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效果初显
新华社· 2025-09-17 07:00
据李镇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成立了交通物流、绿 色低碳、智慧能源3个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建设行业数据集超过1000个;通信运营商加快向AI基础底 座供应商转变,累计投资超百亿元,建成4个"万卡集群",智算规模比"AI+"行动实施前增长超过2倍; 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基础大模型,目前"九天""星辰""元景"等大模型,已在 能源电力、工业制造等领域加快应用;发起设立了"焕新社区",汇聚了244个垂类行业模型、近160个高 质量数据集,有效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 下一步,国资央企将积极落实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结合 企业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持续深化"AI+"专项行动,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 挥更大作用。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高亢、王希)记者17日从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 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组织深入实施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效果初 显,在能源、制造、通信等16个重点行业打造了800多个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国产大模型在企业的应用 ...
Gates Industrial Corporation plc (NYSE:GTES) - A Growth-Oriented Investment Opportunity
Financial Modeling Prep· 2025-09-17 00:00
Gates Industrial Corporation plc (NYSE:GTES) has shown a gain of approximately 3.35% over the past month, indicating positive momentum and investor confidence.The stock's slight decline of about 0.43% in the last 10 days may offer a strategic entry point for investors.With an expected stock price increase of 18.72% and a Piotroski Score of 8, GTES presents a compelling case for growth-oriented investors.Gates Industrial Corporation plc (NYSE:GTES) is a global manufacturer of innovative, highly engineered po ...
世界工厂的第二曲线:工业AI步入高速增长与重塑窗口
36氪· 2025-09-16 10:05
工信部政策动向 - 工信部将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部署重点行业 重点环节 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 制定转型路线 发布应用指南 [1] 全球工业AI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工业AI市场规模达436亿美元 预计2030年跃升至154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23% [1][3] - 生成式AI在制造业项目渗透率2024年达6% 预计2030年升至25% [8] 工业AI战略地位转变 - 工业AI从边缘化IT项目转变为企业CEO主导的战略主线 被写入企业路线图 成为董事会和财报季关键议题 [6] - 丰田2025财年投入106亿美元打造以工业AI和软件为核心的新型工厂 强调人机融合与智能赋能 [6] 产业链组织方式重构 - 工业AI推动产业链从线性分工转向多主体实时互动的智能协同网络 [7] - 软硬件解耦与开放自动化落地 西门子 施耐德 博世力士乐 倍福等企业将控制逻辑从专用硬件释放 提升架构弹性 [7] - 虚拟PLC普及实现标准IT服务器集中管理数百台控制器 奥迪实践证明其提升灵活性并降低系统复杂度与人工成本 [8] 数据流动与全链路优化 - 虚拟PLC打通OT与IT壁垒 实现供应 制造 物流 销售多环节数据无缝流通 奠定全链路透明化基础 [8] - 工业AI消除信息孤岛 实时采集分析跨设备数据 形成全生产链动态视角 实现数据驱动的动态优化与弹性调度 [8] 企业协同与商业模式创新 - AI赋能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企业间实时共享产能 资源与订单信息 构建需求驱动 能力共享 柔性协作的生产网络 [9] - 工业AI智能体逐步取代人工调度 自动协调制造 供应 物流环节 推动产业链向分布式自治系统进化 [9] - 制造业价值创造从硬件产品转向数据 算法与智能服务运营 预测性维护 远程诊断 数字孪生等服务快速普及 [13] - 法国雷诺通过AI预测性维护一年节省2.7亿欧元 美国Georgia-Pacific依托AI检测系统每年创造数亿美元新增价值 [14] 平台化与生态化趋势 - 工业AI平台和生态连接能力成为价值分配主导力量 主导产业数据流 算法流 知识流的企业掌握资源调度权 [14] - 制造业商业模式向订阅制转型 智能产品即服务 用效果计价成为新常态 建立长期动态客户关系 [14] - 制造企业与客户形成产品-服务-数据-再创新正反馈闭环 行业向智能生态运营商演进 [15] 工业AI应用场景与局限 - AI适用于视觉检测 预测性维护 动态排产等结构化数据分析场景 自动化视觉检测占制造AI应用11% [13][19] - 工业AI投入仅占制造业收入0.1% 但回报达数百万量级 形成结构性资本杠杆 [13] - 不适用于高端材料制造 航空航天 核电等依赖物理极限或小样本决策场景 数据不足导致ROI不确定 [19] - 数据孤岛 质量不佳 安全合规问题影响模型可靠性 多主体协同中数据标准不统一限制能力扩展 [20] - AI算法黑箱特性缺乏透明度 在安全生产 合规监管环节存在责任认定与应急处置风险 [21] - 过度依赖特定AI平台或生态标准可能导致供应商锁定 丧失自主可控能力 面临数据资产流失与地缘风险 [22]
智能制造:以人工智能驱动转型并创造价值
毕马威· 2025-09-16 05: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4][5] 报告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重塑制造业的方方面面 从设计到生产 从供应链到销售 再到员工管理 帮助企业改善效率并提升运营的智能化与敏捷性 [2] - 人工智能助力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并优化能源使用 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2] - 制造企业不应仅在局部实施人工智能 而应将其融入企业的方方面面 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2][3] - 自主智能体作为智能工具发展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正蓄势待发 通过助力实现自优化供应链 自主生产线和跨业务职能实时协调 为真正实现端到端智能制造模式铺平道路 [3] - 93%的受访者认为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的企业将在业内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 [8][9][10][20] 目录总结 引言 - 人工智能正重塑着制造业的方方面面 从设计到生产 从供应链到销售 再到员工管理 人工智能不断帮助企业改善效率 并提升运营的智能化与敏捷性 [2] - 人工智能的应用仍然较为分散 且主要由职能部门推动 许多制造企业仅在局部部署人工智能 此举限制了人工智能潜力的充分发挥 使企业难以真正实现整体转型 [2] 简介 - 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企业具备更大的敏捷性和实时决策能力 人工智能已非可有可无 而是不可或缺 可帮助企业实现预测性维护 智能自动化和数据驱动的优化 [7] - 转型成为智能制造企业不仅应引入人工智能 还应对工业生态系统进行改造 以挖掘人工智能的巨大价值 提高运营效率和韧性 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7] 概要 - 93%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拥抱人工智能的企业将在业内形成竞争优势 [15] - 72%的受访者计划使用人工智能提高效率 77%将其用于推动增长 [15] - 74%的受访者已经引入机器学习 72%已经实施预测分析 67%已经使用智能体 [15] - 96%的受访者已经实现运营和效率提升 45%财务状况有所改善 其中62%的投资回报率超过10% [15] - 78%的受访者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比人工智能更加重要 85%已经制定计划以缓解实施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问题 [15][16] 调研结论 - 56%的制造企业在实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时面临着与数据相关的问题 40%遇到员工技能不足或抵制变革的问题 为此80%已经投资开展人工智能工具知识和技能培训 [18] - 65%的受访者已采用结构化的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方法 数据隐私(57%)和监管合规(44%)是主要关注领域 [18] - 36%的制造企业将其人工智能预算占IT总预算的10%以上 77%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提高这一占比 其中71%预计增幅将超过10% [18] 自主智能体推动变革 - 自主智能体能够独立推理 决策和以目标为导向执行任务 可以从根本上重塑制造业 [50] - 智能体可以在各种制造过程中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自主决策 关键领域包括产品线自治 自优化供应链 人类与人工智能进行决策合作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制造 自主维护和资产管理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自适应制造 [51][52][56][57] 打造智能制造企业 - 制造企业必须在创新与运营韧性之间取得平衡 确保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 预测分析和自优化系统与安全标准 监管要求和员工发展相匹配 [82] - 成功实施人工智能需要一种结构化 多层次的方法 在企业 职能和基础等多个层面构筑相应的能力 [82] 阶段一:利用人工智能为员工赋能 - 在赋能阶段 重点应提升员工技能并建立人工智能实施基础 企业应任命一名高管作为负责人 制定人工智能战略 识别高价值用例 提高人工智能素养 确保遵从相关法规 并建立道德护栏 [91] - 制造企业可针对特定领域试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预测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 利用计算机视觉进行缺陷检测 借助人工智能进行生产规划 利用人工智能开展供应链预测 [103][104] 阶段二:将人工智能融入各项工作 - 融合阶段标志着企业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综合制造生态系统转型 人工智能融入到端到端的工作流程 工业机器人 数字孪生和生产控制系统中 [131] - 制造企业会将各类人工智能模型整合纳入制造执行系统之中 融合云计算 边缘人工智能和内部部署的图形处理单元的混合基础设施有助于确保可扩展性 安全性和无缝数据处理 [132] 阶段三:发展企业自身生态系统 - 在演进阶段 应推动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使用人工智能以及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来解决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92] - 人工智能可有助于在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顺畅地实现价值联动 这一阶段聚焦以实时安全性确保遵循道德要求并赢得信任 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培训提升员工潜力 [92] 主要考虑因素 -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将研发 生产和现场服务的数据整合到一个闭环系统之中 以发挥这些数据的真正价值 [62] - 制造业数据不仅相互孤立 而且差异较大 产品的复杂程度差异很大 需要采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和分析方法 数据分属不同的利益相关方 包括制造企业 客户 分销商 经销商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66][70] 为您的人工智能转型保驾护航 - 毕马威提供了人工智能成熟度模型和框架 以帮助企业通过三个关键阶段实现转型发展 即利用人工智能为员工赋能和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将人工智能融入各项工作 发展运营模式和生态系统 [11][12] - 毕马威美国完成了名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机遇量化"的研究 评估了全面部署和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实价值 对全球超过1700万家企业进行了评估 发现仅仅在劳动生产率方面EBITDA就提高了4%-18% [118]
活力中国调研行|“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江苏,探寻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实践
搜狐财经· 2025-09-16 03:18
核心观点 - 江苏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稳外资稳外贸政策 经济保持强劲增长 外贸外资规模全国领先 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3][4] 经济表现 -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6.7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增速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经济增量全国第一 [3] - 1-7月外贸进出口3.31万亿元 同比增长5.2% 增速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规模创历史新高 [3] - 实际使用外资124.1亿美元 规模连续7年保持全国首位 [3] 产业建设 - 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 推进工业领域稳外贸稳外资工作 [4] - 工业企业出口规模稳定增长 工业产品出口结构优化 制造业使用外资占比提高 [4] - 骨干企业表现良好 外贸新动能加快培育 高质量外资加快集聚 [3][4] 政策举措 -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深化"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3] -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外贸外资企业创新发展 [4] - 通过数智赋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推动群链企协同集聚集群发展 [4] -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构建有利于外贸外资企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4]
八月份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01 版) 消费延续平稳增长。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68亿元,同比增长3.4%。前8月,服务零售额同比 增长5.1%;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6%。 (责编:袁勃、赵欣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外贸延续亮眼表现。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8744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23035亿元,增长 4.8%;进口15709亿元,增长1.7%。前8月,货物进出口总额295696亿元,同比增长3.5%。 本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李心萍)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8月份,我国经济生产需求基本平稳,就 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培育壮大,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宏观政策发力显效。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下,8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明显快于全部商品零售额增速。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分产品看,3D打印设备、新能源 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0.4%、22.7%、14.4%。 (相关报道见第二版) ...
2025年中国数据要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9-14 00:07
核心观点 - 数据作为第五生产要素具有非竞争、可复制、无限增长特性 其价值挖掘需依赖政策框架与市场化体系 通过政产联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1] - 国内数据要素市场预计以20.26%复合增长率增长 2028年突破3000亿元 其中数据处理环节规模达1440亿元[6] - 数据价值链流通涵盖合规确权、登记、评估、入表、交易、资本化及通证化七个环节 形成完整价值释放体系[11][13][16][19][21][23][25] 行业现状 - 政策指导与产业建设共同推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完善 行业向更高价值政产联动迈进[2] - 数字经济规模从2017年27.2万亿增长至2023年53.9万亿 复合增长率12.07% 2024年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3.49万亿元 占GDP10%[6] 政策体系 - 数据二十条政策明确三大数据源分类分级确权制度 划分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与产品经营权[11] - 建立1+3政策体系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管理 通过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实现全国一体化登记[13] 市场规模 - 数据要素市场复合增长率20.26% 2025年达2000亿元 2028年突破3000亿元[6] - 金融业占比约三分之一 互联网产业占比20% 通讯、制造、政务、医疗、交通等行业持续提升规模[28] 价值链流通-合规确权 - 数据要素权属体系建设是价值链流通前提 数据二十条政策完善确权制度但实践仍存在公共数据开放不足、企业流通受阻等问题[11] 价值链流通-数据登记 - 数据资源由行政事业单位登记 数据产品及资产由交易机构登记 公共数据通过国家平台实现全国互联互通[13] 价值链流通-价值评估 - 2019年发布数据资产评估指引开启计量时代 2024年6月发布公共数据价值评价标准填补领域空白[16] - 数据价值易变性导致评估复杂 需阶段性评估调整 市场公允价值评估依赖信息透明度与专家主观判断[17] 价值链流通-资产入表 - 2024年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实施 数据资源以无形资产等形式入表 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19] - 上市企业数据入表数量提升 主要应用于对外服务、内部降本增效及AI开发 但交易流通活跃度不足[19] 价值链流通-资产交易 - 数据交易呈现内冷外热模式 场外交易占主导 政策调整为场内场外协调发展[21] - 五大头部交易所在交易规模、标准制定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但场外交易面临安全与合规问题[21] 价值链流通-资本化应用 - 数据资本化优化企业融资渠道 特别服务科技企业 实现科技-产业-金融循环[23] - 金融杠杆同步扩大数据价值属性与市场风险 需动态评估把控风险[23] 价值链流通-资产通证化 - RWA将实物资产转化为数字资产 RDA通过四大创新模式将数据转化为金资产[25] - DCB体系以交易底链、资产链与价值链组合保障通证化安全推进[25] 产业实践-金融业 - 多元数据融合提升风控、营销、投资业务表现 金融机构技术输出助力中小企业转型[30] - 金融数据要素规模以19.06%复合增长 2028年突破1000亿元 五大数交所上架2060款金融数据产品[31] 产业实践-工业制造业 - 可信数据空间与高质量数据集推动产业由规模红利向数据红利转型[34] - 工业数据要素规模以24.22%复合增长 从2025年157亿元增长至2028年302亿元[34] 产业实践-医疗健康业 - 医疗数据推动三医产业协同发展 提升资源配置与服务效率[36] - 医疗数据要素规模以23.69%复合增长 2028年突破250亿元 需关注个人数据安全合规[36] 行业趋势-高质量数据集 - 高质量数据集为AI产业提供关键要素 2025年行动方案将其作为重点布局对象[39]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建设数据集524个 规模超29PB 服务163个大模型[39] 行业趋势-可信数据空间 - 可信数据空间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下的价值共创 2025年出台发展行动计划[42] - 首批试点63个项目涵盖13城市、22行业、28企业 2028年计划建设超100个可信数据空间[42]
智造未来可期 第二十五届工博会23日开幕
国际金融报· 2025-09-12 12:53
核心观点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 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 规模及国际参与度创历史新高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业成果 展示包括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等国家重器 以及AI融合制造、核电技术等创新突破 吸引全球28个国家近3000家参展企业 首发首秀产品近500项 境外观众预约数同比翻倍[1][3][4][7][8] 展会规模与国际化 - 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 规模及专业观众、国际展商比例均创历史新高[1] - 吸引德国、日本、美国、法国等28个国家及地区近3000家参展企业 国际展商参展面积创新高[4] - 境外观众预约人数较去年同期翻一番 覆盖102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客商占比30%[8] 高端化成果展示 - 展示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国家重器[3] - 呈现1500个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攻坚项目成果和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成效[3] - 国家新型工业化成就展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包含成就展、集群展和基础展三大展区[4][5] 智能化创新应用 - 重点展示AI与制造业融合成果 如智能体机床实现全球首个"零人工经验"加工路径自主生成[3] - 国产化口腔手术机器人结合AI手术规划 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效率[3] - 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及上海"四小龙"企业首次齐聚[7] 绿色技术突破 - 展示"国和一号"核电高端装备、先进小堆浮式发电平台、可控核聚变等自主首台套重大核电技术[3] - 上海电气以煤燃核、风光储、输配电、氢氨醇七大业务板块展示能源与工业高端装备[3] 前沿领域与创新框架 - 聚焦超导、原子级制造、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 展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子加密OTN行业专网等技术[4] - 采用"1+3+9+10"创新框架体系:1场开幕式、3大特展、9个行业主题展、10场重点行业峰会[4] 产品首发与技术创新 - 近300项全球首发、近200项中国首秀产品亮相[7] - 意大利萨瓦尼尼展出集成RVS人工视觉系统的P-Robot多边折弯中心与仿生机器人结合方案[7] - 日本天田全球首发可变脉冲切割高速带锯床 ABB推出速度达5.8米/秒的紧凑型协作机器人PoWa[7] - 发那科首发集成智能视觉系统的R-50iA系列机器人控制柜[7] - 柴孚机器人推出全球首款5000公斤负载重载机器人 中科新松展示21自由度双臂仿生人形机器人[7] 国际交流与活动 - 沙特展团展示沙特2030愿景中工业转型、工业4.0与智能制造成就[4] - 打造"感知中国制造体验日"活动 以每日主题形式开展中外对话 邀请"一带一路"CIIF海外推荐官及龙头企业互动[8]
智造未来可期,第二十五届工博会23日开幕
国际金融报· 2025-09-12 12:52
核心观点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 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 规模及国际参与度创历史新高[1] - 聚焦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三大方向 集中展示国家重大工业成就与前沿技术突破[4][5] - 吸引28个国家近3000家参展企业 首发首秀产品近500项 境外观众预约数同比翻倍[5][8] 展会规模与国际化 - 展览面积达30万平方米 国际展商参展面积创历史新高[1][5] - 吸引德国 日本 美国 法国等28个国家及地区近3000家参展企业[5] - 境外观众预约人数较去年同期翻一番 覆盖102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客商占比30%[8] 高端化展示内容 - 展示C919大型客机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国家重器[4] - 呈现1500个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攻坚项目成果和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成效[4] - 沙特展团展示工业转型 工业4.0 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相关成就[5] 智能化技术突破 - 智能体机床实现全球首个"零人工经验"加工路径自主生成[5] - 国产化口腔手术机器人结合AI手术方案规划 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效率[5] - 发那科首发集成智能视觉系统的R-50iA系列机器人控制柜[8] 绿色能源创新 - 展示"国和一号"核电装备 先进小堆浮式发电平台 可控核聚变等首台套重大技术[5] - 上海电气以煤燃核 风光储 输配电 氢氨醇七大板块展示能源与工业高端装备[5] 前沿领域探索 - 聚焦超导 原子级制造 脑机接口 量子科技等领域[6] - 展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小型模块化场反位形FRC-SMR 量子加密OTN行业专网[6] 首发展品亮点 - 近300项全球首发 近200项中国首秀展品亮相[8] - 意大利萨瓦尼尼展出集成RVS人工视觉系统的P-Robot多边折弯中心与仿生机器人结合方案[8] - 日本天田全球首发可变脉冲切割高速带锯床[8] - ABB推出工业级速度达5.8米/秒的紧凑型协作机器人PoWa[8] - 柴孚机器人首发全球首款5000公斤负载重载机器人[8] - 中科新松展示21自由度双臂仿生人形机器人[8] 展会体系架构 - 创新"1+3+9+10"框架体系:1场开幕式 3大特展 9个行业主题展 10场重点行业峰会[6] - 国家新型工业化成就展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含成就展 集群展 基础展三大展区[6]
Curtiss-Wright (NYSE:CW)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9-11 22:37
公司概况 * 公司为Curtiss-Wright (NYSE:CW) 一家拥有95年历史的工程和制造公司 专注于为关键任务应用提供高精工程系统 其业务超过50%来自国防领域[4] 国防业务 * 公司国防业务在过去多年持续超越美国国防预算的整体增长 其两大重点领域为造船和国防电子[5] * 公司产品与2026财年国防预算重点高度契合 包括支持弗吉尼亚级和哥伦比亚级潜艇的建造节奏 CVN 82的长期资助 以及MOSA和SOSA产品[5] * 公司正积极争取铁穹系统(Iron Dome)的重大内容 其战术通信设备在指挥控制和网络连接方面定位良好[13] * 公司在400个平台和3000个国际项目上拥有业务 能很好地从国防预算增长中寻找增长点 并受益于售后市场和国际业务[6] * 国际军事销售(FMS)增长强劲 2025年预计增长20% 高于过去几年mid-teens的同比增长[16] * 国防电子业务利润率指引接近27% 增长得益于运营效率提升 定价有效性以及产能吸收改善 公司投入大量IR&D以保持技术领先[20][21] * 北约承诺将军事开支提升至GDP的5% 其中3.5%用于核心军事硬件 按当前美元计算 这代表约400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18] 商业航空航天 *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强制要求将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从2小时延长至25小时 该规定不仅适用于新飞机 还要求在2030年前对现有美国机队进行改装[23] * 公司与霍尼韦尔合作 其25小时记录器已于去年获得波音37、67、77系列的平台认证 并正在努力于2026年上半年获得空客A320系列的新造和改装认证[24] * 商业航空航天业务的增长指引上调主要由该记录器业务驱动 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放量[24] 商业核电 * 公司商业核电业务目前90%的收入来自现有电站的售后市场 监管方面的行政命令将加速现有电厂的寿命延长活动[31] * 公司预计将在2026年获得首个AP-1000反应堆订单 并认为该订单将来自波兰机会 但美国的活动使其成为一场激烈的竞争[34] * 波兰在2025年4月重新谈判并延长了其工程服务协议至年底 完成站点特定工程后 将签订工程采购建设(EPC)合同 从而开启反应堆冷却剂泵等长周期材料的谈判[36] * 保加利亚也于2025年4月开启了一项工程服务协议 并表达了希望在欧洲率先投运AP-1000的意愿[37] * 美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有10座大型轻水反应堆在建 公司正积极与供应链和西屋公司合作 以确保具备支持该建设计划的能力[40][41]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 公司目标是在输出300兆瓦及以上的大型SMR领域获取业务 对50兆瓦级的微型反应堆适用性较低[43] * 公司与罗尔斯-罗伊斯就其SMR舰队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2024年对Ultra的收购是建立该合作关系的 spearhead[44] * 公司在X Energy反应堆上的内容价值最高可达1.2亿美元以上 并为其他主要参与者设定了2000万美元的底线[44] * 设计工作已进行了几年 将在2026年和2027年转向部分平台的样机开发阶段 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让首批反应堆并网发电[45] 其他增长市场与举措 * 公司在工业过程市场交付了首台海底泵 并希望其能在今年下半年部署 该业务预计到本十年末将获得2.5亿美元订单 到2035年中期将获得5亿美元订单[10][55] * 海底泵技术是公司核心能力(罐式电机泵)跨市场应用(从海军核能到商业核能再到海底)的典范[54] 资本配置与并购 * 并购是公司的首要战略资本用途 优先考虑在国防电子、海军核推进与安全系统、商业核能领域的补强收购(tuck-ins)[47] * 公司2024年完成了两起核电领域的收购 其迄今为止最大收购是价值4亿美元的Pacstar[47] * 公司有财务能力进行变革性交易 在那种情况下 其债务/EBITDA比率容忍度最高可达3.5至4倍 但会迅速降至3倍以下[52] * 股票回购是向股东返还资本的最有效方式 2025年股票回购将达到创纪录的4.5亿美元[49] * 公司致力于使现金流增长快于盈利增长 拥有超过105%的自由现金流转化率 并拥有7.5亿美元未使用的循环信贷额度和2.5亿美元的 accordion feature[49] * 公司采取适度的股息政策 2025年股息增长了14% 这是连续第九年增长股息[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