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林果业
icon
搜索文档
当牛马嘶鸣成为背景音:新疆巴扎里的“法治摊位”正进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0:2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新疆报道 每个周四,喀什的色力布亚活畜市场都热闹非凡。来自周边乡镇的村民、远至和田、库尔勒、乃至全国 的客商汇聚于此进行牛、羊、马、驴的活畜交易,日均高达五千至七千人次。 这是南疆最大的活畜交易集散地,如同一个强大的心脏,有力地吞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活畜交易,日交 易额能达到一千五百万。 市场的入口处,有一群特别的人,虽不兜售商品,但一"出摊"就会被团团围住。他们是来自巴楚县琼库 尔恰克人民法庭等四个法庭的法官,轮流来色力布亚活畜市场答疑解惑、处理纠纷案件。 在喀什,每个地、市、县、乡都有不同的特点,巴楚的活畜市场,伽师的新梅、蜜瓜市场,莎车的巴旦 姆产业,以及新设立的自贸片区。法院在巴扎古城、田间地头、葡萄架下,组一个法治摊位、设一个法 治小院,细密地处理着各种纠纷。 法治不再是纸面上的宏大叙事,而在一场场纠纷调解、一次次法律咨询中,变得鲜活而具体。 巴扎中的普法解纷 9月18日的中午13点,热比姑丽·达吾提和买尔旦·依明拿着国通语和维语的民法典小册子,在色力布亚活 畜市场入口处被前来咨询的村民围住。 (原标题:当牛马嘶鸣成为背景音:新疆巴扎里的"法治摊位"正进行) 巴楚往西的伽师 ...
荒漠戈壁中如何探索一条高品质林果种植之路
经济日报· 2025-09-20 00:48
原标题:果香溢天山 □ 本报记者 林语晋 天山融水渗进沙砾,把戈壁滩养出了绿意,这片土地如今已成为中国林果业的宝库。 2024年,新疆林果面积稳定在2110万亩,约占全国林果面积的13%,其中南疆特色林果占比超 80%。仅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总面积就达450万亩,挂果面积438.16万亩,全年果品总产量280.88万吨, 较上年增长7%。在财政资金加持下,新疆全年安排1.09亿元用于林果业提质增效,重点建设55个林果 产业链示范园,推动全区完成果树品种优化21.4万亩,为南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品质破圈 在阿克苏红旗坡农场万亩果园,枝头上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条,优质果套在牛皮纸袋里,正等着三 次霜气漫过果园,在芯子里凝结出糖心纹路。 科技赋能 在荒漠戈壁中,如何探索一条高品质林果种植之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二二四团给出的答案是"科技赋能+标准先行"。"二二四团初心枣园在科学 管理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标准化体系,从树形修剪、株间距把控到水肥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 范,确保红枣品质稳定。"二二四团党委常委、副团长方泽介绍。 眼下,这片13万亩的枣园荡漾着收获的喜悦。"今年亩产鲜枣能到1500公斤左 ...
果香溢天山
经济日报· 2025-09-19 22:15
天山融水渗进沙砾,把戈壁滩养出了绿意,这片土地如今已成为中国林果业的宝库。 丰庆园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吐尼亚孜·艾拉告诉记者,靠着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公司+合作社+农 户"模式,他学会了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苹果园亩产与优质果率大幅提升,年收入突破10万元,真正 实现了"好果卖好价"。 科技赋能 在荒漠戈壁中,如何探索一条高品质林果种植之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二二四团给出的答案是"科技赋能+标准先行"。"二二四团初心枣园在科学管理 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标准化体系,从树形修剪、株间距把控到水肥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范,确 保红枣品质稳定。"二二四团党委常委、副团长方泽介绍。 眼下,这片13万亩的枣园荡漾着收获的喜悦。"今年亩产鲜枣能到1500公斤左右。"二二四团八连职工张 银银自豪地说,"现在是红枣的上糖期,我们田间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40天到45天的停水,控制果 实大小,让它们积累干物质和糖分。"据介绍,这些枣还将继续膨大,直到比鸡蛋还大。这便是标准的 成果——果肉饱满、甜度达标。 2024年,新疆林果面积稳定在2110万亩,约占全国林果面积的13%,其中南疆特色林果占比超80%。仅 阿克苏地区特色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襄垣:特色西梅硕果盈枝 村民种出“梅”好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03:18
核心观点 - 山西襄垣县古韩镇八里庄村通过特色西梅种植实现农业增效和村民增收 依托地理优势发展有机林果业并吸引市民消费 形成产销一体的特色农业模式 [1][3][5][7] 种植环境与产品特性 - 八里庄村旱地特性使西梅根系深扎吸收营养 昼夜温差大锁住糖分 契合西梅"耐旱喜温差"特性 [3] - 产出的西梅具有个大味甜 果形周正 颜色艳丽特点 成为采摘园明星产品 [3][5] - 补充引进玉露香梨 富士苹果等优质果品 丰富果园品类多样性 [3] 产量与种植技术 - 种植园占地面积30亩 种植各类果树1800余棵 [7] - 2023年预计西梅总产量8000斤 梨1万多斤 苹果4万斤左右 [7] - 坚持有机种植方式 施用农家肥 采用人工除草与物理防虫技术 [7] 经济效益与就业带动 - 村民在采摘园从事除草 疏果 施肥 采摘等轻体力劳动 日收入80多元 [5] - 单采摘季村民可增收2000多元 实现农闲时段就近就业兼顾家庭 [5] - 果园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 形成"春夏管护 秋季收获"的持续性收入来源 [5] 市场反响与发展规划 - 吸引周边市民专程前来采摘 消费者评价西梅果肉饱满且营养价值高 [3] - 果园通过严格把控种植品质 从土壤养护到果实培育各环节确保自然健康 [5] - 未来计划继续引进优良品种并提升种植技术 推动特色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7]
千年关隘黑石关: 从烽火硝烟到山河新语
河南日报· 2025-08-22 23:33
历史背景与战略地位 - 黑石关为古代山河四塞西部门户 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3] - 1903年清政府修建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 关键工程为黑石关大桥[3] - 1944年日军占领巩县后 国民党军炸毁黑石关大桥阻止日军西进[3] 军事行动与影响 - 1944年10月12日八路军夜袭黑石关 击溃日军小队及伪军百余人 俘虏13人 击毁汽船13艘 破坏铁路数十米[4] - 战斗解救修桥民夫2000余人 挫败日军西进计划并扩大共产党在豫西影响力[4][5] - 此次战斗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入巩后首次较大胜利 揭开豫西军民抗日新篇章[4][5] 区域经济发展 - 东黑石关村发展软籽石榴/油桃/黄桃等10余品种林果业 种植面积达400余亩[5] - 该村通过乡村游特色产业(百亩采摘园/垂钓园/玫瑰园)及托管经营仓库 每年为村集体增收数十万元[5] - 巩义市作为河南首个千亿县 建设省级绿色工厂及铝资源环保级利用生产线 持续焕发绿色动能[5] 文旅融合与创新 - 黑石关作为巩义八景之一 已成为红色教育场所吸引参观者[6] - 杜甫故里运用沉浸式VR技术展示文化 巩义文学艺术馆通过剪纸展呈现非遗河洛故事[6] - 区域将历史遗存/生态美景与非遗传文化通过创新方式融合蝶变[6]
拒绝走马观花,坚持听真话、察实情——身入更心入的“调研”之变(在现场·作风建设新成效)
人民日报· 2025-08-17 07:35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下的调查研究实践 - 改进调查研究是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要求 涉及作风建设和民生关切 [1] - 各地各部门深入基层调研 了解真实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 [1] 河北保定阜平县林果产业技术帮扶案例 -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专家周宗山自2021年起对阜平林果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帮扶 [2] - 调研发现果树长势羸弱问题 原亩产2000斤被认为是产量天花板 [3] - 通过田间地头调研发现滴灌技术不适应当地沙性土壤 且村民存在投入不足的观念问题 [4] - 实施土壤改良和管网改造后 果园亩产稳定达到5000斤 较原预期提升150% [5] 江苏苏州旅游业业态升级调研案例 - 苏州沧浪街道干部许哲文通过"换位跑一次"机制体验人力三轮车夫工作 [6][7] - 调研发现人力三轮车可挖掘文化内涵 游客需求包括交通便捷性、文化讲解和拍照服务 [8][9] - 提出车夫兼职导游和摄影师的方案 预计可增加淡季收入 [10][11][12] - 调研报告推动传统行业升级和古城治理 [13] 福建龙岩新罗区山林纠纷解决案例 - 岩山镇党委书记罗坤通过14次调研解决两村2400亩山林划界纠纷 [13][14] - 前期调研发现村民对测绘准确性存在疑虑 原人工测绘存在误差 [15][16] - 采用无人机测绘技术提供精确数据 预计道路通车后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16] - 纠纷于7月底彻底解决 道路建设如期开展 [16]
这个夏天,新疆“果盘”端上全国餐桌
新华网· 2025-08-14 23:51
核心观点 - 新疆林果业通过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全产业链增值和全面拓展销售网络实现产业升级 使优质水果成功走向全国市场 [1][6] 种植品质提升 - 若羌县红枣示范基地配备现代化监测设备 包括小气候监测站、虫情监测站和土壤墒情监测站 实现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实时监测 [2] - 通过疏密改造、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推广 红枣种植实现精细化管理 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2] - 伽师县为农户发放"一户一册"新梅管控月历表 将全年农事细化到每个月 并建成42个农业气象监测站 [2] - 伽师县连续4年获"气候特优农产品"称号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9% [2] 产业链延伸 - 伽师县引进京东、汇源、百果园等知名企业 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智能分选车间、精深加工厂和冷链物流网络 [3] - 通过现代加工技术 新梅从单一鲜果发展为果干、果汁、果酱、果酒等系列产品 实现田间到餐桌全程增值 [3] - 尉犁县罗布麻产业开发全产业链产品 包括茶叶、蜂蜜、精干麻纤维、木炭和妆护产品 [3] - 罗布麻粗纤维每亩带来近2000元收入 [3] 仓储物流建设 - 喀什地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点 强化仓储保鲜体系 打造集产地集散、仓储物流、信息发布和低温配送于一体的综合中心 [5] - 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建立高效多式联运体系 为鲜果提供保鲜保障 [5] - 喀什地区培育物流企业286家 建成冷藏冷冻库2618个 总库容突破103万吨 [5] 销售网络拓展 - 采用"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模式 线上组建千人直播矩阵 依托京东、抖音等平台直达消费者 [5] - 线下开展"万里行"推介活动 精准对接全国21个重点城市果品市场 [5] - 嘉兴悦好进出口有限公司采购量实现每年翻倍增长 与伽师县签订2万吨、4亿元大单 [5]
新疆喀什用核桃串起七十二亿元全产业链
产业规模与产值 - 新疆喀什地区拥有全疆最大核桃种植版图 种植面积200万亩 年产核桃43万余吨 全产业链产值72亿元[1] - 核桃精深加工年加工量达18万吨 产值25亿余元 带动就业1.8万余人[1] - 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年产值1.9亿元 通过提纯单宁酸、生产机制炭和板材实现全要素利用[1] 种植管理与技术升级 - 通过网格化责任机制实现3万亩核桃精细化管护 亩产较传统种植增效超30%[2] - 构建"专家团队+技术员+农户"三级培训网络 推广标准化生产体系[2] - 叶城县实现脱青皮、水洗、烘干等初加工环节标准化生产 拥有加工设备1045台和生产线33条[3] 产业链结构与带动效应 - 叶城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核桃收入占比30% 全县超35万人围绕核桃产业链增收致富[3] - 形成"县有龙头、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经营模式 拥有14家加工企业(含1家国家级龙头)及415家合作社[3] - 产业融合模式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包装、电商等多领域[3] 科技研发与创新 -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联动 设立昆仑鲜果产业研究院等三大研发平台[4] - 聚焦品种优选、栽培技术、产品研发与健康营养等关键环节开展产学研攻关[4] 市场拓展与销售渠道 - 建成区域性核桃综合交易市场 年交易量逾10万吨[4] - 依托自贸试验区区位优势 年出口俄罗斯等国超1.6万吨[4] - 通过"大仓东移"等多元化销售平台年销售核桃4万吨 120余款商品入驻"832平台"[4]
河北赞皇 山地农业储绿富农
经济日报· 2025-08-11 23:09
核心观点 - 赞皇县通过发展特色化、高效化、融合化的山地农业路径,成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形成以林果产业为核心、深加工和文旅融合为延伸的现代农业体系,显著提升县域经济价值 [1][2][3][4][5][6][7][8] 特色林果产业发展 - 全县林果面积达100万亩,涵盖大枣、核桃、樱桃、酸枣仁等10余种品类,总产值近29亿元 [3] - 鲍家滩村樱桃种植面积近1万亩,辐射带动7个乡镇90多个村,采摘旺季日接待游客5000人 [2] - 三六沟村板栗、松会村葡萄、岭根底村苹果等村镇均形成特色作物种植 [2] 酸枣产业转型与深加工 - 大枣产业转型酸枣种植,全县酸枣种植面积达23万亩(含5万亩改接及18万亩野生资源),建设10个示范基地3000亩和6个农业产业园 [4] - 酸枣亩收益从大枣的4000元提升至2万元,任家洞村村集体收入保底30万元并可分红 [4] - 引进康平健康产业公司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深加工工厂,年产能达药食同源产品300多万盒和植物提取物100多吨,开发5款全国领先产品 [4] - 年加工酸枣30万吨,年产酸枣仁7000吨,年产值超50亿元,培育300多家专业公司和1100多加工户,带动就业上万人 [5] 文旅融合与价值链提升 - 松会村种植葡萄2100亩(年产量3150吨),引进润石公司打造葡萄酒度假小镇,发展休闲采摘和露营等新业态 [6][7] - "向云端"露营地自2024年五一运营以来营业收入达300万元,配备36个帐篷及环湖骑行等一体化服务 [7] - 蕊源蜜蜂博物馆年接待研学学生1.2万人次,配套种蜂场体验和手工制作活动,获全国五星级科普基地认证 [7]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562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5.4亿元;五一假期接待82.6万人次(花费5.78亿元,同比增长80.6%) [8] 品牌与产业链建设 - 2023年发布"赞皇酸枣仁"区域公用品牌,采用"区域+企业+产品"三级品牌架构 [5] - 形成酸枣仁、酸枣芽茶、酸枣仁粉等多元产品线,持续挖掘利用价值满足市场需求 [5] - 农文旅融合覆盖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亲子体验及研学示范,显著提升山地农业价值链 [8]
“红”“绿”交织 幸福“靠山”(乡情村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6 22:47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 前南峪村建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和全国唯一一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碑 周边分布全国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抗大革命旧址群[5] - 抗大陈列馆策划举办"铭记历史·勿忘九一八"主题活动 "崇尚·清明祭英烈"主题纪念活动等系列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 并推出"太行山上思政课"馆校共建文艺汇演[8][9] - 依托抗大旧址 抗大首长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址 村内建立抗大少儿研学基地 设置抗大课堂 实现集观赏性 教育性与参与性于一体[17] 生态治理与林业发展 - 全村共有8300亩山场 种植各类树木480万株 林木覆盖率达90.7% 植被覆盖率达94.6% 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5] - 通过累计投工126万人次 动土石方746万方 治理32座山头 10条大沟 72条支沟 修滩地420亩 梯田26亩 全村耕地面积达746亩 比洪水前多出200多亩[10][11] - 形成"林材头 干果腰 水果脚 米粮川 林果山"生态模式 注册"前南峪"果品系列品牌 并引进30多种国内外新品经济树种建设精品园区[14][15][17] 农业科技与产业升级 - 通过科学管理提升板栗产量 出口率由64%提高到97% 并建科技招待所 引进150多名技术专家 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13][14] - 组建志成食品有限公司 建果品加工厂及冷藏库 加工真空即食板栗仁 板栗酒等深加工产品 实现四季能加工 常年能销售[15] - 深加工产品畅销北京 郑州等大城市 并进入旅游景区周边商超销售[15] 农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开发前南峪生态旅游区 结合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 走出生态发展之路[17] - 全村80%家庭从事农家乐 旅游观光 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 2024年林果和旅游收入超1.34亿元 全村总收入突破2亿元 人均收入达18600元[19] - 村民通过农家乐和民宿实现增收 例如李爱英家年收入20万元 赵小芳家年增收8万多元[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