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搜索文档
财政部重磅发声:财政政策始终留有后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12 11:09
财政实力与支出成效 -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9%[4] - 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6个省份2024年财政收入较2020年增长超20%,7个省份超5000亿元[4]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五年超136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24%,支出结构持续优化[4] 财政政策特点与空间 - 赤字率从2.7%提升至3.8%,政策空间进一步扩大[11] - 综合运用政府债券、税收、财政贴息等工具强化政策协同[12] - 政策发力注重精准性和灵活性,确保早落地早见效[13][14] 民生保障投入 -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50] - "十四五"期间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6]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50] 科技与教育发展 -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5.5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4%[25] - 持续优化科技经费管理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6][27] -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教育投入质效显著增强[29][33] 政府债务管理 - 专项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元,累计发行4万亿元,债务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35] - 节约利息支出超4500亿元,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35] - 建立全生命周期债务管理机制,推进隐性债与法定债"双轨合并"[36] 内需扩大措施 - 财政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投入约4200亿元[22] -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推进"两重"建设[22] - 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40%,2024年达17522元[39] 国际财经合作 - 负责26个多边双边财经对话机制,担任18个国际组织窗口部门[8] - 亚投行融资总规模超600亿美元,成员达110个[8] - 关税总水平降至7.3%,深化"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建设[8][45] 财税体制改革 -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7] - 建立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7][18] - 制定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计划[18]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 中央财政衔接资金规模从1565亿元增至1770亿元,五年总量8505亿元[38] - 较"十三五"时期增加3200亿元,增幅达60%[38] - 每个脱贫县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39] 财会监督机制 - 深入开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确保决策部署落实[47] - 健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预算执行监督[48] - 强化与其他监督体系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48]
“大伙儿的精气神提起来了!”
人民日报· 2025-08-21 22:13
精神面貌转变 - 脱贫群众从"盼温饱"转向"拼未来" 精神面貌显著提升 袁义燕家庭从山区搬迁至安置区后实现双就业 月储蓄达一人工资水平 [2] - 易地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率达96%以上 全国960多万人实现易地搬迁 "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持续推进 [2] - 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卯家湾中小学从摸底测试平均分十几分跃居全县第一 配套建设完整教育体系 [3] 产业发展与增收 - 特色种植养殖形成规模效应 李国芝带动10余户乡邻发展种养业 3亩花椒年收入超2万元 并扩展猪羊养殖及药材种植 [4] - 产业帮扶政策显效 赵海涛利用55万元小额助农贷成立土豆合作社 产品销往京津冀地区 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 [4] - 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连续4年超3000万人 累计培育乡村工匠13万余人 带动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5] 技能提升与人才建设 - 孙金龙投资200万元建设粉条加工厂 形成"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 提供15个稳定岗位 解决土豆销路问题 [6] - 镇雄县五金产业园吸引返乡人才 园区企业80%技术管理岗由返乡人员担任 超20万在外技能人才促进资源城乡流动 [7] - 张四海通过"乡村工匠"培训成为养羊专家 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30多户乡亲 实现技术分享与产销一体化 [8] 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延伸 - 832个脱贫县均培育2-3个特色主导产业 3/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 获得增值收益 [8] - 通江县打造百亿级银耳产业集群 开发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设立5000万元产业基金 构建"一带两区三园百基地"格局 [9] - 彝良县宝藏村发展农文旅综合体 引入乡村CEO团队开发天麻相关项目 获"云南省金牌旅游村"称号 [10] 区域经济与生态价值转化 - 八十三号村依托塞罕坝生态优势发展文旅 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 村民付崇民投资20多万元开办民宿 年收入7万多元 [10] - 全村发展民宿45户 带动上百人就业 实现从"靠天吃饭"到主动"谋发展"的转型 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