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调控

搜索文档
李迅雷:大国债务——经济增长的代价
搜狐财经· 2025-09-03 04:47
宏观杠杆率国际比较 - 中国2025年二季度宏观杠杆率首次突破300% 从一季度298.5%升至300.4% 上升1.9个百分点[1] - 2019-2024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增幅达47个百分点 显著高于德国(-3.4)、日本(4.1)和美国(-7)[28] - 美国《大而美法案》将净增加3.4万亿美元基础赤字 2028年对GDP促进作用达峰值[1] 部门杠杆率结构分析 - 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从2019年125.5%升至2024年139.4% 德日美同期呈现下降趋势[5] - 政府部门杠杆率从2019年59.6%持续上升至2024年88.4% 而德日美先升后落[9] - 居民部门杠杆率变化平稳 四国波动幅度在正负5个百分点区间[4] 国有企业杠杆特征 -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85.6%高于非国有企业78.3% 2022年以来国企杠杆率明显提高[7] -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为负 非国有企业杠杆率未显著提升[7] - 疫情后非金融企业加杠杆主要来自国有企业[7] 政府债务计量差异 - BIS与NIFD统计口径差异达30个百分点 BIS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计入政府杠杆[20] - 地方政府杠杆率从2019年21.2%升至2025年一季度36.8% 增速快于中央政府[23] - 德日美市场价值计价政府债务增幅低于账面价值 主因债券收益率上升[28][29] 经济增长效率分析 - 2023-2024年中国GDP平减指数分别下降0.51%和0.71% 弱于德日美价格水平[32] - 资本存量/GDP比值达4.84倍 高于德国3.72和日本2.98[44] - 实际IRR从超20%回落至2019年7.7% 低于日本11.2%[44] 生产要素效率比较 - ICT投资占比仅10% 显著低于美国过半水平[45] - 全要素生产率0.4 低于德国0.6和日本0.65[42] - 人力资本指数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德日两国[41] 政策效果评估 - 逆周期政策效果优于西方国家 因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15][17] - 政府举债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 2022-2024年名义经济增速持续慢于美国[23][33]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1.6% 受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拖累[47]
回忆《谈谈中国经济复苏与衰退问题》之二
搜狐财经· 2025-08-29 05:19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经济与时评) 回忆《谈谈中国经济复苏与衰退问题》之二 ——关于经济复苏的基本条件 贺 铿 中国经济是正在复苏还是即将裹退,这是我们讨论的切入点。 认为正在复苏的主要是国内的经济学家。认为要衰退,甚至断崖式下降,並且会坠落到"日本失去的三 十年",主要是国外某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 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还必须改革再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23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高于国际警戒线0.4,接近收入分配极不公平线0.5。根 据经济学理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增加的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就越小。这一点,也是我国居民现 在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一直建议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转变思想。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施策——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 么问题。要避免无的放矢,总是"双积极"、"逆周期"。要着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基建投资项目, 增加民生支出比例,重视修复经济发展比例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急需开源节流,宏观调控要实行财政积极平衡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组合。要重视研究经济运行 中的比例关系,切实按经济规律办事。 所谓"逆周期调控"间接说明:我们承认存在社会主义经济 ...
大国债务:经济增长的代价
虎嗅· 2025-08-15 07:12
宏观杠杆率定义与变化趋势 - 宏观杠杆率公式为非金融部门债务/GDP总额,用于衡量经济体整体举债比例[1] - 2019-2024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从239.5%升至286.5%,升幅47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德(-3.4)、日(4.1)、美(-7)三国[3][33] - 中国杠杆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而德日美三国呈现"急升-回落"特征,2024年回落至2019年水平[4] 分部门杠杆率比较 居民部门 - 四国居民杠杆率变化幅度在±5个百分点内,中国(+5.6)、日本(+2.8)上升,德国(-2.6)、美国(-5.4)下降[7][33] - 美国居民杠杆率下降主因政府发放补贴[7] 非金融企业部门 - 中国企业杠杆率呈现"升-降-升"走势,2022年后从124.5%升至139.4%,主因制造业投资加速及新兴产业扩张[8][9] - 德日美企业杠杆率仅经历"升-降"过程,2024年末均低于2019年水平[10] - A股国企资产负债率(85.6%)高于民企(78.3%),2022年后国企加杠杆明显[13] 政府部门 - 中国政府杠杆率从59.6%持续升至88.4%,德日美先升后降,2024年分别为62.4%、212.5%、114.1%[14] - 中国地方政府杠杆率上升更快,从2019年21.2%升至2025Q1的36.8%,主因专项债发行[27] - BIS口径下中国政府杠杆率比NIFD高27.6个百分点,因包含隐性债务[25] 杠杆率差异驱动因素 - 中国名义GDP增速放缓:2023-2024年GDP平减指数连续负增(-0.51%、-0.71%),弱于德日美[38][40] - 债务计价方式差异:德日美政府债务市场价值增幅(12%、3.5%、39.4%)显著低于账面价值(29.6%、14.1%、55.3%)[34][35] - 中国存在"未富先债"现象:人均GDP1.33万美元时杠杆率达286.5%,高于全球趋势线18个百分点[43][44] 政策效率与改进方向 - 资本配置:中国资本存量/GDP达4.84倍,高于同期德国(3.72)、日本(2.98),ICT投资占比仅10%[55][57] - 技术进步:中国TFP指数0.4,低于德国(0.6)、日本(0.65)和美国基准(1)[53] - 人力资本:中国人力资本指数低于同发展阶段德日,需提升劳动力质量[52][58]
大国债务:经济增长的代价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8-15 05:46
宏观杠杆率趋势分析 - 中国2025年2季度宏观杠杆率首次突破300%,较一季度上升1.9个百分点至300.4% [1] - 2019-2024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47个百分点(239.5%→286.5%),显著高于德、日、美三国(德-3.4pct、日+4.1pct、美-7pct)[2][33] - 中国杠杆率呈现"稳步上升"特征,而德日美三国呈现"急升-回落"模式,2024年末已回落至2019年水平 [2] 部门杠杆率结构分解 居民部门 - 四国居民杠杆率变动幅度在±5pct区间,中国+5.6pct(2019:54.3%→2024:59.9%),美国因补贴政策下降5.4pct [6][33] 非金融企业部门 - 中国企业杠杆率呈现"升-降-升"曲线,2024年三季度达139.4%,较2019年上升12.6pct,主要受国有企业和新兴产业扩张驱动 [9][33] -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85.6%)显著高于非国企(78.3%),2022年后国企加杠杆趋势明显 [12][13] 政府部门 - 中国政府杠杆率持续上升(2019:59.6%→2024:88.4%),德日美先升后降(德62.4%、日212.5%、美114.1%)[15][16] - 地方政府杠杆率增速快于中央(2019:21.2%→2025Q1:36.8% vs 中央16.7%→26.4%),专项债发行是主因 [29][30] 国际比较与政策效率 - 中国以账面价值计价的政府债务规模2019-2024年增长99.1%,远超德(29.6%)、日(14.1%)、美(55.3%)[36] - 中国逆周期政策效果优于西方国家,主因国有银行和国企协同发力,但长期调控效率出现弱化迹象 [20][23][26] - 中国资本存量/GDP达4.84倍(2019),高于同期德国(3.72)、日本(2.98),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导致实际IRR降至7.7% [57][59][61] 增长质量与结构优化 - 2023-2024年中国GDP平减指数连续负增(-0.51%、-0.71%),拖累名义GDP增速 [39][40] - ICT投资占比仅10%远低于美国(>50%),建议优化资源配置并加大科技教育投入 [56][58][60] - 人力资本指数低于同发展阶段德日,需通过"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52][53][55]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持续落地 商业银行积极推进配套融资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规模与投向 - 人民银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总规模达3000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超过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2] - 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三类项目: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领域(交通水利能源网络型、信息科技物流产业升级、城市地下管廊、农业农村高标准农田、国家安全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及其他专项债投资项目 [2] - 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于2022年7月下旬成立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并完成首批资本金投放 [2] 金融工具杠杆效应与配套融资规模 - 3000亿元金融工具预计撬动超1万亿元配套融资,最高可达1.5万亿元,发挥商业银行资金在稳定经济中的杠杆作用 [3] - 基于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普遍20%(最低15%)及金融工具不超过资本金50%的规则,推算最高带动1.5万亿配套融资 [3] - 商业银行需及时调配信贷资源,通过审贷流程弹性化、贷款利率优惠等措施确保配套资金足额投放 [5] 商业银行配套融资实践与政策支持 - 农业银行于2022年7月31日在国开基础设施基金1.38亿元资本金到位后,第一时间投放苏台高速项目1.32亿元贷款,完成全国商业银行首笔基础设施基金配套融资 [4] - 农业银行为政策性银行基金支持项目匹配专项信贷政策,提供定价优惠,并通过绿色通道、联合会商机制提高审批效率 [5] - 部分商业银行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政策性银行,推进项目早介入、早谋划、早见效 [6] 金融工具对基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意义 -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释放加大基建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号,解决项目资本金短缺问题 [2] - 金融工具通过促进投资增长和项目推进,推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发挥稳定经济大盘的杠杆作用 [3] - 基础设施基金作为逆周期调控工具,在下半年及时发力推动宏观经济回归合理区间 [5]
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 装备制造业利润稳定增长
新华网· 2025-08-12 05:48
工业企业利润总体改善 - 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7% 降幅较6月收窄1.6个百分点 [1][2] - 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5% 降幅较1-6月收窄1.3个百分点 [1][2] - 国有控股企业利润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私营及外资企业降幅分别收窄2.8和0.4个百分点 [2] 营业收入与成本改善 - 7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 降幅较6月收窄1.9个百分点 [2] - 7月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5.15元 同比减少0.55元 为年内首次同比减少 [3] - 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缓解中下游行业成本压力 [3] 装备制造业表现突出 - 1-7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7% 利润占比升至34.6% [4] - 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33.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行业增长30.4% [4] - 通用设备和仪器仪表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4.5%和12.4% [4] 原材料行业显著复苏 - 7月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7.7% 降幅较6月收窄29.6个百分点 [4] - 钢铁和石油加工行业由净亏损转为盈利 利润分别增加288.0亿元和177.5亿元 [4] - 有色冶炼行业利润增长1.17倍 [4] 公用事业利润加速增长 - 1-7月电气水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8.0% 增速较1-6月加快3.9个百分点 [5] - 电力行业利润增长51.2% 增速较1-6月加快4.7个百分点 [5] - 发电量增长加快助推电力保供 [5]
专项债发行创年内新高,A股7月新开户增长70.5% | 财经日日评
吴晓波频道· 2025-08-06 00:30
专项债发行 - 7月全国新增专项债发行6169.36亿元,环比增加898.42亿元,创年内单月新高 [2] - 截至6月底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进度达49%,低于2022-2024年同期平均水平63.2% [2] - 专项债资金用途从化债转向基建和地产,1.2万亿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释放基建加速信号 [2] - 地产领域专项债主要用于土地收储和城市更新,通过供给侧调节支持房企流动性 [2] 深圳房地产市场 - 上周深圳二手房录得1184套环比增5.2%,乐有家门店签约量环比涨17% [3] - 7月深圳一手住宅网签2664套环比降18.7%,二手住宅过户4656套环比升3.4% [3] - 二手房挂牌均价62706元/平方米环比涨0.2%,看房成交率升至4.12% [3] - 市场呈现以价换量特征,核心地段价格抗跌但整体仍处调整阶段 [4] 盒马战略调整 - 盒马X会员店将于8月31日前全部停业,聚焦盒马鲜生和NB业态 [5] - 2025财年盒马GMV超750亿元首次实现全年EBITA转正 [5] - 计划新开近100家盒马鲜生门店并进驻数十个新城市 [5] - 会员店因自有品牌不足、定位模糊难以与山姆等竞争 [6] 船舶行业整合 - 中国船舶拟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规模创A股历史纪录 [7] - 合并后总资产超4000亿元、营收超1300亿元,手持订单全球领先 [7] - 两公司原属南北船集团,2019年重组后同业整合预期强烈 [8] - 反映央企整合加速趋势,同业竞争领域或现更多重组案例 [8] 新能源汽车行业 - 哪吒汽车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需缴纳5000万元保证金 [9] - 2020-2023年累计亏损超197亿元,保有生产基地和商标资产 [9] - 潜在投资人包括新能源车企和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商 [10] - 复产能力及债务清偿问题仍存不确定性 [10] A股市场动态 - 7月A股新开户196.36万户同比增70.5%,环比增19.27% [13] - 前7月累计新开1456.13万户同比增36.88% [13] - 主要指数普涨:沪指月涨3.74%,深成指涨5.20%,创业板指涨8.14% [13] - 场外资金参与度低导致结构性行情特征明显 [14] 二级市场表现 - 沪指涨0.96%收复3600点,两市成交额1.6万亿元 [15] - PEEK材料、银行、算力硬件板块领涨,医药股调整 [15] - 全市场超3900只个股上涨,风险偏好持续修复 [15]
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美巨头重启对华芯片出口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5-07-19 03:42
宏观经济数据 -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GDP增长5.2%,环比增长1.1% [1][2] - 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月加快1个百分点 [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 [2] -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增速比1~5月回落0.9个百分点 [2] 外贸表现 - 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出口增长7.2%,进口增长2.3% [4] - 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3.2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 [4]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4.7%,占进出口总值的51.8%,对东盟进出口增长9.6% [4] 金融数据 - 6月末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 [5] - 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新增贷款12.92万亿元 [5] - 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 [5] 城市发展政策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6] - 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创新城市、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等 [6] - 要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6] 医药行业 -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初步确定55种药品,放宽谈判协议期内暂不集采的限制 [8] - 提高投标资质门槛,要求企业具有2年以上同类型制剂生产经验 [8] - 优化价差控制规则,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参照 [8] 半导体行业 - 英伟达获准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AMD的MI308芯片出口许可将重新审查 [9] - 英伟达和AMD股价分别上涨超4%和6% [9] - 中国已具备自主研发AI芯片能力,未来机会在国产替代方向 [10] 互联网内容产业 - 上海出台九条扶持政策,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 [11] - 对成效显著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提供最高1000万元奖励 [11] - 对开展AI等技术赋能内容创作的主体给予最高30%资金支持 [11] 金融监管 - 出台《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划定五大经营红线 [12] - 规定单一客户投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关联方债权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 [12] - 明确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持有优质流动资产应不低于未来30天净资金流出 [12]
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放榜,四银行股跻身前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09:16
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 - 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建设银行、贵州茅台、中国石油、农业银行、中国海油、宁德时代、招商银行、比亚迪位列2025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前十 [1] - 银行数量从2024年增至四家 贵州茅台排名从第一降至第四 [1] - 北交所上市公司锦波生物在2024年排名第五 超越迈瑞医疗、宁德时代等行业龙头 [1] 宏观经济与行业趋势 - 市场对上市公司稳定分红的不确定性增加 推动银行股市值走高 [1] - 中国经济仍以投资驱动为主 未来需更关注企业利润 [1] - 面临外需疲软、内需不足、就业失衡等挑战 [2] 政策与发展建议 - 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 强化逆周期调控 [2] - 深化金融开放 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2] -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推动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 [2] -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构建高效金融体系 [2]
【银行】一轮“稳息差”的降息——银行LPR报价利率下降与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点评(王一峰/赵晨阳)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5-21 14:00
央行降准降息政策对银行业影响分析 - 5月7日以来央行推动降准降息等"一揽子"金融政策操作落地 释放稳预期稳增长积极信号 着力修复总需求 [2] - 政策演进脉络清晰:OMO利率下调10bp后 LPR报价等幅下调10bp 存款挂牌利率及自律上限同步调整 [3] - 政策注重"第四重平衡" 在支持实体经济同时兼顾银行稳健经营 着力遏制存贷利差快速收窄 [3] 政策对银行业息差影响测算 - 上市银行2025年息差将改善1.6bp 全年营收增速提升1.1pct [4] - 上市银行2026年息差将下拉0.4bp 全年营收增速下拉0.2pct [4] - 综合降准降息影响 行业息差改善幅度达5bp以上 负债端成本管控效果显著 [4] 后续银行经营环境变化 - 存款"脱媒"压力再度抬头 可能影响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 [5] - 政府债供给节奏前置 需关注债券发行与信用扩张共振对资金面影响 [5] - "OMO—买断式逆回购—MLF"利率体系发挥显性或隐性利率锚作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