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搜索文档
策略快评报告: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万联证券· 2025-07-31 06:54
核心观点 - 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超过全年目标值[4] - 宏观政策强调持续发力、适时加力,重点是落实现有政策执行效果[4] - 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4] -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4] - 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规范治理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4]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强化融资支持和优化出口退税[5]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回稳向好势头[5] 经济形势与政策 - 上半年国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GDP同比增长5.3%[4] - 宏观政策强调持续性和灵活性,落实落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4] - 与4月会议相比更重视现有政策执行效果,保持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不过度刺激[4] 内需与投资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商品消费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4] - 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8000亿元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4] - "两重"项目在"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领域精准发力,预计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有升[4] 产业发展与创新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4] - 多措并举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与孵化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创新含量和全球产业链核心地位[4] 市场治理 - 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4] - 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4] - "反内卷"治理将深入推进,预计出台减少地方补贴竞赛、规范企业行为等政策[5] 外资外贸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5] - 强化外贸企业融资支持,优化出口退税,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5] - 中美谈判进程仍具不确定性,需关注关税税率变化及行业调查对外贸产业链冲击[5] 资本市场 -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回稳向好势头[5] - 资本市场涉及"两创板"改革密集落地,增强对科技创新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5] -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5] 投资建议 - 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把握科技成长板块配置机遇[5] - 关注消费板块服务消费领域新亮点[5] - "两重"投资项目带来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新机遇[5]
佛山出台投资促进办法 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与城市竞争力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30 07:55
全面优化政务服务 最大力度促进投资 投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此次佛山出台《办法》,旨在吸引和促进投资,优化投资服务,平等 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佛山市投资促进办法》(下称《办法》)出台,将为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投资佛山保驾护航,营 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佛山营商环境与城市竞争力,助力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 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是《办法》的重要目标。例如,《办法》第三条明确了市、区政府 及各部门在投资促进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这种分工明 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能确保佛山各项投资促进政策的顺利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持续优化。 《办法》将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共四十条,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吸引投资、便利投资、保护投资等 内容,着力于多维供给便利投资的政务服务和创新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措施,是佛山投资促进工作的务实 创新。 佛山市投资促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全国范围内较早、较为系统全面关于投资促进的地方性政府规 章。 "《办法》是佛山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自信,也 ...
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能为成都带来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7-24 13:20
未来产业基金概述 - 成都发布首只未来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120亿元,远期规模2600亿元,旨在形成"千亿级基金集群" [1][4] - 基金由成都产投集团和交子金控集团分别定位为"产业性基金"和"功能性基金",由成都科创投集团和成都金控产业引导基金公司管理 [4] - 基金涵盖"天使+创投"集群,分设天使基金(600亿元)和创投基金(1000亿元),覆盖种子期到成长期企业 [4][7] 投资方向与领域 - 重点布局具身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航天、下一代移动通信、脑机接口、群体智能、量子科技、细胞与基因治疗、先进核能、前沿新材十大未来产业领域 [4] - 采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策略,解决初创企业"从0到1"融资难题 [4][7] - 近期优先落地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技术、低空经济、文商旅体等产业,推动国家级文创领域市场化子基金 [10] 基金运作模式与目标 - 天使基金填补传统金融早期投资空白,构建"全周期价值发现体系",通过"早期介入+长期陪伴"模式避免优质项目流失 [7] - 创投基金支持企业"从1到100"规模化发展,培育链主企业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7][10] - 目标2~3年内新增300亿-500亿元股权投资能力,长期吸引千亿级市场增量资金 [10]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基金将推动成都未来产业示范产业集群形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硬科技"企业孵化 [1][5] - 构建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与资本方的多维协同生态,贯通智力资源与产业要素 [5] - 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优化成都资本市场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7][10]
“融合创新15条”出台 最高支持2亿元
苏州日报· 2025-07-11 00:16
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 - 争取建设牵头类全国、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给予最高2亿元、2000万元支持 [2] - 支持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深化校地联动发展机制 [2] - 对省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项目、市基础研究(学科)项目、市基础研究试点单位给予最高500万元、6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2] - 组织实施全球"揭榜挂帅",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2] - 支持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2] - 对新获批的苏州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3000万元支持 [2] - 对"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奖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2] - 建立青年科学家发布制度,给予50万元支持并直接认定为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 构建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 - 对制造业企业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增资扩产或技术改造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5%给予奖励 [3] - 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制造业培育体系,对新获评的服务业领军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3] - 坚持"核心产业+"理念,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 - 强化与国家、省联动,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创新联合基金 [3] - 推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融合发展,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3] - 对高新园区新纳入国家级新赛道培育库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3]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 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并给予集成支持,对其新建的全球研发中心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4] - 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攻关任务,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4] - 对新获批的国家、省级创新中心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4] - 实施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创新专项,对新获批的外资研究院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4] - 每年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的市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数不低于总立项数的90% [4] - 实施"科创指数惠",集成惠企政策给予最高3000万元政策性奖补 [4] 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 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建设,打造高校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引育孵化集成式转移转化平台 [5] - 支持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5] - 建设"苏创荟"智能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天候一键式实现信息畅通 [5] - 布局建设苏州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并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5] - 鼓励"校企双聘",支持高校选派科技人才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高管到高校兼职"产业教授" [5]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先使用后付费"苏转保"专项保险产品,对企业投保费用给予最高30万元支持 [5] - 推广S-Lake先进技术发展中心模式,鼓励优质企业、创投机构与政府共设专项"资金池" [5] 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生态 - 推出"科创指数"投、贷、保、担联动融资新模式,对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所产生的损失给予最高1000万元风险补偿 [6] - 支持企业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每项给予50万元支持 [6] - 加强PCT国际专利布局,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给予最高250万元一次性奖励 [6] - 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计划项目,每项给予100万元支持 [6] - 对新获批国家、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万元支持 [6] - 加快建设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对新布局的给予最高500万元建设支持 [6][7] - 支持建设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对新布局的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7]
科技日报:第二届武汉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科技日报· 2025-06-21 07:39
大赛概况 - 第二届武汉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于6月1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启动 [1] - 主题为"支点聚势突破 创新引领未来",旨在挖掘培育前瞻性未来产业项目 [3] - 首次与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合作,聚焦硬核科技水平 [3] 赛事领域与目标 - 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领域征集项目 [3] - 推动武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 [3] 支持措施 - 成立"未来Π"创业项目成长加速营,提供专业培训和导师指导 [4] - 设立人才培育基地,首期训练营以首届大赛选手为主 [4] - 在首届10亿元大赛基金基础上,新增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支持 [4] 参与方式 - 参赛项目不限地域,需具备相关专利或技术成果 [5] - 通过大赛官网报名,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中旬 [5] 主办单位 - 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工商联、科技创新局、经信局及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联合主办 [5] - 武汉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多家单位协同参与 [5] 活动亮点 -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强调未来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3] - 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唐明教授作《当"未来"遇见未来》主旨演讲 [3] - 首届银奖得主周颖分享参赛经验,学生团队展示前沿技术成果 [3]
国务院国资委最新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6-17 08:20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展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央企业及各地国企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超80% [2] - 会议将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列为2025年国企改革核心任务 [2] - 招商局集团、中国电科等6家单位现场交流,中国石油等17家单位书面交流 [2] 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部署 - 要求国资国企完善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制,避免"内卷式"竞争和盲目多元化 [4] - 强调规划引领,衔接国家战略制定"十五五"规划,强化产业优势布局 [4] - 加大增量投入,规范发展天使/风险/股权投资,引导国企基金"投早投小投硬" [4] - 重视重组并购后的整合融合,建立适应战新产业特点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 [6] - 给予新技术成长包容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6]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应用AI、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 [8] - 边远地区需利用数字技术形成后发优势,用好国家"两重""两新"政策 [8] - 利用AI改造苦脏险累岗位,消除安全隐患并加强职工技能培训 [8] - 注重产业链韧性安全,突出国内大循环,开放高价值应用场景促进技术落地 [8] 创新激励机制改革 - 推行分类评价和长周期激励机制,建立场景化合规免责机制 [10] - 薪酬分配向科研人员倾斜,关键岗位采用市场化薪酬体系 [10] - 中长期激励以增量为主,建立回溯机制并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10] - 细化免责条款强化与纪检监察等机构协调,保障科研人员创新预期 [10]
上海:加大重点行业中试服务供给
快讯· 2025-06-11 06:24
上海市中试平台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在重点产业领域建成20家左右市级中试平台 [1] - 争创3家国家级中试平台 [1] - 中试服务体系综合性和专业化水平提升 [1] - 中试产业生态更加健全 [1] - 中试对产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1] 重点行业中试服务供给方向 - 集成电路、大飞机、燃气轮机、工业母机等领域提升测试评价、适配验证等服务供给能力 [1] - 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建设模型训练、评估验证、应用赋能中试平台 [1] - 新材料、生物制造领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工艺包和成套设备 [1] - 发展合同研发外包等模式 [1] 未来产业领域发展措施 - 促进产学研用融通创新 [1] - 缩短中试熟化周期 [1] - 补齐工程化到产业化的缺失环节 [1]
人民时评: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
快讯· 2025-06-11 00:00
未来产业发展 - 资本需要耐心陪伴科创企业成长,共同成为"长跑搭档",以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助力未来产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1] - 2025中国科幻大会展示了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外骨骼穿戴设备等未来科技场景,体现未来产业的无限潜力 [1] -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的同时,布局未来产业是塑造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 [1] 科技创新应用 - 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交互、外骨骼穿戴技术等创新应用已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1]
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人民时评) ——从展会感受中国经济脉动①
人民日报· 2025-06-10 22:1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展示应用潜力,具身智能成为未来产业新赛道[2] - 飞轮储能系统、朱雀二号火箭、生物制造等技术突破推动储能、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0到1发展[3] - 安徽合肥聚集全国近1/3量子科技企业,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4] 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 前沿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代表国际竞争制高点[2] - 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化应用是形成全球竞争护城河的关键,决定产品话语权与产业定义权[3] - 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外骨骼等科幻场景正在加速商业化落地[5] 产业生态与要素支持 - 政府引导基金、新兴产业投资母基金及金融机构支持为未来产业提供资金活水[5] - 技术转化需搭建平台促进"书架"与"货架"对接,实现科技成果向新产品新产业的转化[4] - 协同攻关机制帮助解决卡脖子难题,加速技术路线验证与产业化进程[4]
我省今年支持建设约40个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新华日报· 2025-06-07 21:25
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建设规划 - 江苏省今年计划支持建设40个左右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以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1] - 该省正在实施"5个100"行动 目标3年内形成完备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包括开发100个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1] - 去年已遴选首批44项技术应用场景 包括28项早期验证场景 49项融合应用场景和20项典型应用示范场景 [1] 重点支持领域 - 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 细胞和基因技术 合成生物 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 [1] - 鼓励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等早期验证场景 [1] - 推动具身智能 光通信 人工智能 6G等技术在主导产业的实际应用 [1] - 聚焦低空经济 智慧交通 深海深地 商业航天等领域建设城市级示范场景 [1] 应用场景功能定位 - 早期验证场景旨在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 [2] - 融合应用场景推动技术产品定型 用户培育和市场挖掘 [2] - 典型示范场景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应用 [2] 地方实践与支持措施 - 苏州 南京已发布人工智能场景需求清单并开展对接 [2] - 省科技厅将重点支持高新区通过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 目标是催生新产业 新业态和新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