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菌菇

搜索文档
让科技密钥解锁森林宝藏
经济日报· 2025-08-27 22:20
行业技术应用现状 - 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用于林下参苗长势精准监测[1] - 智能大棚传感器实现温湿度实时调控 使部分林下食用菌产量倍增[1][2] - 区块链溯源技术提升产品信任度与品牌溢价能力[2] - 林菌 林药 林菜 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 包括吉林林下参 浙江竹荪工厂化生产 云南有机石斛[1] 科技赋能产业价值 - 新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与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2] - 立体复合经营模式最大化挖掘林地光热水气资源潜力[2] - 科技推动产业向加工 旅游 康养领域延伸 提升整体附加值[2] - 助力农民从传统生产者向技术应用者转变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2] 行业发展瓶颈 -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2] -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多数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2] - 从业农民缺乏科技知识 专业人才不愿深入基层导致推广难度大[2] 政策支持方向 - 政府设立专项研发资金攻关优质品种选育 高效栽培 病虫害防控技术[3] - 创新金融工具设立专项信贷或保险产品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3] - 建立科研机构与经营主体对接平台 通过示范基地加速成果转化[3] - 对应用科技成果的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奖励[3] 人才培养机制 - 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现有从业者科技素质[3] -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专业人才深入基层[3] - 在项目支持 职称评定上倾斜扎根基层的科研人员[3] 产业发展前景 - 科技成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 - 产业从零散粗放转向集约高效 从单一产品转向复合经营[1] - 通过科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4] - 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4]
经济日报:端牢家门口的“饭碗”
经济日报· 2025-08-21 08:19
就业政策与制度保障 - 白沙县构建覆盖广泛、针对性强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为就业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2] -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2601人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3] - 实施就业见习基地和就业帮扶车间激励政策 11家就业见习基地提供84个岗位 24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974人就业[3] 就业数据与成果表现 -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343人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62人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0人 各项核心指标完成率均突破100%[2] -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保持在3.8万人以上 截至7月底外出务工37210人[2][3] - 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21825人 588名2024届"雨露计划"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2] 就业创新与特色模式 - 创新推出"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并重策略 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乡村匠人"三支队伍"共436支 带动就业8226人[4] - 打造5个县级劳务品牌 "打安兰匠"带动9万人次就业 "白沙菌师傅"带动7万人次就业 累计总带动17.74万人次[4] - 重点推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 组织370名村民开展灵芝种植、茶叶加工等技能培训[4] 就业服务与技术赋能 - 通过"白沙双业"农业和就业大数据管理平台 与11个就业驿站联动 实现人岗高效对接[6] - 举办22场招聘会 覆盖企业220余家 解决1550余个岗位缺口[6] - 就业驿站为虎乳灵芝基地培训101名技术工人 组织47人参加托育行业技能展示会[6] 未来发展规划 - 不断提高城镇就业比重 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7] - 实现年度创建劳务品牌"白沙南药师"[7] - 通过职业技能比赛等途径培育100名高技能人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