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理性繁荣
icon
搜索文档
从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荣”到鲍威尔“美股估值高”,美联储主席“警示风险”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华尔街见闻· 2025-09-29 00:27
美联储主席对股市估值的警告历来备受市场关注,但据摩根大通最新研究显示,此类警示对市场的实际影响往往有限。 鲍威尔本周在讲话中明确表示,尽管股票价格"估值相当高",但这并非金融稳定风险升高的时期。他强调,进一步政策正常化的路径并非毫无风险。这一表 态延续了美联储主席对资产价格估值发出警示的传统。 据追风交易台,摩根大通分析显示,从1996年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荣"到本周鲍威尔表示股价"估值相当高",美联储主席的估值担忧并未引发显著市场调 整。 据摩根大通,自1996年以来的历次美联储主席估值警告后,标普500指数在随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内均未出现负收益。平均而言,警告后12个月的正收 益仅略低于警告前6个月的表现,市场增长放缓但仍保持上涨趋势。 历史上的美联储主席估值警告 摩根大通梳理了自1996年12月格林斯潘警告"非理性繁荣不当推高资产价值"以来的历次美联储主席估值警告。这些警告涵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但大多 数发生在宽松货币政策时期。 伯南克曾在2013年5月警告过度风险承担,耶伦在2014年7月和2015年5月分别对特定行业和整体市场的高估值表达担忧。鲍威尔在疫情期间曾以相对术语讨 论估值问题, ...
鲍威尔公开警告美股股指“相当高”,三大指标力挺
金十数据· 2025-09-25 02:56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二在罗德岛的一次活动中表示股市"估值相当高",此番言论似乎在股票市场引起了 不小的轰动。 鲍威尔的评论,加上对人工智能交易持久性的悄然疑虑,被广泛归咎为市场疲软的原因。 无论他们认为股市未来走向如何,许多股市策略师至少承认,鲍威尔的观点有其道理。在过去三年里, 随着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上涨,几个被广泛使用的估值指标已经接近历史水平或已创历史 新高。 鲍威尔并非第一位指出股市估值过高的美联储主席。Yardeni Research的创始人埃德·亚德尼(Ed Yardeni)立即将鲍威尔的评论与格林斯潘的一句如今已名声大噪的言论相提并论。 在1996年12月5日的一次演讲中,格林斯潘说:"但我们如何知道,非理性繁荣何时已过度推高了资产价 值,而这些资产随后又会遭受意想不到的、长期的收缩?" AI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mp3 音频由扣子空间生成 格林斯潘被广泛认为是普及了"非理性繁荣"这一短语的人,该短语后来定义了互联网泡沫。尽管在他发 表那次演讲后,市场又过了三年多才达到顶峰。 当前的美股牛市是否会面临类似的命运,还有待观察。 CAPE比率 由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 ...
鲍威尔:美股“太贵”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5 00:36
美股估值水平 -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 美国三大股指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创历史新高 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估值问题的表态导致市场情绪降温 股市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落[2] - 市场观点认为调整主因是鲍威尔表态及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相关交易持续性的疑虑升温 华尔街人士认可鲍威尔观点有依据 过去三年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持续强劲上涨 将多项估值指标推至历史高点或接近历史高点[2] - 鲍威尔并非首位指出股市估值过高的美联储主席 其言论被与格林斯潘1996年提出的"非理性繁荣"名言相联系 该说法后来成为互联网泡沫代名词[3] 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 - 周期调整市盈率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提出 通过计算股价与过去10年经通胀调整的平均盈利之比消除经济周期干扰 提供更稳定估值参考[4] - 自本轮牛市启动以来该比率持续走高 截至8月底CAPE比率升至2021年底以来新高 当时美股开启熊市行情 标普500指数在9个月时间内下跌超过20%[4] - 标普500指数CAPE比率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40 而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熊市刚刚开始[5] 巴菲特指标 - 巴菲特指标将美国股市总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对比 被巴菲特称为"衡量特定时点估值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6] - 截至6月底美国股市总市值约64.5万亿美元 第二季度GDP为23.7万亿美元 股市估值约为GDP的2.7倍 这一水平自2001年3月以来从未出现[6] - 该指标能反映资产估值相对于整体经济水平 当指标触及历史新高时意味着资产价格相对于经济规模的涨幅远超以往任何时期[6] 市销率 - 截至8月底标普500指数未来12个月预期市销率达3.12 创2000年1月有纪录以来新高[7] - 市销率被视为更贴合实际的估值指标 因企业可通过调整非现金支出操纵净利润 而销售额相对更难操纵[7] - 美国企业利润率已回升至接近历史高点水平 将当前市销率与历史水平直接对比并非完全同类比较 因盈利环境存在差异[7] 市场新常态观点 - 大量华尔街研究表明估值指标的预测能力有时非常有限 市场对企业盈利预期增速加快 第三季度企业利润有望再创新高 强劲盈利增长让投资者更愿接受较高估值[8] - 高估值或许只是新常态的一部分 如今标普500成分股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更低 浮动利率债务几乎消失 偿债支出更具可预测性[8] - 大型企业利润增长而季度间盈利波动下降 高资质企业在指数中权重超60%(20年前不足50%) 企业轻资产化程度更高 自动化程度提高帮助减少劳动力成本[8]
鲍威尔:美股“太贵”
第一财经· 2025-09-25 00:32
美股估值水平分析 -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 美国三大股指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创历史新高 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估值问题的表态引发市场情绪降温 股市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落 [3] - 鲍威尔并非首位指出股市估值过高的美联储主席 其言论与格林斯潘1996年提出的"非理性繁荣"警告形成呼应 当时演讲三年后股市达到峰值 [4] 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 - CAPE比率由诺贝尔奖得主席勒提出 通过股价与过去10年经通胀调整的平均盈利之比消除经济周期干扰 [6] - 截至8月底CAPE比率升至2021年底以来新高 过去几周随股市攀升进一步走高 [6] - 标普500指数CAPE比率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40 而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熊市刚开始 [6] 巴菲特指标 - 该指标将股市总市值与GDP对比 被巴菲特称为"衡量估值的最佳单一指标" [8] - 截至6月底美国股市总市值64.5万亿美元 GDP为23.7万亿美元 股市估值达GDP的2.7倍 为2001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8] - 指标反映资产估值相对于整体经济的水平 当前涨幅远超历史任何时期 [8] 市销率指标 - 标普500指数未来12个月预期市销率达3.12 创2000年1月有记录以来新高 [10] - 市销率被视为更贴合实际的估值指标 因销售额相对净利润更难被操纵 [10] - 企业利润率回升至接近历史高点 使当前市销率与历史对比存在盈利环境差异 [10] 高估值合理性争论 - 市场对企业盈利预期增速加快 第三季度利润有望再创新高 强劲盈利增长支撑高估值 [12] - 标普500成分股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更低 浮动利率债务几乎消失 偿债支出更具可预测性 [12] - 高资质企业权重超60%(20年前不足50%) 轻资产化降低固定成本 自动化减少劳动力成本 [12] - 美国银行认为高估值或是"新常态" 不应期望回归历史平均水平 [12]
转折临近?鲍威尔称美股“太贵”,多项估值指标发出信号
第一财经· 2025-09-24 23:12
盈利增长能否化解潜在危机。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美国三大股指本周一连续第二个交易日联袂创历史新高。然而,市场情绪在美 联储主席鲍威尔有关估值问题的表态后有所降温,股市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落。 1996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如何知道非理性繁荣何时会过度推高资产价值,进 而导致资产价值遭受意外且持续的下跌?""非理性繁荣" 这一说法因格林斯潘而广为人知,后来更成为 互联网泡沫的代名词。在他发表这番演讲三年多后,股市才达到当时的峰值。当前这轮牛市是否会面临 类似结局,仍有待观察。不过从以下三个指标看,潜在风险似乎值得注意。 周期调整市盈率 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于1988年提出,其 核心逻辑是通过计算股价与过去10年经通胀调整的平均盈利之比,消除经济周期对短期盈利的干扰,提 供更稳定的估值参考。 自本轮牛市启动以来,该比率持续走高。截至8月底,CAPE 比率已经升至2021年底以来新高。当时美 股开启了一段熊市行情,随着美联储开启紧缩周期,标普500指数在9个月时间内一度下跌超过20%。 希勒团队的网站每月仅更新一次标普500指数CAPE ...
鲍威尔的政治勇气
搜狐财经· 2025-09-17 16:51
美联储政策框架调整 - 更新框架放弃平均通胀目标策略 不再将有效下限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4] - 对最大就业率潜在不足进行类似调整 重申2%通胀目标最符合双重任务 [1][4] - 实际利率评估相对于两个阈值:下端的有效下限和上端的"中性"利率 [4] 鲍威尔货币政策立场 - 风险平衡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政策立场 为未来货币政策提供严格指导框架 [2] - 指出劳动力市场存在"奇异平衡"状况 可能很快被更高失业率取代 [3] - 阐述美联储决策复杂性 包括影响任务授权的因素和实现目标的程序考虑 [2] 历史央行行长比较 - 鲍威尔展现沃尔克式政治勇气 在政治压力下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1][5] - 沃尔克通过收紧政策抑制两位数通胀 尽管明知会导致经济衰退 [1] - 格林斯潘引入风险管理手法 在决策中考虑资产泡沫和生产力因素 [1] 双重任务授权挑战 -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双重任务让央行面临两难境地 [3] - 关税和移民政策同时影响供应和需求 近期就业和GDP增长失去动力 [3] - 国会通过1946年《就业法案》和1978年《汉弗莱-霍金斯法案》授权任务目标 [3]
大象转身:房地产视角下的宏观经济
国信证券· 2025-09-05 05:06
房地产行业趋势与结构变化 - 城镇化率从2000年至2024年上升31个百分点至67%,但增速放缓,人均住房面积约40平方米[11] - 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21年18亿平方米降至2024年9.7亿平方米,接近腰斩,待售面积升至7.5亿平方米[11] -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高峰8.3%降至2024年6.3%,下降2个百分点[18] - 信息与计算机服务业占比连年提升至2024年4.7%[18] 经济影响与财政压力 - 2024年房地产业拖累GDP 0.26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转为拉动0.07个百分点[24] - 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占一般公共收入比例从19%降至13%,土地财政依赖度从近30%降至17%[31] - 房地产开发投资2024年住宅投资占GDP比重降至5.6%,较日本3.3%和美国4.1%差距缩小[24] 居民部门风险暴露 - 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59.1%,高出美国28.5个百分点,户均住房资产187.8万元[32] - 房价每下降10%导致居民总资产缩水约6%,杠杆率被动提升[32] - 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96.0%,户均拥有住房1.5套,远高于美国63.7%[32] 就业与金融稳定 -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就业合计占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13%,较2018年下降五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就业约2147万人[37] -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收缩,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扁平,社融主要依赖政府融资支撑[42] 市场供需与库存 - 广义库存去化时间达86倍,较2015年高点高出60%,狭义库存去化周期约9.5个月[110] - 2025年1-7月百城土地成交总价同比增12.2%,但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降4.6%[92] - 土地储备专项债已发行3031亿元,覆盖4949块宗地,总规模5476亿元[92] 需求端长期压力 - 劳动力人口2014年达峰7.6亿,2024年降至7.3亿,减少2910万人[116] - 25-50岁购房主力人口占比从2015年41%降至2023年35%,年均减少约870万城镇人口[116] - 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显著偏高,但潜在购房群体集中于中高收入人群[128] 政策与周期定位 - 房地产政策基调转为"止跌回稳",包括降首付、降利率及取消限购等措施[77][78] - 销售面积短周期可能已触底,但长周期仍向下,平均周期长度约3年[48][53] - 70大中城市房价总体于2021年三季度见顶,一线城市2023年二季度见顶[58][64] 国际经验与风险 - 日本房价下跌持续近二十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下跌六年,中国下行时长预计短于日本[156][169][162] - 政策通过"保交楼"、专项债收储及房企债务重组化解风险,地产债违约只数下降[176][173] 需求中枢测算 - 未来住宅需求中枢合计约7.5-8亿平方米,包括刚需2.8-3亿、改善需求2.9亿、更新需求2亿平方米[177] 投资与储蓄背景 - 中国国民储蓄率均值42.2%,较发达国家高约20个百分点,房地产提供安全资产属性[145] - 租金收益率缓慢回升,但预期房价增长率为负,投资需显著高于无风险收益率[140]
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股市正处于泡沫初期
智通财经· 2025-08-23 00:53
美国股市估值水平 - 美国股市可能正处于泡沫早期阶段 股票相对于基本面显得昂贵 [1][2] - 市场已有16年未出现严重修正 投资者不再习惯考虑市场修正 认为当前情况会持续下去 [2] - 均值回归可能性较大 投资者乐观情绪难以消退 市场波动主要与心理波动相关 [2] 历史对比与科技股估值 - 当前环境与1997年科技股泡沫时期相似 市场飞速发展 不担心估值水平 对互联网机会极其乐观 [3] - 即使存在"非理性繁荣"警告 市场仍可能继续上涨两年半到三年 [3] - "华丽七雄"股票(如亚马逊和谷歌)对市场上涨贡献巨大 以美元计收益占标普500指数所有500只股票总收益的一半以上 [3] - 高估值被应用于更普通的公司比应用于卓越公司更令人担忧 其他493只股票估值也相当高 虽不如"华丽七雄"但相对于历史而言仍处高位 [3] 投资策略调整 - 建议在投资组合中增加防御性 投资债券而非股票是一种方式 [1][4] - 债务投资比股票更具防御性 有合同约定的回报率 大多数公司会按承诺支付利息和本金 [4] - 债券承诺7%或12%的回报 未来10年内提供约6%左右回报的概率极高 比高估值股票更具防御性 [5] - 信用利差虽为1998年以来最紧张 但假设1998年投资高收益债券组合 过去27年表现良好 [5] 全球投资机会比较 - 美国仍是世界上最佳投资地 拥有创新精神 自由市场 法治 资本市场 增长活力等卓越特质 [6] - 美国投资环境可能较前略微恶化 世界其他地区相对于美国存在折价 在投资组合中拥有部分代表性份额合理 [6] - 世界其他地区缺乏美国活力 且过度监管 但可提供更便宜的投资选择 [6]
霍华德·马克斯:美股处于泡沫的“早期阶段”,尽管回调的关键点尚未到来
美股IPO· 2025-08-21 03:28
美股估值水平 - 美股估值处于历史高位 市场价格确实很昂贵[1][3] - 巴菲特指标(总市值/GDP)达217% 创历史最高纪录[4][7] - 科技股估值相对于历史水平亮起红灯 显现泡沫早期阶段迹象[3][4] 历史对比分析 - 当前市场环境与1990年代末非理性繁荣时期高度相似[1][5] - 距上次真正市场回调已16年 投资者对风险存在历史健忘[4] - 格林斯潘警告后市场仍持续上涨数年 预示当前上涨趋势可能延续[5] 估值压力评估 - 企业私有化与上市推迟导致实际估值压力比表面更严重[4] - 市场需要为膨胀的估值寻找合理支撑[4] - 均值回归可能性非常大[5] 投资策略建议 - 建议转向防御性投资策略应对潜在波动[1][7] - 美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 但需选择信贷等防御性资产[8] - 将美国市场形容为"价格高昂的好车" 基本面略有恶化但优势仍在[8]
霍华德·马克斯:美股处于泡沫的“早期阶段”,尽管回调的关键点尚未到来
华尔街见闻· 2025-08-21 02:17
美股估值分析 - 橡树资本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认为美股估值偏高并显现出泡沫"早期阶段"迹象[1] - 科技股估值相对于历史水平已亮起红灯[1] - "巴菲特指标"(美股总市值/GDP)达217%处于历史最高点显示美股"严重高估"[1][6] 历史对比与市场环境 - 当前市场环境类似1990年代末科技股热潮时期[2] - 市场在格林斯潘"非理性繁荣"警告后仍持续上涨数年才破裂[2] - 距离上一次"真正的市场回调"已过去16年投资者对回调风险意识薄弱[1] 投资策略建议 - 建议转向防御性投资策略[7] - 美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但需选择信贷等防御性资产[7] - 公司私有化潮和IPO延迟导致"巴菲特指标"实际压力可能比表面更严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