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转化

搜索文档
广州大麦:老板们,你们需要的是流量?还是客户?
搜狐财经· 2025-09-15 10:23
新媒体运营目标误区 - 企业主普遍存在对粉丝数量和播放量等表面指标的过度关注 [3] - 单纯追求数字增长导致资源浪费和策略偏差 [5] 业务导向运营策略 - 运营核心应从曝光数据转向实际业务转化价值评估 [4] - 需建立以客户获取或成交结果为衡量标准的内容策略 [4] - 内容策略必须与企业实际经营目标保持高度对齐 [4] 运营方向调整 - 企业需明确核心目标是获取流量还是实现业务转化 [5] - 需重新审视流量转化与真实业务需求之间的关系 [1] - 摒弃对粉丝量和播放量的盲目追求 [4]
净利暴增近4倍,半年赚了去年全年的钱!蚂蚁基金靠支付宝10亿月活逆势暴富?
搜狐财经· 2025-08-25 13:20
核心观点 - 蚂蚁基金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增360%至4.34亿元 半年净利润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营收达92.51亿元同比增长22% [1][3] 财务表现 - 净利润从2024年同期9400万元增长至4.34亿元 增幅达360% [1][3] - 营收规模达92.51亿元 同比增长22% [3] - 利润率从2.76%提升至4.69% [7] - 资产总额1535.28亿元 较期初943.88亿元大幅增长 [4] 增长驱动因素 - 支付宝10亿月活用户提供巨大流量支撑 理财业务嵌入支付场景实现高效转化 [4] - A股市场回暖带动固收+和指数基金热销 交易量暴增推高手续费收入 [7] - 庞大保有规模在行业降费背景下稳定销售分成收入 [5] - AI技术赋能智能推荐和投顾服务 优化用户体验并降低运营成本 [7] 行业竞争格局 - 蚂蚁基金营收为天天基金的6.5倍 净利润为6.8倍 呈现断层领先优势 [9] - 头部效应加剧 低利润率成为行业新常态 小玩家生存困难 [9] - 行业竞争从费率战转向技术战 聚焦AI投顾和用户体验 [9] - 规模优势结合技术降本成为抗风险有效模式 [9] 商业模式优势 - 支付用户秒变理财用户 场景化+低门槛实现高效流量转化 [7] - 用户基数碾压同行 带来强大议价能力 [4] - 通过庞大用户规模和交易活跃度收割手续费收入 [5] - 流量与技术双核驱动商业模式 [7]
常州终于进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8:24
赛事营销与城市品牌推广 - 常州在苏超赛事中通过创意营销迅速提升城市热度,如发布《无所谓》《守卫笔画》等10万+爆款作品,并将中华恐龙园的恐龙搬上球场[4] - 官方精准接梗并推出系列互动内容,如"借笔画"挑战和明星助阵,带动"文旅常州"抖音号粉丝增长33.6万,活跃粉丝超80%[10] - 每场主场比赛设计不同主题,如文旅免票、制造业推广(理想汽车、小牛电动车)、美食套餐等,形成"一场一主题"的差异化打法[13][14] 流量转化与经济效益 - 常州A级景区对扬州市民免费开放政策吸引15万人次游客,配套"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本地萝卜干线上销量翻倍[13] - 6月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533万人次(同比+13.4%),营收4.8亿元(同比+10.7%),旅游消费金额和接待人次增速全省第1[17] - 中华恐龙园暑期客流量同比增80%,省外客源占比超50%,7月重点景区营收同比增15.01%[17] 政府协作与创新机制 - 市长牵头多部门策划会,每轮比赛前两周召开2-3场会议,统筹交通、文旅、商务等部门方案[15] - 政府采用开放思路和"无中生有"策略,如联动其他城市推出"补笔画"挑战,并通过成熟协作机制高效执行[16] - 官方注重价值观引导,发布《输赢之外再看"常州梗"》等推文,并快速响应球迷诉求(如市长回复停车需求、座谈会收集建议)[10][11] 产业联动与城市形象 - 第七轮比赛以"平凡点亮理想"为主题推广本地制造业,理想汽车CEO李想现场助阵,奖品包含理想L6 Pro等产品[4][14] - 赛事热度延伸至营商环境宣传,如赞助商广告牌走红网络,展示常州包容开放的商业环境[14] - 计划延续城市热度,通过总结赛事经验推出更多品牌提升举措[17]
常州终于进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7:38
赛事热度与城市营销 - 常州在苏超"笔画保卫战"系列赛中通过第九轮制胜重回"阿常"称号,引发全网狂欢[2] - 官方推出6重大礼包庆祝胜利,包括新增"常州赢球"抽奖活动,营造节日氛围[3] - 文旅部门两个月内粉丝增长33.6万,登顶江苏地市文旅抖音号榜首,活跃粉丝超80%[9] 官方互动策略 - 南京率先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推文打响官方玩梗第一枪,常州随后跟进[8] - 常州文旅端午假期对扬州市民免费开放A级景区,相关推文阅读量超10万[8] - 官方巧妙接盘"丢笔画"梗,推出《守卫笔画》系列视频和"借笔画"挑战[9] 流量转化创新 - 第三轮比赛推出A级景区免费政策吸引15万人次扬州游客[12] - "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本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翻倍[12] - 第七轮比赛以"平凡点亮理想"为主题,奖品包含理想L6 Pro等本地制造产品[12] 赛事经济成效 - 6月重点景区接待游客533万人次(+13.4%),营收4.8亿元(+10.7%)[14] - 38家旅游饭店6月总营收1.4亿元(+9.2%),旅游消费增速全省第一[14] - 中华恐龙园暑期客流同比增80%,省外客源占比超50%[15] 产业协同效应 - 比赛现场推介理想汽车、小牛电动车等"常州制造"产品[4][5] - 理想汽车CEO李想亲临现场观赛,提升品牌曝光[5] - 通过赛事窗口同步推广城市营商环境与产业优势[15]
电商巨头,为何竞逐短剧风口?|南财号热话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3 23:30
电商平台短剧布局动态 - 京东开始招聘多个短剧相关岗位 年薪最高达140万元 并在APP内上线"短剧"频道[1] - 京东曾与快手联合制作《一路归途》《重生之我在AI世界当特工》等短剧 实现"观剧即买"[5] - 淘宝2024年发布短剧扶持政策 推出"百亿淘剧计划" 单部投资金额达500万元[7] - 拼多多2023年推出"多多有好剧计划" 近期升级激励政策 创作者可终身享受播放分成[9] - 美团将短剧与本地生活服务结合 在餐饮类短剧中植入外卖下单按钮[10] 电商平台短剧战略差异 - 淘宝战略核心是将短剧作为品牌营销新场景 主打高净值用户群体[7] - 拼多多主打免费"土味爽剧"吸引下沉市场用户 结合刷视频赚金币机制[10] - 美团未直接制作短剧 而是实现"即看即点"的消费闭环[10] - 京东更注重内容运营和策略制定 未来可能打造具有平台特色的短剧[7] 行业背景与驱动因素 - 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 较2023年仅增长5947万 增长率6.5%[11] - 用户增长率较2019年的16.5%下降近60% 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11] - 淘宝京东MAU增速从2021年双位数降至个位数 用户规模接近饱和[11] - 获客成本不断攀升 营销费用持续增加但新用户增长有限[11] 短剧的商业价值 - 短剧能有效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降低获客成本[14] - 淘宝与海蓝之谜合作短剧最高商业转化率达30%[14] - 闲鱼自制短剧《傅太太全程开挂》带动相关品类GMV明显增长[14] - 短剧可帮助电商平台建立差异化优势 突破价格战困局[14] 竞争格局与市场影响 - 抖音2024年GMV约3.5万亿元 同比增幅30% 与京东差距快速缩小[16] - 电商平台需以短剧反攻内容阵地 夺回用户注意力[16] - 短剧市场可能形成"头部平台主导内容生态 电商平台主导消费场景"的双轨格局[19] - 电商平台流量和补贴优势可能吸引部分下沉市场用户[18]
一半温柔,一半坚韧——小白站经理180天成长故事
齐鲁晚报· 2025-06-30 02:02
加油站数字化转型 - 通过视频平台线上引流解决新老客户流失问题 国内视频平台日活用户高达数亿 高峰时段达5亿人 晚间8-9点覆盖近40%潜在客户[2][3] - 内容策略聚焦"加油省钱"、"车辆实用知识"热点 单条短视频浏览量突破18.6万 通过直播突击队11天实现5800笔订单 汽油销量提升23%[4][5] - 私域流量转化成效显著 3400名线上客户转化为线下会员 核销自动触发兑换券机制提升二次消费[5] 非油品业务创新 - 采购策略转向质优价廉的"平替"商品 保温杯采购成本27.5元较电商平台低29% 带动充值笔数提升38%[8][10][11] - 义乌商贸城供应链开发形成"车载场景+生活刚需"矩阵 三个月售出1.3万件新品 降低营销支出8万元[11] - 选品模式从被动赠送转为客户参与式决策 单月兑出227个保温杯[11] 汽车后服务转型 - 开发"便利养车"新业态 依托零场租和现有人力优势 提供30步精洗服务 单次定价19.9元仅为城区价格的40%[13][14] - 试验店30天完成286次精洗和76次雾化杀菌 新增500客户中160人转化为会员 带动汽油增量2.8吨[14] - 服务范围扩展至汽车知识咨询、更换雨刷片等 形成非油毛利8000元增量[14] 加油站经营策略 - 精准测算"优惠幅度+投流成本<油品毛利空间"的营销模型 实现流量有效变现[5] - 建立"未言先懂"的客户需求预判机制 通过车载场景商品与生活刚需品组合提升客户黏性[12] - 将员工转型为多技能复合型人才 养车顾问等新角色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13]
那些爆火出圈的城市,真靠旅游赚到钱了吗?
虎嗅· 2025-06-26 11:52
文旅营销与流量转化 - 洛阳博物馆因展品铜当卢外形酷似潮玩Labubu再次出圈,参观名额一票难求[5][6] - 河南2024年旅游相关微博热搜超300次,洛阳占50多次,开封因清明上河园、许昌因胖东来超市成为热门打卡地[9][10] - 河南2024年游客量突破10亿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万亿元[11] 新媒体营销策略 - 河北文旅通过"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口号及网友自发拉横幅行为成功扩大影响力,网友戏称"银河以北都是河北"[14][15][16] - 山西借助游戏《黑神话·悟空》联动古建旅游,大同2024年游客量达6229.89万人次(+13.48%),旅游收入613.46亿元(+97.08%)[23][26] - 山西官方提前布局游戏IP合作,发起跟着悟空游山西等话题,结合大V解读实现古建旅游破圈[27][28][29] 热点事件与平台运营 - 2024年微博旅游热搜超1900个,热门玩法包括演唱会游、影视剧取景地游等[35][36] - 南宁通过演唱会策划老友南宁音乐季话题,阅读量2.3亿,带动线下经济收入45.43亿元[38][39] - 跨领域博主如@史里芬Schlieffen以猎奇视角、@陈震同学以汽车旅行内容实现更真实有效的"种草"[42][43] 流量转化方法论 - 文旅营销需从单纯蹭热点转向品牌力提升,如山西通过游戏IP深化文化认同[19][25][30] - 不同平台(微博、抖音、小红书)需差异化运营,热点需结合当地特色精准策划[33][34] - 明星效应+跨圈层大V解读可升级热点为目的地主题,实现品牌与收益双赢[40][41]
银行退潮小红书!流量时代的“留量”困局
北京商报· 2025-05-15 14:55
银行在小红书的运营现状 - 2025年初TikTok在美禁令导致流量涌入小红书,吸引超过60家银行开设官方账号[3] - 招商银行主账号粉丝量达48.1万领跑行业,中国银行采用"总行App+属地分行+信用卡"架构运营,广东分行表现突出[3] - 股份制银行中光大银行微银行粉丝9.7万,中信银行信用卡账号12.5万,城商行宁波银行矩阵总粉丝达20万[4] - 部分地方银行账号粉丝低于1000且更新频率降至月更甚至停更[4] 头部与中小银行的分化原因 - 头部机构将小红书纳入全行品牌体系实现长效运营,中小机构缺乏战略规划陷入流量困境[4] - 招商银行等通过清晰定位与资源协同建立优势,部分银行初期定位为获客转化导致效果不佳[4] - 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功能性账号为主,粉丝量普遍低于1万[3] 银行在小红书的运营策略 - 定位为金融知识轻普及和用户服务新入口,如发布存款保险知识、假期网点攻略等内容[5] - 采用拟人化卡通形象打破传统金融机构高冷印象,发布理财技巧、信用卡指南等生活化内容[6] - 通过私信咨询分流传统客服压力,涉及消费贷申请、积存金兑换等业务咨询[5] 商业化转化面临的挑战 - 小红书月活用户达3亿但金融产品"即看即买"链路尚未打通[6][8] - 金融产品决策门槛高与平台生活化调性存在天然差异,强行营销易引发抵触[5][7] - 缺乏从内容种草到业务转化的完整路径,营销效果难以量化评估[8] 未来发展方向 - 需突破同质化竞争,在投教科普或反诈宣传等内容上打造差异化特色[10] - 针对Z世代推留学金融内容,为中老年定制养老理财图文实现客群细分[10] - 建立用户分层管理机制,联动线下网点形成转化闭环[10] - 加强评论区答疑、私信沟通等深度互动,了解用户需求[10]
线上烧钱反噬利润?敷尔佳陷“流量困局”
华夏时报· 2025-05-12 07:3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骤降26.39%至3.01亿元 归母净利润跌幅39.77%至9138.43万元 扣非净利润缩水超六成[2] - 2024年营业收入20.17亿元同比增长4.32%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77%至6.61亿元 扣非净利润下降17%至6.04亿元[5] - 销售净利率从2022年47.89%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30.35% ROE(摊薄)从2022年30.48%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1.59%[12] 营销投入与效率 - 销售费用率从2018年5.72%激增至2024年52.89% 2024年宣传推广费达6.88亿元(占销售费用92%)远超同期净利润[5][6] - 线上直销收入占比从2018年不足10%提升至2024年54.96% 但2024年线上获客成本攀升导致毛利率下降1.73个百分点至82.32%[6][7] - 产品均价持续下滑:2024年化妆品类均价34.82元(2023年40.99元) 医疗器械类均价39.68元(2023年44.98元)[8] 渠道结构变化 - 线上渠道采用"达人直播+大促投放"模式 2024年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投入同比增长超50%[6] - 线下经销收入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0.10% 占总收入比重降至45.04%[7] 库存与生产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24年第一季度156.76天增加到2025年第一季度307.29天 库存量同比激增40.75%至5930万标准支/贴[13][15] - 2024年生产量21386万标准支/贴(同比增长19.95%) 销售量20396万标准支/贴(同比增长6.99%) 产量持续高于销量[15] 研发投入 - 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比从2021年7.5:1增至2024年21:1 比例增长180%[15] - 2024年自产产品营业收入17.64亿元 较2023年同期减少1.80%[8]