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材料

搜索文档
2025年H1 三元材料盘点:数码+小动力等年均增长超15%
鑫椤锂电· 2025-07-17 09:08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分析 核心观点 - 三元正极材料(NCM/NCA)凭借高能量密度(≥250Wh/kg)、长循环寿命和优异倍率性能,在高端数码和小动力领域展现出强劲成长性 [1] - 叠加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和4680大圆柱电池量产,三元材料在高端应用场景的性价比壁垒将持续巩固 [3] 高端数码领域 - 5G设备、高端笔记本和AR/VR设备对轻薄化与长续航需求提升,三元材料逐步替代钴酸锂成为旗舰消费电子首选 [2] - 预计未来三年渗透率将提升至40%以上 [2] 小动力领域 - 在电动工具、两轮车及无人机市场,三元材料通过高镍化和掺杂改性技术实现快充与低温性能突破 [2] - 2024年全球小动力锂电池中三元占比达35%,年增长率超20% [2] 市场数据 - 2024年国内数码+小动力等非动力储能市场三元材料出货量4.7万吨,同比增长11.9% [3] - 2025年1-6月出货量2.8万吨,同比增长13.4%,天力锂能、盟固利新材料、浙江海创、陕西红马为前四供应商 [4] - 预计2030年出货量将达10.8万吨 [3] - 2025年全年预计出货量5.3万吨,同比增长12.8% [5]
数码+小动力等年均增长超15%,龙头企业格局稳定
鑫椤锂电· 2025-07-17 06:25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分析 - 三元正极材料(NCM/NCA)在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优异倍率性能方面具有优势 在高端数码和小动力领域展现出强劲成长性 [1] 高端数码领域应用 - 5G设备、高端笔记本和AR/VR设备对轻薄化与长续航需求提升 推动三元材料逐步替代传统钴酸锂 成为旗舰消费电子首选 [2] - 三元材料单体能量密度优势显著(≥250Wh/kg) 预计未来三年渗透率将提升至40%以上 [2] 小动力领域应用 - 在电动工具、两轮车及无人机市场 三元材料通过高镍化和掺杂改性技术实现快充与低温性能突破 [2] - 2024年全球小动力锂电池中三元占比达35% 年增长率超20% 成为替代铅酸和磷酸铁锂的关键力量 [2] 技术迭代与市场增长 - 固态电池技术迭代和4680大圆柱电池量产 进一步巩固三元材料在高端应用场景的性价比壁垒 [3] - 2024年国内数码+小动力等非动力储能市场三元材料出货量为4 7万吨 同比增长11 9% [3] - 预计到2030年出货量将达到10 8万吨 [3] 市场数据与竞争格局 - 2025年1-6月国内数码+小动力等非动力储能市场三元材料出货量为2 8万吨 同比增长13 4% [4] - 天力锂能、浙江海创、陕西红马、巴斯夫杉杉四家企业出货量排名前四 格局稳定 [4] 未来需求展望 - 2025年下半年国内数码+小动力等非动力储能市场三元材料需求将保持高位 全年预计出货量5 3万吨 同比增长12 8% [5]
紫江企业出售资产或增利2.5亿 威尔泰2.99亿接盘推动产业转型
长江商报· 2025-07-16 23:34
交易方案 - 紫江企业拟以2.99亿元向威尔泰转让所持紫江新材27.89%股份(1656.23万股)[1][2] - 交易完成后紫江企业持股比例降至31.05%,威尔泰控股51%并将紫江新材纳入合并报表[1][2] - 威尔泰还将以现金方式收购紫江新材其他股东合计23.11%股份[2] 交易背景 - 本次交易为同一控制下资产腾挪,双方实际控制人均为沈雯[3] - 紫江新材主营软包锂电池用铝塑复合膜,2024年7月在新三板挂牌[3] - 紫江新材2024年营收6.23亿元,净利润5351.51万元;2025年Q1营收1.55亿元,净利润1012.26万元[3] 估值情况 - 紫江新材股东权益评估值11亿元,较净资产增值5.65亿元(增值率105.61%)[4] - 扣除派发现金红利2969.15万元后,标的公司权益价值为1.07亿元[4] 战略影响 - 紫江企业将聚焦包装主业,通过合资方式保持与紫江新材协同发展[1][5] - 威尔泰借此进入锂电池材料行业,优化业务布局并改善盈利能力(2022-2024年连续三年扣非亏损)[3] - 交易预计为紫江企业2025年合并报表带来2.5亿元净利润影响[1][5] 公司经营 - 紫江企业2024年营收106.37亿元(+16.69%),净利润8.09亿元(+44.55%)[6] - 核心业务中饮料包装营收46.6亿元(+5.47%),纸塑包装营收27.13亿元(+6.3%)[6] - 房地产业务营收14.26亿元(+3451.71%),2025年Q1净利润1.69亿元(+7.75%)[6]
杉杉股份上半年净利预增10倍,控股股东尚处破产重整状态
新浪财经· 2025-07-16 00:35
公司业绩 - 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1.6亿-2.4亿元,同比增加810.41%-1265.61% [1] - 去年全年营收186.8亿元,同比下滑2.05%,净亏损3.67亿元,利润同比下滑147.97% [2] - 一季度净利润约0.3亿元,二季度净利润约1.3亿-2.1亿元,环比大幅提升3.3倍 [6] 业务结构 - 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分别贡献43.88%和55.26%的营收 [3] - 人造负极材料市占率同比提升6个点至92%,蝉联人造负极市占率榜首 [4] - 高能量密度6C超充动力用负极材料已供应国内头部客户,数码用6C+极限快充负极材料已供应数码电池行业头部客户 [8] 成本控制 - 负极材料原材料价格回落,石油焦价格从4527元/吨降至3232元/吨 [6] - 石墨化环节占负极材料生产成本50%,电费占石墨化成本60% [8] - 已在电费较低的云贵川地区布局石墨化产能,内蒙古、四川一期已投产,云南一期产能爬坡中 [8] 技术研发 - 自主开发硅碳负极均相沉积技术,提升材料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 [10] - 宁波硅基负极产线已具备量产能力,高压实、长循环新型硅碳负极产品实现量产并通过海内外头部客户认证 [10] 关联企业 - 参股企业巴斯夫杉杉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2024年营收40.56亿元,净亏损3.67亿元 [10] - 巴斯夫杉杉预计给公司带来-1.5亿到-1.7亿元的影响损益 [10] 市场表现 - 截至7月15日收盘,股价报9.13元,下跌1.3%,市值为205.37亿元 [11]
国民技术港股IPO:股权结构分散 连续3年亏损
新华财经· 2025-07-15 23:40
公司概况 - 国民技术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采用集成电路和锂电池材料双主业模式,2024年两项业务收入占比均约47% [2] - 公司为平台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提供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集成度的控制芯片与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形成"集成电路+新能源材料"双主业协同布局 [3] 业务布局 - 集成电路领域聚焦通用MCU、专业市场芯片、射频芯片和BMS四大产品线,覆盖汽车电子、智能家电、物联网终端等应用场景 [7]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全球平台型MCU市场的中国企业排名前五,全球32位平台型MCU市场的中国企业排名前三,内置商业密码算法模块的中国MCU市场排名第一 [7] - 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涵盖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包括人造石墨产品和石墨化加工服务,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与便携式设备,客户覆盖行业主流电池厂 [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12.6%,年内亏损2.56亿元,亏损规模较上一年收窄 [1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31.87%,净亏损2137.58万元 [12]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5.6%、1.7%、15.6%,2023年毛利率大幅下滑主要受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产品售价下降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影响 [12] - 2024年研发开支和行政开支分别占收入的16%和13.9% [12] - 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1.21亿元,连续三年净流出,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62亿元,短期借款达8.37亿元 [12] 股权结构 - 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港股上市前单一最大股东孙迎彤持股2.65% [13] - 公司A股市值约150亿元,A股上市早期进行过多次分红,最近三年未分红 [16] 港股上市计划 - 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独家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2] - 拟将募集资金用于开发新产品系列及提升产品性能,包括高性能MCU、多协议通信芯片、专业市场芯片、车规级芯片等,升级现有产品组合,开展战略性投资及收购,偿还部分银行贷款及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16]
*ST威尔: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本次交易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及不适用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7-15 16:23
交易概述 - 威尔泰拟以现金方式收购紫江新材51%股份(30,285,330股),交易完成后成为其控股股东 [1] - 交易对价54,585.73万元,基于标的公司评估值110,000万元扣除分红2,969.15万元后调整 [5] -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购买及关联交易,不涉及发行股份或配套募资 [9] 标的公司业务属性 - 紫江新材主营锂电池用铝塑膜研发生产,属于新材料产业 [2] - 行业未被列入高耗能、高污染监管范围,环保合规无重大处罚记录 [3] - 产品未纳入"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3] 交易合规性分析 - 资产定价采用收益法评估,经独立审计机构确认,交易程序合规 [5][6] - 标的资产权属清晰无质押/冻结,过户无法律障碍 [6] - 未达到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不涉及反垄断审查 [4] 交易对上市公司影响 - 通过切入锂电池材料领域优化业务布局,提升净利润及每股收益 [7] - 保持控股股东不变(紫竹高新),实际控制人仍为沈雯 [8] - 承诺维持"五分开"原则确保独立性,法人治理结构持续健全 [8][9] 财务顾问结论 - 交易符合《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全部七项要求 [9] - 因纯现金交易不适用第四十三条(发行股份)和第四十四条(配套募资)规定 [9][10]
002058,宣布重大资产重组!股价刚跌停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16:12
重大资产重组进展 - *ST威尔披露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拟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紫江新材51%股权,交易价格为5.46亿元 [3] - 紫江新材主要从事软包锂电池用铝塑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评估报告对其全部股东权益评估值为10.7亿元 [3] - 交易完成后,*ST威尔将成为紫江新材的控股股东,进入成长性更强的锂电池材料行业 [3][4] 公司现状 - *ST威尔目前经营状况不佳,2024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自2025年4月30日开市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 7月15日公司股价跌停,总市值19亿元 [3] 标的公司情况 - 紫江新材已与ATL、比亚迪、欣旺达、鹏辉能源、新能安等知名锂电池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4] - 紫江新材曾拟冲刺A股,但于2023年底终止IPO进程 [6] 交易影响 - 交易完成后,*ST威尔的资产规模、负债规模均有大幅度上升,但公司认为随着优质资产注入,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将增长,偿债能力将有所改善 [5] - 交易对方承诺紫江新材2025年至202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不低于6550万元、7850万元、9580万元 [5]
2025H1 全球磷酸铁锂产量TOP10
鑫椤储能· 2025-07-15 07:13
磷酸铁锂市场增长 - 2025年磷酸铁锂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长 [5] - 2025年上半年磷酸铁锂产量163.2万吨,同比增长66.6% [7] 企业市场份额 - 湖南裕能市场份额约30%,龙头地位显著 [8] - 万润新能、德方纳米、友山科技、富临升华、常州锂源市场份额在5%-10%之间,位于第二梯队 [8] - 其他企业市场份额均在5%以下 [8] 企业产量 - 上半年湖南裕能以超过40万吨遥遥领先 [10] - 其他TOP5企业产量均在10-15万吨之间 [10] - TOP5之外的其他企业产量则均在10万吨以下 [10] 产量增速 - TOP10企业中安达科技、当升科技增速最高,均超过200% [11] - 友山科技、富临升华、国轩高科均超过100% [11] - 万润新能、泰丰先行也均超过80% [11] - 湖南裕能虽然基数大,但也实现了超过40%的增幅 [11] 发展潜力 - 万华化学、当升科技、协鑫锂电、邦普循环、瑞翔新材五家企业在资金实力、客户渠道、产品性能、工艺创新等方面逐渐崭露头角 [11] - 这五家企业均有大力拓展磷酸铁锂市场的决心,未来有望在磷酸铁锂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11]
订单亮眼 产能扩张 并购火热 A股公司全球化布局多点开花
上海证券报· 2025-07-09 18:22
核心观点 - A股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化布局呈现多点开花态势,从产品输出转向品牌化、生态化、产业链布局 [2] - 中国企业出海优势正从成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依托智能供应链、国际化人才和数字技术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战略升级 [2] 大额订单情况 - 基建领域成为海外大额订单"收割机":中油工程子公司中标伊拉克16.01亿美元气体处理厂项目,中国中铁下属公司中标中吉乌铁路53.43亿元项目,中国电建子公司签订几内亚50.63亿元铝土矿项目 [3][4] - 医药领域创新药企加速国际化:荣昌生物将泰它西普许可给美国Vor Bio公司,获得1.25亿美元现金及最高4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4] - 装备制造领域凭借技术优势抢占市场:运机集团签订4.06亿美元铝土矿输送系统合同,金额占2024年营收190.53% [4] - 中铝国际中标几内亚2.8亿美元采矿运维项目,迈出海外矿山运维转型第一步 [5] 海外产能布局 - 玲珑轮胎计划投资11.93亿美元在巴西建设年产1470万套轮胎的生产基地 [6] - 卓越新能拟投资7亿元在泰国建设年产30万吨生物柴油和10万吨生物航空燃料项目 [6] - 唯科科技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完善国际化战略布局 [6] - 北特科技拟募资3亿元在泰国建设年产80万套行星滚柱丝杠生产基地 [7] - 中科电气将在阿曼投建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基地,总投资不超过80亿元 [7] 境外并购情况 - 上半年A股公司首次披露境外并购案例超过60例,电子设备、汽车零配件、机械为热点行业 [8][9] - 东山精密以59.35亿元收购索尔思光电切入光通信市场,1亿欧元收购法国GMD集团完善欧洲布局 [9] - 凌云光通过投资PhotonicX AI公司抢占下一代光通信核心赛道 [9] - 洛阳钼业通过并购夯实海外矿产资源储备,佳禾智能、丽珠集团等以收购完善全球供应链布局 [10]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直击②:锂电H1 40%增速超预期,多元材料“蓝海”浮现
高工锂电· 2025-07-09 10:04
锂电产业链整体增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产业链整体增速超40%,锂电池总出货量达750-760GWh,同比增速60%-65% [1] - Q2储能板块环比激增80%以上,年增速突破110%,储能出货规模超动力电池50% [7] - 动力电池Q2环比增速15%,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占比接近80% [7] 上游材料需求与技术升级 - 磷酸铁锂材料出货同比大涨65%-70%,负极、隔膜、电解液同比增长40%-55% [2][7] - 新材料加速商业化:气相硅碳月出货超50吨,单壁碳管国产化,复合铜箔高端动力出货 [9] - 行业转向高性能差异化竞争,多维材料"百花齐放" [3] 材料市场集中度与扩产趋势 - 市场集中度回升,TOP级企业话语权增强 [8] - 磷酸铁锂和负极材料迎来扩产周期,2023-2026年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76% [8] - 扩产逻辑包括工艺升级("一烧转二烧")、产能折扣0.7-0.75、生产基地西移 [8] 关键材料价格与技术突破 - 锂盐价格维持在6-8万元区间,钴价短期受政策影响上涨但长期供给充裕 [9] - 高压实LFP材料(>2.6g/cc)6月出货5-6万吨,倍率型LFP(放电倍率>30C)放量 [9] - 材料设备大型化、节能化趋势明显,复合铝箔成本有望降低超50% [9] 全球化与政策影响 - 美国大而美法案通过和新电池法推迟实施,中企在美建厂受阻但海外非美地区加速 [10] - 全球化对头部企业是必选项,但面临挑战 [10] 负极材料技术创新 - 杉杉科技石墨化技术五代演进,五代炉聚焦超高温与控比表面,2025年量产 [13] - 创新技术包括列阵炉设计、模块化结构、石墨桥梁电流通路,能耗降低≥30% [13] - 倡导行业聚焦"卷技术、卷工艺、卷品质",拒绝低价竞争 [15] 电池铝箔需求与技术 - 单GWh锂电池用铝箔300-350吨,钠电池用铝箔1000-1300吨 [18] - 技术迭代聚焦更优板型、更清洁表面、更高延伸率、更适厚度 [18] - 安徽中基产品厚度9~25微米,宽度300~1700毫米,具备高因值、高延伸特点 [19] PVDF替代方案 - 东阳光突破PVDF海外垄断,2024年产能达2.5万吨,锂电市占率超30% [22][23] - 正极粘结剂HEVER 701粘接力超行业10%,隔膜涂覆HEVER 26DSG电解液溶胀率58% [23] - 未来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用凝胶PVDF及干法电极技术 [23] 新能源与新材料协同 - 中国主导光伏、风电、电动车等领域,钙钛矿电池单GW投资比晶硅低50% [26] - 储能与风电光伏紧密相关,电化学储能和氢能是重点 [26] - 新能源与新材料协同推动高效、安全、绿色转型 [27] 气相硅碳商业化进展 - 消费电子领域气相硅碳掺混比例提升至15%以上,动力电池领域2025年底小批量上车 [30] - 多孔碳技术演化:消费电子树脂基加速替代椰壳基,动力电池长期聚合物/焦类为主 [30] - 装备大型化从20公斤级升级至百公斤级,提升批次一致性 [31] 锂电池粘结剂发展 - 好电科技推动正极粘结剂非氟化,HD1101耐高电压、耐碱性优异 [36] - 负极粘结剂布局PAA及SBR体系,硅负极产品抑制膨胀 [37] - 隔膜粘结剂非氟化替代PVDF,适配不同涂布工艺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