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
icon
搜索文档
嘉银、小赢、宜人3家助贷平台2025二季报:预计暂缓扩张趋势
新浪财经· 2025-09-01 09:48
业绩高增长 - 二季度三家上市助贷平台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其中嘉银科技营收18.9亿元同比增长69.2% 小赢科技营收22.7亿元同比增长65.6% 宜人智科营收16.5亿元同比增长12.7% [2] - 净利润表现分化明显 嘉银科技净利润5.2亿元同比暴涨117.8% 小赢科技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27.1% 宜人智科净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36.4% [2] - 嘉银科技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 主要因贷款促成与服务费同比减少53.1%至2.9亿元 对税前利润影响达3.2亿元 反映融资担保服务相关费用减少 [3] 业务结构变化 - 宜人智科业务高度集中于贷款服务 二季度贷款服务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75% 占比达90% 保险经纪收入5813万元同比下降36% 消费与生活服务收入1亿元同比下降46.9% [4] - 嘉银科技持续缩减重资本业务 二季度解除担保负债收入同比减少70.2%至1.3亿元 连续三个季度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显示公司提供担保服务的平均贷款余额减少 [10] - 行业头部平台在当前环境下选择做大重资本模式 因资方在经济疲软期更倾向低收益但零风险的重资本合作模式 [9] 贷款规模扩张与收缩 - 二季度三家平台促成贷款规模均实现高增长 小赢科技促成贷款390亿元同比增长71.4% 嘉银科技促成371亿元同比增长54.6% 宜人智科促成203亿元同比增长57.4% [5][6] - 三季度行业将出现明显收缩 嘉银科技预计促成贷款320-340亿元 环比收窄8.4%-13.7% 小赢科技预计降至320-340亿元 环比缩减12.8%-17.9% [7] - 高扩张伴随高销售投入 嘉银科技销售费用7.1亿元占营收37.7% 小赢科技获客及销售费用7.6亿元占营收33.3% 宜人智科销售费用3.5亿元占营收26.7% [7] 资产质量表现 - 小赢科技31-60天逾期率从一季度1.25%下降至二季度1.16% 体现短周期策略的风控优势 [7] - 嘉银科技90天+逾期率环比降低0.04个百分点 处于较低水平 与其12个月平均借款期限相匹配 [8] - 宜人智科1-30天逾期率1.7%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 31-60天逾期率1.1%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61-90天逾期率1.0%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8] 行业环境变化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落地实施 行业出现资金紧张及风险上升 中部平台开始对扩张刹车 [7] - 各家平台为应对监管新规 在营销获客上投入巨大 小赢科技获客及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33.7%至7.6亿元 奇富、乐信、信也等平台本季度花费均超5亿元 [3] - 轻资本分润模式面临挑战 风险上升幅度突破预警线 分润费用池子资金不足以全额补偿信用风险损失 助贷机构须做出补偿 [9]
你并不知道高利贷陷阱如此普遍
虎嗅APP· 2025-08-27 00:0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网贷平台通过强制绑定会员费、担保费、服务费等隐藏费用,使实际年化利率从表面5.4%升至30%以上 [3][4][7] - 法律仅保护年化利率24%以内的贷款,超过36%部分无效,24%~36%为灰色地带 [5][6] - 行业存在大量投诉,黑猫投诉平台涉及"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的搜索词分别达394,070条和844,367条,远超电商购物类投诉 [13] 监管政策与影响 - 2025年4月3日发布《助贷新规》,要求所有费用计入综合年化利率且不得超过24%,2025年10月1日正式执行 [9][10][11] - 监管导向行业回归"合理利率+透明收费",推动尾部机构出清,全国已有超300家小贷公司因违规被清退 [20][21][22] - 新规促使头部平台集中市场份额,蚂蚁、京东等以24%内客群为主的公司受影响较小 [21] 机构应对策略 - 消金及助贷机构探索"贷款+会员权益"、"贷款+公证"等模式变相维持高利率,例如分期乐APP的星享会员提供借款审批指南、打车券等服务 [28][29][30] - 部分机构推出信用风险检测服务(如海尔够花APP定价39.9元/月),但实际用途与金融活动无关 [31][33] - 头部平台通过API导流36%客群至其他平台,分润比例约3% [35] 资金供给变化 - 城商行、民营银行原是36%资金主要来源,现出现"巨量短缺" [38][39] - 部分小贷公司及信托公司尝试绕开监管提供24%以上利率资金,但信托公司已被纳入新规监管范围 [42][43] - 资金成本上升,乐信等平台二季度资金成本受新规影响增加 [37]
拆解助贷“六小强”二季报
北京商报· 2025-08-25 16:19
核心业绩表现 - 6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5年二季度合计净利润44亿元 [1] - 多数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其中奇富科技营收52.16亿元(同比增25.4%)和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25.7%)均居行业首位 [4] - 小赢科技营收22.73亿元(同比增65.6%) 净利润5.28亿元(同比增27.1%) [4] - 乐信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26%至5.11亿元 嘉银科技净利润超5亿元 [4] 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贷款规模扩张成为业绩增长根本 小赢科技由强劲借款人需求和营销投入推动贷款便利化数量显著增加 [7] - 奇富科技通过多元化获客策略和嵌入式金融渠道实现增长 上半年ABS发行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且发行成本降至历史最低 [5] - 乐信电商板块GMV达20.29亿元 较2024年同期9.33亿元大幅增长117% [4] - 信也科技国际业务交易额突破32亿元(同比增39%) 营收近8亿元(同比增41.5%)占集团总营收22.3% [5] 风控与资产质量 - 各机构90天以上逾期率多在1.12%-1.97%之间 资产质量呈改善趋势 [8] - 信也科技升级AI防欺诈体系 检测准确率达98.8% 伪造图像识别率达95% [9] - 乐信上线50个AI智能体岗位 推动经营运营效率提升 [9] - 行业通过客群上浮战略和AI风控体系探索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8] 科技投入与AI应用 - 信也科技研发投入近1.3亿元(同比增8.2%) [9] - AI应用聚焦贷前用户精准画像和贷后全流程赋能 驱动回款效率提升 [10] - 奇富科技持续投入AI在信贷服务链条中的应用 乐信计划将AI智能体岗位扩展至100个以上 [10] - 科技实力成为助贷平台突出优势 AI押宝已成行业必选项 [10] 行业竞争与监管环境 - 多家机构加大营销投入 嘉银科技销售和营销费用7.11亿元(同比增46%) 乐信和信也科技营销支出均超5亿元 [7] - 10月助贷新规即将落地 要求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 [11] - 新规预计加速行业出清 利好合规能力强、技术壁垒高的头部平台 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11]
拆解助贷“六小强”二季报:多数营收净利双增!合赚44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8-25 14:16
核心观点 - 6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5年二季度合计净利润44亿元 多数公司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 行业整体分化明显 贷款规模扩张与资产质量改善是主要驱动因素 [1][3]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落地 预计加速行业出清 推动集中度向合规能力强、技术壁垒高的头部平台提升 [10][12] 财务表现 - 奇富科技营收52.16亿元(同比+25.4%)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25.7%)位列行业第一 [2][3] - 小赢科技营收22.73亿元(同比+65.6%)嘉银科技净利润5.19亿元(同比+117.8%)乐信净利润5.11亿元(同比+126%)增幅显著 [2][3] - 宜人智科营收16.521亿元(同比+10%)但净利润3.575亿元(同比-12.7%)唯一下滑企业 [2][3] 业务驱动因素 - 贷款规模扩张:小赢科技由借款人需求及营销投入推动 宜人智科金融服务收入14.896亿元(同比+75%)因循环贷款需求及复借率提升 [6] - 多元化布局:奇富科技深化嵌入式金融渠道 ABS发行成本降至历史最低 [4] 信也科技国际业务交易额32亿元(同比+39%)营收占比22.3% [4] - 电商与科技赋能:乐信分期电商GMV 20.29亿元(同比+117%) [3] 信也科技研发投入1.3亿元(同比+8.2%)AI伪造检测准确率98.8% [8] 运营与风控 - 营销投入加大:嘉银科技销售费用7.11亿元(同比+46%)奇富科技营销开支6.63亿元侧重嵌入式金融获客 [6][7] - 资产质量改善:90天以上逾期率介于1.12%-1.97% 因客群上浮、AI风控及宏观经济企稳 [7] - AI技术应用:乐信上线50个AI智能体岗位 奇富科技与信也科技在风控模型、智能催收等领域实现突破 [8][9] 行业监管与趋势 - 助贷新规要求银行与名单内机构合作 禁止变相收费 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 [10] - 新规或挤压高息业务利润 推动资金方与头部平台深度协同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10][11] - 头部平台凭借规模效应与合规能力有望巩固市场地位 中长期行业集中度提升 [12][13]
奇富、信也、乐信净利大增,助贷业“重资本”模式卷土重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3:20
核心观点 - 头部助贷机构在"助贷新规"下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信也科技聚焦海外市场扩张 奇富科技强化科技赋能 乐信探索电商业务转型 但新规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和业务结构调整 [1][7][8] 财务表现 - 信也科技Q2净收入35.78亿元同比增长12.94% 净利润7.51亿元同比增长36.35% 贷款促成服务费15.15亿元同比增长36.45% [1] - 奇富科技Q2净收入52.16亿元同比增长25.38% 净利润17.31亿元同比增长25.72% 总促成贷款金额846.09亿元同比增长16.1% [2] - 乐信Q2总营业收入35.87亿元同比下降1.5% 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126% 总放款规模530亿元 [2][4] 业务规模 - 信也科技Q2贷款余额775亿元同比增长18.1% 其中国内754亿元增长17.4% 海外21亿元增长50% [1][3] - 奇富科技上半年贷款余额1400.80亿元同比增长13.4% 累计借款人数超6000万人同比增长12.3% [1][2] - 乐信以本金计算的贷款余额1060亿元同比下降8.1% [1] 海外业务 - 信也科技国际业务收入7.967亿元同比增长41.5% 占总收入22.3% 海外交易量32亿元同比增长39.1% [2][3] - 海外累计注册用户4280万同比增长47.1% 借款人数870万同比增长55.4% [3] 科技赋能 - 奇富科技人工智能信贷引擎赋能165家金融机构 轻资本模式贷款金额350.32亿元占总量的41.4% [6] - 用户黏性显著 金融机构通过平台发放贷款的重复借款人贡献率达93.8% [2] 电商业务 - 乐信分期电商平台GMV达20.29亿元同比增长117% 服务超46万用户和约180家商户 [3] - 电商平台服务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11.5% 但尚未能支撑整体业绩 [3] 资产质量 - 乐信不良率3.1%为三家中最高 [5] - 两家机构加强拨备 乐信拨备增加13.6%至10.4亿元 拨备覆盖率270% 奇富科技拨备覆盖率提升至662% [9] 政策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增信服务费计入融资成本且不得超过24% 压缩利润空间 [7] - 新规导致轻资本业务资金供应减少 乐信轻资本模式占比从27%降至20% 重资本模式从73%增至80% [7] - 资金成本上升 风险指标出现波动 催收率下降 [8]
助贷新规前夜资金大迁徙:银行拒高息资产 信托资金走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01:07
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 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1][2] - 要求商业银行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 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2] - 新规促使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优化资源布局 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 [1][4] 助贷行业分层与资金成本变化 - 助贷平台以规模划分利率阶梯:600亿元以上平台定价普遍低于24% 600亿元以下平台以36%资产为主 300亿元以下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2] - 年化综合成本36%的助贷机构基本被银行和消费金融机构拒绝合作 [3] - 年化利率24%以上资产资金成本显著上升 较去年上涨2-3个百分点 部分甚至高出5个百分点 [3] - 24%及以下优质资产竞争激烈 流量巨头掌握议价权 挤压中小平台生存空间 [3] 资金供给结构迁移 - 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推行名单制管理 优先选择大厂助贷平台、头部互金平台及持牌机构助贷平台 腰部以下平台挤出效应明显 [4] - 中小助贷平台积极寻找非主流资金渠道 包括信托、商业保理及小贷公司 [5] - 信托资金再度活跃于消费金融市场 主要因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资金供给缩减 [6][7] - 信托资金成本较高 综合成本区间在6%至7%之间 [9] - 信托资金更倾向与头部平台合作 未明显介入年化综合成本24%以上资产领域 [8] 替代资金渠道现状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转让助贷平台应收账款方式开展业务 多应用于有场景的消费贷体系 [11] - 保理资金在助贷领域规模难以突破上亿 需针对具体项目向银行融资 [11]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禁止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为消费贷的业务 [12] - 融资租赁公司的消费贷业务逐步纳入监管整顿范围 [12] 行业过渡期动态 - 新规实施前过渡期内 助贷平台存在资金需求 部分平台转向信托和商业保理等渠道填补短期缺口 [13] - 资金迁徙仍在进行 但尚未形成主要趋势 [13]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3:17
助贷新规核心内容与行业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2]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变相提高费率 [4][5] - 监管导向促使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优化布局,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中小助贷平台面临挤出效应 [6][7] 助贷行业资金分层与成本变化 - 以600亿元规模为分界线:头部平台(600亿以上)定价普遍在24%以下,腰部平台(600亿以下)以36%资产为主,300亿以下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5] - 年化综合成本36%的助贷机构被银行、消金机构全面拒绝,24%以上资产融资成本上涨2-5个百分点 [6] - 24%以下资产竞争激烈,流量巨头掌握议价权,中小平台生存空间受挤压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因中小银行供给缩减重新活跃,成为助贷机构填补缺口的选项之一,主要合作方为头部平台 [9][10] - 信托消费金融业务规模曾突破万亿,2024年末主要玩家业务余额仍保持百亿级别 [10] - 信托资金综合成本区间6%-7%,风控标准提高导致业务规模阶段性收缩 [12] 其他非主流资金渠道动态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参与助贷业务,但规模受限且面临监管收紧 [14][15]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拟禁止"类消费贷"业务,融资租赁公司消费场景业务也被纳入整顿范围 [16] - 中小助贷平台在过渡期内积极寻求信托、保理等替代资金,但长期趋势尚未形成 [17]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2:17
助贷新规实施影响分析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 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1] - 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正优化布局 将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 助贷行业资金面临收缩 [1] - 信托 商业保理等资金提供方正成为填补助贷机构资金缺口的重要选项 [1] 高息资产融资成本变化 - 助贷平台以规模为界存在多个阶梯利率 600亿以上平台定价普遍在24%以下 600亿以下平台以36%资产为主 24%资产为辅 规模低于300亿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3] - 年化综合成本达36%的助贷机构几乎全部被银行 消费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5] - 年化利率24%以上资产的资金供给成本出现明显抬升 市场价格比去年涨了2-3个百分点 部分甚至高出5个百分点 [5] 资金流向分层现象 - 24%及以下的相对优质资产陷入"红海竞争" 流量巨头凭借客群与数据优势掌握议价权 挤压中小助贷机构生存空间 [5] - 名单制管理下 大厂助贷平台 头部互金助贷平台 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成为金融机构首选合作平台 腰部以下助贷平台挤出效应明显 [6] - 600亿以下助贷机构正寻找资金"替补队员" 信托 商业保理 小贷等资金提供方日益重要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近期再度活跃于消费金融市场 成为助贷机构资金预案之一 [8] - 截至2024年末 主要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余额保持在百亿级别 [9] - 信托资金更倾向于与头部平台合作 未明显介入年化综合成本24%以上资产领域 [10] - 信托资金成本显著高于银行 综合成本区间在6%至7%之间 [11] 其他资金渠道补充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转让助贷平台应收账款方式参与 但规模难以突破上亿 [13]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际为消费贷的融资业务" [14] - 融资租赁公司的"擦边球"消费贷业务也在逐步纳入监管整顿范围 [15]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小助贷平台受银行等机构收缩资金影响最大 正积极寻找新的资金供给 [15] - 新规实施前过渡期内 助贷平台转向信托 商业保理等渠道寻求解决方案以填补资金缺口 [15]
实测助贷巨头信用飞:36%高利率,买会员强制捆绑续费,贷款担保合同是空白协议
搜狐财经· 2025-08-13 04:00
助贷新规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成本区间 [1] - 新规实质上将助贷服务年化利率上限锁定在24%,传统"双融担"模式将退出市场 [2] - 部分机构已转向"24%+权益"或"24%+公证"模式,但仍有机构如信用飞维持36%年化利率上限 [3] 信用飞利率与费用结构 - 信用飞APP显示年化利率区间为6.5%-36%,但实际测试中综合资金成本达35.99%,其中贷款年利率仅占5.5% [5][8] - 剩余30.49%成本主要来自隐性担保费,用户投诉显示担保费占比极高(例如借款11500元支付担保费1596.12元) [14][15] - 担保合同为空白通用协议,未明确担保公司及收费标准,且担保费与利息合并展示导致用户知情权缺失 [15][17] 信息披露问题 - 信用飞未在显著位置展示年化利率,仅以小字标注,违反央行2021年关于利率透明化的要求 [11][12] - 借款协议中资金方名称均以"贷款人"替代,用户无法获知具体合作金融机构 [18] - 个人信息共享清单显示合作机构包括国民信托、渤海信托等10家银行及小贷公司,但部分已停止合作 [19] 会员服务争议 - 会员服务强制绑定自动续费条款,用户开通即默认同意续费,投诉显示存在未经确认扣费案例(如自动扣费1281元) [21][25][26] - 加入79元月卡会员后,1000元贷款综合借贷成本飙升至179%,远超司法保护上限24% [27] - 会员权益如"专属提额"实际效果不明确,条款注明需根据资质评估最终审批结果 [26] 监管合规风险 - 信用飞控股两家担保公司(天津信飞、海南信飞),实控人与平台一致,存在关联交易嫌疑 [18] - 公司已进入梅州客商银行和宁银消费金融合作名单,但当前业务模式与助贷新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 [28][30] - 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注册用户8000万、信贷规模超1000亿元,但高利率和隐性收费问题持续引发投诉 [31][32]
助贷新规大限临近,谁在借36%的“高”利贷?
36氪· 2025-08-12 08:46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将平台服务费、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成本区间 [2] - 新规以"穿透式监管"重塑助贷行业逻辑,将于10月1日全面实施 [2] 利率区间现状及争议 - 24%~36%利率区间是部分高风险借款人的主要融资渠道,也是助贷机构覆盖风险的生存线 [2] - 24%是民间借贷司法保护红线,36%以上被视为无效利息,24%~36%为自然债务区 [4] - 该利率区间服务人群数量估计在千万级以上,有数据称超3000万,行业高管说法达8000万人 [4] 高利率借款人群特征 - 85后至95前(25~35岁)占比超一半,90后是核心群体,多为初入职场年轻人、灵活就业者或县域青年 [5] - 多数借款人存在征信瑕疵或无信贷记录,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居民占比超半数,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居多 [6] - 52%稳定就业群体和69%灵活就业群体面临需要借贷但借不到钱的情况 [7] 借款需求分析 - 应急周转是首要诉求,包括医疗、房租、经营缺口等刚性支出 [7] - 部分年轻人因超前消费陷入债务循环,对利率敏感度低 [8] - 66%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但仅21%获银行小微贷款支持,2024年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仅35% [8] 监管动态及行业影响 - 监管禁止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抬高综合融资成本 [1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但未直接否定超过24%的利率 [11] - 头部平台可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腰尾部平台依赖高利率区间业务 [17] 一刀切政策潜在风险 - 可能导致刚性借贷需求转向利率更高、更不可控的地下中介 [13][14] - 非法高炮平台可能卷土重来,实际借款利率推高到远高于36% [15][16] - 腰尾部助贷平台面临业务量大幅萎缩甚至关闭风险,部分地方银行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17] - 整个风险传递链条可能崩塌,头部平台也可能受到牵连 [18] 行业乱象及治理建议 - 投诉重点包括利率隐瞒、诱导借款、不提供借款合同等 [21] - 平台通过"日息0.1%"等宣传误导借款人,实际综合年化利率突破36% [6][21] - 建议强制信息披露、规范合同管理、遏制诱导行为 [22] -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包括统一数据平台建设和畅通投诉渠道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