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

搜索文档
京博养老中心综合共享区启用“共享保姆”模式
齐鲁晚报网· 2025-08-22 07:1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颖颖通讯员靳向茹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相继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 意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社区嵌入式养 老服务""鼓励连锁化、标准化运营""支持半失能老人及老年夫妇在原居环境接受差异化照护"。京博养 老中心以此为根本遵循,在综合共享区正式落地"共享保姆"服务模式,以"响应式服务"将政策要求转化 为可感、可知、可及的长者体验。 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要"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 享幸福晚年"。京博养老中心通过"共享保姆"模式,把政策条文转化为具体场景:①以社区嵌入式布局 落实"就近安老"②以标准化、连锁化运营实现"普惠可及"③以智慧化手段达成"精准响应"。从"一张床 位"到"共享保姆响应式服务",京博养老中心综合共享区用"共享保姆"把国家政策文件上的条款写进了 长者的日常生活。 与秦皇岛等地试点的"共享保姆"概念相呼应,京博养老中心将"共享"进一步细化为"时段共享、技能共 享、空间共享"。护理员不再固定于某一家庭,而是根据半自理老人及"一方自理、一 ...
从社区到全国,一场“互联网+银发”生态变革正在发生
搜狐财经· 2025-08-22 06:1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根据统计,预计到2035 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8亿,成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养老模 式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一场覆盖从社区到全国的"互联网+银发"生态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着老年 人及其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银发"生态变革首先从社区入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聚合各类资源,以服务老年人为核心目 标。各地社区通过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整合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文化活动等各类服务,为老年人提 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让老年人及其家属能够方便地预约居家护理、健康检查 和社交活动等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起与家人 和社区的紧密联系,增强了社交功能与身份认同。 社区需要加大对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智能工具,享受到便利的生活服务。 在 "互联网+银发"模式下,智能硬件的应用成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许多社区纷纷引入智 能穿戴设备,如健康监测手环、智能药盒、养老服务机器人等,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日常生 ...
困在养老社区会籍制中的老人
虎嗅· 2025-08-22 01:41
八年前,李叔叔夫妻二人刚过七十,选择入住了上海浦东一家高端养老社区。他们花费288万购买了一张20年的会籍卡,加上两人每月一万出头的养老服 务费,便可在此安安稳稳度过晚年。 刚入住的两三年,社区里人不算多,李叔叔夫妻倒也乐得清净。医食住行样样不用操心,每天和邻里一起参加些活动,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人生如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对于十几年前兴起的新鲜事物会籍制养老社区,同样如此。一大批老人趋之若鹜,或毅然卖掉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或是拿出积攒多年的养老积蓄,不惜 花费上百万,只为在这些号称"高端"的养老社区里抢占一席之地。 只是,这样的选择究竟是物超所值,还是如同飞蛾扑火? 那时,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十年光阴匆匆而过,在时代的浪潮中,养老社区倒了一批,又起来了一批。如今,当年选择了会籍制养老社区的老人们还好吗?近况不尽相同。 壹丨李叔叔 某养老机构音乐室 然而,社区的入住率始终在30%左右徘徊,难以攀升。为了吸引更多老人入住,社区一波接一波地推出优惠促销活动,可选择会籍制入住的老人还是越来 越少。无奈之下,索性开始主推月费制。 靠着月费制的性价比,社区的人气确实上来了,但管理上的矛盾愈发凸显。 ...
经济日报:端牢家门口的“饭碗”
经济日报· 2025-08-21 08:19
就业政策与制度保障 - 白沙县构建覆盖广泛、针对性强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为就业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2] -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2601人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3] - 实施就业见习基地和就业帮扶车间激励政策 11家就业见习基地提供84个岗位 24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974人就业[3] 就业数据与成果表现 -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343人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62人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0人 各项核心指标完成率均突破100%[2] -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保持在3.8万人以上 截至7月底外出务工37210人[2][3] - 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21825人 588名2024届"雨露计划"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2] 就业创新与特色模式 - 创新推出"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并重策略 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乡村匠人"三支队伍"共436支 带动就业8226人[4] - 打造5个县级劳务品牌 "打安兰匠"带动9万人次就业 "白沙菌师傅"带动7万人次就业 累计总带动17.74万人次[4] - 重点推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 组织370名村民开展灵芝种植、茶叶加工等技能培训[4] 就业服务与技术赋能 - 通过"白沙双业"农业和就业大数据管理平台 与11个就业驿站联动 实现人岗高效对接[6] - 举办22场招聘会 覆盖企业220余家 解决1550余个岗位缺口[6] - 就业驿站为虎乳灵芝基地培训101名技术工人 组织47人参加托育行业技能展示会[6] 未来发展规划 - 不断提高城镇就业比重 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7] - 实现年度创建劳务品牌"白沙南药师"[7] - 通过职业技能比赛等途径培育100名高技能人才[7]
老人的养护阵地 白领的文化空间 上钢社区综合体规模堪比中等商场
解放日报· 2025-08-21 01:49
项目概况 - 浦东新区上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浦东中心城区最大规模医养护与社区活动综合体 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 体量相当于中等规模商场[1] - 项目由原轻纺市场搬迁腾出土地建设 涵盖社区养老 机构养老 社区卫生 社区文化四大服务功能 自2024年2月运营以来累计接待居民超10万人次[1] 养老服务体系 - 上钢养护院为浦东沿江片区最大规模公办保基本养老机构 核定床位648张 所有居室已基本入住启用 系浦东新区"十四五"东西南北中重大养老设施之一[2] - 养护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4楼连廊无缝连通 提供专业健康管理 未病管理 慢病管理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服务 并与社区文化中心联动开设长者学堂等养教结合课程[2]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涵盖老年护理 安宁疗护 儿童保健等功能 提供常见病 慢性病诊疗 实现医养护相结合养老服务模式[2] 全龄友好服务 - 综合体服务覆盖全年龄段 除养老服务外还设有助餐点 日托服务 养老政策咨询 适老化智能家居展示及居家照护培训等一站式服务[1] - 红楼梯文化空间及休憩区域吸引周边企业青年群体 成为休闲交友会客厅 可通过街道公众号"幸福上钢"获取月度活动信息[3] 社区需求背景 - 上钢新村街道老龄化程度显著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近50% 综合体建设旨在服务本街道及辐射周边街区老年群体需求[1]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新华网· 2025-08-21 01:31
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 事关百姓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1] - "十四五"以来通过制度创新 服务落地 资源扩容和结构优化推进惠及亿万老年人的深刻变革 [1]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 全国建成约8.6万个老年助餐点 各地探索"社会餐饮+委托服务""中央厨房+专业配送"等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3] - 截至2024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 占总人口的22% 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就近就便安享晚年 [3] - 发布规划用地和设施建设支持政策 出台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加快发展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 [3] - 老年助餐助浴 家庭养老床位 适老化改造 "物业+养老"等服务更加方便可及 [3]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 养老床位合计799.3万张 [4] -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6万个 床位291.5万张 服务体系持续优化 [4] 特殊群体保障措施 - 2024年7月民政部 财政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5] - 青岛市发放首张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消费补贴优惠券 可抵扣补贴项目内个人自付金额的40% [5] - 2016年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截至2023年底全国参保人数超1.8亿人 [6] - 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5.7%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6] - "十四五"期间累计支持22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6]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 中央财政安排2.96亿元支持59个地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 [7] - 支持农村特殊困难高龄 失能 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7] - 各地整合利用村级活动中心 闲置校舍 农家大院等资源建设互助养老点 [7][8] - "十四五"期间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覆盖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8] 老年人社会参与 - 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累计超700万人次 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 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 [9] - 截至2024年底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44.1万门课程资源 累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1.7亿人次 [10] - 推进老年阅读工作 鼓励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有线电视收视服务 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适老化水平 [10]
让家门口养老更幸福
人民日报· 2025-08-21 01:24
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 预计2035年突破4亿 [1] - 73.72%受访老年人倾向于居家(上门)养老模式 [2] - 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 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1] 养老服务供给策略 - 城市地区采用"见缝插针"方式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 将专业照护融入城市肌理 [1] - 农村地区试点"身边有伴、村里有站、云端有护"互助养老模式 搭建志愿者服务队伍 [1] - 优先在老年人口密集区域布局养老设施 避免结构性供给不足 [2] - 在高龄失能老人集中区域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 [2] 政策规划与实施 - 民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要求加快健全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1] - 统筹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教育公园绿地综合交通等规划有效衔接 [2] - 兼顾"不宜安排在地下层"和"方便子女探望"等软硬件要求 [2] - 根据未来5-15年老龄化趋势预测设施数量并进行动态调整 [2] 行业发展方向 - "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3] - 促进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 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 [3] - 推进社会环境适老化改造 将老年友好理念融入空间规划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等领域 [3] - 将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与乡村振兴科教兴国扩大内需数字中国等重大工程相衔接 [3]
让家门口养老更幸福(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8-20 22:23
行业政策与规划 - 民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通知 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协调适配 [1] - 政策提出科学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优化设施配置 积极回应老龄化趋势 [1] - 规划实施需统筹软硬件要求 包括避免设施安排在地下层 方便子女探望 并实现与医疗卫生 教育 交通等规划的有效衔接 [2] 市场需求与人口结构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 预计2035年突破4亿 形成海量养老服务需求 [1] - 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 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1] - 四川 青海 重庆联合调查显示73.72%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需优先在老年密集区域布局设施 [2] 区域实践与模式创新 - 安徽在城市采用"见缝插针"方式将养老服务综合体嵌入居民区 在农村试点"身边有伴 村里有站 云端有护"互助养老模式 [1] - 需结合未来5-15年老龄化趋势预测设施数量 在高龄失能老人集中区域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 [2] - 农村养老通过搭建志愿者队伍提供服务 城市养老注重将专业照护融入肌理 [1] 战略发展与产业融合 - "十四五"时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促进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 [3] - 需将老龄事业与乡村振兴 科教兴国 扩大内需 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工程相衔接 [3] - 老年友好理念将融入空间规划 公共服务 产业升级 就业安排 健康安全等城市发展多方面 [3]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新华社· 2025-08-20 14:37
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优化 - 全国建成约8.6万个老年助餐点 年助餐服务达11.96万人次[3] - 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完善 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 养老床位799.3万张[4] - 社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6万个 床位291.5万张[4] 重点人群保障措施 - 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可抵扣个人自付金额的40%[5]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超1.8亿人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5.7%[6] - 累计支持22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 中央财政安排2.96亿元支持59个地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8] - 推动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7] - 整合村级活动中心 闲置校舍等资源建设互助养老点[8] 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 - 老年志愿者累计超700万人次 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 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9] - 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44.1万门课程资源 累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1.7亿人次[10] - 推进老年阅读工作 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适老化水平[10] 人口老龄化现状 - 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 占总人口的22%[3] - 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在熟悉环境中安享晚年[3] - 低龄老年人拥有健康体魄和丰富经验 是社会的财富[9]
广阔银发市场释放巨大就业新空间 养老服务“十八般武艺”这样练就……
央视网· 2025-08-20 07:21
人口与行业背景 - 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1] - 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超4亿人 2050年达5亿人[23] - 养老服务师被纳入第七批新职业目录[1] 职业定位与职能 - 养老服务师是"生活建筑师" 为老年人设计个性化晚年生活方案[3][8] - 与医生、社工合作进行三方评估 涵盖健康、认知、社交及家属支持度[5] - 重点服务认知症群体 需掌握疾病知识、非药物疗法及精神行为症状应对技巧[7] - 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 涵盖健康、社交、精神需求三大支柱[8] 服务内容与技术应用 - 采用多感官刺激抚触训练墙等感统训练延缓感官退化[10] - 提供健康饮食、疾病观察、文娱活动等全方位照护[12] - 引入宠物疗愈等创新方式提升老年人适应能力[20] - 具备急救能力 如处理卡痰等突发状况[18] 人才结构与行业现状 - 当前从业人员133.8万人(养老机构59.7万 社区74.1万) 远未满足需求[24] - 样本机构中95后占比75% 大专以上学历达43%[23] - 需复合型技术人才 覆盖医疗照护、社会参与、终身学习等领域[24] 教育与发展前景 - 中专至大学已开设养老服务专业 政企协同推进人才培养[26] - 职业晋升路径明确 案例显示6年可成长为护理主管[18] - 未来潜在市场规模对应3-5亿老年人 将创造百万级就业机会[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