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骗贷
icon
搜索文档
骗贷超12亿,世纪华通董事邵恒为何“免罚”?
案件概述 - 华能信托与徽商银行、深圳人保合作的"信保贷"业务涉及17亿元骗贷案,实际控制人迟金龙认罪认罚,案件于2025年7月进入庭审尾声[4][5] - 世纪华通原董事邵恒团队通过冒用人头方式骗取贷款12.7亿元,造成金融机构实际损失4.2亿元,但邵恒于2025年7月获不起诉决定[5] - 骗贷案暴露行业漏洞与监管难题,涉及央企信托、上市银行和头部保险企业[5] 业务模式与利益输送 - "信保贷"业务模式为华能信托通过金盈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资,徽商银行负责贷款管理,深圳人保承担违约赔付责任[7] - 徽商银行业务负责人张川、刘成辰收受迟金龙476万元贿赂后放弃风控职责,未核实借款人真实身份与借款意愿[9] - 深圳人保车险直属支公司总经理邓椿默许迟金龙获取公章,为伪造保单提供便利,形成完整利益输送链条[9] 骗贷操作与资金挪用 - 迟金龙以年利率7.5%成本获取资金,加收0.5%-3%手续费转贷赚取利差,首笔人头贷伪造321名借款人,获取2512余万元贷款[11] - 邵恒团队通过员工支付好处费购买人头信息,收集200余人身份资料,为关联企业骗取贷款12.7亿元,仅归还本金8.3亿元和利息0.2亿元[11][12] - 迟金龙采取以新还旧策略,重复使用信贷人员信息申请新贷,甚至安排下属冒充深圳人保工作人员掩盖风险[12] 案件暴露与司法处理 - 骗局于2021年11月暴露,华能信托金盈30号第49期信托计划5亿元本金无法兑付,引发投资者集体诉讼[12] - 2023年4月警方立案侦查,迟金龙、张川、刘成辰等人被刑事拘留,迟金龙当庭认罪认罚,检方建议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13][14] - 邵恒因自首、认罪认罚、退缴赃款4亿元(其中1.5亿元已发还华能信托)及名下3.4亿股世纪华通股票被冻结获不起诉决定[14] 机构风控与违规问题 - 徽商银行2021至2024年累计收到28张行政处罚单,罚没总额2279万元,2024年罚没金额达2135万元[17] - 2025年截至8月新增19张罚单,罚没金额超500万元,信贷风控漏洞突出,包括信贷资金违规回流、贷前调查不审慎等问题[17] - 数据治理问题显著,淮北分行因监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被罚41万元,反映数据管理环节内控失效[18] 高层腐败与治理混乱 - 徽商银行三任董事长接连被查:戴荷娣收受财物超1500万元被判12年,吴学民因权钱交易致国有资产损失被查处,李宏鸣非法收受财物9085万元被判14年6个月[19] - 前副行长高广成因涉嫌受贿、违法发放贷款罪受审,进一步揭示治理层面系统性混乱[19]
800吨鸭肉冒充牛羊肉骗贷调查:银行损失近4000万元,明星企业家何以坠落
华夏时报· 2025-09-07 03:48
公司欺诈行为 - 内蒙古绿色大地农牧业有限公司以808.74吨注水鸭肉冒充牛羊肉作为质押物 向锡林浩特农村合作银行骗取贷款超4000万元 其中真实牛羊肉仅65吨 [8] - 公司法定代表人胡国栋因骗取贷款罪和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并处罚金20万元 [7] - 骗贷行为导致银行实际损失达3986万元 质押物变卖仅收回80.87万元 [9] 资金链断裂与经营困境 - 公司自2020年起出现资金紧张 为维持屠宰量采取高价收购低价销售策略 导致持续亏损 [17] - 截至2022年11月 公司负债逾5700万元 已严重资不抵债 [13] - 曾计划在2020年出售企业 因疫情未能实现 最终资金链断裂 [17] 合同诈骗细节 - 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 公司在资不抵债情况下仍以高于市场价承诺骗取74名牧民牛羊 涉及金额2030万元 造成1690万元无法追回 [13] - 通过虚构延期付款补贴 运费补贴等方式诱导牧民交付牲畜 销售后未按约定付款 [13] - 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14] 行业运营特性 - 锡林郭勒盟羊肉出栏季节性强 淡旺季明显 企业多依赖冻品加工 普遍面临利润压力 [17] - 牛羊肉加工企业需维持足够屠宰量来保持征信 但成本高导致经营压力巨大 [17] - "仓融通"信贷产品允许以存货质押 贷款额度最高达货物市值65% 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 [9] 企业背景与社会贡献 - 公司为内蒙古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 拥有年加工30万只羊和5000头牛的生产能力 冷藏能力2000余吨 [5][15] - 2017年与政府签订扶贫协议 为贫困户提供每只羊5元运费补贴和保价收购服务 [16] - 曾累计出资16.2万元资助20名贫困家庭学生 法定代表人胡国栋曾获盟级劳动模范和旗人大代表称号 [16] 监管机制缺陷 - 第三方监管公司(内蒙古恒金担保品管理有限公司和内蒙古益牧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未持续值守冷库 仅通过共享监控和锁具管理 未核实质押物清单 [10] - 银行在贷款审批中过度依赖第三方材料 未进行实质性核查 贷后缺乏持续检查机制 [11] - 监管公司被指失职失责 导致质押物被调包而银行未能及时发现 [10]
1.5 亿骗贷全程曝光:银行成提款机,上市公司接盘,比狂飙还野
搜狐财经· 2025-08-15 06:36
骗贷操作手法 - 三家空壳公司A、B、C分别位于深圳、厦门、福州,表面上从事软件开发、硬件生产和系统集成,实际由同一团伙控制 [2] - 团伙花费半年时间搭建公司架构,包括发放工资、租赁办公场所、建立生产线,并完善合同、发票和物流单据,账目处理规范 [2] - 通过虚构交易循环:A公司软件发给B公司,B公司设备运至C公司,C公司系统集成验收单返回A公司,两年内制造2亿银行流水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2] - 利用伪造的合作合同和2000万纳税证明,A公司成功申请5000万科技贷款,资金到账后在三家公司间循环转账,形成闭环交易链条 [4] - 通过第三方账户停留资金制造真实交易假象,累计从银行套取1.5亿资金 [4] 资金套取与转移 - B公司伪造8000万海外订单,包括虚假客户邮件和海关单据;C公司虚构央企智慧城市项目,使用高仿公章制作中标通知书 [5] - 会计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显示三家公司营收年增三倍,诱使银行主动提高3倍授信额度 [5] - 套取资金通过个人账户、农商行、加密货币钱包和地下钱庄等多渠道分流,最终流入东南亚离岸账户 [5] - 低价收购濒临破产公司,将A、B、C资产债务打包成"新兴产业并购项目"出售给上市公司,完成金蝉脱壳 [5] 风险规避设计 - 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注册资本仅100万,锁定债务风险 [7] - 核心成员通过离岸公司持股,使用代签方式签署文件,资产通过家族信托转移海外,实现法律隔离 [7] 行业影响 - 案例揭示部分企业通过暗箱操作将资金转移海外,留下债务由社会承担的现象 [7] - 显示金融系统存在被利用漏洞,需警惕类似复杂交易结构的骗贷行为 [2][4][5]
背债苦命人成了银行“炸弹”
凤凰网财经· 2025-08-14 14:14
职业背债产业链现状 - 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2025年一季度突破2800亿元,较2023年增长40%,从业人员超800万,年复合增长率87% [14] - 贷款欺诈攻击情报2024年捕获414万条,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下半年较上半年增长51% [14] - 职业背债人典型案例:赵倩背负2000万债务到手500万,谢亮亮骗取贷款3900万到手600万被判刑2年 [3][10] 背债人群体特征 - 主要目标为征信"纯白/小白"人群(无任何贷款记录),其次为"小花"(少量信用记录),黑户通常被拒 [18][19] - 典型背债人画像:低收入、无稳定职业、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薄弱,多因债务压力选择背债 [21][22] - 中介招募要求包括年龄(45岁以下优先)、学历、会写字等,提供"三包"服务(包吃住行) [22][24] 中介操作模式 - 分四级信用等级操作:纯白户可获大额信用贷,大花户用于多卡套现,黑户用于洗钱等灰黑操作 [18][19] - 操作方伪造职业证明、收入流水等材料,勾结银行内部人员推动审批,典型案例为黄某礼通过高评高贷骗取48.2万元 [27][28][30] - 中介转包链条普遍,同一资产包经多层转手差价达百万,客户资源多次倒卖 [26] 银行风控漏洞 - 部分银行存在"发展优先"导向,风控模型依赖社保、公积金等维度评分,但部分材料无法联网核查 [16][53] - 中介利用银行产品时间窗口,地方城商行因生存压力可能降低风控标准(如接受85分以下客户) [55][56] - 典型漏洞案例:某支行中介业务占比达90%,单中介操作超1亿贷款;房贷高估需勾结评估公司及银行内审人员 [47][54] 利益分配机制 - 背债人仅分得贷款金额10%-15%,如3900万贷款仅到手600万,小额贷款(车贷/装修贷)甚至分文不得 [34][35] - 主要利益被中介、操作方及银行"内鬼"瓜分,银行承担最终不良风险 [36] - 另类模式"直背":白户充当企业法人承接债务,如退休夫妻月入1.2万却背债1.2亿 [37][38] 行业技术对抗 - 银行加强流水验证(如二维码核验)、资金流向监控(拦截当日大额转账),但线上机器审核仍存造假空间 [58] - 城商行净息差降至1.4%,倒逼优化风控模型,但欺诈攻击仍具组织化、策略化特征 [56][59]
背债苦命人成了银行“炸弹”
虎嗅APP· 2025-08-14 00:18
职业背债产业链现状 - 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2025年一季度突破2800亿元,较2023年增长40%,从业人员超800万,年复合增长率87% [14] - 2024年贷款欺诈攻击情报达414万条,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下半年较上半年增长51% [14] - 职业背债人通过伪造资质骗取贷款,典型案例包括3900万贷款到手600万,被判2年刑期 [7][8] 背债人群体特征 - 信用等级分为四类:小白/纯白(无征信记录)、小花(少量信贷记录)、大花(高频申贷)、黑户(不良记录),小白最受中介青睐 [22] - 背债人多为低收入、无稳定职业、法律意识薄弱群体,部分因债务压力主动参与,如40岁负债35万者寻求"人死债消" [23][24] - 中介招募要求年龄(45岁以下)、学历、会写字,提供"三包"服务但实际落地费需面签后支付 [24] 中介与操作模式 - 中介通过伪造职业证明、收入流水等材料包装背债人,勾结银行内部人员推动审批,如53岁村民被伪造材料骗取48.2万贷款 [30][33] - 贷款资金分配中,背债人仅获10%-15%金额(如3900万贷款到手600万),大部分被中介及操作方瓜分 [36][37] - 中介业务存在多层转包,同一资产包经三手后分配金额从700万递减至500万 [27] 银行风控漏洞与行业影响 - 银行面临"发展是最大问题"压力,部分客户经理为业绩对中介户"睁只眼闭只眼",某支行中介业务占比曾达90% [16][44] - 风控模型依赖社保、公积金等维度评分,但部分材料(如企业公章文件)无法联网核查,中介利用时间窗口作案 [46][47] - 城商行因净息差降至1.4%生存压力大,风控标准较低(如接受85分以下客户),成为中介重点突破目标 [48] 典型案例与操作手法 - "高评高贷"模式:20万二手房被高估至42.5万,骗取34万房贷,15万被转走 [31] - "直背"模式:白户被包装成企业法人承接债务,如退休夫妻月入1.2万却背债1.2亿 [38] - 中介通过虚假装修合同、还款证明等连续骗取多笔贷款,并短期还款维持征信以套取更多资金 [33][34]
600万骗贷链条大起底:从资质造假到POS机套现,数十名涉案者终领刑责
新浪财经· 2025-08-12 00:06
案件概述 - 犯罪团伙通过虚构工作单位、伪造收入证明等手段包装不具备贷款资质的群体 骗取银行信用贷款后利用POS机虚构交易套现资金 涉案金额超600万元[1][3] - 套现资金经中介抽取提成后转移至诈骗团伙 其中虞某和李某转移150余万元并获利6万余元 王某单独转移300余万元后又伙同张某转移40余万元 二人合计获利6万余元[3] - 检察机关通过资金流向分析模型将涉案人员从1人扩展至37人 涉案金额从18.3万元追溯至600余万元[5] 司法定性 - 王某等中介人员因未与诈骗团伙直接共谋 被认定涉嫌非法经营罪和洗钱罪 构成想象竞合择一重罪处理 虞某、李某和王某因涉案金额超百万以非法经营罪公诉 张某系从犯以洗钱罪公诉并建议缓刑[5] - 法院最终以非法经营罪和洗钱罪判处王某等人有期徒刑三年至六年 张某适用缓刑 各并处罚金 上游52名涉案人员因贷款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七个月[7] - 检察机关发现19件生效民事裁判实属刑事诈骗 发出再审检察建议8件并提出抗诉5件 同时向金融机构制发检察建议书和风险提示函[7] 行业操作模式 - POS机套现犯罪通过虚假交易将信用卡额度以现金方式套取 形成灰色产业链 孙某东案中通过伪造材料办理46张信用卡 套现资金达1324万元[9] - 套现行为将信用消费服务变为借贷服务 扰乱金融秩序并破坏诚信环境 属于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 易滋生洗钱和非法经营等犯罪行为[9][10] - 监管部门要求POS机实行"一机一户"和"一机一码"制度 但不法分子仍通过多商户机码和收款码等新型工具进行非法套现 谭某案中通过收款码套现3亿余元[10][11] 监管政策 - 司法解释规定使用POS机以虚构交易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 数额超100万元或造成金融机构资金20万元以上逾期未予以追诉[6][7] -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发布《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 明确POS机"一机一户"要求以提升支付行业合规水平[10]
骗贷黑手屡现 金融防线如何筑牢
北京商报· 2025-08-11 14:39
骗贷案件特征 - 诈骗团伙将无资质人员包装成高收入群体骗取银行授信 利用POS机虚构消费交易套现 涉案金额超600万元 [1][2] - 骗贷手法包括冒用职工身份 伪造收入证明及税务信息 云南案例中借款人通过虚假材料骗取贷款25万元 个人分得9万余元 [3] - 2021年至2024年底 贷款诈骗犯罪链条中52名涉案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七个月不等 [2] 银行风控漏洞 - 信贷审核过度依赖表面合规 未能有效识别流水真实性及交易可持续性 [4] - 身份核实和背景调查深度不足 面签流程流于形式 易被训练有素的骗子蒙混过关 [4] - 贷后资金穿透性监控不到位 难以实时分析交易真实背景及商户性质 [4] - 对贷款用途审核仅注重表面形式 未事后核实资金流向 导致伪造交易链条未被发现 [4] 犯罪手段演变 - 套现骗贷呈现更强隐蔽性和迷惑性 诈骗团伙针对性研究银行信贷政策和审核流程 [5] - 利用技术手段伪造高仿收入证明 篡改个税App截图等材料 [5] - 银行内部人员参与骗贷链条 成为关键环节 [5] 风控改进措施 - 贷前强化身份与背景多维度验证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工作单位及收入等关键信息 [6] - 贷中构建智能化资金流向监控体系 确保专款专用 [6] - 贷后持续跟踪客户大额负债 逾期记录 涉诉信息等变更情况 [6] - 通过技术手段标记资金流向 对大额支付触发人工复核 要求上传消费凭证比对合同用途 [6] - 将高频出现POS机列入黑名单 禁止资金流入股市楼市等违规领域 [6] 监管协同行动 - 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 严打骗取贷款及贷款诈骗活动 [7] - 通过大数据分析 日常监管等手段排查非法存贷款中介线索 深化源头治理与行刑衔接 [7] - 依托行业协会搭建一体化贷款反诈信息共享数据库 实时上传疑似骗贷案例及虚假材料特征 [8] - 建立跨区域 跨机构实时共享机制 帮助商业银行准确发现跨机构骗贷轨迹 [8]
骗贷黑手屡现,金融防线如何筑牢
北京商报· 2025-08-11 12:43
文章核心观点 - 贷款诈骗团伙通过包装无资质人员、伪造证明文件和利用POS机虚构交易等手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 暴露出银行在贷前审核、贷中监控和贷后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行业需加强全链条风险管理和信息共享以应对骗贷高发态势 [1][3][7] 骗贷案件特征 - 江苏昆山案例涉及诈骗团伙通过包装无资质人员骗取银行授信 利用POS机虚构交易套现 涉案金额超600万元 王某等人因非法经营罪和洗钱罪被判处3-6年有期徒刑 上游52名涉案人员被判处11个月至11年不等有期徒刑 [3] - 云南临沧案例显示诈骗分子通过伪造收入证明、个税App截图和冒用国企职工身份等手段 成功骗取银行贷款25万元 主犯张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9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4][5] 银行风控漏洞 - 信贷审核过度依赖表面合规 未能有效识别流水真实性和交易可持续性 身份核实和背景调查深度不足 面签流程易被训练有素的骗子突破 [5] - 贷后资金穿透性监控不到位 难以实时分析交易背景和商户性质 对贷款资金流向跟踪审核存在不足 无法识别伪造交易链条掩盖真实用途的行为 [5][6] - 部分银行员工参与骗贷链条成为"内鬼" 与外部中介勾结通过伪造申贷材料骗取授信审批 [7][9] 行业改进措施 - 贷前环节需强化多维度身份与背景验证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工作单位、收入等关键信息 减少对客户提供材料的单一依赖 [8] - 贷中环节应构建智能化资金流向监控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标记资金流向 对大额支付触发人工复核 要求上传消费凭证并与合同用途比对 将高频异常POS机列入黑名单 [8] - 贷后环节需持续跟踪客户关键信息变更 包括大额负债、逾期记录、涉诉信息等 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8] - 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全国性贷款反诈信息共享数据库 实时上传疑似骗贷案例和虚假材料特征 形成跨区域跨机构实时共享机制以压缩犯罪空间 [10][11] 监管行动 - 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 依法严打骗取贷款和贷款诈骗活动 [9] - 北京金融监管局通过大数据分析、日常监管和机构报送等手段排查非法中介线索 压实银行机构责任并严禁员工与非法中介勾结 深化行刑衔接惩治银行"内鬼"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