、材料耐受性和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战,但行业整体正朝着积极方向迈进。 近年来,核聚变领域创新步伐显著加快。自二零二二年实现能量净增益以来,多项关键技术陆续突破,大大增 ...
美国能源部长:“核聚变”商业化发电将在8年内实现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00:53
美国能源部长预计核聚变将在8年内走出实验室,迈向商业化发电,为全球清洁能源格局带来革命性变 革。 9月16日,据媒体报道,美国能源部长Chris Wright表示,核聚变发电技术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商业化 应用。Wright预测,商业化核聚变发电最快可能在8年内实现,最迟不会超过15年。 这一表态为长期面临技术挑战的核聚变产业注入了新的信心。核聚变技术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解 决方案,具备提供大量无碳电力的潜力,但多年来商业化进程缓慢。 核聚变技术模拟太阳和恒星的能量产生机制,理论上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电力,且不产生温室气体 排放或长期放射性废料。 Wright表示,核聚变领域的创新步伐正在加速。"创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他说,"这项技 术即将到来,令人兴奋。" 核聚变技术已成为顶级投资者和机构的重点关注领域。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Jeff Bezos)、微软 创始人比尔·盖茨和PayPal联合创始人Peter Thiel在内的科技巨头已向该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资金。 近年来,核聚变产业还获得了更广泛的资本支持。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纷纷加 入投资行列,表明市场对核聚变商业化前 ...
AI信仰正在推动经济增长
腾讯研究院· 2025-09-15 08:31
文章核心观点 - AI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对生产率的提升存在显著滞后效应 当前企业采用率较低 尚未对生产率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资本开支的大幅增长正在推动GDP增长 这种增长更多由对AI的信仰和投资驱动而非实际生产率提升 同时核聚变作为潜在能源解决方案正获得科技巨头关注和投资 [3][6][7][11][13][15][18][23][24][26] 生产率滞后效应 - AI作为通用目的技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著提升生产率 蒸汽机 发电机和计算机分别经历118年 91年和49年发明期及54年 40年和21年商业化期才开始明显推动生产率提升 [3] - 当前AI尚未显著提升生产率 欧盟2023年每小时劳动生产率下降0.6% 2024年仅增长0.4% 低于1995-2019年年均1%的水平 美国2020年以来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1.8% 低于长期平均水平2.2% [6] - 未来十年AI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仅0.4%-0.9% 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超过0.66% [6] - 企业AI采用率处于早期阶段 欧盟各国企业普及率在3.1%-27.6%之间 总体为13.5% 美国企业采用率为9.2% [7] 对AI的投资推动GDP增长 - 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2024年资本开支达2450亿美元 2025年预计3540亿美元 连续两年年度增加约1000亿美元 [13] - 四大公司资本开支占GDP比例大幅提升 预计2025年达到1.16% 两年实现翻番 [13] - 2025年美国AI数据中心支出对GDP增长贡献已超过消费者支出 数据中心营建支出规模即将赶上办公楼 [15] - 中美互联网公司加大AI投入 2024年二季度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资本开支占收入比重达27.4% 中国BAT平均为12.5% 相较2023年均翻一番 [11] AI信仰或可照亮未来 - 核能发展历史显示技术推广存在预期落差 核能发电量占比在1980年代末达到顶点后持续下降 2022年仅有9.2% [20] - 核聚变作为潜在能源解决方案获得科技公司青睐 上市公司财报电话会议同时提及"数据中心"和"核能"次数大幅增多 [23] - 截至2025年7月核聚变企业累计融资达97.66亿美元 最近一年融资26.4亿美元 [24] - 主要核聚变企业获得科技巨头投资 CFS获得谷歌 英伟达 比尔·盖茨和美国能源部投资 Helion获得Sam Altman最大笔投资并担任董事长 TAE Technologies获得谷歌和雪佛龙投资 [26] - 美国政府积极推动核聚变研发 能源部为聚变创新研究引擎合作组织提供1.07亿美元资金 [26]
预见AI:人类进入新“经验时代” 唯有人造太阳能喂饱AI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15:58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发展正从"数据时代"进入"经验时代" 训练大模型的数据几乎耗尽 智能体通过观察、行动和奖励信号与世界交互 [3] - 强化学习带领进入新经验时代 但需持续学习和元学习技术释放全部潜力 [3] - 人工智能替代不可避免 权力和资源将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 [4] 开源与资源开放 - 开源成为AI竞争关键变量 从代码开源演进为资源开放 [5] - 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发展的必需环节 [6] - 之江实验室将8B参数模型部署至太空星座 提出"计算卫星"新概念 [6] 机器人产业发展 -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高质量数据采集和模型算法挑战 多模态数据融合不理想 [7] - 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存在技术难点 [7] - AI落地应用仍处于爆发性增长前夜 [7] 企业AI转型 - AI转型最大瓶颈在组织文化 必须由CEO主导且业务驱动 [8] - 需聚焦利润而非应用场景 打破组织壁垒和惯性 [8] - "本地对本地"模式成为全球现象 企业需建立分散化全球布局 [8] 中国企业全球化 - 中企海外收入占比仅8% 远低于韩国的65% [9] - 全球品牌百强中仅12家中国企业 美国有61家 [9] - 全球化3.0阶段需输出IP和专长 建设国际化团队 [10] 能源需求与核聚变 - AI用电量占全球1.5% 预计将增长至20%以上 [11] - 核聚变能量密度极高 1克燃料相当于8吨石油 [2][11] - 全球核聚变公司累计获投71亿美元 同比增长9亿美元 [12] - 89%企业看好2030年代末实现并网发电 [12] 技术突破路径 - 可控核聚变存在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大技术方向 [12] - 磁惯性约束混合路径可降低造价和建造时间 [12] - AI技术助力解决核聚变物理过程理解难题 [12]
研制成功!我国这一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观察者网· 2025-09-11 13:09
技术突破 - 离子回旋加热系统实现全链路国产化 突破兆瓦级电子四极管和真空电子管技术垄断 [1][3] - 系统具备2MW稳态功率输出能力 支持40-80MHz宽频段千秒量级稳定运行 [3][4] - 攻克大功率合成器与低损耗传输器件技术 实现多路兆瓦级功率合成与传输 [3] 应用价值 - 直接加热等离子体离子至亿摄氏度 提升氘氚聚变反应概率 [4] - 为BEST/CFEDR/ITER装置提供研发测试平台 支持聚变能源发展 [4] - 技术可拓展至运载推进 半导体 医疗健康及电子科技领域 [3] 战略意义 - 实现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4] - 彰显聚变能源领域全链条创新能力 助力全球能源革命科技制高点争夺 [4] - 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实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