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动风控
icon
搜索文档
骗贷黑手屡现 金融防线如何筑牢
北京商报· 2025-08-11 14:39
骗贷案件特征 - 诈骗团伙将无资质人员包装成高收入群体骗取银行授信 利用POS机虚构消费交易套现 涉案金额超600万元 [1][2] - 骗贷手法包括冒用职工身份 伪造收入证明及税务信息 云南案例中借款人通过虚假材料骗取贷款25万元 个人分得9万余元 [3] - 2021年至2024年底 贷款诈骗犯罪链条中52名涉案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七个月不等 [2] 银行风控漏洞 - 信贷审核过度依赖表面合规 未能有效识别流水真实性及交易可持续性 [4] - 身份核实和背景调查深度不足 面签流程流于形式 易被训练有素的骗子蒙混过关 [4] - 贷后资金穿透性监控不到位 难以实时分析交易真实背景及商户性质 [4] - 对贷款用途审核仅注重表面形式 未事后核实资金流向 导致伪造交易链条未被发现 [4] 犯罪手段演变 - 套现骗贷呈现更强隐蔽性和迷惑性 诈骗团伙针对性研究银行信贷政策和审核流程 [5] - 利用技术手段伪造高仿收入证明 篡改个税App截图等材料 [5] - 银行内部人员参与骗贷链条 成为关键环节 [5] 风控改进措施 - 贷前强化身份与背景多维度验证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工作单位及收入等关键信息 [6] - 贷中构建智能化资金流向监控体系 确保专款专用 [6] - 贷后持续跟踪客户大额负债 逾期记录 涉诉信息等变更情况 [6] - 通过技术手段标记资金流向 对大额支付触发人工复核 要求上传消费凭证比对合同用途 [6] - 将高频出现POS机列入黑名单 禁止资金流入股市楼市等违规领域 [6] 监管协同行动 - 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 严打骗取贷款及贷款诈骗活动 [7] - 通过大数据分析 日常监管等手段排查非法存贷款中介线索 深化源头治理与行刑衔接 [7] - 依托行业协会搭建一体化贷款反诈信息共享数据库 实时上传疑似骗贷案例及虚假材料特征 [8] - 建立跨区域 跨机构实时共享机制 帮助商业银行准确发现跨机构骗贷轨迹 [8]
骗贷黑手屡现,金融防线如何筑牢
北京商报· 2025-08-11 12:43
文章核心观点 - 贷款诈骗团伙通过包装无资质人员、伪造证明文件和利用POS机虚构交易等手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 暴露出银行在贷前审核、贷中监控和贷后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行业需加强全链条风险管理和信息共享以应对骗贷高发态势 [1][3][7] 骗贷案件特征 - 江苏昆山案例涉及诈骗团伙通过包装无资质人员骗取银行授信 利用POS机虚构交易套现 涉案金额超600万元 王某等人因非法经营罪和洗钱罪被判处3-6年有期徒刑 上游52名涉案人员被判处11个月至11年不等有期徒刑 [3] - 云南临沧案例显示诈骗分子通过伪造收入证明、个税App截图和冒用国企职工身份等手段 成功骗取银行贷款25万元 主犯张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9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 [4][5] 银行风控漏洞 - 信贷审核过度依赖表面合规 未能有效识别流水真实性和交易可持续性 身份核实和背景调查深度不足 面签流程易被训练有素的骗子突破 [5] - 贷后资金穿透性监控不到位 难以实时分析交易背景和商户性质 对贷款资金流向跟踪审核存在不足 无法识别伪造交易链条掩盖真实用途的行为 [5][6] - 部分银行员工参与骗贷链条成为"内鬼" 与外部中介勾结通过伪造申贷材料骗取授信审批 [7][9] 行业改进措施 - 贷前环节需强化多维度身份与背景验证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工作单位、收入等关键信息 减少对客户提供材料的单一依赖 [8] - 贷中环节应构建智能化资金流向监控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标记资金流向 对大额支付触发人工复核 要求上传消费凭证并与合同用途比对 将高频异常POS机列入黑名单 [8] - 贷后环节需持续跟踪客户关键信息变更 包括大额负债、逾期记录、涉诉信息等 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8] - 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全国性贷款反诈信息共享数据库 实时上传疑似骗贷案例和虚假材料特征 形成跨区域跨机构实时共享机制以压缩犯罪空间 [10][11] 监管行动 - 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 依法严打骗取贷款和贷款诈骗活动 [9] - 北京金融监管局通过大数据分析、日常监管和机构报送等手段排查非法中介线索 压实银行机构责任并严禁员工与非法中介勾结 深化行刑衔接惩治银行"内鬼"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