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

搜索文档
又是一年秋色美
陕西日报· 2025-09-22 22:48
今年是庙底村试种新品种"萃甜618"的第二年。百亩玉米再获丰收,带动全镇种植户户均增收超 5000元。 9月19日,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庙底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种植户张永民掰下一根玉米棒,剥开翠绿的苞叶,只见整齐排列的玉米粒颗颗饱满。"今年玉米长 势特别好,棒子又大又饱满,还没成熟就有不少老客户来打听上市时间了。"张永民笑着说。 今年,全省秋粮播种面积达2990万亩,较上年增加43万亩,其中玉米1910万亩、大豆280万亩、水 稻158万亩。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施"一喷多促"超1000万亩次,指导农户完成追肥、灌溉超3000万亩次,原本 偏弱的苗情逐步转化升级,秋粮大面积实现了一播全苗、苗匀苗壮。 秋粮稳产 有望再获丰收 "前期旱得揪心,还好8月的几场雨来得及时,玉米穗粒数一下就上来了!"在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 峪渠村,望着眼前成片的玉米地,种粮大户车峰感慨。 今年,车峰种植玉米超过500亩。春夏之交的高温连旱天气一度让他忧心忡忡。"多亏农技部门推广 的'一喷多促'技术跟得紧,我一步没落,预计今年亩产能超1300斤。"车峰说。 在车峰看来,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信心与希望。 今年上半年,陕西多地出现持 ...
“大伙儿的精气神提起来了!”
人民日报· 2025-08-21 22:13
精神面貌转变 - 脱贫群众从"盼温饱"转向"拼未来" 精神面貌显著提升 袁义燕家庭从山区搬迁至安置区后实现双就业 月储蓄达一人工资水平 [2] - 易地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率达96%以上 全国960多万人实现易地搬迁 "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持续推进 [2] - 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卯家湾中小学从摸底测试平均分十几分跃居全县第一 配套建设完整教育体系 [3] 产业发展与增收 - 特色种植养殖形成规模效应 李国芝带动10余户乡邻发展种养业 3亩花椒年收入超2万元 并扩展猪羊养殖及药材种植 [4] - 产业帮扶政策显效 赵海涛利用55万元小额助农贷成立土豆合作社 产品销往京津冀地区 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 [4] - 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连续4年超3000万人 累计培育乡村工匠13万余人 带动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5] 技能提升与人才建设 - 孙金龙投资200万元建设粉条加工厂 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 提供15个稳定岗位 解决土豆销路问题 [6] - 镇雄县五金产业园吸引返乡人才 园区企业80%技术管理岗由返乡人员担任 超20万在外技能人才促进资源城乡流动 [7] - 张四海通过"乡村工匠"培训成为养羊专家 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30多户乡亲 实现技术分享与产销一体化 [8] 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延伸 - 832个脱贫县均培育2-3个特色主导产业 3/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 获得增值收益 [8] - 通江县打造百亿级银耳产业集群 开发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设立5000万元产业基金 构建"一带两区三园百基地"格局 [9] - 彝良县宝藏村发展农文旅综合体 引入乡村CEO团队开发天麻相关项目 获"云南省金牌旅游村"称号 [10] 区域经济与生态价值转化 - 八十三号村依托塞罕坝生态优势发展文旅 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 村民付崇民投资20多万元开办民宿 年收入7万多元 [10] - 全村发展民宿45户 带动上百人就业 实现从"靠天吃饭"到主动"谋发展"的转型 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10]
甘肃平凉精品农业添色乡村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8-20 06:57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平凉市通过园区化、延链补链和农文旅融合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牛果菜三大产业并衔接产加销环节 [1] - 蔬菜产业以泾河川万亩蔬菜产业园为核心 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2700座 配套物流交易中心等设施 形成生产加工流通研发一体化平台 [3][4] - 园区已建成区域4500余亩 年销售收入达1.16亿元 展现强大产业集聚效应 [4] 产业规模与产值 - 蔬菜种植面积达54万亩 其中设施蔬菜超6万亩 产量87万吨 全产业链产值36亿元 [5] - 牛产业实施"万千百十"养牛计划 创建22个万头产业强镇和67个千头养牛专业村 建成369个规模养牛场 扶持1.68万户养牛大户 [5] - 牛饲养量达105万头居甘肃农区第三 全产业链产值180亿元 苹果产业稳定150万亩果园 产量254万吨 全产业链产值240亿元 [5] 智慧农业与加工能力 - 盛立智慧农业公司开发智慧农业大数据控制中心 实现智能监测24小时追踪温湿度及灌溉数据 实行糖度农残感官三重验收 [3] -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 建成23条有机肥加工线和8条肉牛屠宰分割线 年屠宰能力20万头 [6][7] - 扶持建设23条苹果分拣清洗包装生产线 带动289家关联企业 蔬菜产业新建2条加工线和1处分拣基地 加工能力达7万吨 [7] 农文旅融合成效 - 大南峪村发展乡村旅游 42户村民经营水上乐园餐饮店等 户均增收2500-3000元 2024年村集体收入22万余元 [8] - 策底镇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 解决就业500余人次 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实现村集体与群众双增收 [9] - 全市打造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和17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发展林下种养23.4万亩 间接带动5.8万人就业 [10]
甘肃平凉 精品农业添色乡村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8-19 23:16
核心观点 - 平凉市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文旅融合三大路径,构建了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全链升级的精品农业体系,显著提升产业规模和经济价值 [1]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蔬菜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1万亩,已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2700座,配套物流交易中心、分拣中心和育苗中心,区域总面积4500亩,年销售收入1.16亿元 [3] -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54万亩(设施蔬菜超6万亩),产量8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6亿元,形成"两带七片"蔬菜生产集中区 [3] - 智能玻璃温室实现温湿度及灌溉量24小时智能监测,采用糖度、农残和感官三重验收标准,推动全流程可控可溯的精细化管理 [2] - 单个蔬菜大棚每茬采摘量2000斤,半月一茬,单个棚年收入达1万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2] 特色产业规模扩张 - 牛产业实施"万千百十"养牛计划,创建22个万头产业强镇、67个千头养牛专业村,建成369个规模养牛场,扶持1.68万户养牛大户,牛饲养量105万头(全省农区第三),全产业链产值180亿元 [4] - 苹果产业稳定150万亩果园面积,产量25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40亿元,重点发展4个优质苹果生产带 [4]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建成23条有机肥加工线、8条肉牛屠宰分割线(年屠宰能力20万头),生产六大系列112种牛肉制品 [5][6] - 牛肉加工企业单锅生产量500斤,日产能2500斤,2023年7月投产至今销售额从417万元增长至2024年前7个月500万元 [5] - 苹果产业建成23条分拣清洗包装生产线,带动289家关联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蔬菜产业新建2条加工线、1处分拣基地,加工能力达7万吨 [6] 农文旅融合与新兴业态 - 通过"苹果+""红牛+""蔬菜+"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休闲采摘、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打造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9] - 乡村旅游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解决就业500余人次,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如大南峪村2024年集体收入22万余元) [7][8] - 农文旅融合推动户均增收2500-3000元,节假日单日小吃摊位收入超200元,间接带动乡村旅游相关就业5.8万人 [7][8][9]
河北赞皇 山地农业储绿富农
经济日报· 2025-08-11 23:09
核心观点 - 赞皇县通过发展特色化、高效化、融合化的山地农业路径,成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形成以林果产业为核心、深加工和文旅融合为延伸的现代农业体系,显著提升县域经济价值 [1][2][3][4][5][6][7][8] 特色林果产业发展 - 全县林果面积达100万亩,涵盖大枣、核桃、樱桃、酸枣仁等10余种品类,总产值近29亿元 [3] - 鲍家滩村樱桃种植面积近1万亩,辐射带动7个乡镇90多个村,采摘旺季日接待游客5000人 [2] - 三六沟村板栗、松会村葡萄、岭根底村苹果等村镇均形成特色作物种植 [2] 酸枣产业转型与深加工 - 大枣产业转型酸枣种植,全县酸枣种植面积达23万亩(含5万亩改接及18万亩野生资源),建设10个示范基地3000亩和6个农业产业园 [4] - 酸枣亩收益从大枣的4000元提升至2万元,任家洞村村集体收入保底30万元并可分红 [4] - 引进康平健康产业公司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深加工工厂,年产能达药食同源产品300多万盒和植物提取物100多吨,开发5款全国领先产品 [4] - 年加工酸枣30万吨,年产酸枣仁7000吨,年产值超50亿元,培育300多家专业公司和1100多加工户,带动就业上万人 [5] 文旅融合与价值链提升 - 松会村种植葡萄2100亩(年产量3150吨),引进润石公司打造葡萄酒度假小镇,发展休闲采摘和露营等新业态 [6][7] - "向云端"露营地自2024年五一运营以来营业收入达300万元,配备36个帐篷及环湖骑行等一体化服务 [7] - 蕊源蜜蜂博物馆年接待研学学生1.2万人次,配套种蜂场体验和手工制作活动,获全国五星级科普基地认证 [7]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562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5.4亿元;五一假期接待82.6万人次(花费5.78亿元,同比增长80.6%) [8] 品牌与产业链建设 - 2023年发布"赞皇酸枣仁"区域公用品牌,采用"区域+企业+产品"三级品牌架构 [5] - 形成酸枣仁、酸枣芽茶、酸枣仁粉等多元产品线,持续挖掘利用价值满足市场需求 [5] - 农文旅融合覆盖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亲子体验及研学示范,显著提升山地农业价值链 [8]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青海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致富花开遍高原
人民日报· 2025-08-07 07:4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青海省聚焦特色优势资源,多措并举壮大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新业态、增加新动能,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1] - 青海省制定农牧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提质、扩量、补链、增效"重点发力 [3] - 截至6月底,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98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到3.35亿亩,累计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 科技赋能农牧业 - 祁连县优化藏羊种群质量,联合高校院所检测多胎基因,推广"两年三羔"技术,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拔地而起,100多个选育核心群存栏6万余只藏羊,良种覆盖率超98% [2] - 2024年祁连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20多位专家聚力攻关,测数据、做实验,给藏羊划分多个精细分割部位,研发推广发酵饲料,协助制定多项团体标准 [2] - 精深加工让藏羊效益翻番,旺季每天能卖1吨,产品发往各地 [2] 乡村旅游发展 - 边麻沟村整合帮扶项目启动"边麻沟花海景区"项目,发展生态旅游,育花海、建民宿、开农家乐,引进高空滑索和玻璃悬廊等游乐项目,70多户村民进入生态旅游行业,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4] - 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 [4] - 门源县油菜花海成为"金色银行",正冲刺国家5A级景区,盛花期每天有上万名游客 [6] 农产品加工升级 - 门源县推动油菜籽加工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迈进,年产量从两三吨提升到上千吨 [7] - 门源县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去年营收超过2000万元,带动周边6500户农户增收致富 [7] - 门源县油菜种植面积达28.95万亩,菜籽油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7]
晶采观察丨农业基本盘,稳在何处?
央广网· 2025-07-21 01:46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 核心观点: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字特征,粮食供给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带动收入增长 [1][2][3] 粮食供给 - 夏粮产量2994.8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2] -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全年粮食产量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秋粮丰收仍需关注自然灾害影响 [2] "菜篮子"产品供给 - 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比均有增长,7月上旬在田面积1.1亿亩、旬产量2623万吨,同比增长110多万亩、170多万吨 [2] - 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对蔬菜供应造成考验,山东等地采取夜间采收和预冷运输等措施保障供应 [2] - 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肉类六成左右,6月全国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环比降低0.8%,预示七八月生猪出栏量减少,有利于猪价稳定和养殖盈利 [2] 乡村旅游与收入增长 - 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乡村美食、山乡美景成为城乡居民度假热选,带动乡亲们收入稳步增加 [3] - 乡村活动如村超赛场、村BA球场等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转化为经济收益 [3] 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 持续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 - 抓好早稻收获和农业防灾减灾,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3]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田野上的希望”(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23 21:56
现代农业发展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的合作社自主经营面积达6万余亩,14年累计生产粮食3亿多斤,并拓展鲜食玉米产业,建立速冻隧道生产线和真空生产线,生产玉米粒罐头等新产品 [1] - 合作社采取黑土地保护措施,包括收集有机肥撒施到田、秸秆粉碎还田、玉米大豆轮作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 [1] -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实现科技种田,接受服务的小农户水稻亩均产量比其他农户高200斤 [2] 农业科技创新 -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采用生态循环模式,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拥有多项绿色食品认证,并影响周边种养户 [2]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建立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改变传统"以鱼养蟹"模式,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推广深水围网养殖,成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3] - 三门县养殖户通过技术培训掌握蛏子底铺网、微生物制剂扩培等新技术,并开展直播带货,每亩效益提升1000元 [5] 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深挖红色资源和富硒资源,建立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和千亩富硒水稻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 [4] - 邹德海的种粮合作社通过多种经营方式为周边农户创造年收益800万元以上,食品加工厂季节性用工达600人 [4] -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累计带动农户就业400多人次,吸引67名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 [6] 新农人培育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注重培育创新主体,通过技术推广让养殖户端稳科技饭碗 [5] - 江苏省镇江市95后新农人华梦丽深耕生态循环农业10年,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深挖土地价值 [6] - 乡村全面振兴为年轻人带来机遇,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农村、投身农业 [6]
新华视点|土地生金:乡村经济增长新引擎
新华社· 2025-05-23 01:20
科技助力农业增产 - 四川省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育繁推"一体化服务项目实现油菜单产突破 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4] - 四川省油菜成熟收割期示范片正在进行测产工作 显示科技创新对增产的推动作用 [1] 特色农业带动乡村经济 - 山西省闻喜县沟渠头村种植3000余株藤蔓月季 形成"花漾经济"的乡村振兴模式 [3][5] - 吉林省凉水朝鲜族乡发展千亩梨园 依托梨花盛景推动农旅融合 配套朝鲜族民俗馆和美食体验活动 [5][7] 农业机械化与效率提升 - 广东省化州市笪桥镇采用"黄瓜轻轨"运输线 使黄瓜采收效率提升80% [9] 畜牧产业链升级 - 宁夏盐池县重点扶持滩羊产业 开发多元化产品 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滩羊以肉质细嫩、低脂高营养为特点 [12] 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 - 云南省构建集仓储、直播、打包配送于一体的生鲜物流服务体系 降低农品出滇物流成本 [15] 乡村产业综合发展 - 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机械化、数字化赋能推动规模效益和多元增值 [18] - 乡村经济呈现高效集约化趋势 产业链条深度融合科技创新 [1][18]
强农兴业 沃野生金
河南日报· 2025-05-21 23:33
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 - 南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309万亩,面积全省第一,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2.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336亿斤 [4] - 邓州市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汇聚50多名国内外科技人才,承担国家杂交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项目,显著提升小麦亩产和适种面积 [3] - 南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通过现代种业振兴行动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等五大行动 [4]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 - 新县田铺大塆依托"红、绿、古"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现有民宿和农家乐40余家,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7][8] - 田铺大塆从"空心村"转型为"网红村",通过全域旅游串联许世友将军故里、黄毛尖森林公园等资源 [8][9] - 光山县油茶产业带动村民通过租金、工资、分红增收,务工村民年收入可达2000-30000元 [10] 特色农业产业链 - 光山县油茶种植面积达3237万亩,信阳市油茶年综合产值4862亿元,较2019年增长34524%,建成15个万亩三产融合示范园 [11] - 联兴油茶开发山茶甘油二酯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年加工3万吨油茶籽的冷榨冷提生产线投产,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10][11] - 南阳药益宝公司艾草产业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带动3000余人就业,艾产品获批"药字号"并建立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 [12][13][15] 农业科技创新 - 药益宝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艾草种源数据库,开发"艾草全产业数字化中枢"实现产业链数据互通 [12][15] - 邓州杂交小麦基地构建"北京研发+邓州生产+全球推广"商业化育种体系,强化种业自主可控 [3][4] - 联兴油茶智慧产业园通过冷榨冷提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山茶油系列日化用品市场反响热烈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