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

搜索文档
四家首批试点机构养老理财已在十城开售 部分产品提前结募
新华网· 2025-08-12 06:29
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进展 - 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大至十地十机构 工银理财 建信理财 光大理财 招银理财4家首批试点机构的产品已在10个城市全面开售 [1] - 扩容后已有4家理财子公司发行5只新产品 工银理财在1个月内发行两期养老理财产品 [2] 产品销售表现 - 新发产品获消费者青睐 各年龄层客户均有参与 因风险较低且业绩比较基准较高 [1] - 建信理财产品在全国10城募集总规模100亿元 北京地区单日募集超4亿元 预计2天内完成募集 [2] - 多款产品因销售火爆提前结束募集 招银理财产品因提前达到募集规模而提前终止募集期 [1][2] 产品设计特点 - 新发行产品与首批试点产品无实质差异 在起投金额 产品期限 业绩基准 投资标的 投资策略 风险评级 费率结构等方面保持一致性 [3] - 产品普遍设置五年封闭期 投资风格稳健 通过长期限 高业绩基准 中低风险等级策略及提前赎回机制设计 [4][5] 市场波动影响 - 存续12只养老理财产品中有2只净值跌破1元 但专家认为短期市场波动对五年封闭期产品影响有限 [4] - 产品设计更注重收益稳定性与安全性 投资策略不会因短期波动发生重大变化 长期仍以稳健收益为目标 [4][5] 行业发展前景 - 养老理财试点产品相较普通理财产品具有更严格的产品设计 风险管理 投资策略及信息披露要求 [5] - 基于国内人口结构变化及养老第三支柱发展滞后现状 养老理财产品未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5]
净利润大幅增长 多家银行理财公司“成绩单”抢眼
新华网· 2025-08-12 06:28
行业业绩表现 - 7家银行理财公司2021年净利润增幅均超过30% [1] - 招银理财实现净利润32.03亿元 营业收入52.03亿元 管理理财产品余额2.78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3.47% [2] - 交银理财净利润11.55亿元 同比增长73.61% 总资产102.06亿元 净资产99.29亿元 [2] - 兴银理财净利润28.06亿元 同比增长108.62% 营业收入39.40亿元 [2] - 光大理财净利润同比增长181.21% [2] - 信银理财净利润18.06亿元 同比增长203.53% [2] - 平安理财净利润16.16亿元 同比增长879.30% [2] - 青银理财净利润4.08亿元 同比增长13500.00% [2] 资产管理规模 - 交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12246.64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9.43% 行外代销产品余额4098.59亿元 [3] - 中信银行及信银理财非担险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4032.75亿元 净值型产品规模12667.23亿元 占比90% 较年初提升22个百分点 [3] - 银行理财公司管理规模大幅攀升 部分由于承接母行迁移产品 [3] 产品净值波动与自购行为 - 截至3月28日 2092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 4588只产品今年以来总回报率为负 占总数16% [4] - 中邮理财以自有资金约6.5亿元申购旗下混合类及固收+理财产品 [4] - 光大理财以自有资金不超过2亿元投资股票型和混合型理财产品 [4] - 银行理财公司自购行为主要为安抚客户并提振信心 [4] 产品结构分析 - 工银理财存续理财产品1510只 余额20218.04亿元 全部为净值型产品 [6] - 工银理财固定收益类产品余额18000.82亿元 权益类产品余额44.45亿元 占比0.22% 混合类产品余额2172.76亿元 占比10.75% [6] - 中邮理财时点余额6553.1亿元 较上年增长约156% 固收类产品占比96.45% 权益类金额1376.7万元 混合类金额232.8亿元 [6] - 全行业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余额26.78万亿元 同比增长22.80% 占比92.34% 混合类产品余额2.14万亿元 占比7.38% 权益类产品余额809亿元 同比增长1.09% 占比0.28% [6]
自购频频 银行理财提升市场信心
新华网· 2025-08-12 06:28
中国证券报记者4月1日独家获悉,又有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准备自购旗下产品,金额有望创业内新 高。此外,有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已于日前自购旗下产品,金额超过4亿元。 除自购外,银行理财公司近期还通过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产品费率、加大投资者教育等途径来安抚投资 者。 3月21日,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兼董秘王良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招银理财正在研究措施,结合银行客 户低风险的配置,加大债券等固收类产品投入;对权益类产品的配置,加大投研能力,延长理财产品封 闭期;加强资产配置,减少回撤。 2月23日,信银理财发布公告称,决定对信银理财全盈象固收稳健年开8号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销售服 务费、托管费给予阶段性优惠,2022年3月3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固定管理费和销售服务费均由 0.30%/年下调至0.05%/年,托管费由0.05%/年下调至0.03%/年。 不久前,工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纷纷以"致投资者的一封信"等形式,向投 资者详细说明近期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原因。多家银行理财公司还通过漫画、小视频、情景剧等通俗易 懂的形式,向投资者讲解理财产品的运作机制、产品类型、收益来源、估值方法等,丰富投资 ...
监管层明确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 银行理财子公司有期待有纠结
新华网· 2025-08-12 06:26
监管政策动向 - 证监会于5月20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允许同一集团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基金牌照,这是继4月26日发布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意见后,监管层再次明确信号 [2] - 2018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已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持牌划定路径,规定理财子公司公募产品只能投资持牌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 [2] 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机遇 - 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可显著提升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能力,实现高风险产品品牌隔离和更独立的人才激励(如员工持股) [2] - 持牌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可借助银行体系客户信任基础,走出与传统公募基金不同的独立发展路径,并与母行牌照产生协同效应 [1] - 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发行更多权益资产比例较高的产品,带动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提升机构投资者比例 [3] - 在利率下行趋势下,持牌可快速补齐权益投资短板,完善全品类产品能力,扩大在大资管领域优势 [3] - 借助银行销售渠道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与母行形成良性协同,反哺银行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 [7] 产品结构与市场竞争 - 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固收型产品占比近80%,高风险特征产品(如"固收+"/权益型)不足10%,而公募基金后者占比接近40% [6] - 持牌初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可能侧重类现金管理产品、偏固收产品、指数型产品及FOF等稳健权益产品,与传统公募基金形成互补 [7] - 在现金管理类产品中,公募基金凭借税收优势更多参与机构业务,而零售业务因客户风险偏好下降需求上升,两类产品规模近期均增加 [6] 挑战与考量因素 - 银行理财子公司权益类资产投研能力相对薄弱,业务转型需投入系统建设、投研体系及人才储备等资源,成本较高且短期盈利难度大 [4] - 部分公司对申请牌照持观望态度,主要因保障原有业务转型是当前目标,短期内无精力和动力开拓新业务 [4] - 可能受限于"一参一控"政策要求及成本盈利综合考量,导致投入顾虑 [4] 行业影响与长期展望 - 银行理财子公司持牌将推动银行理财公募化,回归资管业务本源,惠及普通投资者,并提供与其他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的机会 [3] - 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趋势下,银行理财子公司需加强权益类资产投资布局,做到固收与权益"两头硬" [5] - 长期看竞争不可避免,但银行理财子公司可通过明确自身优势和定位,在竞合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协同壮大规模 [7]
首批试点养老理财产品问世半年 募资规模逾400亿元
新华网· 2025-08-12 06:26
养老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 自2021年12月6日首批产品募集以来,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达24只,其中22只存续产品合计募资规模超400亿元,标志产品步入常态化发行阶段 [1] - 从产品类型看,固定收益类占16只,混合类占8只,期限多为3年以上封闭净值型,涉及建信理财(9只)、光大理财(7只)、工银理财(4只)、招银理财(3只)、贝莱德建信理财(1只)5家发行机构 [2] - 业绩表现方面,绝大多数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5.8%、上限8%,已披露净值的21只产品最新净值均超过1,体现运作稳健特征 [2] 政策试点与市场扩容 - 试点范围从2021年9月"四地四机构"扩展至2022年3月"十地十机构",但目前24只产品主要来自首批试点机构,第二批机构尚未推出产品 [3] - 试点地区产品销售表现强劲,曾出现提前结束募集或调高募集规模上限的情况,反映市场需求旺盛 [4] -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养老金账户资金可购买银行理财等产品,5月银保监会进一步规范商业养老金融业务,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 [5][6] 产品竞争优势与发展前景 - 养老理财产品具备长期性、稳健性、高收益率和普惠性特点,业绩比较基准普遍高于传统理财产品,激发投资者认购热情 [1][4] - 个人养老金账户启动为养老理财带来发展机遇,产品可投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类别 [6] - 未来税收优惠、个人账户制等制度有望出台,推动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试点范围及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7] 行业生态与挑战 - 当前养老理财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生态不成熟,缺乏广泛认可的支柱型产品,需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产品渗透率提升 [6] -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居民养老意识提高,养老理财需求持续增长,但专属产品供给仍不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7] - 养老理财将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主要拳头产品,在政策支持和供需共同发力下,市场份额预计稳步提升 [1][7]
银行理财子公司再扩容 “破净”产品已不足千款
新华网· 2025-08-12 06:25
民生理财获批开业 - 民生理财获银保监会批准开业 成为全国第9家获批开业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 [1][2] - 民生理财为民生银行全资子公司 筹建于2020年12月获批 历经一年半筹备期 [2] - 今年以来共有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 行业获批筹建总数达29家(含4家中外合资) 开业数量增至26家 [2] 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格局 - 国有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已全部开业 12家股份制银行中9家已获批开业 [2] - 恒丰银行与渤海银行已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 城商行及农商行将成为未来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主力 [2] - 银行理财子公司阵营壮大将加速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2] 理财子公司经营表现 - 已披露业绩的17家上市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2021年净利润全面增长 其中12家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00% [3] - 招银理财2021年净利润达32.03亿元 为行业佼佼者 [3] - 5家理财子公司(含光大理财、南银理财)通过自购旗下理财产品稳定投资者信心 [3] 产品净值与发行动态 - 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净值显著回升:"破净"产品数量从3月末1680款降至6月19日987款 破净比例由14.77%降至7.42% [1][4] - 产品发行数量趋稳:5月理财子公司新发行理财产品966款(环比减少23款) 在售产品2746款(环比增加140款) [4] - 随着理财子公司数量增加 产品发行数量预计保持稳步增长 [4]
运行稳健认购踊跃 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持续上新
新华网· 2025-08-12 06:25
6月23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多家第二批养老理财试点机构了解到,多只养老理财产品已整装待 发,正在紧密筹备中。 目前,距离第二批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试点资质已超3个月。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表示, 将在7月左右发行首只养老理财产品。"产品准备得再好,也要得到监管部门审批同意,否则白忙一 场。"一位银行理财子公司知情人士直言。农银理财人士表示,已将相关试点方案报送银保监会,待监 管反馈意见后将尽快推出养老理财产品。 交银理财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正在储备优质长期限资产,并针对养老理财的特殊性研究适配的产 品策略库。在资产投向上,将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领域,从而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长期投融资需 求。 第二批试点机构入局的同时,养老理财规模也在悄然壮大。自2021年12月6日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开 始募集以来,截至今年5月末,养老理财发行22只产品,认购金额已超600亿元。绝大多数产品的业绩比 较基准在5.8%至8%,运行稳健。 养老理财产品的稳健性是吸引投资者认购的关键因素。工银理财人士分析称,银行理财子公司长期 以来注重大类资产配置,是投资范围覆盖最广的资管机构,其擅长非标准化债权投资、信用风险把控 等,在产品管理中 ...
银行理财子公司正面舆情影响力榜(7月4日——7月17日)
新华网· 2025-08-12 06:20
舆情监测概况 - 基于新华金融舆情数字平台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全网舆情监测 制定双周舆情影响力榜单[1] - 监测时段为2022年7月4日至7月17日 共采集境内媒体有效报道8313篇 关联22家主体 预估舆情影响范围2655.45万人次[2] - 行业舆情健康指数达91分 超过92.31%的理财子公司企业高于行业均值 2家企业需优化舆情治理[2] 舆情情感分布 - 正面及中性报道占比95.79% 总量7963篇[2] - 正面舆情聚焦理财公司调研动态、投研能力建设及产品规则调整[2] - 敏感舆情主要涉及监管罚款(如理财子公司首批罚单)和储户存款变理财产品事件[2] 舆情传播特征 - 传播峰值出现在7月6日 核心事件为度小满储户存款变理财产品争议[3] - 传播广度涉及8313篇原创及转载报道 高权重媒体包括中国经济网(24篇)、中国新闻网(14篇)、新华网(7篇)[10] - 传播深度覆盖6类媒体渠道 包括中央权威媒体、财经媒体、网络媒体等[10] - 传播速度为每小时平均新增25篇文章[10] 热点话题与风险 - 舆情热词集中在"银行理财""调研""投研能力""权益投资""度小满"等[5] - 操作风险为行业首要舆情风险 占比76% 主要涉及理财公司处罚事件[7] - 风险分类依据银保监会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十大类别(含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9] 正面舆情事件影响力排名 - "二季度银行理财公司调研马不停蹄 半导体行业受青睐"影响292.01万人次[11] - "银行理财亮点频现 投研能力成立身之本"影响198.45万人次[13] - "T+0变T+1 快赎金额降至1万"(招商银行)影响167.21万人次[13] - "银行理财市场净值化转型初显成效"影响160.55万人次[13] - ESG主题理财产品发行升温事件影响123.04万人次[13]
养老理财试点产品密集上新 第三支柱投资渐趋多元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养老理财产品发行与市场表现 - 养老理财试点从"四地四机构"扩容至"十地十机构"后进入常态化发行阶段 第二批试点机构产品批量上新 [1] - 六大银行理财子公司已发行33只养老理财产品 其中24只固定收益类 9只混合类 所有产品净值均保持在1以上 [1] - 截至7月末 23.1万投资者累计认购养老理财产品超600亿元 户均认购额达25.97万元 [4] 产品特征与机构动态 - 养老理财产品主打长期限(五年起步) 稳健(多为R2级) 低费率(0认购费 0~0.01%销售服务费 最低0.1%/年管理费)等属性 [2] - 中邮理财首只产品两天内完成30亿元募集 交银理财首只产品风险等级为R3 业绩比较基准5%~7% [2] - 交银理财针对"已老"和"未老"客群提供差异化产品 中银理财产品即将发行 [2][3][4] 养老金融体系发展 - 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将于11月20日启动 由四大行在五城市开展 期限一年 [5] - 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由17家机构共同设立 首批产品已在多家银行渠道销售 [6] - 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制度征求意见 拟优先纳入养老目标基金 现有养老FOF规模达1057亿元(195只产品) [7] 行业趋势与机构合作 - 养老金融要求长期经营 价值投资和审慎管理理念 产品需突出养老属性 [6] - 公募养老产品由券商和基金公司发行 具备投研优势但渠道能力不足 需与商业银行联动合作 [7]
上半年累计创造收益4172亿元——新型银行理财渐入佳境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者结构看,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比重,但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截 至2022年6月末,个人投资者数量为9061.68万人,占比99.08%,机构投资者数量为83.72万个,占比 0.92%,较上年末的占比0.77%上升了0.15个百分点。 广受关注的银行理财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8月1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以下 简称《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 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个,同比增长49%。 "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专业,这些因素增加了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 员董希淼说,预计全年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投资者将超过1亿个。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根据资管新规要求,目前保本理财产品已清 零,净值型理财产品大幅增加,占比达95.09%;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 模约25万亿元,同业理财、多层嵌套大幅减少。 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